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社會「屢感不適」?及時切換角色,迅速適應社會

2020-12-10 職場手記

他不認為自己的想法有什麼問題,

更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任何錯誤。

即使是同事、領導與現實,無不在訴說著他的錯誤,

但他不肯聽從、不肯改變,更不肯相信。

他本來便沒有錯,

前提是他仍在學校之中。

我們所扮演的

角色

從畢業踏入社會的那一刻開始,他的角色已然產生轉變,他不得不面臨新的挑戰與變化,而如果他不希望做出改變,卻仍希望獲得贊同與肯定,那麼前提便是他並沒有畢業,仍在學校之中。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社會中扮演相應的角色,並竭盡全力的確保扮演的角色符合社會的價值評價,從而得以獲得相應的利益。

從原始社會懵懂的自然選擇分工,到現如今的自願選擇分工,背後是社會發展與生產力提升所帶來愈加精細化的分工要求。

而在精細化分工的要求下,我們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都需要在符合規範的同時,滿足生產力的要求。

這意味著我們要根據自身所屬角色的不同,選擇性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方式,從而使自己的價格在不同角色的情況下,得到體現。

01 角色清晰

正如前文所說,我們每個人想要在社會中獲取生存,則都需要扮演好我們在各個成長階段所要承擔的角色,在理想狀態之下,只要我們承擔了各階段的角色,並努力的符合社會對角色的要求,便可以保證未來獲得穩定的高質量生活。

「從小學開始承擔起學生的角色,符合社會評價要求,最終得以以優異的成績步入社會,進入大廠工作,顯然是未來可期的」。

許多人可以順利的在學校與社會之間進行過渡,在步入社會後就表現出了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可以清晰的認識到自己在新的角色下需要遵守哪些規則、提供哪些價值。

對於始終處於角色清晰狀態下的個體來說,他們對角色的清晰判斷與對角色的規範遵守,可以使他們在人生中的各個階段遊刃有餘,獲得社會普遍價值體系的認可。

02 角色模糊

我將世界當成這樣一個世界看待,也就是每個人都必須獨自演出一個角色的大舞臺——莎士比亞

社會的精細化分工,使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在社會中扮演相應的角色,即使是這種角色很多時候是我們自願選擇的,但我們卻不能保證可以出色的「扮演」。

原因在於,角色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段推進與人生階段的不同,而產生動態變化的。

顯然,我們扮演幼童、學生、青年、員工、領導等不同角色時,評判角色優劣的標準也在發生變化。

有別於那些角色清晰的個體,許多人在步入不同階段時,在角色切換過程中產生了角色模糊的情況,其中畢業生在步入社會過程中,這種模糊最為常見。

但許多人卻無法發現自己對角色的定位不清晰,也無法意識到自己陷入到了角色模糊之中,那麼,角色模糊有什麼表現?

規範模糊:社會分工配合的基礎是成員間願意遵守平等的規範,從而使企業、社會運轉平穩,不會因規範的破壞而造成運轉停滯。「之前我們公司新來了一名應屆員工,時常違反公司考勤制度,經常性的遲到,但他並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他認為自己工作完成出色,即可無視企業規範,後來因多次觸犯規範,被企業辭退。」

對規則的模糊,體現在不清晰規則或是不認同規則的情況下,確實工作出色可以無視一部分規則,但企業終究能找到那些工作出色並且遵守規則的人,這也是為何這名應屆員工最終還是被淘汰的原因。

能力模糊:不同階段中的不同角色,對能力的要求也不盡相同,甚至於很多時候不同階段的能力需求是衝突的。「我們公司之前聘請了一名文案,也是一名應屆畢業生,其在學校時便負責宣傳工作,但企業的宣傳與學校的宣傳文風不同,很快他便進入了焦慮之中,經常一天寫不出1000字」。

對能力的模糊,體現在對崗位任職要求的錯誤理解,比如這位應屆生,角色轉變後意味著他的文風也需要轉變,但他並不認為自己的文風不符合企業,反而認為企業要求是「過分」的。

期許模糊:社會與評價者,對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要求,這種要求決定了被評價者的角色能力是否會得到認可。「之前有一位網友諮詢我,自己升職後一直得不到領導認可,明明自己已經很努力工作了,其實原因便在於其未理解領導的期許,領導對其的期許已經由完成本職工作,轉化為帶領團隊完成工作」。

期許的模糊則是角色模糊的一大特點,體現在不知道領導為何會不滿、不知道如何能使領導滿意、更不知道自己如何才能更進一步。

角色模糊的

由來

前文我們說到了,人生的每個階段需要相應的切換角色,而有時我們卻沒有意識到這點,從而陷入到角色模糊之中。

而角色扮演的優劣、好壞,則決定了我們可以所屬的組織、社會提供什麼價值,因此我非常認同詩人席勒所說的:「真正的價值並不在人生的舞臺上,而在我們扮演的角色中」。

但社會對我們許多人的要求是平等的,我們大部分人都要經歷人生中不斷角色變化,正如大部分應屆畢業生,畢業後需要進入社會,並通過轉化角色去適應社會。

但為何有的人對角色認知清晰,從而獲得了普遍認可;有的人卻陷入角色模糊之中,遭到了社會的「毒打」?

01 同一感

當我們畢業後正式踏入社會,我們不難發現有許多同學可以快速的轉變角色,作出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方式。

「比如我上大學時有一名舍友,在大家糾結於如何寫簡歷,如何開口與面試官交流時,他卻已經像一名成熟的職場人一樣,和老闆對薪資展開了拉鋸戰」。

而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他無論從職業能力還是升職速度,都要遠快我們一籌,而這些知識在學校時他並未學習,憑藉的是清晰的角色扮演,快速的掌握了社會生存的能力。

著名的心理發展學家埃裡克森,提到過青年時期的發展任務是建立同一感,也是可以清楚的獲悉環境期許的變化,從而快速的轉化對角色的態度與自己的行為方式。

態度:許多畢業的應屆生,在步入社會後,並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名「圓滑、油膩」的人,從而抗拒自己的社會行為,表現出一種「清高」的態度,卻時常因此損失相應的利益。行為:對角色態度的抗拒,實際上導致了對角色扮演的抗拒,於是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應屆畢業生,在企業中工作時,往往不願意表現出融入的態度,反而對同事的行為抱有「不屑」。這便是角色原則,當我們步入社會後,實際上是面臨著環境的巨大改變,我們可以通過轉化角色態度與行為,從而快速的適應與掌握新的角色期許,但如果我們在青年時期的角色感混亂,自然會導致我們步入社會後,仍維持原角色,不願轉變。

02 信念

其實,如果我們將所有的問題都推向青年時期或是幼童時期,我們也就不會受到任何內心的譴責,但這並無法使我們在社會中得到認同。

而想要在社會精細化分工的情況下得到認同的方式,我們大部分人都清晰的知道,那就是服從社會的規範與期許,並為之調整我們的行為模式。

道理都懂但為何就是做不到,或者說為何我們明知道轉變角色的重要性,卻不願意轉變角色?我認為這是固定信念在作祟。

我們在學校時扮演著學生的角色,不管優劣與否,我們都適應了學校的環境,我們過往學習到的觀點、行為、語言與思考方式,幫助我們適應了環境。

「當一名應屆畢業生步入企業,往往表現出抗拒,對企業的規範與期許表示不認同」。

原因在於,我們的態度與行為取決於我們的過往經驗,我們的價值觀與思考方式引導著我們對事物作出判斷。

美國哲學家、邏輯學家皮爾士認為,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取決於我們過去的經驗,因此我們對事物時常抱有固定性的看法,因此我們面對事物不同定義時,會表現出巨大的抗拒。

「許多應屆畢業生不願意開口談薪資,原因在於在學校所受的知識,讓他認為談薪資是一件很市儈的事情,那麼即使許多人提醒他、指導他,他也會抗拒這種行為」。

固定信念導致我們對不符合過往經驗的事物產生抗拒,但我們的過往經驗也並非「天生」得來,而是成長過程中不斷習得的。

我們幼兒時期的經驗套用到大學中顯然是不適合的,那麼大學的經驗套入到社會中,顯然也是不適合的。

固定信念的背後,是當我們具備獨立生存能力後,產生的懈怠。

由模糊

走向清晰

我們當然可以秉承固定信念,對角色模糊的渾噩度過一生,這個過程並不會太過痛苦,因為我們有著太多理由去抱怨,去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社會或是企業。

但這並無法使我們獲得那些我們想要的、期待的,因此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處於角色模糊狀態,越早的對態度與行為進行改變,就越有助於我們未來的發展道路。

其中畢業生剛剛踏入社會的前3年,又是人生發展的重中之重,如果新一段人生的未來可以懈怠,那麼在剛剛開啟新一段人生的開頭,則無論如何是不能懈怠的。

01 價值扭轉

前文我們說到了角色模糊,在於我們對角色的態度抱有抗拒,那麼首先最為重要的,便是要扭轉這種抗拒。

實際上,我們在學校中雖然是一個小型社會,但在學校這個小型社會中的角色扮演者,往往表現出社會的行為。

也就是說,同學之間由於需要長期的交往,為了避免因人際關係摩擦導致雙方均處於尷尬的境地之中,往往是會主動傾向於選擇互惠行為的。

「在學校中,我們願意去幫助其他同學講解難題、指導學習,也更願意一起發展,通過互相間的促進提升能力、學識」。

畢竟同學間並沒有明顯的直面競爭,反而通過互相之間的幫助,有助於他們共同在未來的考試中獲得滿意的成績。

但在社會中,同事之間的相處時間是不確定的、企業可提供的高資源崗位是有限的,同事之間的競爭關係強烈,這使得長期的互惠行為可能無法實現。

因此,許多應屆畢業生對企業角色態度產生抗拒,便在於其不認同這種短期利益的相處模式,從而抗拒扮演角色。

但競爭的本質是生產力優劣的比拼,我們不應將能力與行為目的混為一談,畢業生完全可以繼續表現出親社會行為,確保自己不參與到惡性競爭之中。

並不是角色必須要表現出傾軋行為,也並不是角色必須要表現出攻擊行為,我們完全可以繼續互惠利他,但在這同時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就是生產力輸出。

02 信念扭轉

前文中我們還說到了,由於我們對事物過往的經驗,使我們產生了固定信念,拒絕接受對事物不同的定義。

「公司的一名應屆新員工,在工作3個月左右時,發現自己的領導獲得了升職,但對這名新員工來說是完全不能理解的,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領導經常上班玩遊戲,違反了公司規定,而老闆也是知道這點的」。

最終這名新員工無法接受,即使是領導明確的告訴他,公司並不在乎他玩不玩遊戲,只要完成工作即可。

但這名新員工過往所接觸的經驗是「上班絕對不能玩遊戲」,於是他認為公司提拔了領導是「不可理喻」,並且預示著公司「沒有前途」,於是憤然辭職。

實際上,在企業中有許多「老員工」,也在面臨這種固定信念的影響,過往經驗使他們不能接受新的變化,更不能接受與自己經驗相悖的情況。

正如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所說的:「任何在我35歲以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的」。

我們過往的經驗對我們造成了深刻的影響,使我們產生了自我封閉,從而當遇到定義分歧時,往往會使我們無法接受,陷入糾結、痛苦之中。

疑問:當我們接觸到那些與我們經驗相悖的定義,我們首先需要考慮的是,為什麼他人的看法與我們不同?我們曾經經歷了什麼使我們產生了這種定義?思考:當我們捕捉到了過往的經驗對我們思想產生的影響,那麼接下來便是考慮兩個關鍵性的問題,一種是我們能百分百確定自己沒有錯誤嗎?另一個是我們過往的經驗是否已經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了?自省:很多時候,即使我們經過思考也很難擺脫過往經驗的影響,那麼我們則需要進行自我說服,問自己兩個關鍵的問題:他說的就一點道理都沒有嗎?,我有足夠的論據可以駁倒他嗎?擁抱:很多時候,我們更多不是在辯論一件事物的定義,而是在辯論誰的人生經驗更加可靠,但我們永遠無法說服對方,那麼與其陷入無休止的爭吵中,不如尊重世界上不同的觀點。這個世界有著不同的人、接受著不同的教育、體驗著不同的經歷,對於事物的定義也會產生千差萬別,我們無法要求所有人與我們一樣思考,正如我們無法接受他人相同的要求一樣。

因此,所謂的抗拒與信念,不過是擔憂於過往人生經驗遭到否定而誕生出的反擊,但這種反擊,又有什麼意義呢?

正如我們常說的法厄同行為一樣,客觀規律是無法違反的,那些反擊與反抗,最終會被事實所打敗。

應屆畢業生步入社會,許多人會用「學生思維」這一觀點來描述其思考、行為方式,但學生思維過於籠統與概括,也過於模糊、界限不明。

我認為「學生思維」是思想的結果,而非影響思想傾向性的起因,如果說「學生思想」的背後是什麼?角色模糊最為貼切。

角色模糊使我們產生了抗拒或躲避,但客觀存在的事實,總會使我們醒悟,相信我們都不想像法厄同一樣,墜入厄裡達諾斯河。

相關焦點

  • 有哪些是需要踏入社會之後才會明白的道理
    踏入社會已經10年了,也踩過無數的坑,分享出來只是希望看到的人能少走點彎路。小時候總是想著要改變世界,長大之後發現生活原來是如此的不堪,階層是如此的難跨越,於是心態越來越平和,懂得感恩,懂得每個成年人的不易,再遇到一些人和事也就釋懷了。
  • 社會在變我們也在變,適應社會才能活得自在
    在我們的生活中,尤其是在我們步入社會後,我們會發現以前在身邊的那些的人,有些人已經不在了,並不是說離開人世了,而是變得我們不認識了,就跟一個陌生人一樣,變得不再是我們之前所認識的那個樣子,不在跟我們說知心話,變得和一個陌生人一樣。
  • 全才和專才哪個更適應社會競爭?全才和專才適應社會競爭時的利弊
    最近,」全才和專才哪個更適應社會競爭?」話題討論的火熱,小編也想湊個熱鬧,今天搜集了幾條代表性的看法,大家一起看看吧~首先簡單囉嗦一句,全才是指才能全面發展的人,即具有各方面的才能。而專才是指精通某一學科或某項技藝的專門人才。
  • 優勝劣汰的社會,你必須學會適應環境!
    你改變不了別人,就試著去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環境,就學會去適應環境。張作霖有句話說得好:「山不向我走來,我向山走去。」山是死的,人是活的;外界存在是客觀現實的,但人是主觀的,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而改變。適應環境是人和萬物的一項基本能力。在逆境中成長的人,為了生存,會想方設法地提高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鍛鍊出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一旦時機成熟,必將大展宏圖,成為爭相搶奪的人才。
  • 社會是現實的,如何在社會鞭打中迅速變得強大?
    社會是現實的,也是殘酷的,同樣也會有一些讓你感動的地方。面對社會的鞭打,有的人會迅速的消沉下去,有的人會越挫折越頑強,有的人會隨遇而安。這是變強大的基礎,特別是對廣大普通群眾來講,沒有特殊的資源,也有雄厚的家庭,你若想在社會中立足,就要有一技之長,這就需要學習,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雖然老套,但管用。
  • 父母的終極使命,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孩子
    在社會這片海,他剛一下水,就出現巨大的排異反應。為人父母的終極使命,其實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孩子。孩子能在社會上活得開心、順暢、如魚得水、遊刃有餘,才是作為父母的最大成功和最高榮譽。【陳老師心得分享】李老師的這篇博文,讓我有非常強烈的認同感,但是,現代的父母大部份都只要求孩子把書讀好,其它的事都不用操心,不讓孩子做家務,更不讓孩子交朋友
  • 湖北省總工會發布職工心理社會適應狀況第二輪調查報告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23日電 12月21日,湖北省總工會關於《湖北省復工復產企業職工心理社會適應狀況第二輪調查報告》正式發布,較為精準、動態地反映出疫後不同時期職工的心理健康狀況,針對突出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對策和建議。
  • 大黃嶺村屢出新招 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發展
    浙江在線12月23日訊(通訊員 王興江)樓塔鎮大黃嶺村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方面,因村制宜,不斷在基層黨建、為民服務、基層法治等方面屢出新招,積極探索工作新方式、新方法,促進了社會治理與經濟發展、民生改善良性互動。
  • 要記住,在這個世上是你適應環境,適者生存,而不是環境適應你!
    知變與應變不單純是一個人的素質問題,更是現代社會辦事能力高下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有心計的人,更明白「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絕不會讓一成不變的思維,在無意義的固執和堅持中變得盲目。先適應環境,生存比什麼都重要「既來之,則安之」,這句千古名言就是在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適應社會,適應環境,適應他人,要以坦然之心面對一切,這是我們的生存基礎。
  • 知乎高贊:有哪些道理,是你踏入社會才明白的?
    來源:商業洞察01知乎上有一個提問:有哪些道理,是你踏入社會才明白的?有很多高贊答案都寫得很好,有的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有的講述自己的真實經歷,有的提供催人奮進的乾貨……而我最喜歡的,是一個毒雞湯段子。車上,一個小夥一路抱怨:「活是我幹的,受表揚的卻是組長,最後成果又是經理的,不公平!」
  • 提升孩子社會適應力 巧虎早教來幫忙
    提升孩子社會適應力 巧虎早教來幫忙 2020-09-29 09:28:41 來源:榕城網 編輯: 孩子不同的年齡段人際關係和社會交往特點是不一樣的,一歲的孩子喜歡依賴大人。
  • 踏入社會的「第一粒扣子」 ,河南理工大學畢業生這樣做!
    ▲河南理工大學廉潔從業宣誓儀式現場「踏入社會,也許你們會面臨利益誘惑而內心掙扎;也許你們會遭遇各種各樣的抉擇和競爭,希望你們能夠永遠堅守做人底線,把廉潔修身放在首位,時刻牢記自重、自省為扣好學生邁入社會的 「廉潔扣子」,河南理工大學向全校同學發出了《畢業生廉潔從業倡議書》,引導同學們廉潔自律、恪守誠信,牢記志不可無、傲不可有、財不可貪、欲不可縱,慎行慎微慎獨,堅持道德高地,守住紀律底線;愛崗敬業、追求卓越,牢固樹立主人翁意識,少提要求、多做奉獻,樂於學習、善於創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力爭在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努力實現人生價值;以身踐行、修己達人,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 社會新鮮人NEW裝備推薦!
    職場著裝不僅定義了你的職場角色,並且能夠幫助你更好地勝任這個角色。
  • 裝配式內牆板是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板材
    隨著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的居住水平的不對提高,裝配式建築逐漸映入人們的眼帘,被人們所熟知。裝配式建築也是新時代的產物,它也象徵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文的進步。與此同時裝配式內牆板也因裝配式建築而出現的一種新型裝修板材。
  • 最受人尊重的社會角色是什麼?
    最受人尊重的社會角色是什麼?角色乃是社會對個人職能的劃分,它指出個人在社會活動中的地位,在社會關係中的位置,在人際交往中的身份。所有的角色都不是自己認定的,而是社會客觀賦予的。在社會關係系統中,個體扮演的角色絕不止一種,而是多重角色的統一體。
  • 上海交通大學招聘引熱議,踏入社會,我才明白那是徹頭徹尾的謊言
    踏入社會後,我才明白那是一場謊言前段時間,一則不起眼的消息在悄然登上熱搜,不久後又迅速被其他新聞覆蓋。這是一條讓人百味雜陳的信息:上海交通大學發布招聘保衛處管理人員的公告。在眾多的評論中,不少人都為自己的學歷太低和社會職場的殘酷競爭嘆息。一位網友開玩笑說:不好好讀書,恐怕連保安隊長都當不了。
  • 社會思維-社會中的自我
    社會思維又稱社會認知,闡釋的是我們如何看待他人的科學研究。社會思維的主要問題包括:我們對自己的認識與對社會的認知之間的聯繫。我們構建社會信念時的方式。思維與行動之間的關聯,態度與行為之間的關聯。今天我們先來談一談人是如何認識自己的。焦點和錯覺:我們真的那麼重要嗎?
  • 學校裡所謂的學霸,為何踏入社會卻變成了普通人?老師道出了真相
    但是有很多學霸踏入社會後,光環卻慢慢消失,淪為了普通人,這是為什麼呢?老師給出了答案。一、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有些人雖然智商高,但是他的情商低,這種人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書呆子」,雖然成績拔尖,無論哪個科目都名列前茅,但是他們卻很少有朋友,經常獨來獨往。
  • 母系社會2.0正在到來?
    在傳統的家庭中,父親的角色除了「物質養育」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養育」。孩子價值觀的養成,對於社會、職業、人生等等的基本觀念和看法,通常是在父親的引導下逐步形成的。可以說,父親所起的作用,是一種「社會角色的培植和預演」。 那麼在現代社會,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 《小丑》—個人的病與「社會的病」
    一直以來,一部反映社會問題的電影總是會引發巨大的爭論——您說它好吧,那也確實:寫實,無比的貼切世俗,而又呼喚著我們去關注,恰如一陣轟雷震醒麻木的我們;您說它太過偏激,那也沒錯:誰不明白生活總有黑暗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