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夜上受降城聞笛》中考真題,字詞賞析

2020-12-06 八真小八鬥大語文

友情提醒:

購買本專欄的朋友,如果需要PDF可列印文檔,請給我私信!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唐]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一、注釋

①送酒:此處化用有關陶淵明的典故。據南朝梁蕭統《陶淵明傳》記載:陶淵明重陽日在宅邊的菊花叢中悶坐,剛好江州刺史王弘送就來,於是痛飲至醉而歸。

②傍:靠近。

二、作者簡介

岑參(cén shēn)(約715年—770年),江陵人(今湖北荊州),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特色,氣勢雄偉,想像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現存詩403首。

三、歷史背景

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757年二月,唐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時未收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

、譯文

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我勉強登上高處遠眺,然而在這戰亂的行軍途中,沒有誰能送酒來。我心情沉重地遙望我的故鄉長安,那菊花大概傍在這戰場零星的開放了。

、思考探究

1.「強欲登高去」中的「強」有什麼表達效果?

劈頭一個「強」字,是不願為之而又不得不為之的心態體現,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悽清景況。

2.「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這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寄託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一、注釋

受降城:唐高宗神龍三年張仁願所築,以防突厥,共有中、東、西三城。中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東城在今內蒙古託克託南;西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歷

相關焦點

  • 走進《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了解「邊塞詩人」岑參
    今天我們再來學一篇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一起來吧。圖片展示:詩人岑參二、寫作資料:《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選自《岑參集校注》卷三。行軍。故園,故鄉。岑參久居長安,故稱長安為「故園」。三、古詩大意:「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意為:(陰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我勉強登上高處遠眺,(然而在這戰亂的行軍途中,)沒有人能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教學設計及反思
    而有一位詩人,重陽節的這一天卻是行軍他鄉,他又想到了什麼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岑參和他的詩作。二、預習了解1、預習詩歌,提出疑問。2、詩人簡介。一首《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僅僅20個字的絕句,同樣是重陽登高,因為故園戰亂未平,因為寫在行軍路上,寫出了與其他重陽節詩作不一樣的盪氣迴腸。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的古文學源遠流長,豐富多彩。而中國詩歌就像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一直盛開在世界文苑之中。
  • 岑參《九日思長安故園》: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一場「安史之亂」,輕易地敲開了蒙在大唐皇朝上面繁榮的面紗;帝國的根基早已潰敗不堪,崩塌只在早晚,可惜所有人都躺在安樂椅上不知憂患。戰爭是殘酷的,無關正義與否,其鐵蹄踐踏之處,最終受苦的仍是人類自身。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正因為如此,聖人才有感而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可是,人類太過貪婪,野心家總是太多。
  • 唐詩三百首丨272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今天我們要品讀的就是李益(李十郎)的那個邊塞名篇——《夜上受降城聞笛》。詩云:「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李益的這首《夜上受降城聞笛》在當時就被廣為傳誦,影響非常大。後來李益南下江淮,在揚州遇到劉禹錫,兩個人也成為好朋友。「詩豪」劉禹錫就對李益的邊塞之作甚為讚佩,劉禹錫在《和令狐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中就提到,其中有一句說「邊月空悲蘆管秋。」
  •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解讀
    學習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一詩,我讓學生選擇一個角度進行品讀。金韻捷說:「『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給人很冷的感覺。」我追問:「為什麼冷?是天氣原因嗎?」她搖搖頭說:「感覺不是。」那為什麼感覺冷呢?我把問題拋向同學們。
  • 2020年中考語文複習古詩文理解性默寫訓練一(建議收藏)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1、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上受降城聞笛》1、《夜上受降城聞笛》中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觸發徵人鄉思的典型環境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十首描寫長安的古詩詞,長安一片月,牽掛萬顆心
    君不見,杜牧遠望長安,「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王翰邊塞思鄉,「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孟郊登科,「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李白登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曾經的長安,北風蕭蕭,號角真悽涼;古代的長安,廝殺陣陣,斑駁了斜陽。
  • 從此無心愛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樓
    上完兩節課,拖著疲憊的身體和周一獨有的睏乏,回到了辦公室。
  • 唐代詩人李益詩選 /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天
    遠見平原上,翻身向暮雲。幽州賦詩見意時佐劉幕徵戍在桑乾,年年薊水寒。殷勤驛西路,北去向長安。02唐.李益詩選讀夜上西城聽梁州曲二首其一行人夜上西城宿,聽唱梁州雙管逐。此時秋月滿關山,何處關山無此曲。夜宴觀石將軍舞微月東南上戍樓,琵琶起舞錦纏頭。更聞橫笛關山遠,白草胡沙西塞秋。春夜聞笛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
  • 2019-2020學年福建省莆田市五校聯考七年級(上)期末語文試卷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5)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6)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王灣《次北固山下》)(7)《詠雪》中,謝太傅的侄子對「白雪紛紛何所似」的回答是撒鹽空中差可擬 ,而侄女的回答則是 未若柳絮因風起 。
  • 七上語文《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龜年》中考真題,字詞,賞析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一、注釋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月光的影子。夜:今夜。發:出發。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今在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遊。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
  • 2021中考文言文:《陋室銘》重點字詞解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中考文言文:《陋室銘》重點字詞解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重點字詞   名:出名,有名。   斯:這。   是:判斷動詞。   惟:只。   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遠的香氣,這裡指德行美好。
  • 《中國詩詞大會》第4季中考考點匯總!收藏
    是不是覺得中考也有可能考到這些內容呢?所以,梅老師匯總整理了《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裡的各類知識點,以及古詩文常考的內容,大家快快收藏起來吧!——唐·杜甫《春日憶李白》7.春風得意: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孟郊《登科後》8.走馬觀花: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2021中考文言文:《愛蓮說》重點字詞解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中考文言文:《愛蓮說》重點字詞解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重點字詞   可愛:值得喜歡。   者:……的花。   蕃:多。   獨:只。   自:從。   甚:特別,十分。
  • 【中考】初中語文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必背課文匯總(現代文+古詩文),人手一份!
    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託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鄉下去,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還有地裡工作的農夫,披著蓑,戴著笠的。他們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裡靜默著。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