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建盞的胎被稱為「鐵胎」,是建盞區分於其他窯口所產黑釉盞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建盞成為宋代公認極品茶具的重要因素。那麼為什麼「鐵胎」這個特徵這麼重要呢?
建盞的鐵胎
在千年前的水吉,窯工於發展窯業的過程中,發現高鐵粘土作胎,鐵釉礦、草木灰調釉,置於長度足夠的龍窯高溫之中,良好的還原氣氛之下,能燒制出精彩的結晶斑紋,遂將此工藝發展壯大,成為一代名窯。
鐵胎,是建盞的標誌。建盞胎體使用的粘土,含鐵量為同時期其他窯口的數倍,更遠高於現代的青瓷、白瓷。
因胎體含鐵量高,從外觀表現、物化性能上都與其他瓷器有顯著不同,故稱為「鐵胎」。
如今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已被認證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可以說,沒有鐵胎參與結晶過程,就沒有令宋人競相追捧,令今人魂牽夢縈的黑釉瓷藝術明珠——建盞。今人用同樣的釉去配不同的胎,都會導致成品質量波動很大。鐵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武夷建盞便從三個方面分析建盞的「鐵胎」的重要性。
令建盞具有優良的物理性能
早在宋代,蔡襄就已經在《茶錄》中辨析過建盞的特點: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宋代點茶時,需要提前將茶盞在火上烤熱,烤過的茶盞需要有一定的厚度才能持續保溫。要是胎薄,散熱比較快,烤過也容易迅速冷卻。茶錄中還說,(盞)冷則「茶不浮」,說明盞冷是點茶時很忌諱的,會導致無法順利形成湯沫,喝起來感覺也不好。
所以蔡襄特別強調,建安所造的兔毫黑釉盞夠厚,保溫效果好,其他窯口產的要麼偏薄要麼顏色不對,所以認為建盞是最適合點茶的。《茶錄》中的這幾句話可以說是最早的建盞辨偽指南了。
根據出土的宋代建盞標本來看,建盞的盞壁普遍有80~85毫米以上,比同時期其他窯口的茶盞確實要厚出很多。
而建盞胎體厚就意味著重,本身建盞坯體採用的原料含鐵量就很高,加上盞壁和盞底都很厚,密度體積都比別處的仿盞大,最後的重量自然就不輕。
宋代常用的,直徑12cm左右的束口盞大約有半斤重。一隻建盞和其他窯口的黑釉盞分別拿在兩隻手上,即使不用眼看,只以手感論,都能輕易辨別出哪只是建盞。下沉的重心加上科學的器型設計,令建盞利於點茶和鬥茶,不但不會翻倒,還能自由攪動。
灰黑胎底與釉色相襯
觀察宋代建盞的底足標本,會發現胎體很黑(有部分看上去不夠黑,是碎裂後氧化所致,再往裡敲也是黑的),這是坯土含鐵量高的一個表現,也是區分建盞和其他窯口仿盞的重要依據。定窯雖然也產黑釉盞,胎體就非常白,而吉州窯的胎則偏黃,都沒有建盞顏色這麼深。
部分宋代建盞坯體外觀呈偏紅的褐色,不是因為該盞為其他窯口仿品,含鐵量低,而是由於表面被後期氧化所致,敲開看坯體內部還是黑的。
高含鐵量下窯變斑紋的難得
為什麼宋代其他窯口可以燒出純黑釉的茶盞,但是卻不容易模仿出兔毫、鷓鴣斑的效果呢?即使有兔毫,條紋也不夠清晰修長,達不到「條達」的標準?
經過比較研究,可以確定坯體的含鐵量對此有很大影響。燒制建盞所使用的,是水吉當地所產、含鐵量很高的紅棕色粘土(含鐵量達7%~10%)。
然而,此類泥料本身可塑性不是特別好,在溫度影響下,收縮的程度也偏大,而且耐火度也不甚理想,一遇到高溫,就不太容易控制。可能會導致坯體變型得不成樣子,也可能會起泡。
宋代建盞胎土並未淘洗得很細,含有一些石英砂,會減輕變形的問題。不過這就導致宋盞的手感會比較粗(釉厚的地方感覺不會這麼明顯,建盞口沿釉偏薄,會有明顯的顆粒感)。
明知建盞的坯體材料耐火度有限,可是要燒制出帶有精美析晶斑紋的建盞,就必須使窯爐內溫度達到1300攝氏度以上。耐火性不佳的材料卻需要通過高溫燒制才能出成品,這個矛盾就導致建盞的成品率很低。
如果用一般瓷土和氧化鐵調配或用含鐵量更低的粘土製坯,耐火度是提高了,但是釉面斑紋形成的效果就會變差。
宋代其他窯口仿製的兔毫盞、黑釉盞效果不如建窯建盞,和坯體的含鐵量有很大關係。從這裡可以看出,水吉當地坯土的成分對釉面結晶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從古至今,耐火度和含鐵量對建盞成品率的制約問題都無法完美解決。但正是因為建盞胎土的高含鐵量,釉水配比與複雜的窯內氛圍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建盞富有變化的釉面,當然這變化也包括我們夢寐以求的曜變。
以上就是建盞「鐵胎」的特徵和重要性。如果新入門的盞友想收藏正宗的建盞,就一定要注意鐵胎的問題。
除此之外,買盞一定要選擇可靠的平臺。武夷建盞有權威的行業認證、完善的企業資質讓盞友們絕對放心。盞已備好,期待您前來品鑑、選購。本期便向大家推薦:
建盞大師孫建興,銀兔毫盞
此盞修足工整,胎質上乘,胎壁厚實,銀毫在光下隱約可見,毫絲緊密,細長條達。底款留有大師名,不添加任何修飾極力還原宋盞韻味,收藏價值極高。
如有意與此盞結緣的盞友可私信或評論武夷建盞,我們將通過語音、文字、小視頻的方式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