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已不可阻擋。你輸我贏、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已經過時,損人不利已,不得人心。」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林松添在中國伊朗兩國友協年會上說道。
11月24日,由伊朗中國友好協會、中國伊朗友好協會主辦的第十一屆中國伊朗兩國友協年會在線舉行。林松添會長、伊中友協主席穆罕默迪與伊朗合作、勞工和社會福利部副部長哈什米出席並致辭。中伊友協副會長、中國前駐伊朗大使華黎明主持會議,兩國友協理事單位、學術機構、公益組織代表20餘人出席。
第十一屆中國伊朗兩國友協年會在線舉辦
林松添會長在致辭中表示,伊朗與中國同為霸權主義的受害者,是世界和平與多邊主義的堅定捍衛者。「我們堅信,一個和平穩定、繁榮發展的波斯灣,符合地區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中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一直以來,中方堅決反對對伊朗的非法單邊制裁,支持維護地區和平和伊方正當權益。10月20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出席聯合國安理會海灣地區局勢部長級會議時表示,中方倡議在維護伊核全面協議的前提下,搭建一個海灣地區多邊對話平臺,討論當前面臨的地區安全問題。對此,林松添強調,這一建議就是要以集體協商的方式管控危機,為實現地區和平注入動力。
中國伊朗兩國友協年會自2010年起每年在兩國輪流舉辦,旨在搭建兩國民間交流平臺,推動中伊民間友好與互利合作,迄今已連續舉辦十屆。本屆年會原計劃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由於疫情改為線上舉行。
疫情下的中伊民間外交
會議開始,主持會議的華黎明大使首先對伊朗政府和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示了誠摯的慰問。當前,伊朗疫情狀況依然嚴峻,回顧今年中國國內疫情暴發之初,伊朗政府與民眾在道義和物質上都向中國提供了相當大的支持。在伊朗疫情暴發後,中國也向伊朗援助多批抗疫物資,並派遣了首個對外抗疫醫療專家組。
伊朗中國友好協會主席穆罕默迪在會議中指出,在伊中兩國遭受疫情之時,除了兩國政府互相開展的人道主義援助,兩國人民也通過民間組織、機構、商會等紛紛向對方伸出援手,學生和藝術家也紛紛參與其中,這體現了兩國民間外交的巨大潛力。
今年2月,29歲的伊朗籍咖啡師西納·卡拉米放棄了搭乘專機回國的機會,留守武漢,為武漢的一線醫護人員製作咖啡。而在感受到西納的祖國伊朗疫情嚴重的時候,他的中國同事們又四處購買大批口罩,捐贈給了伊朗駐華大使館。
「兩國友協從疫情暴發之初就立刻開展疫情友好援助活動,在公共外交領域為兩國關係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穆罕默迪還表示,希望兩國友協在後疫情時代在疫苗等領域也能開展密切合作。
此外,中伊雙方還就職業教育、慈善援助等方面的合作進行了交流。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總經理聶麗霞表示,希望與伊朗優秀科技型企業合作,共同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困難,在數字經濟、賦能產業等方面加強交流。伊朗伊瑪目霍梅尼救濟委員會國際事務協調主任穆赫辛·法拉哈尼則認為,近年來中伊雙邊關係持續穩定發展,兩國非政府機構間就脫貧經驗開展交流十分重要。
深入交流「一帶一路」倡議
此次會議中,中伊雙方還就「一帶一路」合作交換了看法,駁斥了一些國家關於「一帶一路」的無稽言論。
「一些人將『一帶一路』倡議稱為『陷阱』,說中國通過該倡議向有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的國家發放貸款,目的是讓這些國家深陷『債務陷阱』,鎖定這些國家的財產,對這些國家實現徵服和控制,這些理解完全不符合事實。」伊朗德黑蘭大學教授貝赫扎德·沙汗在會上表示,「相關想法體現了這些人反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其背後的目的是宣揚『中國威脅論』。」
伊朗前駐華大使扎瓦德·曼蘇裡也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以各民族團結、協作為基礎的倡議,「各國發揮自身的潛力與優勢,倡導互利共贏,把自己的利益看作他人的利益,把他人的損失也當成是自己的損失。」
伊朗擁有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擁有豐富的物質、精神文明和自然資源,在過去幾個世紀一直處於古絲綢之路的核心位置,對中東、中亞、高加索國家的市場都有輻射作用。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伊朗同中國也保持著良好的雙邊關係,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起就積極響應,熱烈歡迎。
2016年,首列從中國開往中東的貨運班列從義烏出發,開往德黑蘭。此後,西安、長沙等多個中國城市也開通了前往德黑蘭的貨運班列,為搭建「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中國企業也在伊朗參與了一批重點工程。據《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中方參建的德黑蘭地鐵1、2、5號線及1號線北延線項目已安全運營多年。中方承建的德黑蘭-伊斯法罕高鐵項目是伊朗第一條高速鐵路,設計運行時速250公裡,乘高鐵一個多小時即可抵達伊斯法罕。中伊合作開發的北阿扎德甘油田及雅達瓦蘭油田均已於2016年實現商業投產,合同總金額逾50億美元,日產原油分別為7.5萬桶和10萬桶。
不久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籤署再次表明,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是大趨勢。「國際與地區形勢風雲變幻,當今世界面臨紛繁複雜的危機與挑戰。」伊中友協會長穆罕默迪指出,面對這一形勢,堅定發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在國際地區問題上保持密切溝通協調,在政治、經濟、能源等領域開展互利合作,才是正確的應對之道。
「中國將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發展的新發展理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對外友協會長林松添展望道,這將為中國與伊朗開展各領域友好互利合作提供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