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學的那會兒,常常跟著四哥到離家只有五六百米遠的河裡去摸蜆,用以改善一家的夥食,給家人增加一些營養,也給苦澀的童年增添一些樂趣。
入夏以後,雨季來前,河裡水草茂盛、水清澈透亮,此時正是河蜆產仔的季節,也是河蜆最肥美的時候。
摸蜆的時候,只消穿一條內褲,帶上一隻提桶和一隻搪瓷臉盆。把臉盆放在水面,用一根小麻繩將臉盆系在腰上,以防臉盆被水衝走。摸蜆的地方通常水流平緩,站在河床裡,水深齊腰,或更淺些。如果水比較淺,只要在水中蹲下,往泥沙裡探手一摸,就能抓起一大把的蜆。水較深的時候,整個身體就要沒入水裡去了。抓起的蜆就著水搓一把,將泥沙清洗掉,再放到臉盆裡去,積多了臉盆會往下沉,此時再把蜆倒進岸上的提桶裡。
以前水裡螞蟥多,入水摸蜆,水動螞蟥就來。摸蜆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螞蟥上身,這種「吸血鬼」一旦上身,就會吸人的血,時間長了會往裡「鑽」,很難扒掉。好不容易扒掉了,傷口處會血流不止。所以在摸蜆的過程中要時時看顧自己各處是不是被螞蟥叮上了。如果被叮上了,要第一時間把它弄掉,否則叮得越久「鑽」得越深,就越難將它扒掉。螞蟥叮上後不能用「扯」的辦法把它弄掉,混合用力拍打和指彈會更容易讓它掉落,如果帶有鹽,往螞蟥上撒些鹽更有效。有一次四哥被一條大螞蟥叮上,發覺得晚,腳上已被吸出了一個小坑,結果用盡辦法反覆折騰了好幾分鐘才把它弄掉,急出一身的汗。
摸回家的蜆,要在盆裡面用清水養它二天,期間還要淘洗二三次,讓蜆儘可能把肚裡的泥沙吐乾淨。等泥沙吐乾淨後,再把蜆洗淨倒進大鐵鍋裡煮。隨著水溫的不斷升高,蜆殼會自然張開,蜆肉剝離蜆殼,等全部的蜆殼張開,就可以停火了。此時用鍋鏟翻攪鍋裡的蜆,蜆肉就能完全脫離蜆殼,把蜆殼弄掉就很容易了。
家鄉吃蜆,最多的是炒。先在炒鍋裡把蜆肉控幹水,再放入花生油和鹽,入姜爆香,把蜆肉炒香,出鍋前再放入假蔞,這樣炒出來的蜆肉鮮香味美,是送飯送粥的一品好菜。前幾年在排檔吃飯,吃過蒜茸蒸的,放的也是花生油,蜆肉更為鮮嫩可口,也更令人回味。最近偶然看了廣東廣播電視臺的《老廣的味道·古今》,介紹西江新會黃沙蜆的吃法,真是大開眼界。家鄉的河蜆多是赭色的,不像廣東新會的黃沙蜆那麼漂亮,但估計味道也不會差太遠,欽州人是不是也可以嘗試新的吃法呢?等有機會了,也要到新會去嘗一嘗那裡的黃沙蜆。
現在幾十年過去了,家鄉的那條河裡不知是否還有人摸蜆?
新會黃沙蜆是這樣吃的
視頻來源:廣東廣播電視臺荔枝網
——END——
往期精彩
響螺殼見多了,就是沒吃過響螺肉
二千塊錢一隻的黃油蟹你吃過嗎?
我看《我不是藥神》
「沙」與「砂」不能亂用,別傻傻的分不清
你越煩,事情就越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