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酒精和酒水裡的酒精是一回事嗎?
我於2019年9、10月份,在百家號連續原創首發15篇深度文章,比較系統地探討了我國白酒的發展史,酒精酒產生的歷史原因和背景,也分別專文探尋了茅臺酒、五糧液、汾酒、紅星二鍋頭等具有紅色背景的名酒歷史。特別是對酒精酒、降度酒、年份酒作了細緻的分析,形成有鮮明的個人觀點。
這一系列文章,得到平臺的認可,也得到酒友們的重視,文章至今還在推送,每天都有收到點讚點評。我認為,15篇文章儘管把我們白酒市場主要內核都說到,卻有膚淺的感覺,因為沒有一篇點睛之筆。思考這麼久,知道了「畫龍點睛」的「睛」在哪裡,就在本文要分享的觀點:
所謂白酒,酒精不是酒,酒精酒也不是酒,兌入任何釀造之外物質的酒都不是酒,唯有糧食釀造的才是酒。
本節的觀點就有了:酒精是酒精,酒是酒,兩者不是一碼事。為什麼?後面一層層掰開分析。
02酒精是釀酒追求的核心物質
在我們的文化中,如果套用達爾文的進化論,釀酒的歷史比人類文明還要早。也就是說,在人類還沒有進化出文明,大白話說還不是人的時候,猿猴就會釀酒了。儘管是傳說,可這好幾千年的傳說並不是憑空臆造。
我們緊扣主題。酒精與酒的關係,不可分割開來,從猿猴發現大自然的酒,或者更貼近真實的杜康發現酒,都證明一點,酒不是猿猴或者人類發明的,是大自然產生的物質,人們只是發現了它。正因為這個發現,開始有意識去模仿釀造,於是啟動了人類的文明史。起碼可以這樣說:釀酒是人類文明史啟動的裡程碑之一。
可以確信的是從儀狄和杜康,開始有目的釀造酒,其中核心技術是酒精的產生和含量。產生酒精靠微生物發酵,儀狄發明了酒麴,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前依靠自然發酵,譬如河南的賈湖遺址,出土的9000年前釀酒技術,還是女人們把水果和穀物嚼碎後吐在一起,依靠唾液催生野酵母菌,得到發酵的效果。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酒精成分,也不會有酒,更不會用萬年的時間研究提高它。
03被混淆的概念:酒精與白酒
一萬年的釀酒文明史,其實只做一件事,這就是怎麼提高酒體裡的酒精含量,俗話叫酒度數。有史料記載的,到宋代,釀酒已經8000多年了,酒的度數還很低,十幾度,再提不高。不是其他的,主要原因還是釀造技術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後來元代普及了蒸餾技術,才徹底了解決這個歷史遺留問題,可以釀造出30度以上的酒了,最高可達到70多度。
其實遠在漢代就有蒸餾技術,海昏侯墓出土有青銅蒸餾器,上海有科學家用來蒸餾出27度的酒。這個度數在那時代可是美酒,因為都是幾度、十幾度的酒。度數不高的道理在於酵母菌生存條件限制,酵母菌把澱粉分解成糖,再分解為乙醇和二氧化碳。但是酵母菌對酒精有忌諱,當分解的酒精濃度到10%,就不再繁殖。也就是說,自然條件下釀酒,發酵到10度時酵母菌不能工作了,繼續發酵,勉強可以撐到18度,酵母菌完全失活了。所以說,在蒸餾技術普及之前,古人喝的酒,十幾度就是美酒了。
於是,人們習慣認為,酒精與酒是一回事,有酒精的酒水才是酒,因而給後來的分類帶來迷惑。
04酒精與酒的分離,酒精不再屬於酒
食用酒精的製備技術和釀酒原理一樣,發酵、蒸餾、提純,高於75度就算酒精,不再是白酒。這還不是精確區分標準,清代實行高度燒酒制度,市場銷售的不能低於60度。至今還有遺留,衡水老白乾有67度產品,五糧液有70度的產品,牧區的草原白也有60度以上。所以把酒精定位在75度以上,譬如醫用酒精75度,就不能叫白酒。
我國食用酒精的投產,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在糧食缺口條件下,滿足市場白酒而採取的權宜之計。在計劃條件下,用了半個世紀時間,發展和生產食用酒精,到世紀末終於完全成熟,成功模仿和取代了純糧食酒。
本節要說明的是,自從單產酒精始,酒精從酒分離開來那一刻起,酒精不再屬於酒,而單成一個產品。那麼,用酒精勾兌的所有酒水,包括白酒、果酒、啤酒、黃酒,都不是酒,不是真正意義的酒。為什麼,下面繼續分享。
05酒精與酒的根本區別,不在工藝在原料
前面提到一直存在的一個觀點,說酒精就是酒,酒裡的酒精跟單獨的酒精是一碼事,沒任何區別,都是糧食做的。較真的甚至列舉化學分子式。
這個沒毛病,從化學結構分析,酒精都是酒精。不過同是酒精卻有根本分類,根據製作原料和用途,主要分工業酒精和食用酒精。再往細裡說,酒精都是酒精,但都不是純酒精,裡面還有其他成分。譬如工業酒精,酒精度95%,甲醇就有1%,什麼概念?人體攝取4毫升甲醇就中毒,10毫升失明,30毫升丟命。關鍵甲醇進入體內不被分解,積累到一定的量發作丟命。
所以白酒有個重要指標:甲醇含量,絕對不要超標。甲醇含量也是食用酒精的核心指標,甲醇含量在安全範圍,才能是食用酒精。至於食用酒精的釀造,需要重複的是釀造材料。凡是含有糖和澱粉的農作物,譬如甜菜甘蔗渣、甜蜀黍杆、木薯紅薯馬鈴薯等等,都是釀造酒精的材料。不像釀酒,專用高粱小麥大米等正經糧食。所以,酒精的生產成本比酒略低,就一個高粱和木薯的價差。
06白酒的核心特徵:有「生命」的活體物質
生命的存在有多種形式,概括的解釋,凡是具有內在運動的物體,都是生命現象。譬如動物植物、山川海洋、宇宙天體,都可以稱為有生命特徵的物體。
白酒就是這個特性,通過微生物分解,碳水化合物變成了糖,糖又變成酒精,其他所有物質構成酒體。然後存放,酒體內部各種物質繼續相互轉化,整體趨於穩定,行話叫做老熟。於是,越放越好喝,風味越醇厚。
酒精兌水,達到白酒一樣的濃度,但是沒有白酒的味道,因為沒有糧食釀造過程中的其他物質。我們花了半個世紀,搞清楚了白酒味道的成分。也都研製出來了,統稱香精添加劑,並且成功了各種配方。就是說,糧食酒釀造的所有風味,酒精酒都有了,全部能勾兌出來,並達到以假亂真地步。
07酒精酒的核心特徵:沒有生命的「人偶」
這個比方很合適,釀造酒比作人,酒精酒比作人偶。看著都是人,而且人偶具有人所沒有的優勢,能夠做得更漂亮,身材臉蛋皮膚,完全超過真人,甚至某些基本功能也超過真人,以至於我們的低端人偶,都能被疫情中的德國人大買,用來解決功能性需求。
如同人偶,酒精酒,用酒精勾兌的所有酒水,有一個共同的致命缺陷,就是沒有生命。糧食酒因為生命運動,越存放越醇香;酒精酒因為沒有生命,越存放越難喝,裡面的添加劑很快揮發殆盡,剩下化學品味。只不過新兌出來上市賣的沒異味,嘗著是酒。
08結論:純糧食釀造的才是白酒
這裡到了結論部分,酒精與酒的概念是怎樣被混淆的。綜合三個主要的觀點:
⒈酒精是釀造的,白酒是釀造的,所以白酒裡的酒精和酒精完全一樣;
⒉酒精是一級致癌物,所以少喝酒,提倡不喝酒;
⒊酒精有了過濾提純,兌出的白酒喝著安全。糧食酒沒有任何過濾,有害雜質都在裡面,只靠存放排除,喝著不安全。
看著很明白,道理是這樣的吧?其實內裡乾坤大,都是人為製造的偽概念,或者說是利益獲得者製造的偽概念。核心就是混淆酒精與酒,達到設計目的。採取分割與合體的方法:一方面在酒精的性質上,把酒精與白酒合體,完全一樣的東西,然後使人順理成章接受酒精酒;另一方面把酒精與白酒分割,片面的解讀酒精「一級致癌物」的作用,還是使人們順理成章接受酒精酒。給消費者一個明晰的概念:釀造酒裡面的有害雜質沒有過濾去除,酒精酒裡就沒有,喝著安全。
分享到這裡,本文的結論就有了:我國釀造酒的根本標準,有明確的表述,沒有任何添加物的釀造酒才是酒。凡是有自然發酵釀造之外添加物的酒水,不是酒,是酒精類飲料。
歷史也有印證,一萬年的釀酒飲酒,沒有傷害人體的記載,而是「百藥之首」糧食精華。倒是酒精酒上市以來,不斷出現飲酒事故,以至於現在都不敢一起鬧酒了,喝出事來全場連坐,誰還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