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已是下層人民的象徵,他的悲慘命運在無形之中代表了大部分的人,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他的思想也全然被同化,儼然成為了封建思想的維護者。最後的悲慘命運是註定了的,因為他始終故步自封,不懂得改變,最終自己也無法堅持下去了。
對於這本小說,大家爭議最大的就是孔乙已的死,除了魯迅在書中嚴厲批判的周圍普遍存在的麻木的百姓之外,是否孔乙已自身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原因呢?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為了功名利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讀書人數不勝數,畢竟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只有考取功名才是唯一的進入仕途的途徑。參加考試的有很多人,能夠考上的寥寥無幾,為了考上一直讀到白髮蒼蒼的也大有人在,沒有考中的人從此就跌落社會底層,再無出頭之日。但是,像孔乙已這樣成天被人嘲笑,把他當做一個「戲子」來調笑的,恐怕就不多了。
一、封建社會思想對孔乙已是一種荼毒
科舉制度的弊端是非常明顯的,孔乙已都潦倒到這種地步了,還一直堅持穿著那身長衫。在這裡,長衫作為一種文化思想符號體現出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孔乙已的長衫就是他讀書人的象徵。
孔乙已是個讀書人,但是沒有考取到功名,是個失敗的讀書人。在文中,他既不願像短衣幫那樣,也自認為不能像長衫客那樣坐著一點一點地喝。所以他就獨創了站著喝酒且穿長衫的形式,這是只屬於孔乙已的特點。
再者說,孔乙已的長衫又破又舊,好像很長時間沒有修補和清洗過了。魯迅先生在這裡的寓意是,封建社會的傳統文化已經落後過時了,需要接納新的事物,學習先進的文化了。而孔乙已不願意脫下長衫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對封建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不可分割了。
除此之外,孔乙已內心迂腐且麻木不仁,給人家抄書,沒過幾天,竟然人和筆墨紙硯都消失了,承認「竊」而否認「偷」,最後被人打斷了腿,以手代腳去喝酒,而能做到這樣的人也就孔乙已這一個,這一系列的行為讓人感覺有些不可思議。所以孔乙已到底是遭受封建思想的荼毒更多呢?還是因為他自身的性格缺陷更多多呢?
孔乙已的這些行為徹底淪為看客們的笑柄,甚至連小夥計都把他當做尋開心的笑料,只要一看見孔乙已就把他之前的笑料翻出來說一遍,這些笑別人的人,自己未嘗就沒有類似的笑料,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做,思想麻木是一方面,沒有接受到先進的思想也是一方面,他們的生活呆板無趣,孔乙已的出現給他們補充上了這個空缺。
孔乙已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笑柄,別人嘲笑他也還口,甚至在觸及他的私密信息時,還會大發脾氣。可後來總是吃虧就不再反駁了,爭辯幾句,然後懇求別人不要繼續說了。他對自身的放棄,慢慢的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一旦吃虧便也不管對錯都不去理會了。
二、孔乙已的死跟他自身有沒有關係?
孔乙已作為讀書人沒有如願的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他識文斷字,並且寫的一手好字,這樣的人在封建社會中也是屬於稀缺人物,如果他好好抄字,怎麼也不會淪落到最後凍死餓死的悽慘地步。
孔乙已內心裡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當做自己的信條,他看不起苦力勞動者,即使窮困潦倒也不去用勞動掙錢。事實上,在眾多普通百姓的眼裡,讀書人總是比旁人要高一級的,甚至千方百計的讓自己的孩子讀書。畢竟萬一考中了,那就是魚躍龍門,光宗耀祖。
陳獨秀還曾經描寫過趕赴南京進行科舉考試的讀書人,在附近出租房子的房東,就算是丟了東西不敢把這頂帽子扣在讀書人身上,讀書人在世人的眼裡,可是「體面人」,簡直成了護身符。
孔乙已儘管沒有繼續學習 ,但是如果能老老實實的抄書過活,不至於淪落到那種地步,普通百姓們對這種肚子裡有墨水,卻好吃懶做,甚至小偷小摸的人自然沒什麼好臉色,動不動就對他挖苦和嘲弄也就容易理解了。曾經有一個好機會放在孔乙已的面前,他沒有珍惜,周圍對讀書人懷著敬畏心理的民眾當然由羨而妒而恨了。
三、孔乙已充其量只不過是酒鬼罷了
相比起孔乙已「竊書」,他的嗜酒似乎更能滿足人們對文人墨客的想像。中國歷史上的詩人墨客數不勝數,以李白為代表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等等。
似乎,喝酒的人才是有文化的人。即便如此,孔乙已的嗜酒卻跟斯文扯不上關係,他越是想要保持自己的雅士風度,便越是出醜。滿嘴的之乎者也,都窮到要飯了,還是不願脫下長衫,把自己的姿態放低。
科舉考試的落榜已經把他作為文人的信心打擊消磨光了,他又怎麼可能有放蕩不羈的姿態呢?跟別說他做的偷竊之事了,那更是文人雅士都鄙棄的行為,孔乙已充其量也就是個酒鬼罷了。
孔乙已最後的描寫特別深入人心,此時的他已經落魄到了極點,為了喝到酒手腳並用的走很遠的路去買酒,而周圍還是依舊,眼裡除了錢看不見其他的掌柜,已經取笑孔乙已成為習慣了的麻木不仁的看客們。
總結:
除了封建思想的荼毒,他自身的性格缺陷也加速了他的死亡。也可以說生活是他自己作沒的,數千年來人們對偷盜的態度以及對文人的態度截然相反,而這兩者竟然同時出現在了孔乙已身上,讓人感到無比的諷刺。
很多人在看到丁舉人對孔乙已的毒打和周圍百姓對孔乙已的嘲弄時,確實對孔乙已產生了同情的心理。他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死了,活在世上的只是一副行屍走肉了,孔乙已鮮活的靈魂和思想早在科舉落榜之時就死了。
參考文獻:
《孔乙已》
《孔乙已形象典型意義解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