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之春,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國。作為珠海的「北大門」,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下稱「珠海高新區」)互通互聯的交通格局、頻密的人員往來,社區、園區、廠區防疫任務艱巨,多重防疫挑戰考驗城市治理水平。
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這一大考大戰中,珠海高新區以黨建為引領,凝聚社會各界和轄區群眾力量,眾志成城、全員戰「疫」,取得階段性成效。1—4月,全區主要經濟指標回升向好,工業投資提質提速,增速達40.7%。
接下來,珠海高新區將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紮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攜手企業、群眾和社會各界共渡難關,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勝利」!
科技強基嚴防死守珠海「北大門」,既要方法思路更需群策群力。在這道檢驗城市基層治理水平的考題中,珠海高新區以科技力量助力疫情防控,築起一道堅實的「科技防線」。
時間撥回數月前,疫情防控處於最吃勁的關鍵階段,這些熟悉的身影隨處可見。清晨,在珠海高新區17個社區各大卡口處,一張登記表、一個行程軌跡碼、一把額溫槍,是24小時輪流值守人員的「標配」;中午,社區網格員化身跑腿購物員、政策宣傳員、心理輔導員,走入家家戶戶;深夜,社區工作者逐一摸排疫情重點地區入珠返珠人員,嚴格落實健康管理要求。
戰「疫」成效取決於基層治理的精細程度。作為珠海科技創新主引擎,珠海高新區藉助科技力量守護這座城。
在公共場所防控領域,數字高新在珠海市首創採用無人機巡視監控,利用「空中喊話」督促提醒群眾不聚集、戴口罩、少外出;在社區防控領域,珠海唐家灣鎮和數字高新牽頭,在全市率先利用智能門磁為居家隔離人員安裝的「智能封條」,不僅實現24小時智能監測,還可在異常情況下第一時間發出警報。
在園區防控領域,珠海新經濟資源開發港內的企業自主研發「防疫巡檢機器人」,可智能監測體溫、噴灑消毒液,還能喊話戴口罩。防疫巡檢機器人落地使用,減輕了園區開展防疫耗費的人力和物力,也有效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風險。
大數據助力疫情信息篩查。數字高新利用人口熱圖大數據、視頻AI智能分析平臺,對全區重點區域人口流動情況和車流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及時排查異常情況。眾多科技手段的創新使用,為基層疫情防控實現「減負」,既緩解了一線工作力量的緊張,也提升了重點人員摸排和管理的精準度。
嚴密的管理組織體系在科技創新力量加持下,珠海高新區在疫情防控、復工復產、返崗返學中,均取得階段性勝利。
1-4月,珠海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回升向好,工業投資提質提速,增速達40.7%。
科研戰「疫」「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支撐,必須加快科技研發攻關。」珠海高新區致力於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創新中心,擁有獨具特色的產業體系和科創資源。作為珠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集聚地,從藥物研發到高端醫療裝備,珠海高新區眾多科技企業在這場科技戰「疫」攻堅戰中大展身手。
珠海賽樂奇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10天內研發出新冠試劑盒並迅速組織生產。截至目前,該企業已向全國20多家醫療機構捐贈試劑100多萬件。普米斯生物技術(珠海)有限公司已成功採集到珠海新冠肺炎治癒患者血清,正進一步篩選出細胞中的中和性抗體,用於研產新冠肺炎抗體藥。該公司創始人劉曉林樂觀預測,預計半年左右可研發出符合國家GMP標準的生物製藥供臨床試驗研究。
除在新冠肺炎檢測和救治領域外,珠海高新區一批高端醫療裝備製造企業也表現優異。健帆生物表示,在新冠肺炎的重症及危重症救治過程中,公司的人工肝技術在清除細胞因子風暴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李蘭娟院士帶領專家組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已通過實施人工肝技術搶救了多名重症及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據介紹,目前全國5000多家醫院在使用健帆生物產品。
珠海高新區科技企業在助力國內外疫情防控也展現擔當。不久前,來自珠海紫燕無人飛行器有限公司的4名隊員馳援武漢,圓滿完成任務後平安歸來。在前線奮戰的45天中,4名無人機操控技術人員攜帶7架價值400多萬的電動無人直升機支援武漢,完成空中巡查、定點監控、醫療物資投送等工作,累計飛行150架次。
寶萊特公司陸續為全國多地捐贈監護儀、血氧儀、血壓計等醫療設備累計超過2萬臺;雙喜電器公司向武漢金銀潭醫院等疫區重點醫療機構捐贈首批3000臺第三代蒸汽壓力消毒器,向包括珠海市在內的全國部分定點單位捐贈第三代壓力蒸汽消毒器共7000臺;雲洲智能公司6艘智能單點採樣無人船馳援武漢,協助武漢市環境監測部門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地表水、飲用水源等環境監測工作,防止疫情期產生生態環境次生災害。
依託在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智能製造和機器人等產業領域的集聚發展,珠海高新區在這場抗疫大戰大考中展現出科技創新的「高新力量」。
化危為機「疫情防控是一場科研攻關戰。」在珠海晶通科技董事長吳欣延看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挑戰前所未有,但同時,疫情防控也為科技發展提出了新需求、帶來了新機遇。「AI、5G、雲計算、大數據等創新技術正在加速應用到疫情防控關鍵環節,這也將深刻影響未來醫療健康行業的發展。」吳欣延說。
作為珠海創新資源要素集聚地,疫情期間,除生物醫藥企業表現亮眼外,眾多科技公司「化危為機」,紛紛通過科研攻關,轉型升級網際網路科技產品共克時艱。
針對當前普遍使用的紅外線體溫槍測溫誤差大、水銀體溫計測溫慢等缺陷,珠海晶通科技研發出一款智能體溫貼。其帶有含溫度傳感器的RFID晶片,貼在皮膚上可通過網絡與雲伺服器同步相關數據到手機APP,以方便用戶隨時掌握和監控體溫變化。
企業自主創新研發新產品,為復工復產注入強勁動力。珠海高新區眾多「黑科技」產品湧現在全國疫情防控一線:同望科技打造「健康碼」實現實時動態管理,使數位化防疫更加精準;珠海遠光軟體研發的員工健康打卡系統,免費提供給各機關、企業、社會組織使用,截至目前已有800多家企業註冊並使用;金山公司贈送近10萬套WPS+產品助力全國多地政府及醫療機構高效遠程辦公。
與此同時,政策導向和精準扶持,也為珠海高新區各類企業復工復產和轉型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力量。自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珠海高新區始終把助力企業復工復產、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全區配備31名企業復工復產聯絡專員,「點對點」協調解決企業存在的問題;設立1億元「穩企復產」專項扶持資金;助力轄區中小微企業貸款總額4.65億元,為全區9家孵化器457家企業減免近1600萬元房租及管理費。截至5月11日,311家正常經營的規上企業中共計302家已恢復生產,復工率達97%;復工人數累計52496人,佔正常用工量的95%。
新冠疫情如同一場大考,既考驗著城市區域基層治理水平,也考驗著基層黨員幹部的社會治理能力和本領。疫情期間,珠海高新區如何取得戰「疫」成效?如何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共戰疫情?如何實現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手硬」?
為此,珠海高新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蘇虎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表示,疫情發生以來,珠海高新區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決策部署,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積極應對風險挑戰,紮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
南方日報:珠海高新區如何在全員戰「疫」中取得成效?
蘇虎:珠海高新區始終堅定信心,在疫情防控中踐行初心使命。
自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高新區迅速反應,多方發動,政府、社區、企業及社會組織形成強大工作合力,實現全員戰「疫」。
凝聚全員防疫「一條心」。全區先後召開10次黨委會擴大會議,22次專項工作會議,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針對每個階段疫情不同情況,精準部署落實各項舉措。把疫情防控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體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下好疫情防控「一盤棋」。加強對疫情防控工作的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部署。第一時間成立區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和疫情防控指揮部,設立12個具體工作組,將任務細化分解到區防控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
黨員幹部始終奮戰抗疫「第一線」。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組建19個臨時黨支部,成立黨員先鋒隊、黨員服務隊、黨員志願隊54隊共904人參與疫情防控工作。區黨政領導班子全員取消休假,每人分別掛點1至2個社區,從大年二十九開始一直戰鬥在第一線。
南方日報:珠海高新區如何築牢抗疫防線?
蘇虎:珠海高新區始終堅持科學防治,在聯防聯控、群防群治中築牢抗疫防線。
全面摸排做到「底數清」。建立三級防疫工作專班。強化社區、小區、廠區、校區「四區聯動」,實施「網格化」精細管理,建立「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的人員管控臺帳,組建網格員、健康管理員、民警防控「三人組」。成立數字專班,每日動態掌握社區、學校、企業等單位重點人員並登記造冊。截至目前,共排查湖北籍重點人員8943名,其中武漢籍313人。
全程指導做到「手段硬」。及時發布防控工作指引,發布疫情防控「七條措施」、加強重點人員管控等指引通告20份,規範防控管理流程,指導各主體單位採取更加科學周密的舉措做好疫情防控。
做好隔離管控,全區設立94個社區聯合檢疫點,對全部物業管理小區實施封閉管理,逐一排查全區出租屋和公寓民宿,在全市率先實行貼智能封條對隔離人員實時監測。
加強衛生監管,對全區64家醫藥品零售藥房購買治療發熱、咳嗽相關藥品的人員進行跟蹤隨訪,目前累計解除跟蹤隨訪16894人次。在全市率先開通「網際網路醫院」線上問診程序,免費服務2635人次,有效避免聚集人群交叉感染風險。
全力支持做到「物資足」。建立物資保障渠道機制,通過各商會、協會、電商等渠道,先後聯絡國內外200多個防疫物資廠家及供應商,最大程度拓寬供應貨源。累計籌集各類口罩約21萬個、防護服約1.1萬件等應急物資用於抗疫一線。開通企業線上口罩購買專線,以5折的價格先後投放口罩80萬隻。有效保障轄區12所中小學1萬多名師生防疫物資供應。
南方日報:珠海高新區如何做到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不誤」?
蘇虎:珠海高新區堅持精準施策,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統籌」中,奮力奪取「雙勝利」。
多樣化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出臺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政策八條,設立1億元專項扶持資金,同時建立經濟工作專班和重點項目建設指揮部,區領導掛點服務重點企業,經濟部門網格化分片包幹,並配備31名企業復工復產聯絡專員,「點對點」協調解決企業存在的問題。
精細化保障學生返校復學。成立教育系統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全區11所公民辦中小學均配齊兼職衛生健康副校長。為轄區首批覆學的4所學校1806名教職工及學生進行免費核酸檢測,發放2.6萬個口罩。紮實做好校園安全防控管理,建立「主管部門-學校-疾控中心-定點醫院」應急管理機制。
人性化做好外籍人員健康管理。第一時間成立防控境外輸入工作組,根據高新區外籍人員主要分布在企業、高校的情況,專設企業組、教育組2個工作小組,組建行業主管部門、用人單位和社區、衛健部門共同參與的「2+2」外籍人員核查專班,開展上門核查、保障服務等,引導境外人員落實居家隔離管控措施,實現從「國門」到「家門」全鏈條防控。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