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用「眼淚」一詞來形容葡萄酒,即「會哭的葡萄酒才是好酒,因為它能夠哭出更多的酒淚。」葡萄酒真的會流淚嗎?這些眼淚到底是什麼物質呢?為什麼會形成酒淚呢?這些緊貼杯壁的淚滴真的是越多越好嗎?當我們打開一瓶有年份的純正葡萄酒,倒出部分酒液在酒杯中,然後輕輕地搖晃酒杯,讓酒液在杯壁上均勻地旋轉,當停止搖杯後,酒液便會形成一條條液柱沿著杯壁緩緩地向下流動,並在杯壁上留下一道道酒痕,人們為它起了一個動聽的名字「葡萄酒的眼淚」。其實它就是我們常說的掛杯。
1
什麼是葡萄酒的「掛杯」現象
葡萄酒的「掛杯」現象,是酒體成熟的正常表現。很多人認為輕晃酒杯之後,從杯壁上流下來的大股酒液都是「掛杯」。其實,這種認識過於片面,真正稱得上「掛杯」的只有那些順著杯壁流下來的液體,滑落之後形成液滴,之後再滑落再形成,這樣不斷移動的液體才是。
「長掛杯」和「短掛杯」的區別
「長掛杯」也就是指酒痕流的速度比較慢,而「短掛杯」就是指酒痕流的速度比較快。葡萄酒的糖分或酒精含量較高的,其粘性比較重,因而酒痕流的速度相對也會流的比較慢,就會形成「長掛杯」。
2
「掛杯」現象產生的原因
葡萄酒主要由水與酒精構成,「掛杯」現象的產生正是因為葡萄酒中存在的大量的酒精,酒精又是易揮發物質,蒸發速度比水更快,所以酒精會聚集到酒液的上方,當酒液開始往下流動時,酒精便會停留在杯壁上,也就形成了人們所說的「掛杯」。葡萄酒的「掛杯」現象明顯與否,與所使用的酒杯的材質、清潔度等等因素有關。
3
通過「掛杯」能否判定葡萄酒的優劣
很多人認為葡萄酒的「掛杯」,代表著葡萄酒的酒體和質量,能反應出葡萄酒的品質,認為「掛杯」越多越厚重,就是代表著葡萄酒的質量越好,但事實並非如此,「掛杯」比較明顯的酒,酒精、糖分等含量也相對較高,但它只是表明酒精、糖分和甘油含量的高低,並非用來判斷葡萄酒質量好壞的依據。
正如還有其它謠傳的理論「紅葡萄酒顏色越深酒越好」,而實則葡萄酒的顏色深淺只是反應了一款葡萄酒的年齡,作為判斷其年齡的一個參考依據。優質的葡萄酒不光要有豐富而複雜的香氣、還要有飽滿的酒體、均衡的口感、綿長的餘味等特性,當然,其品質也與產地及年份等因素有關。
點擊閱讀原文,開啟超值特賣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