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是什麼,相信大家應該看了好多這類的標題的文章,但是大部分可能覺得還是比較專業化不好理解或者與實際的建盞聯繫不起來等等,今天小編就以一隻油滴盞為例給大家介紹一下,有不懂或者不明白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這款油滴盞,器型是束口,不管是在宋代還是在現在都是經典的器型。束口盞,就是因為盞口沿一下有一個1cm左右向內收束的凹槽而得名的。
在宋代,束口盞中注水線的設計,就是為了在注水或者擊拂時,能夠防止茶湯外溢。
在現代,相對於其他器型,比如撇口盞、斂口盞、敞口盞,束口盞更受歡迎,這個器型大家比較喜歡,其次,束口盞相對於其他器型也更好燒制一點點。
接下來,我們來看下,這隻油滴盞的外部,看到這個底部,大多數的人是不是覺得是瑕疵呢?小編可以很負責的和你說,不是哦,這是建盞的工藝所致的,看到這,我相信大多數人心裡想的是,這不是瞎扯嗎?別急,下面小編慢慢和你道來
大家看上面這張圖,下面是不是不規則,這是因為建盞採用的是仰燒的方式,建盞在窯內燒制,因為溫度高,釉就會往流,上面這張圖是施半釉(就是建盞一半左右或者更多一點沾上釉),施半釉最上面一個釉淚都會粘窯了。
可想而知,如果施全釉,情景會怎樣?那是不是全釉的盞,就沒有了,全釉的盞也有,但是這個非常考驗師傅的功底,沒有個幾十年的專研都很難。而且建盞施半釉是建盞的特徵,因為工藝的制約,從宋代就可以沿用至今。
釉淚,是建盞因為窯內溫度高留下來所致的,一般稱為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是建盞的特點之一,但是不是想有就有的。
釉淚是古樸自然的,人為不可控制的美觀,欲墜似墜的釉淚,從直觀上看就非常的有流動感,從這張照片,我們就能想像到,當時這隻盞在高溫燒制時的流動場景,是在太美了
器型到釉淚,現在就來說下建盞的胎,叫鐵胎,是因為胎的含鐵量高,所使用的黏土是建陽水吉特有的紅棕色黏土,含鐵量高達7%~10%左右,比其他窯口的黏土含鐵量高了幾倍,這就是建盞的特色之一
從圖片上看,顏色深沉,有粗糲感,但是你上手了,就能感受到它的壓手感非常的好,有重量;而且保溫性高,盛東西不易變質,喝茶能激發茶的口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