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眼狂奔的千億代餐市場

2020-12-16 鞭牛士


減肥狂熱者李可欣還記得她是怎麼走上代餐減肥之路的。

 

今年6月,一直通過高強度運動減肥的李可欣決定換一種減肥方式,工作強度和通勤佔用了她大部分時間,這使得減肥事業難以持續。

 

「最早是在朋友圈裡看到過很多代餐廣告以及別人的食後體驗,當時感覺代餐是一種科學的減肥方式。」李可欣覺得,用一些營養均衡、飽腹感強的食物來代替正餐,減少卡路裡的攝入量,從而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這個理論是能說得通的。

 

相比吃不到美食的焦慮,肥胖帶來的焦慮更甚,再加上「不用運動」、「達到最佳減肥效果」等字眼深深地吸引了她,於是李可欣毫不猶豫地下了單。

 

不過事情並沒有如約按照李可欣的期望而發展。

 

「至今已經吃了半年了,坦白講並沒有看到什麼明顯效果。」在近半年時間裡,李可欣每天堅持食用代餐。「一盒代餐棒有7支,169元一盒,每天吃兩支,一個月花費接近2000元。」她覺得所謂的代餐其實只是一種安慰劑而已,「最初是想不用擠時間減肥,結果半年下來,反而胖了幾斤。」

 

與李可欣有著類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數,來自CBNData的數據顯示,2019年市場上的代餐品牌數量是2837個,而到了2020年這一數字變成了3540個。

 

從2017年到2019年,代餐的消費規模增速超過了50%。神眸數據顯示,2019年3月到2020年2月,代餐在全網銷售額達到36.47億元。

 

形形色色且價格不菲的代餐產品,被以90後為主的減肥大軍吃到了百億市場規模,並且還在急劇擴張中。一個無法忽視的事實是,與代餐有關的風口正在悄然形成。



被覬覦的千億市場:未來兩年將有5倍增長空間

 

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在經濟遇冷的上半年,代餐品牌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滲透進人們的生活。

 

王飽飽在薇婭直播間賣空;WonderLab奶昔和喜茶聯名打造「喝不胖的奶茶」,俘獲了大批年輕90後消費群體的心;而ffit8更猛,靠著一根蛋白棒一馬當先,根據ffit8內部數據,從2019年10月份底推出第一款單品開始,其銷售額將有望在2020年突破億元銷售大關。

 

代餐品牌業績表現足夠亮眼的另一面是龐大的消費人群基數,根據《2017-2022年網際網路+減肥產業行業運營模式及市場前景研究報告》數據,目前中國肥胖、體重超重人數已達3.25億人。

 

而這樣的人群基數也帶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歐睿國際數據顯示,目前國內代餐市場規模約為200億元左右,預計2022年將達1200億元,這意味著近兩年就有千億級的市場空間爆發增長。

 

嗅覺靈敏的資本方當然不想錯過這場盛宴,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前11個月,代餐行業總共發生13筆融資,融資總額近10億元。

 

一位曾參與過投資鯊魚菲特的內部人士楊曉磊直言,代餐市場規模的增長已經遠遠超出了此前的預期,「代餐消費人數近三年增長了78%,人均年消費金額超過3000元,這麼測算下來,代餐市場規模在今年年末就能突破千億元。」

 

在楊曉磊看來,代餐市場之所以能迅速增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代餐食品具有高毛利、產品壁壘低的特點。「比如堅果棒裡加扁桃仁、榛子仁、瓜籽仁,奶昔裡有紅豆薏米、黃桃、黑巧,蛋白棒可以是葡萄奇亞籽味、芒果乳酪味,其實根本沒多少成本和壁壘,一般情況下毛利率都能維持在60%以上,但這些成分一加,在宣稱營養均衡的同時,口感也好了,就讓減肥變成了一件不那麼反人性的事兒。」

 

市場空間巨大、消費人群基數大、毛利率高和產品壁壘低,讓代餐江湖很快出現了階段性王者,並形成了群雄割據的競爭格局。目前,代餐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包含本土新興代餐品牌、本土巨頭和外資代餐品牌。

 

在剛剛過去的「雙11」大戰中,ffit8穩居營養消化餅乾Top1,王飽飽則佔據衝飲麥片Top1,而鯊魚菲特、WonderLab、超級零、野獸生活等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業績。

 

此外,還有湯臣倍健、中糧、良品鋪子、旺旺等傳統食品巨頭也都紛紛推出了代餐產品前來分食蛋糕,Smeal、Huel等外資品牌則通過與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合作殺入中國市場。

 

公開數據顯示,代餐產品在歐美市場的滲透率高達90%,而國內代餐市場滲透率僅為40%。這也就意味著,2021年,三方競爭將逐漸進入白熱化階段。


 

行業冷暖並存:資本熱情,消費者開始理性

 

和熱火朝天的品牌方、資本方相比,不少消費者對於代餐由熱衷漸漸回歸了理性。

 

在經歷了半年的代餐減肥之路後,李可欣決定放棄這種方式。「沒有效果」、「價格太貴」是她最後的結論,「我覺得自己交得全是智商稅,代餐根本沒有飽腹感,也沒有辦法應付一天的工作,即便是瘦了那也是餓的。」

 

不過也有通過代餐減肥瘦身成功的案例。

 

今年8月,程式設計師楊裡通過朋友推薦,開始食用代餐減肥,兩個多月後成功瘦了近20斤,「如果選擇吃代餐粉,那就不要再吃其他東西,否則相當於多吃了一份飯。」

 

在楊裡的認知中,他覺得代餐只是起到了輔助減肥的作用,而減肥的關鍵在於多運動。「減肥是一件長久的事情,沒有隻靠吃代餐就能減下肥來的情況。」

 

對於楊裡的觀點,某代餐品牌銷售人員廖傑是認同的。「我們現在提倡的代餐減肥,更多的是用代餐配合食物。」廖傑說道,「只吃代餐,長期下去肯定會傷身體,這是因為人體的熱量長期攝入不足導致,在這種情況下,身體會發出報警信號,促使你攝入更多的熱量,這也是很多人覺得代餐無法減肥的原因。」

 

「代餐減肥更像是一種自我安慰,會讓身體和意志逐漸沉浸其中。」李可欣覺得,「人的本性就是趨利避害,有了舒適的選擇,運動這個反人性的方案就慢慢放棄了,於是代餐成了唯一的依賴,而且還總想著可以瘦得更快更多,不知不覺間代餐就代替了全部正餐。」

 

在被問到這些問題時,廖傑並沒有一概否認,他認為消費者對於代餐逐漸變得理性是一種利好,這有助於消費者正確的看待代餐、使用代餐。「任何一種消費品,或是任何一個品牌,只要能在消費者的生活中找出一條購買的理由,那就不能簡單地用一句『智商稅』去抹黑它。」

 


現實之困:虛假宣傳盛行,行業魚龍混雜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在消費需求大爆發、入局者眾多和資本方推波助瀾的大背景之下,代餐市場正在成為一個新的流量入口,與此同時,代餐品牌也面臨著現實之困。

 

首先,是廣告宣傳中存在誇大產品功效的現象。

 

因為沒有行業標準,代餐產品在生產時只需要達到食品安全標準,而針對產品減脂、減重等功效並未有明確的數據標準,部分產品在宣傳中存在誇大功效的問題。

 

「代餐的主要目的就是減肥。正常情況下,食用代餐應該是在保證微量營養素攝入的基礎上,幫助肥胖人群控制營養攝入過多的問題,但很多產品的生產者並不懂營養學,只顧降低產品熱量,而消費者也並不清楚其中利害,在銷售人員的推波助瀾下盲目購買和食用。」對於誇大功效的行業亂象,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曾如此表示。

 

其次是監管不足,代餐產品魚龍混雜。

 

現階段,代餐市場缺乏相應的產品標準。雖然中國營養學會在今年發布了國內首個《代餐食品》的團體標準,規定了代餐食品和部分代餐食品的技術指標,對代餐食品所含的能量、蛋白質、脂肪、以及其他必需成分都做了詳細規定,但該標準尚未被普遍接受,也無法律效應,對規範市場作用較小,缺少必須的監管措施。

 

最後是代餐產品的同質化尤為嚴重。

 

據楊曉磊透露,很多上遊供應商能為品牌方提供從研發到採購,再到生產的完整解決方案。換言之,大多數新興代餐品牌不需要自己搭建一個研發或產品團隊,只需把品牌、渠道及營銷推廣等方面做好即可。

 

此外,在品類上,各代餐品牌相似度較高,主要以代餐棒、代餐奶昔以及代餐麥片為主;在產品設計上,包括WonderLab、超級零等品牌均採用「小胖瓶」包裝,在外形上難以區分;在銷售渠道上,當前整個代餐食品市場均以電商模式為主,線下渠道較少;在功效上,各品牌的產品也基本一致,均以補充能量、提供飽腹感等為主,創新較少。

 

在這種情況下,代餐品牌之間特別容易陷入產品同質化競爭的狀態,對於所有的代餐品牌而言,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才能不被新晉品牌所替代。

 


難以搭建的供應鏈:過度營銷拖累發展

 

如何才能不被新晉品牌所替代?在楊曉磊看來,這仍是目前行業內一個共同的待解難題。

 

不過,與其說代餐品牌因為供應鏈高度同質化而難以形成競爭優勢,倒不如說代餐品牌沒錢打造供應鏈。準確地說,應該是沒有多餘的錢。

 

「代餐的故事並不好講。」楊曉磊說道,「代餐的效果不是立竿見影的,這樣消費者的心智其實很難形成,復購率也不高。因此,持續且大面積的進行品牌營銷就成了代餐品牌的頭等大事。」

 

打開小紅書,關於代餐的筆記多達20餘萬篇,其中不乏各種品牌測評和明星的背書,另外,藉助直播和短視頻,不少代餐品牌也不斷地出現在直播間、短視頻以及朋友圈的推薦廣告裡。

 

一個可以列舉的例子是網紅麥片品牌王飽飽。今年11月下旬,王飽飽被曝出拖欠了供應鏈約1200萬貨款遭斷供的消息,儘管王飽飽隨後便發布澄清聲明,否認了「斷供」的指控,但無法忽視的是,王飽飽用於營銷的費用一直居高不下。

 

在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看來,代餐品牌拖欠供應鏈的貸款很一件比較正常的事情,「理性來說,目前品牌方想要實現高速增長,就必須把資金全部集中在一個正確的方向上。」

 

這個正確的方向就是品牌營銷,然而也正是因為這個正確的方向,使得王飽飽受到諸多爭議:在看似優越的業績背後,其實有著高昂的營銷費用。

 

據王飽飽創始人姚婧介紹,目前王飽飽營銷投入大約佔到銷售額20%,而目前與王飽飽合作的網紅、達人近千人,另有歐陽娜娜、李佳琦、李湘、張韶涵、王祖藍等頭部紅人和明星,其廣告投放渠道涵蓋抖音、B站、小紅書、微博、下廚房等諸多新媒體渠道。

 

過度的品牌營銷必然需要巨額費用支撐,如此大規模的營銷投入,對於新興代餐品牌的資金鍊而言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代餐品牌在生產時基本採用「銷售人員把控產品+代工廠研發生產」的OEM代工廠模式,口感、功效等方面,則完全取決於代工廠技術水平。

 

據了解,良品飛揚、Wonderlab、樂純等多個代餐品牌的產品均來自同一家代工廠——杭州衡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衡美市場總監楊鵬曾表示,一般情況下,會為客戶提供「產品策劃+產品開發+生產加工+營養師方案」全套方案。

 

「市場上大多數代餐品牌都是貼牌產品。」楊曉磊說道,「目前來講,OEM代工廠模式仍是代餐行業的最優解決方案,但同時這一模式也存在弊端,比如同一供應鏈一般會基於比較類似的配方進行調整,這導致最終的產品很難形成差異化,而對於代餐品牌來說,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也會更困難。」

 

對於代餐品牌來說,自建供應鏈就意味著掌握了產品的話語權、定價權和差異化,但同時也無時無刻不在面臨著「重資產」模式對於資金鍊和技術要求的考驗。

 

除王飽飽外,Smeal也走上了自建供應鏈的道路。在Smeal創始人曹鵬看來,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產能保證供給,就無法擁有產品話語權,而消費品的本質是產品為核心以及供應鏈能力,二者共同決定成本。「具有定價權的優勢,才具備品牌可以發力的基礎。」

 

「一個品牌想實現突圍,必須做出差異化才行。」楊曉磊說道,「和其他大多數還處於OEM階段的品牌相比,王飽飽和Smeal具備了自主研發能力,這讓它們在供應鏈和市場層面有了較明顯的優勢。」

 

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自建供應鏈的代餐品牌會越來越多,儘管目前仍是處於通過品牌營銷來攻城略地的階段,但這一階段並不會太長久,白熱化的競爭將在不久後到來,誰能最先掌握定價權和話語權,誰就能在下一階段中佔得先機。

 

換言之,當下國內代餐品牌雖然魚龍混雜、優劣難分,難以搭建起自己的供應鏈,並且短期內很難解決這些亂象和現狀,但同時又無法否認的是,一場涉及代餐的消費狂潮正席捲而來,一場回歸產品本質的代餐新戰役正悄然打響。(鞭牛士BiaNews 李宇)(註:應受訪者要求,楊曉磊、楊裡為化名,李可欣、廖傑為實名。)

相關焦點

  • 千億代餐市場,是否在「蒙眼狂奔」?
    形形色色且價格不菲的代餐產品,正在被以90後為主的減肥大軍吃到了百億市場規模,並且還在急劇擴張中。來自CBNData的數據顯示,2019年市場上的代餐品牌數量是2837個,而到了2020年這一數字變成了3540個。從2017年到2019年,代餐的消費規模增速超過了50%。
  • 奶昔、蛋白棒……千億代餐市場誰來規範
    奶昔、蛋白棒……千億代餐市場誰來規範 2020-09-14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百草味「今日能量」系列新品上市,瞄準千億代餐市場
    百草味「今日能量」系列新品上市,瞄準千億代餐市場來源:聯商網2020-07-01 10:48聯商網消息:提及當下食品消費市場的趨勢,繞不開「健康」二字。此次推出的系列產品包括高蛋白嫩香雞胸肉(黑胡椒檸檬味)、高蛋白嫩香雞胸肉(奧爾良風味)、高蛋白Q彈雞肉丸及高纖薄脆餅乾,品類涵蓋肉類、餅乾等,且提供不同口味選擇,承接代餐市場的多元化消費需求。
  • 代餐奶昔、蛋白棒……零食當飯吃成潮流 千億代餐市場誰來規範?
    代餐食品託起千億元市場,也暴露出魚龍混雜的亂象。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營養師顧中一表示,目前市面上很多產品配方單一,並不符合代餐的標準。而截至記者發稿時,這一新興市場中尚無任何強制規範標準。  翻出花樣 新老品牌齊入局  在工位常備一盒代餐粉,已經成了上班族苗宇的日常生活習慣。下班後,他不去食堂吃飯,衝一杯代餐奶昔就是晚餐。
  • 「躺瘦」的年輕人,「養肥」千億代餐市場
    01 想吃又想瘦,年輕人的焦慮值千億「健身卡買了就相當於練了,線上健身小視頻看過就等於做了。」小茹對觀潮新消費(ID:TideSight)表示,「之前跑了幾天步居然還胖了,帕梅拉跳了幾次也沒瘦,薄荷記飲食熱量也沒堅持住,這一時期的減肥就告一段落了。」「最早買過奶昔但效果不佳,主要是管不住嘴。後面試過森米酵素減肥法,瘦了不少。
  • 女性撐起千億代餐市場 真藍海還是偽風口
    於是,輕食代餐成了許多人控制體重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成為2020年食品市場的一匹黑馬。    與此同時,代餐市場中,女性消費群體的亮眼成績也吸引著母嬰行業的注意。    市場現狀 去年代餐品牌增至3540個    代餐食品,顧名思義就是取代部分或全部正餐的食物,常見的形式有代餐粉、代餐棒、代餐奶昔以及代餐粥等。
  • NMN市場將迎來千億市場,Herbalmax瑞維拓3代全面升級
    2020年9月15日Herbalmax公司宣布第三代瑞維拓NMN衰老抑制劑正式上市,3代產品完成了革命性技術的再度升級,在合成技術、配方優化、吸收效率、基礎含量等各方面達到新高度,奠定了瑞維拓在該領域領導地位的根基。瑞維拓在先進生產技術的加持下將價格進一步降低,性價比較上代產品成倍提升,與其他NMN仿製品在技術上有著難以逾越的差距。
  • 奶昔、蛋白棒等代餐食品託起千億市場,國內尚無強制規範標準
    代餐食品託起千億元市場,也暴露出魚龍混雜的亂象。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營養師顧中一表示,目前市面上很多產品配方單一,並不符合代餐的標準。而截至記者發稿時,這一新興市場中尚無任何強制規範標準。翻出花樣:新老品牌齊入局在工位常備一盒代餐粉,已經成了上班族苗宇的日常生活習慣。下班後,他不去食堂吃飯,衝一杯代餐奶昔就是晚餐。
  • 搵食難度升級1.5倍:疫情只是助推器,你當初的蒙眼狂奔已寫好結局
    行業興衰重組,更多人蒙眼狂奔順勢而為是眾人皆懂的道理,但是更多人對 " 勢 " 的理解卻在被幾年前道聽途說的首富財富神話左右,蒙眼狂奔之餘,不忘吐槽 " 蒙冤 " 的新冠病毒。獵聘數據顯示,網際網路、金融兩大熱門行業的招聘需求,近 3 年在大盤佔比一路走低,傳統的消費品、文教傳媒、服務外包的人才需求佔比反而持續上升。
  • 紐西蘭聯合製藥優化產線,對接中國千億代餐市場
    中國代餐迎來千億市場據歐睿國際數據統計,2017年,全球代餐市場達到661.6億美元,其中,中國達到571.7億人民幣,預計2022年中國代餐市場會達到1200億人民幣。按照這一統計預測,未來兩年中國代餐市場規模將有翻倍的增長。
  • 迷橙:賦能奢侈品時尚買手,瓜分中國奢侈品市場6千億大蛋糕
    迷橙:賦能奢侈品時尚買手,瓜分中國奢侈品市場6千億大蛋糕 2018-10-24 20:39
  • 千億房企擴圍至41家,「三道紅線」前最後一個春天
    沒有千億規模背書,中小房企很難在土拍市場上與大型房企一較高下,也很難在銀行獲得低息貸款。房企缺乏規模優勢,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喪失所有優勢。 對絕大部分房企而言,規模衝刺,完成千億銷售額,是一個分水嶺,也是一座裡程碑。
  • 雀巢輕餐衝著千億市場來了!高層說中國已成為全球創新孵化器
    不過,該公司昨日回復小食代查詢時稱,nesQino「不是代餐也不是普通的輕餐飲品」,而是「智能個人健康輕餐方案」,又表示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同類型產品。「nesQino諾萃怡刻是雀巢在智能個人健康輕餐領域戰略布局下應運而生的全新品牌,也是雀巢首次在這個領域的創新嘗試。」
  • 多企業入局,代餐食品千億市場仍需規範
    而在此之前,百草味、旺旺、雀巢、百事等企業也已經入局代餐、健身食品市場。據天貓數據預計,未來幾年,功能零食市場將達到1500 億,空間廣闊。不過,雖然行業前景廣闊、且有不少企業入局該領域,但代餐市場仍存在一些問題。
  • 西班牙代餐品牌DIETOX對接國內千億市場
    國內千億市場 代餐風口已來據《2017-2022年網際網路+減肥產業行業運營模式及市場前景研究報告》調查顯示,目前中國肥胖、體重超重人數已達3.25億人。代餐作為舶來品,我國代餐起步較晚,而年輕人的追逐、資本的熱捧,使代餐市場在近一年瘋狂擴張,除了一些新品牌之外,傳統食品企業也紛紛入局,代餐食品花樣翻新。去年9月,旺旺推出低糖低卡的全新產品系列"Fix Body";江中品牌也推出代餐飲料越光米稀,宣稱零糖零脂養胃。但據媒體報導,目前代餐市場仍然缺乏相關準入門檻及營養標準制定,代餐市場仍是野蠻生長的狀態。
  • 從代餐餅乾切入市場,「初吉」的目標是代餐領域的「優衣庫」
    我們最近認識的代餐品牌"初吉"成立於2017年,公司選擇從代餐餅乾這個品類切入,上線了第一款低GI代餐餅乾,同年就完成百萬銷售額。這款低GI代餐餅乾用全麥+粗糧製成,產品既富含膳食纖維,又能做到無糖低卡。目前初吉的代餐餅乾已經成為2019年淘寶該類目的銷量第一。
  • 老酒市場規模將達千億 收藏五糧液正值「風口」
    老酒收藏方興未艾 未來市場規模將達千億收藏,「收」的是對文化歷史的品味和追求,「藏」的是時代歲月的光華與燦爛,縱觀古今中外,收藏與人類文明同步。 如同收藏文物,每一瓶老酒身上也有著厚厚的歷史感,釀酒工藝、包裝工藝、大眾審美、歷史故事等。
  • 《金剛川》最後蒙眼的是誰 最後蒙眼的是鄧超嗎
    《金剛川》最後蒙眼的是誰關於電影中最後蒙眼的是誰,最令人認可的說法是應該是第一個視角裡,班長身邊那個講四川話的小胡同志,故事剛開始,小胡就露出了頭,然後怯生生地問自己連長,咱們接下來怎麼打,時不時的還會抱怨,最後也是他一直在講述回憶。
  • 大骨面杯麵上市 劍指千億加餐市場
    然而,與這種顯著增長的市場需求不相稱的是,國內杯麵產品依然稀缺與滯後,這種矛盾的背後,實則蘊含著無限的機遇。杯麵將是方便麵市場的下一個銷售高地,誰能主動出擊,佔領這個高地,誰就必將成為方便麵市場的領跑者。    據大骨面杯麵負責人表示,杯麵是大骨面未來的戰略產品,大骨面進軍杯麵市場具有天然優勢。
  • 狂奔上市後的三隻松鼠為何在減速?
    從誕生到上市,一路狂奔的三隻松鼠,放慢了腳步。 但就在千億目標實現之前,三隻松鼠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三隻松鼠的財報中,2019年的收入同比增長45.61%;但淨利潤同比下降17.80%。同時,從2017年到2019年,其淨利潤率是逐年下降趨勢,分別為5.44%,4.34%和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