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專家解讀:成功升空技術特點和難點是什麼?

2021-01-15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7月23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朱永)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出發,趕赴一場火星之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目標火星,「天問一號」將如何完成探測任務?克服了哪些困難?

送君千裡終須一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後,器箭分離,「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始獨自面對茫茫的宇宙。飛行約7個月後,抵達火星,途中需進行多次精確的軌道修正,有航天工程師以「跨越太平洋的高爾夫」來形容任務的難度,因為如果在地火轉移軌道的近地點有1m/s的速度誤差,到火星附近時距離誤差將是10萬公裡。按照我國火星探測「繞、著、巡」的目標任務,探測器進入環火軌道並經過制動後,通過2-3個月的環繞飛行後首選進入窗口,其間在著陸區上空對著陸區開展探測。

火星探測器包括環繞器、著陸器和巡視器。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火星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張玉花說,因為著陸巡視器,也就是火星車與著陸器的組合體外面的構型是完整的,有一個氣動外形包裹著它不能和地面進行通信,因此,環繞器的作用是為接下來擇機釋放著陸巡視器的整個著陸過程提供中繼通信。張玉花說:「因為我們給著陸巡視器加注的推進器不多,它不能自己形成環火星的軌道,也不能自己奔下火星,我們環繞器要整個自動進入奔火軌道,到了合適的速度和高度的時候,再將它分離,讓它沿著軌道向下去。它降下去分離以後,為了保證兩器之間的安全,還要漂浮大約半小時的時間,再自己點火把自己拉起來,拉到原來的軌道上,做三個月的中期任務。」

當著陸巡視器與火星環繞器在預定區域分離後,它們的歷險也剛剛開始。由於火星稀薄的大氣,是地球標準大氣的1%,外加炎熱和常常出現風暴的天氣,這些都給穿越帶來巨大挑戰,可見登陸火星的難度有多大。因此探測器要在7分鐘內將速度從時速2萬公裡降至0,這樣的過程也被稱為黑色7分鐘。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副總指揮、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表示:「黑色7分鐘的難度在,第一,它只能是自動地控制進行落地,因為無法對它進行控制管理。第二,火星的大氣跟地球有很多不同,包括它的成分、密度、熱等方面都帶來很多難度。因此那一段可以說是很難的一段,也是很關鍵的一段。」

也就是說,這一過程中,電磁信號是完全被屏蔽掉的,發信號也收不著,所以在降落過程中完全得依靠它自己。為了把火星車安全送上火星,著陸巡視器上配備了降落傘和反推力發動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說,選擇安全地點降落,就需要著陸巡視器上的控制系統和推進系統共同配合來完成。劉彤傑說:「下降的過程中,著陸器會通過傳感器看到地面上哪有坑、哪有石頭,就會發指令,讓主發動機和自控發動機配合,找一塊相對平的著陸點降落下來,這個坡道可以向前展開,也可以向後展開,所以火星車有兩種選項,可以選擇更平的方向往火星表面上行走。」

火星距離地球最遠時約4億公裡,有20分鐘左右的時延。如何解決測控問題?劉彤傑的答案是,依靠深空通信測控網。他說:「在咱們國土的東西利用最大跨度建立升空測控站,尤其是在喀什,在原有的一個35米深空測控站的基礎上,又建了3架35米的天線,這4個35米的深空測控天線結合在一起,可以叫深空天線組陣,組陣完以後可以達到探測火星測控數傳的功能的要求,完全能夠實現,能夠滿足要求。」

那麼,著巡器又會降落在哪裡呢?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工程總體部部長耿言介紹,在火星烏託邦平原的南部有一個比較平整的地方,之前調查認為它早期是處在一個巨大的海洋或者是湖泊的邊緣地區。耿言說:「在這裡邊也就是希望能夠找到更多的水的證據,選擇這個地方也可以為我們提供是否存在水或者冰的證據,因為現在我們說火星上曾經有水,實際上並沒有直接發現它,只是通過有一些跡象,簡單地說就是在地球上有水,我們的河流流過會造成一樣的地貌。所以選擇了這麼一個地方。」

著陸後,火星車也就是巡視器與著陸器解鎖分離。火星車駛離著陸器,開始巡視探測。著陸巡視器安全著陸後,環繞器進入中繼軌道,為火星車提供中繼通信,兼顧科學探測。劉彤傑說:「著陸平臺就是著陸器,它和火星車加起來是1300公斤,著陸平臺載著火星車要完成進入大氣減速下降落在火星表面上,然後把坡道伸下來,由火星車走到火星表面上開展探測,這是它最大的使命。」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升空成功開啟火星探測之旅
    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胖五發射」:中國執行地外行星探測發射任務的裡程碑
    探測火星之路充滿坎坷人類探測火星起步於20世界60年代,2020年之前實施了44次火星探測任務,只有8次成功著陸。 根據發射要求,「胖五」需要託舉火星探測加速到每秒11.2千米以上的速度,完全擺脫地球引力,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
  • 發射成功!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在日本升空
    當地時間20日早上,日本三菱重工公司成功發射一枚火箭,搭載著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這次火星探索之旅是阿拉伯國家的首個火星任務。中新網援引日本共同社報導,,當地時間20日早上早上6點58分,搭載著「希望」號探測器的H2A火箭從日本西南部鹿兒島縣的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在杜拜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航天中心研發的「希望」號探測器,預計將在7個月的時間內飛行4.935億公裡,於2021年到達火星軌道。
  • 嫦五成功發射!Get這次任務的重點……
    完成最後一步——「回」 此次任務因此備受矚目 嫦娥五號去月球做什麼? 繞 :2004年~2007年(一期)研製和發射我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實施繞月探測。 落:2013年前後(二期)進行首次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測。 回:2020年前(三期)進行首次月球樣品自動取樣返回探測。
  • 鋰氟化碳電池組為火星探測之旅提供源源能量 | 火星探測
    ▲ 點擊藍字「中國電科」,關注CETC品牌微刊7月23日,我國在文昌發射基地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這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 中國真正第一次火星探測:揭秘不為人知的「螢火一號」
    7月23日,海南文昌發射場,中國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順利開啟,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將「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送入太空,前往紅色星球。事實上,這並不是中國的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2011年,我國的「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計劃搭乘俄羅斯火箭的便車前往火星,結果不幸失敗。
  • 全球7個國家或地區共計發射了47個火星探測器,都探測到了啥
    截止到2020年7月20號,加上剛剛發射成功的阿聯探測器希望號,全球共7個國家或地區向火星發射了47個探測器,成功18次,成功率不足40%,其中著陸任務17次,成功8次,成功率不足50%。相對於月球探測,火星探測成功率為什麼會這麼低?這麼低的成功率下,為什麼人類還對火星探測這麼感興趣呢?
  • 長徵五號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升空 隨後,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將重達8.2噸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一舉送入近地點約200公裡、遠地點約40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 這是該型火箭的第二次應用性飛行任務。它此前的一位「乘客」是7月23日發射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 長徵五號「胖五」發射成功!一文讀懂為什麼這麼多會熱淚盈眶?
    2016年11月,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次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實現升級換代,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是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關鍵一步。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多長時間到月球+返回地球時間
    2020年11月24凌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在破曉中劃出一道金色弧線,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今年航天發射的重磅任務,更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後一步, 將實現包括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在內的一系列高難度任務。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不到火星非好漢
    2016年11月3日,「胖五」於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發射成功。通常新型火箭試射,需三錘定音。2017年7月的第二次試射,第一節火箭的液態氫氧發動機運轉異常,45分鐘後宣布發射失敗。2019年12月27日,「胖五」第三次試射,成功將「實踐二十號」實驗通信衛星送入赤道上空的地球靜止軌道。懸梁刺股十三載,終於鋪好了中國去火星探測的高速公路。
  • 中星6C升空 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300次成功發射
    多年來,長徵系列運載火箭保障了我國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鬥衛星導航、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務的成功實施,為推動相關領域發展,加快科技強國和航天強國建設打下堅實基礎。今天,長徵火箭完成第三個「100次」發射,僅用了4年多時間,年均發射23.5次。專家表示,百次發射時間間隔的縮短,不僅表明長徵火箭高密度發射已實現常態化,而且反映出中國航天的高速發展和中國科技水平、綜合國力的快速提升。據統計,長徵火箭300次發射的成功率約為96%。與前50次發射相比,後250次發射的成功率明顯提升且趨於穩定。
  • 「胖五」已執行發射三類任務,媒體:長徵火箭家族的實力擔當
    2020年7月23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成功將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意味著被暱稱為「胖五」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掌握了新的「絕技」。
  • 從螢火一號到天問,從絕望到希望,挑戰地獄難度火星探測
    火星,一顆神秘但令人嚮往的恆星,自從被人類發現之後。對火星的探索,就沒有停止。早1960年,前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火星1A號」探測器,它是人類第1個火星探測器。最終以失敗告終,直到1965年,美國發射的「水手4號」太空飛船在距離火星9850公裡的地方,成功拍到了21張火星照片。我們對火星的探索,也一直在進行。
  • 我國成功發射資源三號03星,解讀衛星發射三大看點
    新華社太原7月25日電(李國利 朱霄雄)7月25日11時1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資源三號03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 「探火」任務為何要用胖五發射?
    新華社發(張高翔 攝)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作為目前我國現役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被親切稱為「胖五」的長徵五號此次將迎來它的第四次發射。那麼,為什麼說「探火」任務非「胖五」莫屬?
  • 以我青春力量,託舉「天問」夢想——走近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背後...
    新華社記者 才揚攝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成績背後,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矢志不渝的執著追求,是一支支科研團隊並肩攜手的頑強奮戰。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青年人是重要參與者。
  • 嫦娥五號任務成功 嫦娥六號、七號、八號任務將陸續實施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介紹,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  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五項中國首次  昨天,國務院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介紹,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
  • 嫦娥五號成功著陸地球!為何嫦娥五號返回時會燃燒,升空卻不會?
    自2020年11月24日發射升空以來嫦娥五號探測器的每一個新動態吸引了很多朋友的關注,登陸月球、月面取樣、月面起飛、交會對接、返回地球等過程難度都非常大,由於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技術,如果哪一個環節出現意外,都可能會導致任務的失敗。特別是在最後等待返回地球的階段,由於等待返回地球的窗口時間較長,所以很多朋友估計都急不可耐了。現在看到返回器將樣本成功送回地球,我們心裡的大石頭終於落地了。
  • 人類對火星的熱情,為何在今年爆發?
    這次不起眼的搭載發射,對於阿聯是一件大事:它是阿聯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探索,也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第一次,意義非同小可。為什麼這幾個國家都爭先恐後地在同一月份發射火星探測器?2020年對火星研究有什麼意義?它們會成功嗎?還有,為什麼是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