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建盞迎來宋代之後的第二個黃金時代,新盞老盞五花八門,冒牌假貨魚目混珠,不免令新手朋友不知所措。
建盞燒制工藝獨一無二,須符合鐵胎與鐵系-分相析晶釉兩個基本條件,因此鑑別真假建盞也要從這兩處入手。
因篇幅有限,本文先以鐵胎為主角,談談鐵胎的重要性以及辨別方法,以讓更多朋友了解建盞、避免踩坑。
建盞二次復興,「李鬼」聞風而動
建盞曾在宋代盛極一時,成為上到皇室貴族下至市井細民皆鍾愛的茶器;元、明時因飲茶習俗變遷遭遇斷代,數百年後建盞燒制技藝終於在上世紀80年代得以恢復。
審安老人《茶具圖贊》中,將點茶必備十二種茶具中的茶盞描繪成建窯兔毫盞
經過幾代人苦心耕耘數十年,建盞重獲主流承認,並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得到國家地理標誌保護。
2011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年來, 隨著大眾審美朝多元化發展,建盞的簡素幽玄之美也有人青睞,再加上宋代建盞在蘇富比、佳士得等權威機構拍賣中屢拍高價,因此逐漸吸引不少茶圈、收藏界人士關注。
此前,宋朝強勢出圈幾乎成歷朝頭牌,更為建盞C位出道加了一把火。
宋代背景古裝劇《知否》劇照,明蘭案頭放置的茶盞即為建窯兔毫盞
建盞行業發展壯大的大背景下,新盞老盞夾雜一處,時有「李鬼」打著建盞的幌子魚目混珠,不免讓新手朋友感到霧裡看花。
以上產品並非建盞,卻帶有「建盞」關鍵字
真正的建盞首先要符合鐵胎與自然形成鐵系分相-析晶釉兩個基本條件,因此在鑑識真假建盞也要從這兩處入手,以下先跟大家談談鐵胎的重要性,欲入手建盞的朋友可做參考。
南宋 建窯兔毫束口盞 香港佳士得 2015年,成交價約201萬
鐵胎對建盞歷史地位的形成有多重要?
鐵胎,使建盞具備優良性能建盞在宋代成為全民皆好的茶器,除由於「茶色白,宜黑盞」的緣故外(《茶錄》),還因為鐵胎良好的保溫性能,即蔡襄《茶錄》中所言:「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
左:宋代建窯兔毫束口盞 日本林原美術館藏;右:蔡襄《茶錄》,茶盞篇(明喻政輯《茶書》21種)
宋代點茶需提前烤熱茶盞,稱為「熁(xié )盞」,炙烤過的茶盞要有一定厚度才能持續保溫;若胎太薄,則容易散熱,即使烤過也無濟於事。
蔡襄《茶錄》,熁盞篇(明喻政輯《茶書》21種,萬曆41年自序刊本)
《茶錄》中還說,(盞)冷則「茶不浮」,說明「冷盞」是點茶中的忌諱,會導致無法順利形成茶沫,亦不利於飲用。
因此蔡襄特別強調,建安所造兔毫盞「紺黑」、「微厚」,不僅釉色反襯茶湯、保溫性能還好,是點茶之上選。
現代仿宋點茶演示中擊拂出的湯花
※那麼,建盞的「微厚」是厚到什麼程度呢?
根據宋代建盞標本來看,建盞的盞壁普遍有8~8.5毫米以上,比同時期其他窯口茶盞明顯偏厚。
美國博物館藏建盞標本
但建盞胎體的這種「微厚」並非笨重,而是漸變式的「上薄下厚」,口沿相對器體其它部位偏薄,腹部弧線流暢自然,盞腹厚度隨曲線向下漸增,直至足跟為最厚處。
杭州東南化工廠南宋皇宮遺址出土的曜變殘件
如此,底盤穩固,盞方能穩健,鬥茶點茶時大力擊拂也不會翻倒;口沿較薄,符合人體工程學,口感更好。
宋代背景古裝劇《清平樂》中帝後鬥茶的場景
鐵胎中極高的含鐵量,與釉料互相作用,才能燒出窯變斑紋建盞的鐵胎除了厚重,還有極高的含鐵量,這也是建盞的胎被稱為「鐵胎」的原因。
為什麼宋代其他窯口可以燒出純釉的茶盞,卻不易模仿出兔毫、鷓鴣斑等奇異釉調呢?或是即使效仿建窯燒出兔毫,條紋也沒那麼清晰條達呢?
據現代科學分析檢測,可以確定坯體的含鐵量對此有很大影響。
元 吉州窯兔毫茶碗 北京匡時
建盞坯胎原料來自於建陽水吉當地所產紅棕色黏土,FeO(氧化鐵)含量範圍約在7%~10%,遠高於其他窯口瓷器。
將建陽水吉當地的三種不同粘土以適當比例混合後制坯,最適宜建盞燒制
含鐵量如此高的坯在1300℃以上高溫焙燒過程中,部分氧化鐵與釉熔融後緩慢冷卻,局部形成過飽和狀態,當氣泡聚積到一定程度後,便會向釉面上升,連帶周圍的鐵氧化物一齊排出釉面。
若此時釉的厚度、高溫黏度、冷卻狀態等條件均適宜,便會形成兔毫、油滴等鐵系-分相結晶釉。
※然而,鐵胎中的極高含鐵量,能使建盞燒出精美的鐵系分相-析晶釉的同時,也帶來不少麻煩。
建盞燒制十三道工藝之制坯
建盞的制坯泥料本身可塑性不佳、收縮率偏大、耐火度也不高,在1300℃以上的還原焰中,極易產生變形、氣泡等缺陷,因此適當增加胎的厚度,可提高塑形的成功率。
建盞素燒後坯胎質檢
雖然宋盞坯中含有的粗顆粒石英,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變形等問題,但同時也致使有的盞手感粗糲(釉厚處不會很明顯,建盞口沿釉偏薄,會有明顯顆粒感)。
宋代 建窯兔毫盞口沿部
且建盞坯體材料的耐火度本就有限,可要燒出有精美析晶斑紋的盞又必須使窯內溫度達到1300℃以上,這個矛盾也導致建盞的成品率極低。
漫山遍野堆積的建盞殘片
真假鐵胎如何鑑別?
了解原理後,辨別建盞鐵胎就不會無從下手了。目前較為常用的鐵胎鑑別方法有三種,即「看顏色」、「掂重量」、「用鐵吸」。
1、看顏色建盞工藝是施半釉,因此可以直接觀察到露胎處的顏色。
鐵胎的顏色,比同期其他窯口的釉盞胎色深,色調主要是黑灰色,這是坯土含鐵量高的表現,也是區分建盞與其他窯口仿盞的重要依據。
南宋建窯油滴盞(星建盞),日本德川美術館藏
如定窯的釉盞胎體呈白色,吉州窯的胎則偏黃,都沒有建盞顏色這麼深。
部分宋代老盞與現代新盞胎體外觀會呈偏紅褐色,新盞是因為窯內氣氛偏氧化所致,老盞除此原因外,還可能是因為長期埋在土中被土沁過後導致表面顏色偏暖色。
出土的宋代建窯兔毫盞殘片,底部呈偏紅褐色
現代工藝師燒制的柿紅釉色建盞,表面胎色與斷面顏色不同
※結論:鐵灰色可以作為辨別鐵胎的參考,但不是絕對標準。鐵胎也有表面不是鐵灰色的,表面是鐵灰色的也不一定就是鐵胎。
2、掂重量鐵胎密度比非鐵胎大,因此建盞與同體積的非鐵胎茶碗相比會更重,有時用手掂量一下就能判斷。
▼一般口徑12cm的老盞,分量都比較足。比如大英博物館藏的這隻宋代建窯銀毫盞,口徑為16.5cm,重量約1052g。
但輕重只是相對概念,單獨拿一個盞掂量,若遇到小器型可能就感覺不出重量大小,新盞的器型更是五花八門,重量當然也不固定。
▼口徑11釐米以下的小型碗,有的比較厚實,有的顯得較輕。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的這隻南宋建窯兔毫盞,口徑8cm,重量約344g。
※結論:除材料密度之外,瓷器的輕重也跟器形大小、盞壁厚薄等因素有關。因此在鑑別鐵胎時,重量可作為參考,但不夠直觀。
3、用鐵吸既然僅憑肉眼與手感無法一錘定音,那麼藉助磁鐵檢驗是否是鐵胎,也是一個思路。
如果隨機抽取一些建盞做實驗,發現確實有多數能被磁鐵吸住。
▼下圖所用磁鐵尺寸為厚度2mm,直徑5mm,太大的磁鐵,重力會大於磁力,肯定沒法吸。
被小片磁鐵吸住的宋代建盞殘件
被小片磁鐵吸住的現代新盞
不過也有一些建盞,吸附磁鐵的能力就沒那麼強了。但也不能果斷判定,不能被磁鐵吸住的,就不是鐵胎。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要從建盞鐵胎中哪種物質能被磁鐵吸引開始說起。其實鐵胎中,能被磁鐵吸住的並不是金屬鐵(Fe),而是鐵的氧化物。
▼摘取自宋代建窯兔毫盞抽樣化學分析報告,Fe2O3即氧化鐵
▼常溫常態下,鐵的氧化物磁性如下
由上表可知,鐵的氧化物中,有的具有磁性,有的不具磁性。
而建盞鐵胎中含量很高的氧化鐵就分好幾種,所以有時因帶磁性的鐵氧化物少一些,不帶磁性的鐵氧化物多一些,就會導致不能被磁鐵吸住。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能被磁鐵吸得牢的建盞鐵胎,就比吸得不牢的含鐵量更高。因為即使胎體中鐵的氧化物多,並不代表有磁性的鐵氧化物也多。
▼如這片宋代銀兔毫盞標本,含鐵量顯然極高,否則就不會形成如此立體清晰的銀毫。但同樣大小的磁鐵,基本吸不住,偶爾吸住也是一動就掉,就是因為其鐵胎中有磁性的鐵氧化物不多。
※結論:多數建盞確實可以被小片磁鐵吸住;有少部分不能被吸住,或者吸不牢,但不代表就不是鐵胎;而且吸附的牢固程度也不能體現胎體原料含鐵量的高低。
綜上所述,知曉鐵胎特徵及其對建盞的重要性後,再通過觀色、掂重、吸鐵的方法即可大致判斷是否是鐵胎,但也存在局限性和反例的情況,僅作粗篩參考。
若要定論,還需加上釉面表現、建盞應有的工藝等要素,關於這些內容我們下篇文章繼續談。
有關於建盞的任何問題,可以後臺私信筆者,筆者將會第一時間為你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