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月8日電(記者郭敬丹)「沒有這個早餐點的時候我可能就不吃早餐了,現在比較健康。」早上8點半,在上海市靜安區新理想大廈上班的白領朱迪來到大樓地下一層的梅龍鎮白領餐廳,開啟自己的「早餐時間」。
↑白領在餐廳內選取早餐。新華社記者 郭敬丹 攝
記者看到,餐廳窗口前,蛋餅、梅乾菜餅、煎餃、燒賣、玉米、紅薯、水果、酸奶等一應俱全,廚師隔著玻璃在忙碌,端出一碗碗熱氣騰騰的澆頭面、小餛飩。
↑餐廳工作人員準備小餛飩。新華社記者 郭敬丹 攝
上海梅龍鎮快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史群偉告訴記者,自助早餐對外供應時間為7點半至9點半,共有20多個品種,每人12元。「餐廳可以堂吃,也可以外帶,還能提前在手機上下單,網上訂、店裡取。」史群偉說,餐廳還可根據線上平臺積累的大數據分析白領用餐偏好,及時調整供餐品種,其連鎖經營優勢也使得新鮮菜品原材料能集中採購配送,既保證品質,又控制成本。
運營以來,餐廳對白領的早餐需求也有了更深的心得:要熱乎、等待時間少、營養均衡、價格實惠。「路邊買煎餅、便利店買包子也能解決早餐,不過這裡品類多,能選擇,體驗感和品質感更好。」白領吳海天說。
「以實體門店為主、流動早餐車為輔,我們也在不斷協調,讓白領餐廳在樓宇、園區入口通道處設推車,讓早餐供應更加高效。」上海市靜安區商務委商貿管理科科長陸俊說。
早餐「小確幸」亦是不可忽視的民心大工程。新年伊始,上海部署以更大力度為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以靜安區為例,目前已建設白領早餐單位31家,並努力讓早餐供應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發展。
這種發展也帶動餐飲企業的轉型拓展。「一些餐飲老字號本身就是早餐供應企業,但經營模式比較傳統,無法適應現代白領快節奏的消費模式,通過建設白領早餐點,企業也在更新業務。」陸俊說,「老字號+早餐」之外,「社區食堂+早餐」 「菜場+早餐」「便利店+早餐」等多維度服務也在同步推進,力求實現早餐工程「更便捷、更豐富、更健康」的目標。(參與採寫:張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