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都知道有老句話叫做「兔子不吃窩邊草」,但大家知道下一句是什麼嘛,下一句簡直將人性的醜惡完全暴露了出來。
做人一個有「三花定律」,即:處處楊梅一樣花、花開堪折直須折、路邊的野花不要採。
但大家知道嗎?其實,做人同樣也有一個「三草定律」,即:好馬不吃回頭「草」、兔子不
吃窩邊「草」、天涯何處無芳「草」。小編為大家講解一下定律裡的「兔子不吃窩邊草」。
話說單就這句話,大家應該非常熟悉了,詞典解釋曰:告誡心思不正的人,絕對不能在別人的地盤作怪,同時比喻壞人從來不會在當地做壞事。但其實此話的後面還有一句話,你曉得嗎?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句話的由來吧。故事發生在清朝末期年間,慈禧太后對於國事知之甚少,卻仍把持朝政,事事過問。將朝廷上下搞的一片烏煙瘴氣,再加上皇室後宮平日生活又是很奢侈,眾多因素從而導致了大清國力的衰退。歐洲列強抓住機會,闖入大清國門,利用皇帝的軟弱逼迫大清籤訂了一系列的恥辱條約。而有人卻在此時不顧國難,在這種國將不國的危機並發的情況下發起了財,就如胡雪巖。
胡雪巖是近代一個身份特殊的商人。為什麼特意說他的身份特殊呢?因為他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商人,他同時還是一名官員。他在年僅13歲的時候就外出打工了,後做到了一個基層普通小官,直到受到了左宗棠的賞識,讓他從一個小吏平步青雲升到了一個二品大員。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有重農抑商的政策,而胡雪巖以商人出身,竟然做到了大官。由此可見,這個人確實不一般。
一次,胡雪巖的朋友出事需暫避風頭,拜託他幫忙照顧妻兒,但又擔心胡雪巖這個人不仗義,強佔妻女,再三考慮之下將自己的想法委婉的表達了出來。
胡雪巖在聽完他的顧慮後,笑道:「兔子不吃還窩邊草」呢,我如果有了這種心思那還能是我胡雪巖嘛。朋友看他如此正直光明,便打消了心中的疑慮。但是實際上胡雪巖卻並沒有如他說的那般恪守君子承諾。在照顧朋友妻子的時候,日積月累,兩個人對彼此生出了不一樣的感情。胡雪巖便直接將朋友的妻子收做了小妾。自此, 「窩邊有草不用滿山跑」就成了兔子不吃窩邊草的下句。
後人對這句話的看法褒貶不一,有人說胡雪巖這樣的做法其實並不是強佔朋友的妻子,而是為了拯救他們二人,要知道,在清朝一個女子是沒法獨自帶著孩子活下去的。對此你的看法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