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吃自助餐是在1997年到1999年的某一天,那時正在烏魯木齊上大學。學校附近新開了一家自助火鍋店,我們幾個關係好的同學從未嘗試過自助餐這種就餐形式,就商量著去消費一下。
既然是聚餐,得找個由頭,好增加一點儀式感。正好室友小周要過生日了,就以給他慶祝生日為由,大家稍微奢侈一下。
過生日的人免單,其餘費用由大家分攤,這是多年來在我們那一帶留下的規矩,大家一直認真遵守著,從來沒有人對此提出異議。
「每位28元,請先付帳,後消費。」一名女服務員非常有禮貌地對我們說。
那時候,我們大多不富裕,每月只有父母給的幾百元生活費,28元可以在學校食堂吃好幾頓飯了,有的女生每月夥食費甚至不超過100元。
先上桌的是一盤蝦,算是贈品,可惜這種當時非常受大家歡迎的東西是限量供應的,每桌只給一盤,剩下要吃什麼東西就是自助了。
我們選的是鴛鴦火鍋,幾個大小夥子選這麼個曖昧名字的火鍋幹什麼?主要是為了照顧我這個平常不喜歡吃辣的人。一個大火鍋裡面按太極圖形分隔開,一半放辣的鍋底,一半放不辣的。
吃火鍋的技巧是先吃葷菜,後吃素菜。當時我們雖然不是很懂這些,但是本著不吃虧的原則,往火鍋裡扔進了各種丸子、蟹肉棒——雖然裡面沒什麼蟹肉、雞蛋、鵪鶉蛋等葷菜。
飲料有兩種:一種是豆奶,口感極差;另一種是瓶裝的紅色甜飲料,口感不錯,最後被我們幹掉了56瓶,如果按照1元一瓶來計算的話,單單這一項,就吃回了兩個人付出的成本。後來老闆嚇壞了,跟服務員耳語了幾句,免費供應的飲料就只剩下豆奶了。其實聰明的商家應該多備些啤酒,這種飲料喝了後很有飽腹感。
鄰桌已經換了兩撥人了,我們這桌還沒有吃完。除了一開始大家說了句祝小周同學生日快樂外,再也沒人提起這檔子事了,這讓小周很是不滿,於是想法子找碴。他見我往鍋裡扔進了二十多個鵪鶉蛋後就很嚴肅地對我說:「你一定要全部吃掉啊,不許剩一個。」儘管這種東西當時很對我的胃口,可是我吃得已經很撐了,我也承認是多拿了一些。好在小秦幫我解了圍,他把我吃不動的鵪鶉蛋撈出後一個個吃掉了,連說「怎麼就放這麼點兒」。小秦的所作所為讓小周倍感尷尬,一直到聚餐結束,後者也沒有再說一句話。
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在吃黃瓜之類的蔬菜,感覺肚子裡的油水實在太多了,得吃點刮油水的東西。
本來每張餐桌旁都有一個服務員等候著服務顧客,但由於我們的戰鬥力實在太強了,不知什麼時候,服務員消失了。一直到我們離開,除了門口迎賓的那位女士和我們打招呼外,再也沒有人理我們了,她也因此被我們公認為最佳服務員。話又說回來,那天我們的吃相的確比較難看,倘若每桌客人都這麼吃的話,那家餐廳恐怕得關門大吉了。要怪就怪那時候大家實在是太窮了,食堂的夥食油水又太少,能敞開肚子如此肆無忌憚地吃,著實很誘人。
室友阿泉來之前曾問了大家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你們知道吃自助餐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嗎?」無人能夠答出來。因為進這家店前,我們從未吃過自助餐。「扶著牆進去,扶著牆出來。」他故作高深地說。「這怎麼講呢?」有人好奇地問。「很簡單,連餓兩頓飯,你就會扶著牆從外面進來了。在店裡吃撐了,你又會扶著牆出門了。」阿泉的解釋引來了哄堂大笑,以至於二十多年來我都忘不了那一幕。阿泉的話肯定起了很大的作用,為了好好吃這頓飯,有幾個室友都沒有吃早飯,直接餓著肚子跑來吃午飯了。
那頓飯大家吃得都很撐,有幾個室友出門後被冬日的冷風一吹,就在路邊哇哇吐了起來,奮戰了許久才吃下去的好東西被吐得乾乾淨淨,把自己的胃還搞得很難受,深刻地詮釋了得不償失這個成語。
人類的一大優點就是有反思精神,經歷了這次自助餐,我們一致認為,從今以後再也不能這麼吃了,看似佔了便宜,實際傷了身體。
前幾年爆紅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播出好幾季了,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裡面沒有出現吃自助餐尤其是自助火鍋的情景。也許是編導人員覺得這個檔次太低了,也許是不想誤導觀眾暴飲暴食。總之,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一直到畢業,我們都沒有再踏進那家店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