最近幾年,不少大家耳熟能詳的服裝品牌遭遇了退市甚至是破產的境遇。有著「中國版ZARA」之稱的拉夏貝爾,在去年短短一年時間內,關閉了4391家門店,平均每天關閉門店數達到驚人的12家。
拉夏貝爾曾是國產快時尚服裝品牌的龍頭品牌,其品牌創立於1998年,至今已經有20多年歷史。2010年之後,拉夏貝爾抓住國內消費者對時尚服裝需求不斷增長契機,品牌版圖迅速擴張。
2011年到2017年間,拉夏貝爾線下門店從1841家激增至9448家,基本上全國各大商場都能看見拉夏貝爾的身影。當時拉夏貝爾的門店數量超過了ZARA、H&M以及海瀾之家等眾多品牌,從門店數量上看,拉夏貝爾屬於無可比擬的存在。
不過快速擴張並未給拉夏貝爾的經營帶來正面效應,相反帶來的是負面效應。2019年拉夏貝爾營收76.38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25.38億元;淨利潤虧損20.5億元,同比暴跌1186.39%。
門店的急速擴張給拉夏貝爾的財報增添了巨大的支出,從裝修、請員工到備貨、進場等環節的費用在急劇上升。與此同時,面對日益激烈的快消服裝市場,拉夏貝爾的產品創新不足,顧客漸漸流失,進而導致營業額的下降。瘋狂的門店布局最終讓拉夏貝爾嘗到了苦頭
拉夏貝爾的境遇不是個例,無獨有偶,前段時間又有一個服裝巨頭倒下了。根據天眼查顯示,上海艾格服飾有限公司已於去年被上海陸洲針織服飾有限公司申請破產重整。
相信不少女性消費者都聽說過艾格,本世紀初,艾格是最受女性消費者喜愛的快消品牌之一。艾格是一家成立於德國的外國品牌,早在1916年艾格便開始正式營業,並逐步成為歐洲暢銷的女裝連鎖品牌。
1994年,艾格成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服裝品牌,相比之下ZARA、H&M等品牌直到新世紀初才來到中國市場。艾格進入中國市場之後一路順風順水,2012年艾格在中國的經營達到了頂峰,當時艾格在全國擁有近3500家門店。
艾格早期在中國市場大獲成功和其本土化經營策略密不可分。儘管是個洋品牌,但艾格卻給人一種國產品牌的感覺。艾格來到中國伊始,除了產品、零售管理、物流等方面由法國總部派遣專家指導之外,其餘運營工作都是由國人執行和落實。
在艾格中國鼎盛的1999年至2007年,每年的銷售業績呈兩位數增長,甚至超越艾格法國區,成為艾格貢獻業績的主力軍。2012年之後,艾格在中國建立的壁壘開始被打破,在Zara和H&M等快時尚品牌的衝擊下,艾格曾自以為豪的中國市場份額漸漸被對手蠶食。
艾格在中國的失敗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受到競爭對手的嚴重衝擊之外,艾格後期的經營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同為快時尚品牌,艾格無論是新品上貨速度還是款式新穎度都不如ZARA和H&M。在性價比上,艾格已經不再是消費者的最優選擇。
今年7月,艾格在公眾號發布一篇名為「Etam去哪了?」的文章。根據該文章列出的數據顯示,2014年,艾格在中國的門店數量為3083家,而到了2020年則為0家。值得一提的是,艾格並未全面退出中國市場,未來艾格將主打內衣產品線。全新的艾格能否「起死回生」,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