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學,全國著名的「高考神校」,每年高考 ,重本率達到90%以上。
然而面對衡水中學的模式,也有很多人提出了質疑,認為衡水中學太壓迫,太緊張,嚴重壓抑了孩子的天性和真實需求,因此,也將衡水中學稱為「高考工廠」。
前段時間,看了一段俞敏洪與衡中校長郗會鎖的對話,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們找到了衡水中學屢創奇蹟的原因,也發現,這幾點,其實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同樣適用:
教育就是打造一個場
郗會鎖校長說:「教育就是打造一個場,學校就是一個很好的場,在這個場當中,學生們會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感染。」
清晨6點,衡中學生已進入早讀狀態。
夜近10點,教室裡依舊傳出朗朗讀書聲!教師備課區同樣燈火通明,在衡中,老師都比你努力,
衡中中學的牆上,掛滿了勵志語錄的條幅。
能夠耐得住寂寞的人,是不寂寞的人。
把優秀當作一種習慣。
不想考清華北大的學生,不是好學生。
通往清華北大的路是用卷子鋪出來的。
衡水中學,從老師到學生,從軟體到硬體,都將氛圍做到了極致。隨處可見的都是和學習有關的內容,到處都是努力學習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想不學習都難。
瑞典教育家愛倫.凱指出: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環境是孩子形成正確思想和優秀人格的基礎。
《中國詩詞大會》冠軍武亦姝的媽媽就說過: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武亦姝的父母就為她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家庭氛圍,帶她讀書,帶她背古詩,帶她一起做「詩詞接龍"的遊戲,在父母的薰陶下,武亦姝成為了大家眼中的「才女」。
作為父母,我們就要為孩子打造一個場,一個溫馨向上的家庭環境,一個努力積極的榜樣,讓孩子在父母的帶動下,在家庭氛圍的潛移默化中努力成長。
好的教育,是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郗會鎖校長說:「教育其實很簡單,點燃、喚醒、激勵、鼓舞,教育把這幾個字做好了,就達到了90%以上的目標。」
所以,他能肯定地說「學習的最佳狀態,是刻苦不痛苦。」
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孩子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狀態。擁有內驅力的孩子,目標明確,學習更自覺、更主動,孩子更容易有滿足感和成功感,從而再次激發自己的內在動力,進入一個持久的良性循環。
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日本蓮花幼兒園的孩子們每天都會堅持晨練,在蓮花幼兒園的劍道課上,小朋友們必須保持端正的坐姿,即使有受傷,也必須將姿勢做到標準。
園長說:「比起消極地說『累』,我更傾向於叫它『完全燃燒』。」
作家林清玄也曾說:「好的教育,是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教育就是點燃孩子心中的火,喚醒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感受到成長帶來的快樂,感受到內心的責任,將這種成長轉化為一種動力,積極主動地成長。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們要減少的是控制和壓抑,對孩子適當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感受成功,獲得滿足感;多鼓勵孩子,讓孩子體會到自豪感,增加自信,讓孩子進入到內驅力的良性循環中,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就會更上一個臺階。
要吃得下學習的苦
為了讓卷面整潔,他們苦練書法,做到字跡工整、深淺統一。
即使疫情期間,衡水中學的學生們,在家也保持著和學校一樣的作息,每天5點40分起床早讀,上網課,一天最少要刷8套題。
只有嘗過生活的苦,方能知曉讀書的甜。
華為百萬年薪聘用8名博士,最高年薪達到了201萬。這些年輕人都來自普通家庭,但是通過努力學習,讓自己成逆襲,獲得了這份百萬年薪的工作,前途一片光明。
《國館文化》中說:「如果在最該努力的年紀選擇了庸碌無為,卻藉口平凡可貴,我敢保證,將來你會非常後悔,卻無法言說。孩子,不要抱怨讀書苦,那是你通向世界的路。」
在該讀書的時候,就要努力,不要被眼前的網購、網遊所誘惑,眼光要放長遠,未來才能站得更高。
衡水中學有句名言:「人生沒有寒暑假,人生不是學期制,沒有哪個僱主有興趣幫你尋找自我。」
我們做父母的,就要懂得逼孩子一把,不要在他該吃苦的年紀,放任自流,應該抓緊的時候決不能放鬆。
孩子的成長中,環境影響、內驅動力、吃苦精神缺一不可,我們作為父母,要為孩子兜好底,幫助引導孩子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獨立、努力積極向上的人,幫助孩子將人生的前半段走好,走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