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運動。運動是力的作用,力是產生運動的根本原因。那麼,工作中使用的力與大成拳發的力是否為同一種力呢?本人認為,大成拳的發力與其它運動的力在生理結構上有很大區別。工作生活中的力是由一伸一屈的形式產生,而大成拳發力則是與之不同的運動體系。
古人們受到道家的影響總是把事物分成陰陽兩種方式,這種哲學觀也影響到武術的發展。古人很早就發現,肢體的伸屈也是陰陽關係,同時受到植物從外表上看不動,卻每天都在克服地心的引力而向上生長的啟發,悟出了一種我們民族所獨有的運動方式——站樁。初學站樁的人要求四肢彎曲成一定的鈍角,長時間站立不動。同時放鬆多餘的肌肉,這樣做是在充分鍛鍊屈肌的力量,使它們更加強壯,更重要的是為以後用意識來區分屈肌和伸肌打下良好的基礎。
人體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從功能上可分為屈肌和伸肌。身體彎曲是由屈肌收縮帶動兩端的肌腱拉動骨骼使肢體產生以關節為中心的向內收縮造成的,伸肌則相反。以腿為例,腿由直立狀態向下彎曲時,屈肌收縮,伸肌放鬆。向上伸直時,伸肌收縮,屈肌放鬆。在站樁過程中,屈肌始終處於持久收縮的工作狀態,對其要求要有較高的耐力,這就是為什麼僅有於門要求站樁往下深蹲的原因,也是於門獨特的地方。在屈肌持久收縮的同時,要求伸肌放鬆,這是為了讓伸肌做試力前的蓄力。
試力前,屈肌保持角度不變,伸肌放鬆,用意識指揮伸肌工作,具體地說就是,四肢所有的伸肌均向著一個方向,即手的前端推進,身體可能產生小的位移。前面說過,屈肌彎曲成一定的角度不變,它的作用就是不讓伸肌產生的力讓自己改變身體的形狀,此時,一個要向上向前拉伸,另一個要向內向下保持身體的形狀,身體內部就產生了一個應力,意念越大,應力也就越大。達到平衡時,身體不發生運動,這就是「整」。也就是王薌齋先生說的「不動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身型如鑄」、「體若灌鉛」。獲得此整力只是有了一些發力的資本而已,距離真正大成拳的發力還有很大距離。
上述過程有了一定功夫之後,就要繼續做發力前的試力。再下一步,就要做移動中的試力,即練習磨擦步。人們走路是兩條腿交替著地,但不同時著地,與雞走路相似,所以也叫雞步。此時,就要提到陰陽與鬆緊的概念,有松就有緊,有休息肌就有工作肌。意念把人體分為左右交叉的呈X型的兩部分,左下肢和右上肢為一方,右下肢與左下肢為一方,在腰部交叉互為陰陽,一方放另一方緊,相互交換,身體在處於移動狀態時,伸肌產生的力量始終指向被打擊的目標;反覆去做,做到隨心所欲,為下一步在運動中發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運動中的發力也就是大成拳發力,它已經不是前面所說的整體力和應力,而是大成拳的精髓——爆發力。首先,需要說明一點爆發力不是力而是功率,功率是在一定時間內做功的能力。在力一定的情況下時間越短,爆發力越大,反之,時間越長,爆發力就越小。發力之前,屈肌始終處於彎曲狀態來維持軀幹的中正與行走,四肢所有的伸肌完全處於放鬆狀態。當身體運行到被打擊物體之前,在似接非接之時,前足及小腿的伸肌突然點地,給地面一個向下的力,地面給腳和小腿一個向上的反作用力,這個力不是很大,卻起到一個點火或發動的作用,之後幾乎同時大腿上的四頭肌,臀大肌,腰肌,背闊肌,三角肌與上肢的伸肌一起向手指的前端衝擊,破體而出,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一次發力,一觸即發一發即止。當這組發力還未完全達到指端時,另一組力又在快速移動中孕育產生並與第一組力交替發出,先後打擊目標,不打則已,打則不停。
發力需要用發聲來配合。發聲是大成拳的另一個組成部分,近些年來它被蒙上了很多色彩。聲音也是五花八門,單說發聲的過程也就是和吞咽食物的過程差不多,都是先關閉聲門再向下使勁,所不同的唯有速度不一樣;發聲的瞬間要關閉聲門,停止呼吸令原本用於呼吸的肋間肌、腹直肌、前鋸齒肌暫時與伸肌的作用一樣,來增加發力的肌群數量以提高發力的力度,產生更大的打擊力,同時還起到與發力同一性的作用。
大成拳的爆發力說起來很容易,實則很難,必須要經過很漫長的訓練過程,其中站樁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深蹲是人人都要經過的一關,只有通過深蹲加強屈肌的耐勞性和持久性才有資格繼續往下練習。在這過程中,屈肌要承受巨大的疼痛與隨之而來的心理上的壓力,只要樹立堅定的信念,就一定能闖過這一關,達到身體強壯和練成大成拳發力的目的。不經三九徹骨寒,哪得雪後放清香!功夫都是苦練出來的!於永年老師九十高齡功夫深厚,卻從不用大成拳爆發力與人發生肢體上的較量,這種境界讓我等晚輩望塵莫及。在於門弟子和學生中,很多人都並非為了發力而練功。大部分都是為了治病而流汗,數十年如一日,潛心苦練。他們當中有的功夫很深,還把站樁放在首位,每天站樁不輟。他們不但懂得于氏風格的大成拳發力,更懂得通過刻苦練習站樁使身體健康才是大成拳的真諦所在。寫到此時,仿佛王薌齋先生那句「拳道微末技」的名言又一次浮現在眼前。發力是很誘人,但它也是雙刃劍,發多了會給身體帶來很大的傷害,有損健康。練拳的目的就是為了有一個好的身體,健康長壽,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原載於《武魂》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