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盞喝茶真的安全嗎?用數據揭秘建盞胎釉成分!讓你更愛建盞

2021-01-16 建盞收藏

#建盞#

關注本心建盞,了解更多建盞知識!

建窯建盞,始於宋代,自鬥茶之風吹起,三百年間,建陽的窯火日夜不斷,這款精於人工成於天意的茶器,將宋人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完滿的融合在一起,從普通茶器成長為皇室貢品,成就了它的巔峰。


《清平樂》鬥茶劇照

蔡京在《延福宮曲宴記》裡記載過宋徽宗為群臣演示點茶道的一幕仿佛還歷歷在目:"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

整個社會上至皇帝下至黎明百姓,皆是鬥茶的發燒友。

從圓點"鷓鴣斑"到長線條"兔毫",從清灰雅被到紺黑烏金,宋人對於建盞的追求樂此不彼。



▼劉松年·《攆茶圖》(南宋)

此後,南宋末年,蒙古鐵蹄席捲而來,宋朝隕落,廢團興散,建盞自此走向衰亡。





隨著建盞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內涵愈來愈深受大眾的喜愛,但無論哪種文化都不可能被所有人全盤接受與深愛,於是,建盞許多質疑與反對的聲音也開始出現,有的是善意的探討,有的則是惡意的攻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質疑便是「建盞有毒」。

至此,小編解釋第10086+遍:正宗流程燒制的建盞是無毒無害的,用建盞喝茶是很安全的,對於這種傲慢與偏見的謠言需要被打破。




一、選用絕對無害的礦土

如同我們吃一款東西一樣,最看重的便是原料以及製作的工藝,是不是安全衛生無公害的,傳統建盞的原料與選材亦是最看重的第一點。

古代燒制瓷器時選擇窯址最主要的因素便是就近原則,需要有大量製作瓷器的坯體原料與釉料,取土取釉方便。


建窯遺址

正宗建盞的釉料主要成分為礦石、草木灰等,草木灰指的是各種植物燃燒的灰燼,胎土則是選取建窯所在地附近的粘性紅土和黃土製成。

通過現今勘探表明,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後井村附近方圓12平方公裡的面積蘊含了大量的南方紅壤土斷層(含鐵量7%-11%),且該紅壤土斷層暴露在表層,就地取土是很方便的。



▼閩北(南平市)區位於建窯所在的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



選取的材料於閩北,環境優良,青山綠水,選取的原料自然是天然無公害的。

在閩北地區有全國人民都知道的特產風物有國家地理保護標誌武夷巖茶、建盞、政和白茶、建陽桔柚等,還有世界雙遺的武夷山風景區▼



通過中國優質乳工程驗收的知名奶企——長富乳業,牧場也在南平。

▼福建山區也有優質奶源地



水吉作為依山傍水的鄉鎮,附近更是沒什麼工業汙染,夏天荷花開得挺美的▼



泥料選擇好之後還要經過多種複製的程序才能變為成品建盞,要對泥料進行淘洗過濾,將多餘的雜質篩選除去,進而得到最純真的泥料,揉泥、拉坯、修坯等每一個成品建盞都是珍品。



二、建盞釉料安全無害

除開胎土之外,還有釉。建盞的釉料主要有三個成分,一個是釉基,一個是發色劑,還有一個就是助熔劑。

沒有高科技,建盞的原料只有:釉礦與草木灰,建盞只靠這些就能燒制出油滴、兔毫、曜變等色彩萬千、變幻無常的色澤紋路。



不同的植物燒出的草木灰與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同,就連調配出來的釉水也是不一樣的;在同一座山上不同位置,採集的釉礦也是不一樣的;再加上建盞的不同坯土配比、入窯燒制窯爐位置的不同、制盞的天氣時間溫度等外界因素的相互幹擾與制約,造就了建盞斑紋形成的原因,可謂是眾生百態。

釉基是釉料的基礎,輔之以長石和少量粘土。是建盞能燒出玻璃質感的根本材料,主體成分為石英(氧化矽),也有長石帶有少量的粘土,含鐵量高,對於後續形成釉面的斑紋影響巨大。



發色劑則是氧化鐵,這是建盞形成獨特斑紋的主要因素。由礦物質成分組成,比如氧化銅發綠色,氧化鈷發藍色,與礦物質的屬性有關,建盞的主要致色元素為鐵(成分氧化鐵)。



助溶劑的主要成分為草木灰、長石等,石英的熔點偏高為1750℃,是一種堅硬、耐磨、化學性能穩定的矽酸鹽礦物,助溶劑的作用就是降低高熔點的物質,使得石英原本在1750℃高溫下才能達熔點變成了在1300℃左右便可到達其熔點。在高溫階段,每升高十度就要耗費很多燃料,無論氣燒、柴然或者電燒都一樣,有助溶劑可以省下了量的燃料成本與時間。





鐵賦予了建盞釉豐富的斑紋色彩與形態

「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澹泊」,宋人以為"韻者,美之極也。"建盞,宋代第一茶器,其沉穩端莊的氣質完全映射出一個朝代的豐裕。

在北宋時期,福建轉運使蔡襄在《茶錄》裡就毫不吝嗇地大讚建盞,甚至說出"出他處者,皆不及也",奠定了建盞作為"器王"的地位。



無鐵胎不建盞,建陽的所在地水吉,山上基本都是含鐵量比較高的紅土,與釉料中也有不小的鐵元素兩者之間相互發生促進效果,幻化出自然天成的斑紋,燒後呈現"鐵胎"特製。

1、建盞釉的本質是什麼?

建盞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釉色上,釉色是建盞的靈魂。

中科院專家經研究發現,建盞釉為鐵系分相-析晶釉。這裡體現了建盞的主要致色元素為鐵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了。



1)建盞釉色為自然窯變而成,入窯前將相同的胎掛上相同的釉,一次上釉,一次燒成,便可得到千差萬別的釉色。

2)建盞的主要致色元素(鐵),和兩大類斑紋形成方式(分相與析晶),導致多種窯變。

▼不同溫度下鐵的三種晶體結構示意圖



▼建盞的斑紋組成中,有的是氧化鐵,有的是四氧化三鐵,有的是更為複雜的特殊物質,同樣由鐵致色,最後呈現的效果千差萬別。



▼不同的鐵氧化物、不同的結構等諸多原因導致最後呈現的釉色各有千秋



鈞窯乳濁釉屬於銅呈色的分相釉。有心的朋友可以自行對比二者藝術風格的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

2、鐵元素:既普通,又特殊的寶藏

①鐵的基本性質

鐵單質(Fe)是化學性質活潑的銀白色金屬,具有磁性和良好的可塑性、導熱性、延展性,以及足夠的硬度。



鐵元素是地球外核和內核的主要構成元素,在地殼上豐度也達到第四。

▼地殼與全地球元素豐度(估值)



人類發現和利用鐵,晚於金和銅,也是因為它性質太活潑了,一般以氧化物形式(如Fe2O3/赤鐵礦、Fe3O4/磁鐵礦等)存在,自然界很難找到游離鐵。

磁鐵礦主要含鐵礦物為四氧化三鐵,外表顏色通常為炭黑色或略帶有淺蘭的黑色。



赤鐵礦是指不含結晶水的三氧化二鐵,它外表顏色從紅到淺灰,有時為黑色,條痕暗紅色。



當人類掌握將鐵從氧化物中還原提煉出來的冶鐵技術之後,實現從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的文明進化。直到現在,鐵依然是工業的基石,也是人類最熟悉最常用的金屬。



②鐵強大的致色能力

以上基本是大家基本有所涉獵的常識,接下來則是鐵容易被忽略的一面。

鐵是致色能力很強的元素,在很多礦物中都有體現。


▼同樣是鐵致色,金綠柱石(三價鐵離子)和海藍寶石(二價鐵離子)呈現不同的美



▼有研究表明紫水晶顏色源於二氧化矽結構中存在的,離子半徑較大的微量元素被三價鐵離子取代



▼綠色的橄欖石也是鐵致色的



人類血液之所以呈紅色,也是因為運載氧氣的紅細胞由血紅蛋白(鐵的配合物)組成▼



鐵在礦物和生物體中都有強大的致色能力,在瓷器中自然也有致色能力。

雖然致色原理未必相同,但既然呈現紅黃藍綠,對鐵來說都很容易,那麼以鐵為呈色劑的建盞呈現的各種顏色也是可行的,並不是無中生有,也不會導向不安全的結果。


建盞質檢標準

經過上面一系列的介紹與苦口婆說,可以確定的是建盞的胎釉原材料是天然無公害的,主要成分都是大家耳能熟的常見元素,也是其他瓷器的基礎組成成分,無非就是鐵的含量多了一點罷了。

很多人會有疑惑,瓷器中為什麼常常看到會有重金屬超標?其主要是鉛、鎘等重金屬成分超標,超過了人體健康的可承受範圍之內,多數情況下是存在於廉價的低溫彩繪瓷使用的顏料之中。

▼中科院矽酸鹽研究所早已經分析過宋代建盞的胎釉成分,確實就是粘土、草木灰、礦釉中的元素



鐵本身就是天然的呈色劑,呈色範圍廣,化合種類多,鉛鎘等重金屬對建盞這種自然分相析晶釉瓷器的最終呈色,並無幫助。且建盞的燒制技藝是在1300℃的高溫高還原生產的,是安全可靠的。

而對於瓷器中可能出現的鉛鎘超標問題,國家早已出臺相應質檢標準,新盞行業發展起來之後,也越來越多工藝師依照此標準送檢。「建盞有毒」的謠言近兩年已經基本沒有市場。

2018年2月,福建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特別出臺建盞的質檢標準——《福建省地方標準DB35/T 1739—2018地理標誌產品建盞》,5月開始實施。




省質監局專門為建盞建立標準後,除鉛鎘遷移量引用國家標準之外,在等級劃分、器型標準和含鐵量等方面,都作出具體規定。

福建省質監局還批准了南平市局建立建盞專門質檢中心的請示。為消費者辨別偽劣產品提供更全面更有針對性的依據,也對生產優良產品,傳承非遺技藝的工藝師有保護作用。



▲黃美金老師金油滴建盞作品檢驗報告

此外省質監局除了在鉛鎘遷移量引用國家級別標準之外,還在等級劃分、器型標準、含鐵量等方面,都對建盞做出了一系列的具體規定,並且隨著建盞市場的日益擴大,相關的檢驗體系也在逐漸完善。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用建盞喝茶

建盞的歷史底蘊讓人心生嚮往!宋代點茶法風靡全國,點茶茶湯須越白越好,需要黑盞來襯茶色,有足夠的市場支撐他們的創新,建盞遂成點茶時代獨領風騷的宋代第一茶器。

▼用建盞點出的白色茶湯



到建窯鼎盛時期的北宋中後期,福建轉運使蔡襄撰《茶錄》盛讚建盞,甚至說「出他處者,皆不及也」;宋徽宗以國君之尊,在《大觀茶論》中寫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宋代文獻也記載他用建盞點茶的故事。

傳到日本之後,建盞也被日本真正實權一把手幕府將軍,以及大名等貴族領主視為神品、名品。傳到今日,不少都被定級為日本國寶和重要文化遺產。

▼央視紀錄片介紹過的日藏國寶曜變盞,就是德川將軍家傳世品之一



建盞被人所喜愛除了其歷史文化與獨特的釉色,還有很多人是因為用建盞喝茶有諸多的好處而喜歡上用建盞喝茶!

1、保溫蓄熱的效果

首先建盞胎體的厚重不僅有防燙的作用還有一定的保溫蓄熱效果,從已經出土的經典建盞殘片標本中看,建盞的底足坯和釉層的總厚度約為1cm,遠遠超於其他任何茶器。胎體內含鐵量高及胎內蘊含的細小氣孔,都有利於提高茶湯的保溫效果。



並且在北宋蔡襄的《茶錄》中也有說到建盞"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意思是:建盞坯較厚,用火烤過,盞熱的時間很長、不容易變冷,最適合用來點茶,而出自於其他地方的茶器就不能達到這種效果。


2、軟化水質的作用

建盞具有軟化水質、活水的功效,能起到提升茶水口感的作用。這主要源於建盞含鐵量高,具有一定磁性,能夠將水的微量礦物元素吸附。正是因為如此,經常用建盞喝茶,茶水會變得柔軟甘甜無比,這跟用鐵壺煮水、銀壺煮水的做法利用的原理是一致的。

而且建盞的活水作用不僅限於茶類,用建盞喝白酒、啤酒、紅酒、白開水、礦泉水、咖啡等,口感都會得到一定的升華,入口更加甘純美味。

《鶴唳華亭》飲茶

"無由執一盞,寄於愛茶人",茶與盞的交流在三五知己間,在品茶敘舊時,在議論風發、侃談世道中仿佛置身於嚮往生活中的一方淨土,述說著千年相伴的情誼。

詳細了解建盞,更多建盞諮詢、探討關注本心建盞!有問題可以私信筆者


相關焦點

  • 用建盞喝茶有沒有毒?大數據研究建盞原料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至此,小編解釋第10086+遍:正宗流程燒制的建盞是無毒無害的,用建盞喝茶是很安全的,對於這種傲慢與偏見的謠言需要被打破。一、原料的選取如同我們吃一款東西一樣,最看重的便是原料以及製作的工藝,是不是安全衛生無公害的,傳統建盞的原料與選材亦是最看重的第一點。
  • 建盞怎麼養出七彩光?建盞養出七彩光之後,喝茶還會安全嗎?
    建盞若是能養出七彩光,不用多說,自然很是賞心悅目,但用養出七彩的建盞接著喝茶,對人體健康會不會有影響,喝茶還安全嗎?前面說了,長時間使用建盞,可能會養出七彩光,但平時如果不注意保養的話,建盞內壁會形成一層茶垢,不少盞友還會誤認為這是自己養出的七彩光。甚至有盞友疑問,把建盞洗乾淨了,七彩就沒了,那麼該咋辦啊?
  • 「建盞騙局」是什麼?怎麼識別「真假建盞」?
    「建盞騙局」是什麼?怎麼識別「真假建盞」?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說到建盞就不得不提喝茶,只要是喜歡喝茶的對建盞是一定有了解的,所以也有很多人喜歡建盞,收藏建盞,最近不少人也說了,建盞其實騙局很大的,如果沒有慧眼,那就會被騙得一愣一愣的,所以學知識非常的重要,那麼有的人問了,這個建盞騙局到底是什麼呢?
  • 福建建陽建盞茶具喝茶的好處是什麼?為何越來越多人用茶具建盞?
    宋韻建盞手工製作建盞是最好的選擇! 使用建盞喝茶,不僅茶湯變得柔軟甜美無與倫比,更重要的是用建盞喝茶對人體有更多的滋補作用!建盞胎釉建盞以小碗最多,胎質呈灰黑。胎質原料是建安境內特有的含鐵性粘土,坯體含鐵量高達9%以上,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釉料配方的不同,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影響,建窯黑瓷釉面又呈現多種紋理。
  • 建盞真的只適合點茶嗎?建盞作為現代茶器的優勢在哪?
    根據茶葉表面是否有白沫,《茶經》中蔡襄記載:先將團茶碾成細末,用茶匙取末茶一錢七放入茶盞,注入湯,攪拌均勻,再添加沸水,環回擊拂。宋代點茶,不管是茶色,茶水顏色,還是泡沫顏色,都提倡同樣的鮮白。為了更好地欣賞這種顏色,黑釉茶盞自然是最好的選擇。
  • 建盞是什麼?一隻油滴建盞,帶你重新來真正認識建盞
    在現代,相對於其他器型,比如撇口盞、斂口盞、敞口盞,束口盞更受歡迎,這個器型大家比較喜歡,其次,束口盞相對於其他器型也更好燒制一點點。接下來,我們來看下,這隻油滴盞的外部,看到這個底部,大多數的人是不是覺得是瑕疵呢?
  • 建盞七彩怎麼養?養出的七彩光後,喝茶還安全嗎?
    不過也有盞友對出彩後的建盞使用安全問題表示擔憂,今天小編就從養盞到出彩為大家一步步論證建盞喝茶是否安全的問題:1、找準對象養盞首先要找準對象,挑選合適的建盞很重要,若是盞器本身出彩不顯,那麼就是"推舟於陸也,勞而無功"。
  • 玩盞攻略:建盞怎麼養
    所以用建盞喝茶,可以長時間保溫蓄熱提高茶湯的鹼性,使茶水的口感更佳,更可激發和提升茶的香氣,使品茗軟滑甘甜順口的效果達到極致。同一隻建盞可以喝不同的茶,換茶葉之前只需要用開水衝一次即可,建盞經過高溫燒制,表面有一次釉面,不容易吸收茶味,不會影響其他茶葉的口感和品鑑,反而不同茶葉微量元素不同,更有利於養成好看的七彩。
  • 建盞釉面為何如此多元化,是不是添加了其他元素?
    建盞因茶而興,因茶而盛,然後因茶而落。在中華陶瓷史中,除了宋代茶文化崇尚釉瓷,受到很高的禮遇之外,很少受到人們的青睞。但近年來隨著建盞的復興,越多越多的茶友開始用盞品茗,建盞的好處也被更多人知曉。不過,因為建盞釉色的多元化,讓有些不明真相的人疑惑。
  • 建盞鑑別:建盞杯好壞如何區分?
    一、胎土要正大家了解了這麼久,應該知道其實建盞最大特點就是釉面變幻莫測的斑紋,當然,燒制過程中能夠出現斑紋的首要條件就是胎土含鐵量要高
  • 建盞怎麼養出七彩光
    建盞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和茶水的滋潤,也會發生色澤變化,有些甚至可以出現七彩光澤,這就是大家說的「養盞」現在很多茶友都開始用建盞喝茶,而如何養出一隻好看的七彩盞,也成為茶友們最大的樂趣,更是以此為榮。看到這裡大家一定等不及想要知道到底如何養盞了吧?別慌,下面就是了,記得點關注收藏呦!
  • 為什麼建盞的鐵胎至關重要?
    導語建盞的胎被稱為「鐵胎」,是建盞區分於其他窯口所產黑釉盞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建盞成為宋代公認極品茶具的重要因素。那麼為什麼「鐵胎」這個特徵這麼重要呢?鐵胎,是建盞的標誌。建盞胎體使用的粘土,含鐵量為同時期其他窯口的數倍,更遠高於現代的青瓷、白瓷。
  • 中國八大名窯之一的建窯,黑釉茶盞獨樹一幟,好的建盞具備這3點
    宋代著名茶學家蔡襄在《茶錄》中這樣評價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白不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建窯所產的這個茶盞的確品質上乘,製作精良。那麼說到一個好的建盞,應該要具備哪些特質?
  • 建盞杯底的「瑕疵」是什麼?現代建盞和宋代建盞有啥區別?
    建窯建盞,專門指福建建窯燒制的瓷器茶盞,由於皇帝為代表的權貴對鬥茶的代表與推崇,被譽為「宋代第一茶器」。 一般來說,建盞闊口小足,胎體厚重,瓷胎質地粗糙,足底因不施釉而胎體外露。建盞採用水吉含鐵量高的紅褐色粘土,,露出的胎體呈灰黑色,一般稱為鐵胎。
  • 建盞與宋朝茶文化
    那麼何為建盞呢?建盞,是專門指福建建窯燒制的瓷器茶盞。此類盞,一般來說,闊口小足,胎體厚重,瓷胎質地粗糙,盞的外壁下部和足底因不施釉而胎體外露。建盞的瓷胎和釉料同樣產於建窯所在地——建陽。由於含鐵量較高,瓷胎又比較厚,露出的胎體呈灰黑色,俗稱鐵胎。
  • 小小建盞杯,竟能為養顏護膚神助攻
    用建盞喝茶更加養生保健,當然有助於我們輕鬆補水養顏了。因為建盞在胎釉中含有二氧化矽、三氧化二鋁、三氧化二鐵、氧化鈣等化學成分。所以建盞的高含鐵量在使用過程中能不斷的釋放二價鐵離子,又能吸附水中的氯離子,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從而增加血紅蛋白的載體及紅細胞的功能執行。可預防貧血、高血壓,能調節人體中樞神經,達到舒緩的作用。
  • 無毒的建盞只能是老盞,當代建盞全是化學釉?看懂這3點打破認知
    1.建盞釉料的配製眾所周知,用於燒制建盞的胎土必須是建陽水吉一帶含鐵量為8%左右的有色粘土,這也是建盞鐵胎得以形成的關鍵。而燒制建盞所用的釉礦石主要則是石英,其間也會有一些長石和草木灰,它們的含鐵量同樣比較高,屬於鐵繫結晶釉,將礦土和草木灰按照一定的比例配製磨漿,即為釉料。
  • 詳解建盞釉面的奧秘
    相信很多人最初被建盞吸引的是它的盞面釉色,那建盞表面又為何會出現晶體?建盞釉色通常稱之為鐵繫結晶釉,是對建盞獨特工藝的通常描述。釉的起源釉的起源是從石器時代先人通過燒制高溫陶發現草木灰釉開始,至晚唐才逐漸被石灰釉取代,直到宋代瓷器幾乎全部使用石灰釉。
  • 小白速成第一課:建盞到底是什麼?8點帶你成功入門
    8點帶你成功入門更多建盞相關資料歡迎私信獲取私信回復「老盞」免費獲取159套老盞精美圖集如果你對建盞有興趣但是還不知道建盞究竟為何物?或者你對建盞擁有模糊的概念,想要真正入門建盞;又或者你本身熱愛建盞卻不知該如何跟他人表達,那就跟著吾道子的腳步,學習小白速成課,蛻變資深盞友。今天第一課:9個方面帶你成功入門建盞1、建盞是什麼?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特產,宋代最流行茶具。
  • 建窯建盞就是宋代茶文化的體現 黑釉瓷器為何風靡宋朝?
    由於這些窯址標本長期埋在土中,在風化沁蝕下,無論怎麼煮都還是會帶有一絲微微的土沁味,這點令對茶味講究的喝茶人似乎有點難以忍受。建盞之美,是宋人審美的體現,是幽遠簡樸、淡泊典雅、自然天成之美。建盞屬於黑瓷,是中國古代八大名瓷之一,為宋代皇室御用茶具,窯址位於福建建甌,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