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盞老手眼裡,買建盞沒遇到這種鐵胎就完了,三招教你辨別真假

2020-12-21 建盞

近年來,建盞迎來宋代之後的第二個黃金時代,新盞老盞五花八門,冒牌假貨魚目混珠,不免令新手朋友不知所措。

建盞燒制工藝獨一無二,須符合鐵胎與鐵系-分相析晶釉兩個基本條件,因此鑑別真假建盞也要從這兩處入手。

因篇幅有限,本文先以鐵胎為主角,談談鐵胎的重要性以及辨別方法,以讓更多朋友了解建盞、避免踩坑。

建盞二次復興,「李鬼」聞風而動

建盞曾在宋代盛極一時,成為上到皇室貴族下至市井細民皆鍾愛的茶器;元、明時因飲茶習俗變遷遭遇斷代,數百年後建盞燒制技藝終於在上世紀80年代得以恢復。

審安老人《茶具圖贊》中,將點茶必備十二種茶具中的茶盞描繪成建窯兔毫盞

經過幾代人苦心耕耘數十年,建盞重獲主流承認,並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得到國家地理標誌保護。

2011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年來, 隨著大眾審美朝多元化發展,建盞的簡素幽玄之美也有人青睞,再加上宋代建盞在蘇富比、佳士得等權威機構拍賣中屢拍高價,因此逐漸吸引不少茶圈、收藏界人士關注。

此前,宋朝強勢出圈幾乎成歷朝頭牌,更為建盞C位出道加了一把火。

宋代背景古裝劇《知否》劇照,明蘭案頭放置的茶盞即為建窯兔毫盞

建盞行業發展壯大的大背景下,新盞老盞夾雜一處,時有「李鬼」打著建盞的幌子魚目混珠,不免讓新手朋友感到霧裡看花。

以上產品並非建盞,卻帶有「建盞」關鍵字

真正的建盞首先要符合鐵胎與自然形成鐵系分相-析晶釉兩個基本條件,因此在鑑識真假建盞也要從這兩處入手,以下先跟大家談談鐵胎的重要性,欲入手建盞的朋友可做參考。

南宋 建窯兔毫束口盞 香港佳士得 2015年,成交價約201萬

鐵胎對建盞歷史地位的形成有多重要?

鐵胎,使建盞具備優良性能建盞在宋代成為全民皆好的茶器,除由於「茶色白,宜黑盞」的緣故外(《茶錄》),還因為鐵胎良好的保溫性能,即蔡襄《茶錄》中所言:「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

左:宋代建窯兔毫束口盞 日本林原美術館藏;右:蔡襄《茶錄》,茶盞篇(明喻政輯《茶書》21種)

宋代點茶需提前烤熱茶盞,稱為「熁(xié )盞」,炙烤過的茶盞要有一定厚度才能持續保溫;若胎太薄,則容易散熱,即使烤過也無濟於事。

蔡襄《茶錄》,熁盞篇(明喻政輯《茶書》21種,萬曆41年自序刊本)

《茶錄》中還說,(盞)冷則「茶不浮」,說明「冷盞」是點茶中的忌諱,會導致無法順利形成茶沫,亦不利於飲用。

因此蔡襄特別強調,建安所造兔毫盞「紺黑」、「微厚」,不僅釉色反襯茶湯、保溫性能還好,是點茶之上選。

現代仿宋點茶演示中擊拂出的湯花

※那麼,建盞的「微厚」是厚到什麼程度呢?

根據宋代建盞標本來看,建盞的盞壁普遍有8~8.5毫米以上,比同時期其他窯口茶盞明顯偏厚。

美國博物館藏建盞標本

但建盞胎體的這種「微厚」並非笨重,而是漸變式的「上薄下厚」,口沿相對器體其它部位偏薄,腹部弧線流暢自然,盞腹厚度隨曲線向下漸增,直至足跟為最厚處。

杭州東南化工廠南宋皇宮遺址出土的曜變殘件

如此,底盤穩固,盞方能穩健,鬥茶點茶時大力擊拂也不會翻倒;口沿較薄,符合人體工程學,口感更好。

宋代背景古裝劇《清平樂》中帝後鬥茶的場景

鐵胎中極高的含鐵量,與釉料互相作用,才能燒出窯變斑紋建盞的鐵胎除了厚重,還有極高的含鐵量,這也是建盞的胎被稱為「鐵胎」的原因。

為什麼宋代其他窯口可以燒出純釉的茶盞,卻不易模仿出兔毫、鷓鴣斑等奇異釉調呢?或是即使效仿建窯燒出兔毫,條紋也沒那麼清晰條達呢?

據現代科學分析檢測,可以確定坯體的含鐵量對此有很大影響。

元 吉州窯兔毫茶碗 北京匡時

建盞坯胎原料來自於建陽水吉當地所產紅棕色黏土FeO(氧化鐵)含量範圍約在7%~10%,遠高於其他窯口瓷器。

將建陽水吉當地的三種不同粘土以適當比例混合後制坯,最適宜建盞燒制

含鐵量如此高的坯在1300℃以上高溫焙燒過程中,部分氧化鐵與釉熔融後緩慢冷卻,局部形成過飽和狀態,當氣泡聚積到一定程度後,便會向釉面上升,連帶周圍的鐵氧化物一齊排出釉面。

若此時釉的厚度、高溫黏度、冷卻狀態等條件均適宜,便會形成兔毫、油滴等鐵系-分相結晶釉。

※然而,鐵胎中的極高含鐵量,能使建盞燒出精美的鐵系分相-析晶釉的同時,也帶來不少麻煩。

建盞燒制十三道工藝之制坯

建盞的制坯泥料本身可塑性不佳、收縮率偏大、耐火度也不高,在1300℃以上的還原焰中,極易產生變形、氣泡等缺陷,因此適當增加胎的厚度,可提高塑形的成功率。

建盞素燒後坯胎質檢

雖然宋盞坯中含有的粗顆粒石英,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變形等問題,但同時也致使有的盞手感粗糲(釉厚處不會很明顯,建盞口沿釉偏薄,會有明顯顆粒感)。

宋代 建窯兔毫盞口沿部

且建盞坯體材料的耐火度本就有限,可要燒出有精美析晶斑紋的盞又必須使窯內溫度達到1300℃以上,這個矛盾也導致建盞的成品率極低

漫山遍野堆積的建盞殘片

真假鐵胎如何鑑別?

了解原理後,辨別建盞鐵胎就不會無從下手了。目前較為常用的鐵胎鑑別方法有三種,即「看顏色」、「掂重量」、「用鐵吸」。

1、看顏色建盞工藝是施半釉,因此可以直接觀察到露胎處的顏色。

鐵胎的顏色,比同期其他窯口的釉盞胎色深,色調主要是黑灰色,這是坯土含鐵量高的表現,也是區分建盞與其他窯口仿盞的重要依據。

南宋建窯油滴盞(星建盞),日本德川美術館藏

如定窯的釉盞胎體呈白色,吉州窯的胎則偏黃,都沒有建盞顏色這麼深。

部分宋代老盞與現代新盞胎體外觀會呈偏紅褐色,新盞是因為窯內氣氛偏氧化所致,老盞除此原因外,還可能是因為長期埋在土中被土沁過後導致表面顏色偏暖色。

出土的宋代建窯兔毫盞殘片,底部呈偏紅褐色

現代工藝師燒制的柿紅釉色建盞,表面胎色與斷面顏色不同

※結論:鐵灰色可以作為辨別鐵胎的參考,但不是絕對標準。鐵胎也有表面不是鐵灰色的,表面是鐵灰色的也不一定就是鐵胎。

2、掂重量鐵胎密度比非鐵胎大,因此建盞與同體積的非鐵胎茶碗相比會更重,有時用手掂量一下就能判斷。

▼一般口徑12cm的老盞,分量都比較足。比如大英博物館藏的這隻宋代建窯銀毫盞,口徑為16.5cm,重量約1052g。

但輕重只是相對概念,單獨拿一個盞掂量,若遇到小器型可能就感覺不出重量大小,新盞的器型更是五花八門,重量當然也不固定。

▼口徑11釐米以下的小型碗,有的比較厚實,有的顯得較輕。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的這隻南宋建窯兔毫盞,口徑8cm,重量約344g。

※結論:除材料密度之外,瓷器的輕重也跟器形大小、盞壁厚薄等因素有關。因此在鑑別鐵胎時,重量可作為參考,但不夠直觀。

3、用鐵吸既然僅憑肉眼與手感無法一錘定音,那麼藉助磁鐵檢驗是否是鐵胎,也是一個思路。

如果隨機抽取一些建盞做實驗,發現確實有多數能被磁鐵吸住。

▼下圖所用磁鐵尺寸為厚度2mm,直徑5mm,太大的磁鐵,重力會大於磁力,肯定沒法吸。

被小片磁鐵吸住的宋代建盞殘件

被小片磁鐵吸住的現代新盞

不過也有一些建盞,吸附磁鐵的能力就沒那麼強了。但也不能果斷判定,不能被磁鐵吸住的,就不是鐵胎。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要從建盞鐵胎中哪種物質能被磁鐵吸引開始說起。其實鐵胎中,能被磁鐵吸住的並不是金屬鐵(Fe),而是鐵的氧化物

▼摘取自宋代建窯兔毫盞抽樣化學分析報告,Fe2O3即氧化鐵

▼常溫常態下,鐵的氧化物磁性如下

由上表可知,鐵的氧化物中,有的具有磁性,有的不具磁性

而建盞鐵胎中含量很高的氧化鐵就分好幾種,所以有時因帶磁性的鐵氧化物少一些,不帶磁性的鐵氧化物多一些,就會導致不能被磁鐵吸住。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能被磁鐵吸得牢的建盞鐵胎,就比吸得不牢的含鐵量更高。因為即使胎體中鐵的氧化物多,並不代表有磁性的鐵氧化物也多。

▼如這片宋代銀兔毫盞標本,含鐵量顯然極高,否則就不會形成如此立體清晰的銀毫。但同樣大小的磁鐵,基本吸不住,偶爾吸住也是一動就掉,就是因為其鐵胎中有磁性的鐵氧化物不多。

※結論:多數建盞確實可以被小片磁鐵吸住;有少部分不能被吸住,或者吸不牢,但不代表就不是鐵胎;而且吸附的牢固程度也不能體現胎體原料含鐵量的高低。

綜上所述,知曉鐵胎特徵及其對建盞的重要性後,再通過觀色、掂重、吸鐵的方法即可大致判斷是否是鐵胎,但也存在局限性和反例的情況,僅作粗篩參考。

若要定論,還需加上釉面表現、建盞應有的工藝等要素,關於這些內容我們下篇文章繼續談。

有關於建盞的任何問題,可以後臺私信筆者,筆者將會第一時間為你解答

↓↓↓↓↓

相關焦點

  • 「建盞騙局」是什麼?怎麼識別「真假建盞」?
    要這麼識別建盞騙局呢?下面我們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很多剛入門建盞的茶友都會因為建盞真假問題而困擾。也有很多茶友會在評論裡問國誼君建盞怎麼辨別真假,今天國誼君就給大家分享一些鑑別真假建盞的小技巧。(【乾貨滿滿】篇幅過長,建議先看目錄)目錄一、什麼是真正的建盞?二、假的建盞是怎麼做的?三、真假建盞怎麼辨別?一、什麼是真正的建盞?
  • 為什麼建盞的鐵胎至關重要?
    導語建盞的胎被稱為「鐵胎」,是建盞區分於其他窯口所產黑釉盞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建盞成為宋代公認極品茶具的重要因素。那麼為什麼「鐵胎」這個特徵這麼重要呢?鐵胎,是建盞的標誌。建盞胎體使用的粘土,含鐵量為同時期其他窯口的數倍,更遠高於現代的青瓷、白瓷。
  • 建盞怎麼看好壞?如何分辨一隻真假建盞?有哪些實際技巧?
    建盞作為近年來漲幅較大的瓷器之一,不僅喜愛的建盞的朋友越來越多,建盞商家也變得多了起來,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有一些不良商家偽造出各種劣質建盞。所以想要在市場上挑選自己喜歡的建盞,需要花費一番很大的功夫,那麼到底該如何辨別偽造建盞呢?
  • 建盞一般多少錢?建陽建盞定價的依據是什麼?宋韻建盞為你解析
    建盞的燒制工藝是比較複雜的,但是為了燒制出令人滿意的建盞,還是必須要使用這種工藝技術。即便到了現代,建盞的胎釉在無限精細化的同時,還仍然帶有宋代建盞的古意。所以盞友們購入建盞時,需要有一點點的心理準備,不要一味追求的完美主義,擁有自己的較為包容的心態,才會選出自己喜歡的建盞。比如建盞就不會像青瓷那樣平滑。
  • 佳逸茶具|怎麼選建盞?
    一、如何辨別真假建盞?真假建盞在業界其實早有定論,無鐵胎非建盞,這個是檢驗真假建盞最重要的標準之一,也是最核心的。4、建盞如何區分柴燒和電燒看光澤電燒的窯比較乾淨,沒有灰塵,燒出來的建盞比較光亮,泛賊光;柴燒會有柴灰降落在建盞上面,一同燒制,燒出來的建盞看起來比較深沉。
  • 建盞小課堂:新手小白該怎麼選建盞?
    一是目的:你選購茶盞的用途是什麼,用於日常使用還是用於長期的收藏?你對於建盞的器型喜歡怎樣的樣式,或是需要多大型號的杯盞等,做好心理預期才好下手。建盞的釉色大致分為五種類型,分別是:兔毫釉、曜變、烏金釉、油滴釉以及雜色釉。 【兔毫釉】 兔毫釉是宋代產量最大的,使用最廣的一款建盞,在選擇這種建盞時,要儘量選擇斑紋分布均勻、細長具有立體效果的,這樣飲茶時才能更好的體會到建盞與茶湯之間美的感覺。
  • 如何判斷建盞鐵胎?胎體越黑含鐵量就越高?只靠顏色就能判斷嗎?
    建盞的胎被稱為「鐵胎」,建盞燒制時的必備因素之一,更是可以區分其他窯口黑釉盞,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那麼,建盞是不是鐵胎,只靠顏色就能判斷嗎?是不是胎體越黑含鐵量就越高?褐色盞就一定不屬於鐵胎嗎?下面咱們就再來談一談建盞的鐵胎的問題。
  • 建盞杯底的「瑕疵」是什麼?現代建盞和宋代建盞有啥區別?
    建窯建盞,專門指福建建窯燒制的瓷器茶盞,由於皇帝為代表的權貴對鬥茶的代表與推崇,被譽為「宋代第一茶器」。 一般來說,建盞闊口小足,胎體厚重,瓷胎質地粗糙,足底因不施釉而胎體外露。建盞採用水吉含鐵量高的紅褐色粘土,,露出的胎體呈灰黑色,一般稱為鐵胎。
  • 怎樣挑盞才不會被騙,從建盞萌新到老手的距離,看懂這4點就夠了
    壹·剛入門時,需要避開一些不是建盞的"建盞"經常逛某寶的盞友們就會知道,某寶上的價格差距非常大,甚至是超乎你的想像。在某寶搜索"建盞"一詞,就會看到有的建盞只賣幾百塊,有的卻要賣上千甚至是上萬,更誇張的竟然還有九塊九可以直接包郵的"建盞",老行家一看便會知道這其實不是建盞,完全沒接觸的人就很容易被誤導。
  • 鐵胎和瓷胎,如何區分!
    鐵胎,是建盞的標誌。建盞胎體使用的粘土,含鐵量為同時期其他窯口的數倍,更遠高於現代的青瓷、白瓷。因胎體含鐵量高,從外觀表現、物化性能上都與其他瓷器有顯著不同,故稱為「鐵胎」。如今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已被認證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說,沒有鐵胎參與結晶過程,就沒有令宋人競相追捧,令今人魂牽夢縈的黑釉瓷藝術明珠——建盞。
  • 福建建陽建盞茶具喝茶的好處是什麼?為何越來越多人用茶具建盞?
    油滴建盞第三類:油滴釉。「油滴」一詞至遲在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就出現在日本的文獻中。所謂「油滴」,是指在烏黑的底釉上散布著無數具有金黃色或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斑點,故又有「金油滴」、「銀油滴」之分。這種斑點多為圓形,大者直徑為三、四毫米;小者僅一毫米,甚至細如針尖,形如沸騰的油滴散落而成。
  • 建盞是什麼?一隻油滴建盞,帶你重新來真正認識建盞
    建盞是什麼,相信大家應該看了好多這類的標題的文章,但是大部分可能覺得還是比較專業化不好理解或者與實際的建盞聯繫不起來等等,今天小編就以一隻油滴盞為例給大家介紹一下,有不懂或者不明白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小編可以很負責的和你說,不是哦,這是建盞的工藝所致的,看到這,我相信大多數人心裡想的是,這不是瞎扯嗎?別急,下面小編慢慢和你道來大家看上面這張圖,下面是不是不規則,這是因為建盞採用的是仰燒的方式,建盞在窯內燒制,因為溫度高,釉就會往流,上面這張圖是施半釉(就是建盞一半左右或者更多一點沾上釉),施半釉最上面一個釉淚都會粘窯了。
  • 建盞二次復燒是作假嗎?建盞全新作假騙局總結,助你煉就購盞慧眼
    宋代建盞市場當然也不例外。當下建盞行業發展勢頭正盛,老盞在拍場屢拍高價、表現不俗,"李鬼"也藉機聞風而動。目前建盞常見的作假手法包括消光、接底、二次復燒等等。值此辭舊迎新之際。小編在此做個建盞作假騙局大總結,以供盞友們參考。一、整器新燒的作假方式這種作假方式是用由現代人全新燒制的仿古器物濫竽充數。
  • 用建盞喝茶真的安全嗎?用數據揭秘建盞胎釉成分!讓你更愛建盞
    #建盞#關注本心建盞,了解更多建盞知識!建窯建盞,始於宋代,自鬥茶之風吹起,三百年間,建陽的窯火日夜不斷,這款精於人工成於天意的茶器,將宋人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完滿的融合在一起,從普通茶器成長為皇室貢品,成就了它的巔峰。
  • 建盞怎麼養出七彩光
    建盞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和茶水的滋潤,也會發生色澤變化,有些甚至可以出現七彩光澤,這就是大家說的「養盞」現在很多茶友都開始用建盞喝茶,而如何養出一隻好看的七彩盞,也成為茶友們最大的樂趣,更是以此為榮。看到這裡大家一定等不及想要知道到底如何養盞了吧?別慌,下面就是了,記得點關注收藏呦!
  • 用建盞喝茶有沒有毒?大數據研究建盞原料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建窯建盞,始於宋代,自鬥茶之風吹起,三百年間,建陽的窯火日夜不斷,這款精於人工成於天意的茶器,將宋人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完滿的融合在一起,從普通茶器成長為皇室貢品,成就了它的巔峰。至此,小編解釋第10086+遍:正宗流程燒制的建盞是無毒無害的,用建盞喝茶是很安全的,對於這種傲慢與偏見的謠言需要被打破。一、原料的選取如同我們吃一款東西一樣,最看重的便是原料以及製作的工藝,是不是安全衛生無公害的,傳統建盞的原料與選材亦是最看重的第一點。
  • 建盞怎麼養出七彩光?建盞養出七彩光之後,喝茶還會安全嗎?
    建盞作為一種喝茶的器皿,不僅是具有收藏價值的藏品,而且和紫砂壺有類似的特性:使用時間長了,會養出特殊的效果,這種效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七彩光」。建盞若是能養出七彩光,不用多說,自然很是賞心悅目,但用養出七彩的建盞接著喝茶,對人體健康會不會有影響,喝茶還安全嗎?前面說了,長時間使用建盞,可能會養出七彩光,但平時如果不注意保養的話,建盞內壁會形成一層茶垢,不少盞友還會誤認為這是自己養出的七彩光。甚至有盞友疑問,把建盞洗乾淨了,七彩就沒了,那麼該咋辦啊?
  • 建盞並不神秘,了解到這些讓你輕鬆入門
    想要更了解建盞和名師?關注我吧!多多分享給喜愛建盞的朋友!隨著建盞在市場上的日益走俏,它也開始走進越來越多人的視野,從宋代開始,建盞就憑藉其獨一無二的燒制工藝被推上了高位,即使歷經近千年沉浮,它依舊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讓人忍不住靠近。
  • 中國八大名窯之一的建窯,黑釉茶盞獨樹一幟,好的建盞具備這3點
    那麼說到一個好的建盞,應該要具備哪些特質?今天小編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1.第一特質——鐵胎首先看器物最直觀的無非就是胎、釉、造型這方面,很多人拿到建盞就習慣直接翻過來看盞底,觀察盞的胎質、施釉和修足。
  • 什麼是建盞?不清楚這四個點算白玩建盞這麼多年了
    但對於一些剛剛接觸建盞的人來說,到底什麼是建盞依舊存在著許多疑問,事實上,建盞並非多麼神秘,只要抓住要點從中切入,對建盞的了解就會事半功倍。1.建盞的產地和原料建盞宋時由建窯燒制,因此得名,它名字中的"建"字實際上也已經點名了它的產地,即福建建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