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大作家在談到自己寫作秘籍的時候,會說有隨時記錄靈感的好習慣,就是口袋中總是放個小本子和筆,一有發現,一有妙思,隨手記錄,這樣滿藏著珍珠的小本子越積越多,寫作的素材也就越來越豐富。
小學生常常有犯愁寫作文的時候,感覺學語文最難的就是擠不出作文來,寫不出有新意的真正屬於自己的作文來。解決的辦法其實很簡單——讓孩子寫隨筆。
隨筆,可長可短,重在真實,重在新鮮。
記得那是一個春日的清晨,我迎著春光走進教室,開心地問道:「同學們,上課前,我們先來說說你今天早上遇到的春天吧。」
安靜了片刻後,有幾位同學舉起了手:
「小草綠了。」
「花兒開了。」
「大樹發芽了。」
然後呢,然後就沒了,孩子們沒的說了。
大家都能感受到春天,感受著春天的溫暖和煦、明媚與芬芳,但就是悶葫蘆,說不出屬於自己的新鮮句子。
我要求同學用上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於是:
「小草探出了頭。」
「花兒張開了笑臉。」
「大樹換上了綠衣裳。」
然後呢,然後就又沒了。
這些句子可都是一年級課本裡的,我面前的學生可都是六年級了。再拿這樣的句子出來,還是抓耳撓腮才擠出來的,實在是拿不出手了。
於是,經過我一天的精心調研,第二天把學生領到了操場上,去觀察那棵最粗的柳樹。先站在遠處觀察柳樹的姿態,又走到樹下,觀察柳樹的風姿,當微風吹起時柳樹的樣子,描述時注意動靜結合,既要看樹幹,也要看細枝嫩芽。
很快,同學們對柳樹的描述豐實起來,對於柳樹的樣子、顏色、姿態、聯想,越說越精彩,孩子們現在眼中有柳樹了,這棵柳樹不再是操場上那棵大家熟視無睹的大樹了。
這一天的隨筆,最不濟的同學也寫出了一個自然段,這段文字很新鮮。
接著呢,我們又有了白楊樹隨筆、銀杏樹隨筆、白玉蘭隨筆、丁香隨筆、一架薔薇滿院香隨筆... ...同學們的詩情畫意開始美麗綻放。
這樣的詩意學習,雖然不能即刻提升學生作文能力,但同學們的句子功夫、語言感受、寫隨筆積極性都是大大提升了的。
難忘孩子們在花下寫隨筆時的情景,有的走到玉蘭樹下膜拜地仰頭凝視著,有的把鼻子湊到丁香花前陶醉地嗅了又嗅,有的對著花瓣上渲染開的色彩和細細的紋路讚嘆不止,有的即刻吟出杜甫的「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那詩句從小小的心裡自然淌出,此時的這個學生,已經能與大詩人和花朵同頻共振了。
然後趕緊回到教室裡,用一節整課,寫,寫,教室裡是如泉的才思。
最後拿出五分鐘,大家互相讀一讀,聽一聽。
隨筆已成。
但並不是到此而知,
還要做成班級公眾號的線上文集,讓文字留存,讓文字分享出去,發布就是發表,這些文字給孩子們的記憶要比任何一場考場作文都來得深刻、真實、凝練。
#12月打卡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