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眼硯凹宜黑色,長毫甌小聚香茗。
寧靜致遠,方得始終,我是林方致。
蘇軾詩曰:「蟹眼煎成水未老,兔毛傾看色尤宜。」這句詩描寫的自然是在宋代出名的建盞,依據蘇軾所論,宋代的青黑色建盞非常適合欣賞茶湯。
在宋代建盞頗受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的喜愛,而宋徽宗更是其中的玩茶大家,他沉浸與對茶的喜愛之中,樂此不疲,甚至化身茶學教授,親自組織茶會,為文武大臣們親身示範點茶的記憶,將宋代的點茶設計的複雜和講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於點茶必備的建盞,宋徽宗在其所著的《大觀茶論》裡對建盞提出了非常詳細的要求,從釉色到紋理再到形狀都有恰當的闡述。
「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採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
——宋徽宗《大觀茶論》
茶盞顏色以青黑色為貴,茶盞的深度要夠,盞口要寬。可以看出宋徽宗對建盞的認知很精準、務實,是其中的行家,對如今茶友對建盞的選擇也有借鑑意義。但畢竟年代久已,現在的技術、款式與當時有所不同,那麼現代新手小白該如何選擇茶盞呢?
一、新手選盞首先要做好心理預期
在選購建盞之前,我們需要先做一個心理預期,主要是兩方面的預期,購買茶盞的目的與心理價位。
一是目的:你選購茶盞的用途是什麼,用於日常使用還是用於長期的收藏?你對於建盞的器型喜歡怎樣的樣式,或是需要多大型號的杯盞等,做好心理預期才好下手。
二是價位:要在心中做好價位標尺,有多少的預算,購買時可以在心裡打個底價。不要攀附高價,也切莫貪圖便宜,所謂一分錢一分貨,不無道理。
二、看器型與釉色
在選購建盞之前,我們需要做一些知識儲備,對建盞有一個較深的了解,所謂「釉色是建盞的靈魂,器型是建盞的骨骼。」
01
器型
現今市面上的建盞器型大致有四種類型,分別是束口盞、斂口盞、敞口盞、撇口盞,這四個類型還有不同的尺寸,大、中、小,不同大小的器型會有不同的使用範圍,我們日常用的最多的屬中小型號的建盞。
一般而言,個人使用的建盞有季節上的不同,在現在秋冬季節,可以選擇束口盞,這種的建盞的特點是建盞的內部比較的深,盞口相較而言比較小,整體造型飽滿厚重,可以對茶湯進行保溫,在秋冬也能讓茶客喝上溫熱的茶。
到了夏季,高溫襲來,則可以選擇撇口盞與敞口盞這兩款,這兩種建盞的特點在於茶盞的沿口大且茶盞較淺,有利於茶水散熱,讓茶友能較快的喝到適口的茶湯。
而剩下的斂口盞比較合適用來會客時招待客人,在我國古代,斂口盞就常常用來當做專門的飲茶器具在大型的宴會上出現,深受文人雅士、王孫貴胄歡迎。
02
釉色
建盞的釉色豐富多樣,變化萬千,就像這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葉子一樣,這世界上也很少有一模一樣的兩件建盞。建盞的釉色大致分為五種類型,分別是:兔毫釉、曜變、烏金釉、油滴釉以及雜色釉。
【兔毫釉】
兔毫釉是宋代產量最大的,使用最廣的一款建盞,在選擇這種建盞時,要儘量選擇斑紋分布均勻、細長具有立體效果的,這樣飲茶時才能更好的體會到建盞與茶湯之間美的感覺。
【曜變】
曜變在建盞界裡有較高的地位,是很多建盞愛好者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少見珍奇。
【烏金釉】
烏金釉是宋代建盞裡的經典之作,有著一種別樣的古樸典雅氣質,適合喜愛古典中國風的茶友。
【油滴釉】
斑紋清楚可見,斑點大小均一、整體外形飽滿的油滴盞也是建盞中的佳品,有著僅次於曜變的地位,預算寬裕的茶友可以適當的考慮,也適合盞友收藏。
【雜色釉】
最後一種是雜色釉建盞,它是很多釉色品種的偶然所得,是燒制過程中意外收穫,是一種另類的美,大家對於雜色釉需要抱著兩面看的態度,不能一概而論,雜色釉並不一定是次品。
三、觀「鐵胎」
關注建盞的茶友應該都了解,建盞內有很高的含鐵量,所以燒制建盞需要選擇含鐵量高的土壤,因此與其他瓷器進行相比,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建盞的「鐵胎」,它與其他胎體相比更為的厚重,也比較的粗糙,而燒制出來顏色一般呈黑色或是灰黑色,顏色深沉。
作為新手小白的茶友在選購建盞的時候,一定要觀察一款建盞的胎體是不是鐵胎。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建盞的顏色來判斷,也可以聽聲辨別,也就是通過輕輕的敲擊建盞盞身,聽它是否有類似與金屬碰撞的聲音響起。判斷的方式多樣,也需要茶友自身有知識儲備。
四、正確的認識建盞
就如前面所言,面對建盞時我們需要進行心理預估,大致的了解一下市面上建盞的均價,對其進行估值,不要受到蒙蔽。在挑選建盞時不能只看有沒有「建盞」字樣,尤其是某寶上掛著「九塊九包郵」字樣的建盞。
建盞的歷史悠久,用料講究,製作考究,價值肯定不可能那麼低,只有「掛羊頭賣狗肉」的「工藝品」才會有這樣的價格。我們選購時要從上述的釉色、器型、胎體進行多方位的考量,才能避免被蒙蔽。
建盞的燒制工藝特殊,需要在1300℃以上的還原焰中才得以燒制,所以建盞的變形率高,手工製作的建盞難免會有些不周正的地方,這是難以避免的,但單從肉眼是沒法觀察出來,就不能算是瑕疵,在選購建盞時,我們需要辯證的去看待特殊工藝帶給建盞的一些「小意外」,不要因此錯過自己心愛之器。
我們所能見到的每一件建盞都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藝術品,在選擇它們時我們要用包容的眼光去看待,撥開層層迷霧,看到其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