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既有實戰價值,也有文化上的代表性。在早期劍在戰場上還發揮著重要作用,後來逐漸退出戰場。一般認為在東漢、三國時期這個階段,劍在戰場上的作用逐漸被更適合劈砍的刀所代替。但是劍的格鬥能力和各種劍術並沒有消亡,在漢末三國時期仍然有很多善於兵擊的頂級劍客,甚至有劍術流傳下來。下面小編就聊一聊幾個漢末三國時期的絕頂劍客。
曹操、曹丕父子
曹操、曹丕父子的歷史形象主要還是政治家、文學家,不過作為一個在亂世中創建霸業的人物,個人勇武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曹操是曹魏的奠基者,曹丕也並非溫室裡的花朵,也有跟隨曹操徵戰的經歷。另外曹操和曹丕也能夠得到優於普通人的資源,他們成為優秀的劍客也就不足為奇。
在裴注《三國志》中並沒有關於曹操"善擊劍"之類的直接記載,但側面的記載還是存在的。比如在孫盛《異同雜語》中記載,曹操曾經私自遷入中常侍張讓的府邸,結果被張讓發現。曹操一邊揮舞手戟一邊翻牆逃走,"才武絕人,莫之能害。"雖然這裡面並沒有體現出曹操的劍術,畢竟用的是手戟,但是至少可以說明曹操的膽氣和身體素質。
曹操用劍實戰的經歷也有記載。《魏書》、《世語》、《孫盛雜記》都記載了曹操夜宿呂伯奢家殺人一事,在遭受攻擊或者懷疑被攻擊(三種史料記載莫衷一是)的時候用劍手刃數人而去;如果說呂伯奢家人和賓客不能夠證明曹操劍術的話,在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與董卓集團的"滎陽之戰"失敗後,曹操到揚州募兵,返回途中發生兵變,新兵反攻曹操軍營,曹操手刃數十人才擊退亂兵的進攻。這個戰績足以證明曹操的個人勇武了。
不僅曹操善於擊劍,曹丕也是一個擊劍高手,雖然曹丕沒有在戰場上搏殺的經歷來證明,但是卻有善於劍術的"直接證據",不過有些尷尬的是這個證據出自曹丕本人的口中。曹丕有一篇文章《典論·自敘》,是對自己的一個總結。其中記載了一件事:曹魏當中有一個善於兵擊的將軍叫做鄧展,鄧展"有手臂,曉五兵",還會"空手入白刃"這樣的高級技巧。曹丕與鄧展論劍之後,卻對鄧展的劍術不以為然,隨後雙方進行了實戰演練。
曹丕和鄧展用甘蔗代替劍對打,根據《自敘》中的說法,曹丕三次擊中鄧展的手臂。如果是真劍的話,那鄧展就已經落敗了;鄧展不服氣,要求與曹丕再進行戰鬥。曹丕假裝輕敵冒進,引誘鄧展進攻自己,然後迅速擊中鄧展的腦門。如果《自敘》的內容沒有誇張的話,曹丕可以算是一個劍術高手了。
劉備、馬超
劉備和馬超也是劍術上的高手。和曹操一樣,劉備也是從戰場上摸爬滾打過來的,也有很多次死裡逃生的經歷。劉備少年時期好結交遊俠,在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也參與了對黃巾軍的鎮壓;在與河北張舉、張純起義軍作戰的時候,劉備還有受傷在戰場上裝死的舉動。總而言之,劉備的個人勇武是在戰場上鍛鍊出來的。馬超就更不用多說了,是涼州起義軍馬騰的兒子也是一個悍將,有過與閻行決鬥;幫助曹操討伐郭援、高幹;以及"潼關之戰"進攻曹操的實戰經歷。
劉備和馬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有劍術流傳下來。在很多明朝時期兵書中都有記載。小編僅以明朝軍事家何良臣所著的《陣紀》為例(因為小編僅能在網絡上找到《陣紀》的文字版,其他兵書多為影印版)。在《陣紀》中提到,在明朝戰場搏殺中,刀劍的技巧雖然流傳的比較少,但是它有獨特的優勢,"若能滾入,使長短兵不及遮攔,便為熟矣。"《陣紀》提到了偃月刀、馬上雙刀等刀的使用要點,以及流傳到明朝的五種實用劍術。
這五種劍術分別是卞莊的紛絞法;王聚的起落法;馬明王的閃電法;以及劉備的顧應法;馬超的出手法。王聚與馬明王已不可考;卞莊是春秋時期的著名勇士;劉備和馬超則是三國時期的兵擊高手。這五種劍術都有學習的價值。當然顧應法和出手法的原貌也已經無法考證,只能通過名字來猜測。顧應法或許是雙劍之間相互照應;而出手法或許是出劍速度特別快,大概類似日本"居合術"的特點。
王越、史阿
王越和史阿是師徒二人,他們並沒有在史料中被正面記載,還是出自曹丕的《典論·自敘》。涉及到王越、史阿的內容也非常潦草,只有一兩句話而已,算不上太重要的人物。不過這並不能否定二人在劍術上的造詣。因為曹丕的劍術其實就是源於王越和史阿。
根據曹丕的敘述中,在東漢時期各地劍術的特點不同,但是劍術水平最高的還是東漢政治中心——洛陽。在漢桓帝、漢靈帝時期,洛陽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劍客,就是王越。王越的身份是"虎賁",小編也分不清楚是虎賁中郎將還是虎賁郎,反正總歸是宮中禁衛。王越將劍術傳授給河南郡人史阿,史阿就是曹丕在劍術上的師父,換句話說王越算是曹丕的師公。
王越和史阿的劍術究竟是什麼樣的,也沒有具體的記載,不過曹丕的劍術特點,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王越、史阿的劍法。曹丕和鄧展實戰演習的時候,表明自己劍法的特點是"急屬,難相中面",劍法很迅捷,但是難以直接擊斃對手,而是先瓦解對手的作戰能力,所以曹丕才會三次擊中鄧展的手臂;後來只能故意賣破綻讓鄧展輕敵,才能擊中鄧展額頭。這或許是王越、史阿的劍法特點。從曹丕與鄧展的戰鬥過程來看,還是相當有效的。
漢末三國時期是一個亂世,亂世當中武力的重要性要高於文化。無論是想在戰場上博取功名開創霸業,還是在亂世中安身立命,都需要一定的武力。劍這種傳統的兵器在這個時候也發揮出重要的作用。不獨赳赳武夫、任俠少年學習擊劍,在史料中也不乏士人學劍的記載。雖然在當時仍然存在士人輕視武人的現象,但是在大環境之下,士人也難免受到軍事和戰爭的影響。在這樣一個時代,出現一些優秀的、知名的劍客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陣紀》、《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