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乾貨 | 立夏:天地之氣交合之時,補補腎水,來收一收身體的火氣

2021-03-04 明師學友會

轉眼間已春逝夏至

荷葉青青,櫻桃紅熟,青梅玲瓏,蛙叫蟬鳴

萬物肆意生長

人應如植物一般使勁生長

好好孕育、長養自己體內的能量

 

本文細讀大約需要5分鐘

♪ 打開音樂再開始閱讀吧

立夏,生命最熱烈的時刻

立夏,在白居易的詩中,又稱「春盡日」,意味著春日已盡,綿長又炎熱的夏日到來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裡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說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瘋狂地長大了。

夏天總是這樣風風火火地就來了,還沒等春暖透,就趕著將積攢一個季節的精氣神兒都獻了出來,給予萬物肆意生長的力量,目光所及都是熱烈的生命氣息。

 

古代將立夏分為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 螻蟈鳴 〕 螻蟈,螻蛄也,適宜溫暖潮溼的環境中,隨著螻蛄的鳴叫,夏天的味道濃了。

〔 蚯蚓出 〕 蚯蚓是地地道道的陰物,生活在潮溼陰暗的土壤中,當陽氣極盛的時候,蚯蚓也不耐煩了,出來湊湊熱鬧。

〔 王瓜生 〕 王瓜是華北特產的藥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時節快速攀爬生長,於六、七月更會結紅色的果實。

在古人眼中,每個季節,都是有自己的顏色的,夏季的顏色叫「朱明」。大概是這夏日實在是火辣辣的,讓人真的又愛又恨。

 

也許是因為這熱騰騰的氣息,夏天總給人一種,做什麼事都想往前衝的感覺。或許也應了四季的特性,春生夏長

如果說春天是生出夢想、生出豪情的時候,到了夏天,大概就是要用這最熱烈的氣力,來讓夢想長養成現實吧。

所以,夏天,千萬別懶洋洋的,想做的事,就卯足勁去做,一定會像自然的萬物一樣,成長壯大哦~

 

夏三月,養生總論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一年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每一「立」代表著一個季節的開始,是重要的轉折點。每到交「四立」節氣的那一天,我們的生活起居一定要順時而變。

《黃帝內經》中早已給出了我們一份夏天的「養長之道」:順夏長,無厭日,使志無怒。

在夏天的三個月,天陽下濟,地熱上蒸,天地之氣上下交合。

夏季的炎熱是天地氣交的動力,夏日天長(cháng),炎熱則長(zhǎng)。炎熱使清氣上升為雲,雲下落為雨,各種植物大都開花結果了,長勢旺盛,是自然界萬物繁茂秀美的時令。

 

人亦如此。我們講春天生發陽氣,夏天就要把這生發的陽氣合理地用起來,激發身體的陽氣。而且既要用,也要收。

怎麼用呢?古人講要「夜臥早起」,就是說在夏天,我們要根據天地變化的情況來調整作息時間,可以晚點睡,早點起。古人會順應「夏長」的大勢,趁著好天時,盡情耕作。

我們也要多動起來。可以在清晨,最涼爽的時間段,在附近的林蔭花間處散散步,15分鐘即可,能頤養心神,有助於人體氣血流通,可促進陽氣的運行和宣達氣機。

 

那怎麼收呢?一個很簡單的辦法:睡午覺,半個小時即可。

中醫強調要中正平和,不走極端。夏季五臟轉「心」,正午(中午11點到1點)是屬於氣血循行心經最為旺盛的時候,陰陽各自發展到極限。

這時候如果你能安靜休息,就能讓人的氣血順利地度過這個坎,否則,長期處於過勞、過累的狀態,特別勞心、勞神、耗損心陽。

冬天的時候,大家都是喜歡冬日暖陽,可到了夏天,太陽反而不招人喜歡了,大家都躲在室內吹空調。

夏天,人的陽氣蒸騰在表,人體腠理疏鬆,汗孔開洩,人會出汗,來適應暑熱的氣候。我們應該順應人體陽氣走向體表的趨勢,出幾場透汗,趁機把體內一些濁的東西排出體外。

 

如果藏著、捂著、掖著,一味貪涼,呆在室內吹空調,寒主收引,該宣洩的時候不宣洩,身體本身的衛陽會被鬱滯,這樣就會導致我們內熱,人會更加容易煩躁、上火。

而且困在體內的溼氣,也無去路,人的內環境就更溼了,一到夏天長溼疹的人就特別多。

所以《內經》講要「無厭於日」,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反感外面的炎炎烈日,更不能貪涼,大自然派來一個炎熱的夏天,自有它的道理。萬物只有充分接受太陽的照耀,才有足夠的熱量去迎接將來的寒冷。

 

這時候要走出去戶外,汲取自然界的陽氣,讓自己運動起來,也是一個激發機體陽氣的過程。更何況大家都愛祛溼,這時候多曬曬太陽,出出汗,絕對是祛溼的好機會呀~

立夏後,五行的氣運轉為「火」、五臟轉為「心」。

夏應心屬火,人本來就心火旺。炎熱天氣更容易引起人的「心躁」,所以夏三月一定要戒躁戒怒,要有急事不驚、煩事不爭的心態。

恰如嵇康在《養生論》中所說:夏季「更宜調息淨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

 

要讓自己的情緒保持平穩,不能急,不能躁。遇到不開心的事,可通過靜坐、深呼吸等做法,讓身體和心靈摒除雜念。或者走到外邊去,見見自己喜歡的人,看看喜歡的風景,努力「打掃心地,於靜中養出端倪」。

夏天養生,就是養一個好心境。坦然接受陽光,盡情揮灑汗水,遇事不急不躁,就能讓你安然度夏~

 補足腎水,來收收身體的火氣

立夏之後,氣溫逐漸升高,不少人會出現口乾舌燥、口腔潰瘍、大便乾結,甚至心慌胸悶、睡眠不佳等症狀。很多平時很溫柔的人,也容易變得煩躁不安,有點脾氣了。

這主要是因為心火過旺所造成的。

 

很多人這時候就會吃點涼的東西來讓自己舒服一點。比如三餐會吃點苦瓜,像廣東人喝就點涼茶,還有很多人會選擇冷飲、冰淇淋。

其實夏天吃點苦瓜這類食物是沒問題的,但是不建議夏天一上來就吃,或者吃太多。

《傷寒論》中講到,「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夏季陽氣最盛,人體的陽氣跑到體表去了,可是人體伏陰在內啊,人體是外熱內寒的

加上這時脾胃還在春夏交接的適應期,太快吃一些寒涼的食物,容易傷及脾陽,導致中焦寒溼凝結,令脾胃運化失職。

 

另外,現在人的心火旺,多是虛火旺。每天長期呆在空調房,吃冰的喝涼的,汗排不出去,心旺無以瀉之,必然導致旺火劫陰;加上生吞了大量寒邪,寒邪傷陰,兩者結合,就是狠狠地傷了一把腎陰啊。

腎水虛衰,無以制衡心火,心腎不交,心火就往上燒,讓人出現各種上火的不適感。所以,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個非常平和的「下火湯」,可以借腎水,收一收身體的火氣。

· 木瓜玉米鹹骨湯 ·

【材料】豬脊骨300克,玉米2根,木瓜半個,生薑3片,食鹽適量。(3人份)。

【做法】

1、玉米洗淨切段;豬脊骨斬段,焯水後用食鹽醃製1天(放冰箱中),再衝洗乾淨。

2、鍋內加水煮沸,放入醃好的豬脊骨、玉米、生薑,大火燒開轉小火煲40分鐘,再放入木瓜煲20分鐘,調味即可。


豬脊骨有養血健骨的功效,用食鹽醃製後,因鹹味入腎,所以鹹豬骨還能滋養腎水,有降氣下火之功

而且豬的脊骨中有一條豬骨髓,有補腎、益精、填髓的功效,可以幫我們稍微補一補腎精。

當一個人的腎精充足,也就是腎水充沛的時候,可以收一收上浮的火氣,讓人把那種浮躁、火燒火燎的情緒或者體溫給平復下來。即便是夏天也能夠自動調節自己的溫度,保持一種平衡。

 

這裡再搭配調中開胃的玉米、健脾消食的木瓜,和溫中和胃的生薑製作此湯,整個湯特別平和。

既能養護好脾胃的運化,還能用生薑驅散一下身體內部的寒涼,又能補充腎水,來平復上浮的火氣,一碗下去,比那些冰涼的飲料,更解渴哦~

 夏季飲食要點:


① 夏季飲食須助以辛辛入肺,辛味的食物可補肺氣,以免夏季心火旺盛而克肺金:

一種是辛溫的,比如蔥、姜、蒜、花椒、胡椒、辣椒、大料等。夏季熱,人體的陽氣都浮在表面,脾胃相對是寒的,這時候吃點辛溫的食物,還可以開胃,促進脾胃的功能。

一種是辛涼的,比如桑葉、薄荷、菊花、金銀花等。它們可以幫助我們疏散風熱,預防感冒,還能解暑。

② 宜苦而不宜過苦。夏天心火旺,可以吃點苦的降降心火。但像蓮子芯、苦瓜等,不宜常食,最好搭配一點溫性的食材。

③ 宜酸而不宜過酸。夏天出汗多,酸主收斂,可以喝點酸梅湯、烏梅紅糖飲來適度地收斂汗液,補充陰液。出汗少或不出汗的人,則不宜吃酸。

夏天最美好的事,

除了蓋棉被吹空調,

挖去西瓜最中間的甜瓤,

還有什麼是讓你覺得夏天也是值得期待的呢?

相關焦點

  • 秋季養生之「六收」
    氣指的是呼吸之氣,如果有氣喘或咳嗽,則是肺氣不收不降的表現。肺氣不收有兩種原因:一是受了外邪,肺氣受到寒氣逼迫就要上逆來抵抗,這時不能單純收肺氣,需要先發散外寒,常用藥有麻黃湯、桂枝湯等;第二個原因是肺氣本身不降,這時一般沒有感冒發燒等症狀,身體也沒有酸、懶等不適,可以將枇杷葉、杏仁、浙貝各10克用水煎服,有降肺平喘之效。收神。
  • 立冬 | 溫補、清補,不如多喝這碗湯,陰陽雙補!
    本文轉自 杏林明師學社作者:杏林編輯部立冬,一年養生的大節骨眼每年11月7日或8日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冬,十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 【玄武道觀】---昨日立夏,立夏習俗、養生大全,教你一招道家立夏養生功,練好百病不生
    立夏時節,時值乾卦,自然界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相對人體臟腑來說,肝氣漸弱,心氣漸強。因此,夏季養生要以「養心」為主。夏季養生,自然是要以養心為主。立夏處於二之氣的最後15天,火氣依然熾盛,仍要小心上火和肺部疾病。若有上火症狀,可用通陽湯加解毒散、麥冬、百合各10克,水煎服;若火熱過盛,可再加蒲公英和魚腥草各10克。
  • 天地交合,三陽開泰
    卦是64卦中最為吉祥的卦,意味天地上下交合與變動,天時,地利,人和,天地人「三才」陰陽交感,循環變動而打通一切阻塞,萬物各的其生。「泰」通達之象,上下以心交,以志同,天地之氣上下往來。內卦乾為陽,外卦坤為陰,內剛健,外和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天時,地利,人和之象,但事物無終通,通泰到極點,也就遇到新的阻塞,「泰」極而「否」至。「小「為陰,「大」為陽。由內向外曰為「往」,由外而向內曰為「來」三陰「坤」本在地下,上升到上面的卦位,上卦也稱外卦,故陰在外,稱小往,指陰氣離去。三陽「乾」本在天上,下降到下面的位置上,下卦也稱內卦,故陽在內,稱「大來」指陽氣來。
  • 用藥傳奇——斂陰收汗山茱萸
    其書不務虛談,一方一藥重點詳之, 臨床踐之,發前人之所未發, 效之前人之所未效,  真乃啟迪人也! 山茱萸就是他極擅用的一味藥,臨床上屢建奇功。       山茱萸味甘、酸,性溫,主要歸肝、腎經。本品甘酸溫潤,能補能收,除長於收效固澀之外,入肝、腎經 ,既可補肝腎之陰,又能溫補腎陽,固為平補肝佟可、收斂固澀之良藥。
  • 明日立秋 | 養肺清肺,一碗立秋湯,給身體清清肺火,深秋才能補進去
    在這個時節,我們還感覺是在夏天的樣子,但其實天地之氣已經悄悄在轉換了。雖然還那麼熱,但從第一片梧桐葉子落下開始,天地間陰陽的變化已經悄悄轉換了形勢。立秋是一年圓運動的起點,陰陽之氣由夏長轉為秋收,由浮轉為降,人體氣血亦同,要開始為來年春夏的生長蓄積能量了。
  • 杏林e+ | 冬季養生之「五黑」
    杏林e+ | 冬季養生之「五黑」 2020-11-05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立夏養心 收好這份順時養生的秘訣!
    明日立夏「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此時節,櫻桃紅熟,芭蕉新綠,荷塘薰風,夜雨初涼。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
  • 康復科教您,立夏時節養生秘訣
    假期的最後一天再肆意享受一「夏」立夏,一個最偉大的節氣,標誌著天地萬物由「生」到「長」的一個轉折;天地萬物由此進入到一個最輝煌的時空;沒有夏的成長,就不會有秋收冬藏!《黃帝內經》:「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 明日小滿:火氣旺盛的節氣要來了!這種顏色的食物要多吃!
    《道德經》講「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菜根譚》講「天道忌盈,卦終未濟」,都是這個道理,做任何事都要留有餘地,過頭了太滿了,會招致禍患。然而,從中醫角度看,今年的小滿節氣滿得有些過了頭。以《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推算,從小滿開始,便是迎來了「三之氣」,這三之氣來的有些猛。
  • 風水師透露:陰陽風水之收山出煞
    即將旺砂、印砂、財砂收為我用,將殺砂、洩砂撥開。砂所在的位置是固定的,同一個方位上的砂,是吉還是兇,隨著坐山而變化。所以,收砂出煞的要領就在於根據砂的分布情況來確定合理的坐向,因穴制宜,合理裁剪。楊公消砂與納水一樣用的是天盤。
  • 立夏 | 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帶暑來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裡評立夏:「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立夏是大日子。以前跟大家說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四季初始之日,在古代天子都要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禮記·月令》:「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迎夏於南郊。」這是周朝的禮,立夏這一天,天子要率領文武百官去迎夏。
  • 風水學習之收山出煞
    只有理氣上的山上旺星在巒頭上得山,或巒頭上的實山得到了理氣上的山上旺星,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得山;向上旺星能落在實際巒頭的水裡,或巒頭上的實水處飛臨的恰好是理氣上的向上旺星,做到了收山出煞,才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指的是在挨排山星時,山上的旺星要落在實際巒頭的高山實地,不能落在低洼水處,即山上龍神要守在山上,合乎形理相配。
  • 男歡女愛之事不簡單,性愛太隨便不利運勢!
    換言之,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房事所選擇的時間不對會傷身體、甚至死人;同理,不佳時間受孕也會出現弱智兒。如果你想延年益壽、你想懷一個優生優育的寶寶,那麼,建議你不妨往下看看,因為根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房中術,以下日子禁忌房事,否則恐會惹出麻煩。一、陰曆5月16日絕對不能有性事此日為天地之氣交合之日,一但有性事,三年必有生命之危。
  • 巳月逢三,立夏之時的風水三秘訣
    明天就是庚子年的立夏,也是四月辛巳月,庚子年巳月為三煞之月,屬蛇、馬、羊的朋友是一個要注意的月份;巳月陰火,土金為旺;庚辛為劫,巳值三煞,巽木被克;注意肺、肝及眼睛的疾病防治。  中國傳統的四時八節,都是舉行祭祀的日子;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八節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 專家提醒: 冬季到來前,補好五臟之「氣」!
    嚴冬來臨前,自然界的萬物為躲避冬季的寒冷肅殺,早早地就聰明的選擇了「冬藏」,以利於保存或蓄積實力,待來年氣候轉暖時再行生長。立冬節氣轉眼就到,這也意味著寒冬的如期降臨。中醫的養生之道,講究「天人合一」,強調人要順從大自然的規律,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來調整自己的生活,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秋季養生抓住一個字「收」,「收」好4件事,陽氣足,身體倍兒棒
    陽氣與陰氣是相對應的一組概念,陰成形,陽化氣,我們能親眼看見的身體有形部分即為陰,我們看不見的能量部分即為「陽」。一個人陽氣足,人會更有精神,充滿活力,滿臉洋溢著陽光,更積極熱情。而有的人,總是給人一種頹廢、疲倦、無精打採的樣子,陰盛陽衰,此人必形如軀殼!
  • 積精累氣乃丹道有成之關鍵
    而不知「一星之火,可以焚山,一涓之水,可以成渠」。所以總要人看穿此道,處處提防、在在保護,日積月累,長久堅持,自可由量到質而生變化矣。《道德經》在論述難易、大小時講:「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黃元吉注釋云:「夫易為難之基,故天下難事,必作於易;細為大之本,故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 「水中靈芝」——蓮子,立夏養心之佳品
    立夏有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立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 【每日一方】立夏時節,重在養心,祛邪扶陽,保你健康過今夏!秘訣在這裡!
    立夏,一個最偉大的節氣,標誌著天地萬物由「生」到「長」的一個轉折;天地萬物由此進入到一個最輝煌的時空;沒有夏的成長,就不會有秋收冬藏!《黃帝內經》:「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今年5月5日是立夏,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45°,「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春天進入尾聲,是夏天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