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歌是代表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國家的政府和人民認為能代表該國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樂曲。一般來說它們都帶有愛國主義色彩。眾所周知,國旗,國歌都是近現代有主權國家之後才出現的產物,最先出現在西方,後來才傳到中國的,與國旗一樣,雖然中國古代曾設有名目繁多的禮樂,但卻從未制定過國歌,我國並非自古就有國歌。
世上最早出現國歌的國家是荷蘭,1568年,荷蘭人民為抵抗西班牙統治者的統治與壓迫,高唱《威廉頌》衝向敵人,並戰勝了西班牙統治者。後來,這首歌曲成了荷蘭的國歌。之後許多國家爭相模仿,制定各自的國歌。
中國的國歌的出現比西方國家晚得多,到了清朝晚期才出現了第一首國歌,最早的一首國歌是清末著名外交家曾紀澤1880年兼駐俄公使時,提出並譜寫的,曲名叫《普天樂》,雖然清廷沒有正式批准作為國歌,但在海外外交儀式上已作為清朝國歌在演奏。由於節奏緩慢,缺乏雄壯的氣魄,不為時人所喜。
由於流傳不廣,其歌詞現在已經不可考,只有部分歌詞殘留下來:「一統舊江山,亞細亞文明古國四千年!最可嘆:猶太、印度與波蘭,亡國恨,談之心寒!」
1896,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作為外交特使赴西洋訪問。歡迎儀式上,主方要演奏中國國歌,清政府當時根本不知道國歌的意義和作用,當然也就沒有國歌,於是臨時找了一首適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絕詩加以改編,配以古曲,作為國歌臨時使用,後來成為清朝對外場合之代國歌稱《李中堂樂》。因為李鴻章最早使用此曲,後改稱《李中堂樂》。可算是中國最早的一首準國歌。歌詞為:「金殿當頭紫閣重, 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天日, 五色雲車駕六龍。」
1906年,大清帝國成立陸軍部,譜制了一首陸軍軍歌《頌龍旗》,清朝官員們就用這首軍歌權代國歌, 歌詞為:「於斯萬年, 亞東大帝國! 山嶽縱橫獨立幟, 江河漫延文明波; 四百兆民神明冑, 地大物產博。 揚我黃龍帝國徽, 唱我帝國歌!」
1900年前,中國還沒有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的國歌。外國殖民者入侵中國後,打著自己的國旗,唱著自己的國歌,在中國領土上橫行霸道,中國人深感氣憤屈辱。出於外交需要,1911年清政府效仿西方諸國宣稱立憲,以法律條文頒布國歌,歌名《鞏金甌》,嚴復作詞,名義上愛新覺羅溥侗譜曲,曲譜實際來自康熙時期的皇室音樂,郭曾炘修訂。頒布一個月,辛亥革命爆發,《鞏金甌》就和清王朝一起壽終正寢,成為清王朝的葬歌。歌詞:「承天幬(dao道,覆蓋), 民物欣鳧藻, 喜同袍, 清時幸遭。 真熙暤(hao浩,明亮), 帝國蒼穹保。 天高高, 海滔滔。」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開始徵集中華民國國歌。以孫中山為首的中華臨時革命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國歌《東亞開化中華早》。由沈恩孕作詞,沈彭年作曲。此曲曲調昂揚流暢,歌詞通俗凝鍊:「東亞開化中華早, 揖美追歐,舊邦新造。 飄揚五色旗,國民榮光, 錦秀山河普照。 我同胞,鼓舞文明, 世界和平永保。」
1915年,袁世凱復闢帝制,廢棄了孫中山頒布的國歌,啟用《中華雄踞天地間》為中華帝國國歌,王露曲,蔭昌詞,史稱《洪憲國歌》。這首歌曲雖短小精煉,但宗旨是為袁世凱復闢帝制搖旗吶喊,剛問世,隨之袁世凱的中華帝國的消亡而銷聲匿跡。歌詞為:「中國雄立宇宙間,廓八埏,華胄來從崑崙巔,江湖浩蕩山綿連,共和五族開堯天,億萬年。「。
1916年袁世凱垮臺後,張作霖執政的北洋政府又將國歌改為《中國雄立宇宙間》。《中國雄立宇宙間》再次成為國歌。
1919年採用趙元任作詞作曲的《盡力中華歌》為國歌。詞為兩章。其一曰: 「聽!我們唱的中華中華! 聽!君不聞亞東四萬萬聲中華中華, 都同聲同氣的同調同歌, 中華中華!「
1921年7月1日起,段祺瑞政府頒布《卿雲歌》正式代替《中華雄立宇宙間》成為北洋政府的國歌在全國傳唱。《卿雲歌》作國歌,由剛從德國歸來的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音樂家蕭友梅譜曲。抗戰初期,採用五色旗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偽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及偽中華民國政府聯合會亦以此為國歌。歌詞是:「卿雲燦兮,纖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歌詞極為古典,又缺乏時代氣息,無法代表民意,不足以激勵國民,因此要求修訂國歌的呼聲十分強烈。
第一次北伐時期,1926年廣州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決定在新國歌未頒發前,啟用黃埔軍校校歌《國民革命歌》為代國歌。詞作者鄺鄘,當時是黃埔軍校政治教官,曲調用法國兒歌《雅克兄弟》的曲調。《國民革命歌》是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北伐的產物,曾唱遍大江南北,表明當時人民的革命熱情高漲,信心十足。歌詞為:「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鬥,齊奮鬥。工農學兵,工農學兵,大聯合,大聯合。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帝國主義,齊奮鬥,齊奮鬥。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齊歡唱」。
1930年,許多國民黨人提議使用程懋銘作曲的《國民黨黨歌》(又名《三民主義歌》)作國歌,取代代國歌《國民革命歌》,1937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批准為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由國民黨黨員胡漢民、戴季陶、廖仲愷、邵元衝合作寫就,是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對該校師生之訓詞,程懋銘作曲。歌詞主題突出,內容厚重,廣為流傳. 1936年柏林奧運會被選擇為世界的最佳的國歌。歌詞為:「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諮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由戴季陶作詞,黃自譜曲的中華民國國旗歌,可以算是中華民國的第二國歌。它是在升降中華民國國旗時特別演奏的歌曲,在國際場合升起代表中華民國之國旗或旗幟時,包括中華臺北隊在國際體育競賽獲得金牌時,均演奏國旗歌而非國歌。由於國際社會只承認一個中國,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大會的席位後,多數國家及國際組織選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代表,中華民國國歌在與臺北無邦交的國際場合無法演奏,中華民國國旗歌因而成為被國際奧會等單位接受的替代方案。歌詞是:「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冑,東亞稱雄。 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 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1949年新中國成立,把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是電影《風雲兒女》主題歌,歌詞為:「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1949年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宣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1978年,國歌歌詞曾一度被修改,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了恢復《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2004年十屆人大二次會議才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憲法修正案。
許多人都不知道,這首國歌在「文革」中卻只有曲沒有詞,只能演奏不能唱。在「文革」結束後,國歌歌詞不久又被取代,變成了「我們千秋萬代高舉毛澤東旗幟前進!高舉毛澤東旗幟前進!前進!前進!進!。」 由於《義勇軍進行曲》是著名的戲劇家田漢創作的,而田漢在「文革「期間被打倒,其作品被定性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毒草,包括《義勇軍進行曲》歌詞在內的全部作品也就成為「毒草」而遭到批判和禁止。可是國歌要在各種莊嚴的場合演奏,於是就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當時的國歌只有曲沒有詞;只能演奏而不能唱。
「文革」後,為了填補國歌歌詞的「空白」,重新填寫國歌歌詞,內容如下: 「前進!各民族英雄的人民, 偉大的共產黨領導我們繼續長徵。 萬眾一心奔向共產主義明天, 建設祖國保衛祖國英勇地鬥爭。 前進!前進!前進! 我們千秋萬代高舉毛澤東旗幟前進! 高舉毛澤東旗幟前進!前進!前進!進!「新歌詞的它的背景是以肯定「文化大革命」,堅持「兩個凡是」為前提的。新歌詞內容雖然很「革命」,卻不受群眾的歡迎,因此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了恢復《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