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認為自己的想法有什麼問題,
更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任何錯誤。
即使是同事、領導與現實,無不在訴說著他的錯誤,
但他不肯聽從、不肯改變,更不肯相信。
他本來便沒有錯,
前提是他仍在學校之中。
我們所扮演的
角色
從畢業踏入社會的那一刻開始,他的角色已然產生轉變,他不得不面臨新的挑戰與變化,而如果他不希望做出改變,卻仍希望獲得贊同與肯定,那麼前提便是他並沒有畢業,仍在學校之中。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社會中扮演相應的角色,並竭盡全力的確保扮演的角色符合社會的價值評價,從而得以獲得相應的利益。
從原始社會懵懂的自然選擇分工,到現如今的自願選擇分工,背後是社會發展與生產力提升所帶來愈加精細化的分工要求。
而在精細化分工的要求下,我們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都需要在符合規範的同時,滿足生產力的要求。
這意味著我們要根據自身所屬角色的不同,選擇性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方式,從而使自己的價格在不同角色的情況下,得到體現。
01 角色清晰
正如前文所說,我們每個人想要在社會中獲取生存,則都需要扮演好我們在各個成長階段所要承擔的角色,在理想狀態之下,只要我們承擔了各階段的角色,並努力的符合社會對角色的要求,便可以保證未來獲得穩定的高質量生活。
「從小學開始承擔起學生的角色,符合社會評價要求,最終得以以優異的成績步入社會,進入大廠工作,顯然是未來可期的」。
許多人可以順利的在學校與社會之間進行過渡,在步入社會後就表現出了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可以清晰的認識到自己在新的角色下需要遵守哪些規則、提供哪些價值。
對於始終處於角色清晰狀態下的個體來說,他們對角色的清晰判斷與對角色的規範遵守,可以使他們在人生中的各個階段遊刃有餘,獲得社會普遍價值體系的認可。
02 角色模糊
我將世界當成這樣一個世界看待,也就是每個人都必須獨自演出一個角色的大舞臺——莎士比亞
社會的精細化分工,使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在社會中扮演相應的角色,即使是這種角色很多時候是我們自願選擇的,但我們卻不能保證可以出色的「扮演」。
原因在於,角色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段推進與人生階段的不同,而產生動態變化的。
顯然,我們扮演幼童、學生、青年、員工、領導等不同角色時,評判角色優劣的標準也在發生變化。
有別於那些角色清晰的個體,許多人在步入不同階段時,在角色切換過程中產生了角色模糊的情況,其中畢業生在步入社會過程中,這種模糊最為常見。
但許多人卻無法發現自己對角色的定位不清晰,也無法意識到自己陷入到了角色模糊之中,那麼,角色模糊有什麼表現?
規範模糊:社會分工配合的基礎是成員間願意遵守平等的規範,從而使企業、社會運轉平穩,不會因規範的破壞而造成運轉停滯。「之前我們公司新來了一名應屆員工,時常違反公司考勤制度,經常性的遲到,但他並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他認為自己工作完成出色,即可無視企業規範,後來因多次觸犯規範,被企業辭退。」
對規則的模糊,體現在不清晰規則或是不認同規則的情況下,確實工作出色可以無視一部分規則,但企業終究能找到那些工作出色並且遵守規則的人,這也是為何這名應屆員工最終還是被淘汰的原因。
能力模糊:不同階段中的不同角色,對能力的要求也不盡相同,甚至於很多時候不同階段的能力需求是衝突的。「我們公司之前聘請了一名文案,也是一名應屆畢業生,其在學校時便負責宣傳工作,但企業的宣傳與學校的宣傳文風不同,很快他便進入了焦慮之中,經常一天寫不出1000字」。
對能力的模糊,體現在對崗位任職要求的錯誤理解,比如這位應屆生,角色轉變後意味著他的文風也需要轉變,但他並不認為自己的文風不符合企業,反而認為企業要求是「過分」的。
期許模糊:社會與評價者,對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要求,這種要求決定了被評價者的角色能力是否會得到認可。「之前有一位網友諮詢我,自己升職後一直得不到領導認可,明明自己已經很努力工作了,其實原因便在於其未理解領導的期許,領導對其的期許已經由完成本職工作,轉化為帶領團隊完成工作」。
期許的模糊則是角色模糊的一大特點,體現在不知道領導為何會不滿、不知道如何能使領導滿意、更不知道自己如何才能更進一步。
角色模糊的
由來
前文我們說到了,人生的每個階段需要相應的切換角色,而有時我們卻沒有意識到這點,從而陷入到角色模糊之中。
而角色扮演的優劣、好壞,則決定了我們可以所屬的組織、社會提供什麼價值,因此我非常認同詩人席勒所說的:「真正的價值並不在人生的舞臺上,而在我們扮演的角色中」。
但社會對我們許多人的要求是平等的,我們大部分人都要經歷人生中不斷角色變化,正如大部分應屆畢業生,畢業後需要進入社會,並通過轉化角色去適應社會。
但為何有的人對角色認知清晰,從而獲得了普遍認可;有的人卻陷入角色模糊之中,遭到了社會的「毒打」?
01 同一感
當我們畢業後正式踏入社會,我們不難發現有許多同學可以快速的轉變角色,作出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方式。
「比如我上大學時有一名舍友,在大家糾結於如何寫簡歷,如何開口與面試官交流時,他卻已經像一名成熟的職場人一樣,和老闆對薪資展開了拉鋸戰」。
而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他無論從職業能力還是升職速度,都要遠快我們一籌,而這些知識在學校時他並未學習,憑藉的是清晰的角色扮演,快速的掌握了社會生存的能力。
著名的心理發展學家埃裡克森,提到過青年時期的發展任務是建立同一感,也是可以清楚的獲悉環境期許的變化,從而快速的轉化對角色的態度與自己的行為方式。
態度:許多畢業的應屆生,在步入社會後,並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名「圓滑、油膩」的人,從而抗拒自己的社會行為,表現出一種「清高」的態度,卻時常因此損失相應的利益。行為:對角色態度的抗拒,實際上導致了對角色扮演的抗拒,於是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應屆畢業生,在企業中工作時,往往不願意表現出融入的態度,反而對同事的行為抱有「不屑」。這便是角色原則,當我們步入社會後,實際上是面臨著環境的巨大改變,我們可以通過轉化角色態度與行為,從而快速的適應與掌握新的角色期許,但如果我們在青年時期的角色感混亂,自然會導致我們步入社會後,仍維持原角色,不願轉變。
02 信念
其實,如果我們將所有的問題都推向青年時期或是幼童時期,我們也就不會受到任何內心的譴責,但這並無法使我們在社會中得到認同。
而想要在社會精細化分工的情況下得到認同的方式,我們大部分人都清晰的知道,那就是服從社會的規範與期許,並為之調整我們的行為模式。
道理都懂但為何就是做不到,或者說為何我們明知道轉變角色的重要性,卻不願意轉變角色?我認為這是固定信念在作祟。
我們在學校時扮演著學生的角色,不管優劣與否,我們都適應了學校的環境,我們過往學習到的觀點、行為、語言與思考方式,幫助我們適應了環境。
「當一名應屆畢業生步入企業,往往表現出抗拒,對企業的規範與期許表示不認同」。
原因在於,我們的態度與行為取決於我們的過往經驗,我們的價值觀與思考方式引導著我們對事物作出判斷。
美國哲學家、邏輯學家皮爾士認為,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取決於我們過去的經驗,因此我們對事物時常抱有固定性的看法,因此我們面對事物不同定義時,會表現出巨大的抗拒。
「許多應屆畢業生不願意開口談薪資,原因在於在學校所受的知識,讓他認為談薪資是一件很市儈的事情,那麼即使許多人提醒他、指導他,他也會抗拒這種行為」。
固定信念導致我們對不符合過往經驗的事物產生抗拒,但我們的過往經驗也並非「天生」得來,而是成長過程中不斷習得的。
我們幼兒時期的經驗套用到大學中顯然是不適合的,那麼大學的經驗套入到社會中,顯然也是不適合的。
固定信念的背後,是當我們具備獨立生存能力後,產生的懈怠。
由模糊
走向清晰
我們當然可以秉承固定信念,對角色模糊的渾噩度過一生,這個過程並不會太過痛苦,因為我們有著太多理由去抱怨,去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社會或是企業。
但這並無法使我們獲得那些我們想要的、期待的,因此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處於角色模糊狀態,越早的對態度與行為進行改變,就越有助於我們未來的發展道路。
其中畢業生剛剛踏入社會的前3年,又是人生發展的重中之重,如果新一段人生的未來可以懈怠,那麼在剛剛開啟新一段人生的開頭,則無論如何是不能懈怠的。
01 價值扭轉
前文我們說到了角色模糊,在於我們對角色的態度抱有抗拒,那麼首先最為重要的,便是要扭轉這種抗拒。
實際上,我們在學校中雖然是一個小型社會,但在學校這個小型社會中的角色扮演者,往往表現出社會的行為。
也就是說,同學之間由於需要長期的交往,為了避免因人際關係摩擦導致雙方均處於尷尬的境地之中,往往是會主動傾向於選擇互惠行為的。
「在學校中,我們願意去幫助其他同學講解難題、指導學習,也更願意一起發展,通過互相間的促進提升能力、學識」。
畢竟同學間並沒有明顯的直面競爭,反而通過互相之間的幫助,有助於他們共同在未來的考試中獲得滿意的成績。
但在社會中,同事之間的相處時間是不確定的、企業可提供的高資源崗位是有限的,同事之間的競爭關係強烈,這使得長期的互惠行為可能無法實現。
因此,許多應屆畢業生對企業角色態度產生抗拒,便在於其不認同這種短期利益的相處模式,從而抗拒扮演角色。
但競爭的本質是生產力優劣的比拼,我們不應將能力與行為目的混為一談,畢業生完全可以繼續表現出親社會行為,確保自己不參與到惡性競爭之中。
並不是角色必須要表現出傾軋行為,也並不是角色必須要表現出攻擊行為,我們完全可以繼續互惠利他,但在這同時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就是生產力輸出。
02 信念扭轉
前文中我們還說到了,由於我們對事物過往的經驗,使我們產生了固定信念,拒絕接受對事物不同的定義。
「公司的一名應屆新員工,在工作3個月左右時,發現自己的領導獲得了升職,但對這名新員工來說是完全不能理解的,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領導經常上班玩遊戲,違反了公司規定,而老闆也是知道這點的」。
最終這名新員工無法接受,即使是領導明確的告訴他,公司並不在乎他玩不玩遊戲,只要完成工作即可。
但這名新員工過往所接觸的經驗是「上班絕對不能玩遊戲」,於是他認為公司提拔了領導是「不可理喻」,並且預示著公司「沒有前途」,於是憤然辭職。
實際上,在企業中有許多「老員工」,也在面臨這種固定信念的影響,過往經驗使他們不能接受新的變化,更不能接受與自己經驗相悖的情況。
正如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所說的:「任何在我35歲以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的」。
我們過往的經驗對我們造成了深刻的影響,使我們產生了自我封閉,從而當遇到定義分歧時,往往會使我們無法接受,陷入糾結、痛苦之中。
疑問:當我們接觸到那些與我們經驗相悖的定義,我們首先需要考慮的是,為什麼他人的看法與我們不同?我們曾經經歷了什麼使我們產生了這種定義?思考:當我們捕捉到了過往的經驗對我們思想產生的影響,那麼接下來便是考慮兩個關鍵性的問題,一種是我們能百分百確定自己沒有錯誤嗎?另一個是我們過往的經驗是否已經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了?自省:很多時候,即使我們經過思考也很難擺脫過往經驗的影響,那麼我們則需要進行自我說服,問自己兩個關鍵的問題:他說的就一點道理都沒有嗎?,我有足夠的論據可以駁倒他嗎?擁抱:很多時候,我們更多不是在辯論一件事物的定義,而是在辯論誰的人生經驗更加可靠,但我們永遠無法說服對方,那麼與其陷入無休止的爭吵中,不如尊重世界上不同的觀點。這個世界有著不同的人、接受著不同的教育、體驗著不同的經歷,對於事物的定義也會產生千差萬別,我們無法要求所有人與我們一樣思考,正如我們無法接受他人相同的要求一樣。
因此,所謂的抗拒與信念,不過是擔憂於過往人生經驗遭到否定而誕生出的反擊,但這種反擊,又有什麼意義呢?
正如我們常說的法厄同行為一樣,客觀規律是無法違反的,那些反擊與反抗,最終會被事實所打敗。
應屆畢業生步入社會,許多人會用「學生思維」這一觀點來描述其思考、行為方式,但學生思維過於籠統與概括,也過於模糊、界限不明。
我認為「學生思維」是思想的結果,而非影響思想傾向性的起因,如果說「學生思想」的背後是什麼?角色模糊最為貼切。
角色模糊使我們產生了抗拒或躲避,但客觀存在的事實,總會使我們醒悟,相信我們都不想像法厄同一樣,墜入厄裡達諾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