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8 19: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江南大學的各大食堂
每天用餐時間有一個窗口很熱門
早早的就排起了長隊
沒錯!
就是免費湯窗口
用心+放心=江南大學免費湯
但是!
江南大學一食堂
為學生打湯近8年的潘師傅放下了長勺
原因居然是這樣
……
雖然潘師傅放下了湯勺,但是他開始熟悉起身邊機器人打湯機的操作。這款「打湯神器」由江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和飲食中心合力打造,是後勤部門落實設施現代化的舉措,包括湯桶攪拌裝置、舀湯裝置、儲湯裝置、二自由度機械臂落湯裝置、控制櫃等。
就是上面這個大傢伙
☝☝☝
看著很洋氣的樣子哦
打湯神器50秒20碗
上午十點半
機器人打湯機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用餐高峰期每天需要12桶湯,每桶200斤左右,我需要手動打3000多碗湯,有了打湯機後工作強度減少了很多。」如今潘師傅只需負責碗的擺放並將打好的湯移至窗口,人流量較大時才會輔助打湯。
機器人打湯機的「試用期」從去年十月開始,蘇州江錦自動化科學有限公司的售後工程師劉浩天負責實時跟進打湯機的運行狀況,對出現的細節問題進行記錄改良並進行機器使用的培訓。「機器剛投入使用時,來取湯的學生老師都在拍照發朋友圈。」看到機器如此受歡迎,劉浩天內心還有些不安,「當時我擔心機器出現新的問題,現在它已經可以穩定工作了。」經過測算,打湯機出湯速度約為50秒20碗,在緩解人工壓力的同時也減少了湯的浪費。
江南大學君遠學院院長
張秋菊
「我們一直在進行機器人方面的研究,恰好學校後勤提出了打湯困難的問題,希望這一環節得到改善。」
一開始他們計劃設計一款全自動化機器
融合煮湯、打湯的全過程
後來考慮到場地大小
和食堂相關設施的改造問題
他們簡化了機器
師傅常年打湯易造成手腕勞損
所以為解決這一問題設計了打湯機
8個月讓「理想型」落地
機械電子工程方向研究生王思源
是機器人打湯機設計的全程參與者
該作品也是他的本科畢業設計
2018年10月
王思源獲得了本校的保研資格
為了讓他更好地完成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過渡
導師張秋菊讓王思源加入到此次項目中
主要負責機械部分的設計
當時研一的張元昕則負責設計控制部分
「前期現場調研大概花了5天,每到飯點我就到校內各個食堂了解情況,比如打湯師傅的工作環境、能夠給予機器的運動空間等。」王思源回憶道。
「導師每周都會開一次會,針對圖紙方案給出意見,到去年3月定稿一共修改了近20次。」在導師張秋菊的幫助下,王思源完成了自己所負責的機械部分設計與樣機搭建。「去年5月初,張元昕師兄給我發來消息說樣機動了,那是我最激動的時候。」在他看來,這是腦海中的「理想型」真正落地的第一步。
歷經8個月,打湯機的框架搭建完成了。「我們技術和設備有限,打湯機要投入實際運用還需要藉助外界力量。我們把初步的架構交給江錦公司後,後期工作由他們的工程師完成,前段時間他們來調試機器我也到場觀察學習。」王思源說。
精益求精 5次調整出湯口
紫菜蛋湯、鴨血豆腐湯、海帶絲湯等
一周7天不重樣的湯品
給打湯機帶來了新的挑戰
自試用以來
出湯口已經經歷了4次改裝
湯與清水不同
要使湯料均勻輸出
打湯口必須全開
這就帶來了單出湯口
衝擊力過大導致噴濺的問題
劉浩天
「正在使用的第四版出湯口採用了四分出湯設計,較初期的單出湯口而言,衝擊力已經有所減少。」
據悉,目前正在進行的第五版的出湯口設計是對四分出湯模式的第三次改良。設計人員將四個小口縮小尺寸的同時將其向內收縮,讓出湯口儘量靠近碗的中心;適當加長出料管,使出湯口靠近碗口,這都可以減少湯汁向外噴濺的風險。此外,設計人員還對管道內壁進行改良,打磨掉內部的稜角和焊點,儘量使內壁光滑,減少掛住湯中菜葉的可能性。
待試用期結束
學校考慮將打湯機大規模
投入到各個食堂使用
「比較滿意」是設計團隊
對目前打湯機成品的態度
「它基本滿足了我們初期定下的目標,投入使用沒有問題,但是許多實際使用中暴露出的細節問題還需要繼續改進。」機器人打湯機是機械工程學院與後勤部門合作完成的第一個項目,也是第一部投入使用並且能夠順利解決問題的機器。「現在擺碗和出湯依然需要人工,我們計劃開展其他合作項目,爭取實現更高程度的自動化。」張秋菊說。
本文歡迎微信公眾號轉載。如需轉載,請在文章前註明:本文首發於江南大學,微信號:jnu-1958。
稿件來源:升學糰子
本期編輯:張鐵根
歡迎您積極投稿或建言獻策
原標題:《火了!江南大學第一食堂的這位「師傅」 能力驚人!》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