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 | 撒哈拉兩三事

2021-02-08 童阿花

前段時間聽說倫敦人回國了,帶回了西班牙的男護士,覺得這事兒有意思,得給大家說說,於是開始著手寫摩洛哥的旅行日記。沒想到故事都零零碎碎的,怎麼寫都寫不好。索性把沙漠那幾天給分出來整理了一則流水帳,以供大家消遣。

這次本來想配的歌叫lifter,Galen Crew唱的。那是一路去撒哈拉時我在車上給大家放的第一首歌,可惜公眾平臺裡搜不到,我就找了在車上放的第二首歌。

有條件的朋友可以現在開網易雲搜索一下播放:)


 01   //

其實摩洛哥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撒哈拉,撒哈拉大半在阿爾及利亞,我們此行的沙漠實際上叫西撒哈拉,它是非洲唯一的一塊無主之地,被三股武裝組織分區控制。所以必須包車到梅爾祖卡,接著騎駱駝才能進到沙漠腹地。

單獨包車價格很貴,而且過去的路況包羅萬象,十分古怪,單靠我們兩個女孩子不可能搞得定。好在從馬拉喀什去露營的散客很多,所以這邊發展起來一些業務,就是把要過去撒哈拉的散客湊在一起,包一輛大車給我們拼,還為我們安排好在沙漠的營地和吃食,組成一個臨時的沙漠團,和土著人生活在一起。

一個大車,14個人。其中兩對情侶,一對來自羅馬尼亞,一對來自義大利,一對夫妻來自墨西哥,三個馬德裡姐妹,一個西班牙男護士,一個倫敦人,一個美國人,還有我們兩個中國人。


 02   //

這個倫敦人呢,是個穩婆,猶太和英國的混血,特別健談。在瓦爾扎扎特看上了男護士,吃飯的時候就一直偷偷看他,有意無意的問男護士的來歷。他們一聊起來,無非都是些醫學慘案,讓我總有種他們在一起定會懸壺濟世的錯覺。


男護士有一臉絡腮鬍和無來由的紳士派頭,成天耷拉著一張厭世的老臉,拍照也喜歡跑到老遠的地方去。以至於我們有一次把他忘在了懸崖頂,他在後邊氣喘籲籲的追著車,也不喊,就這麼滿頭大汗的跑著,看起來總有些不合群。

 

就是這麼一個悶葫蘆,被她話匣子打開後,談起天來滔滔不絕,「我曾經處理過戰地事故,真要命,直升機的轟鳴聲快把我耳膜都穿炸了」,他大笑時有地中海的熱烈風情。

回來後我在群裡調侃他,我說,哇,你竟然被搞定了。

他哈哈大笑,他說,是啊,我已經搬往倫敦了。

「我天,你們也太快了吧。」

「護士和穩婆都是可以流浪的,哪裡需要我們就去哪裡。」


 我以前常想,這種在旅途當中因為一面之緣就決計共同謀生與正常秩序太過悖離,看來看去都有些不計後路的魯莽。但這種事情真實的在身邊發生後,反而會承認人類對於情感的追索和坦誠。

愛從來都是一個時刻的感覺,火燒火燎的擁抱,還是緊繃著神經的心跳,那一刻你所得到的感情是真實的,就算愛得粗劣膚淺,就算結局無疾而終,被愛的那一刻是不摻雜任何奇淫巧技的。

所以我很羨慕他們,很祝福。你看,撒哈拉多貧瘠啊,荒涼,貧乏,寸草不生,帳篷裡全都是體臭和昆蟲,可他們就是在這麼一個骯髒的環境裡相愛了,互相擰動心裡機械的發條,還決定在接下來相愛的歲月裡一起流浪,他們活著的每一刻都是被愛的。

荷西在沙漠結婚的時候給妻子準備了一個駱駝頭骨,他說,Echo,我會永遠愛你。

 

看起來荒唐的事情,卻浪漫得不要命了。


 03  //

美國人是一個野生動物學家,致力於動物保護和生態平衡,哥大畢業後就一直為瀕危物種的繁育而奔走。他有一雙很漂亮的藍眼睛。我看了他的FB,時間線上全是在世界各地抱著動物的照片,大多數是魚類。我們剛到梅爾祖卡的第一天是他的生日,晚上一起聊天的時候大家用橘子搭了一個生日蛋糕,我用中文唱生日歌為他慶生。他很開心,分給每個人橘子,說很高興認識你們。

 

他為人有些木訥,可能是習慣於和小動物打交道,反而喪失了社交的興趣。

出沙漠的那天我看到他坐在地上,手裡攢著一本旅行者的筆記本,我說你也有記事的習慣嗎。他笑著說對啊,在野外探險的時候會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事,全部記下來日後可以翻看。我說我也有一樣的本子,你不如為我寫一點,說著從包裡翻出了隨身帶的筆記本。

他很高興,翻開本子坐在地上洋洋灑灑的寫了好多,其中有幾次搬運行李被打斷,他都會把筆記本小心放好,搬完行李坐回來繼續寫。

後來一起自駕7個半小時去菲斯,一路上我睡得昏昏沉沉,只聽到他在後座與加拿大的女孩子細細碎碎的聊著什麼,醒來抵達雪山下的小鎮。

我問朋友,開了多久,她說,五個小時了。


我們下車找東西吃,買了一大堆膨化食品和可樂。小鎮的陽光十分充足,房子五顏六色,路上遇到騎自行車的陌生人對我笑,我指指相機問他可以拍照嗎,他在一邊拼命的擺手。

到菲斯大約下午五點整,我拿了行李對他道別,他又頓了頓說,很高興認識你們。


沒想到兩天後在舍夫沙萬的小巷子裡撞到。他不可思議的摘下眼鏡。我說,天哪,你不是在菲斯嗎。他說,對啊,我提前了我的行程來北部了。

晚上睡前收到他發來的郵件,裡面寫,真沒想到能在這裡碰見,原來以為再也見不到了。


我趕緊翻開筆記本,看他在沙漠裡給我寫的東西。上面記了三個關於動物的小故事,他在亞馬遜雨林拯救了一條奄奄一息的食人魚,在德克薩斯探訪紅狼的足跡。

在信裡他更像一個行走荒野的遊俠,從不插足人類世界的快意恩仇,只在原始世界我行我素。他說,美國的老西部風情和牛仔文化特別迷人,光看約翰福特是完全領略不到的,加州不光有淘金熱,加州什麼都有。

信末他說,missya, 如果你喜歡帶雪的冬天,請一定一定要讓我知道,因為我會幫你找到它。

 

 04   //

抵達營地的第一晚半夜感覺肚子飢餓,想要起來泡點泡麵,心想這麼荒僻的沙漠一定水源稀缺,沒想到竟很快被我們討要到,他們拿了10DH,燒火將水加熱。

正等著火旺起來,燒水的小哥突然轉頭輕聲問了我一句。

 

「你有吃的嗎。」

「什麼都可以。」


他就這麼直勾勾的看著我。

他的頭髮是金色的,長長的小卷,眼睛是很深邃的雙眼皮,旁邊放著一個蛇皮非洲鼓。

那時正值撒哈拉的午夜時分,外面星光漫天,萬丈沙漠,但屋子裡卻暗得緊,只有一盞蠟燭顫顫巍巍的晃著,冷風時不時從窗戶頂上吹過,發出悉悉索索的聲響。

  

他看我一下愣住了,趕緊補了句「我一天沒怎麼吃東西了。」

可能是太緊張,他舌頭都打結了,磕磕巴巴的說完了話。


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朋友回帳篷裡拿出了半袋瓜子,之前和三個西班牙人聊天打諢消磨了半袋,如今拿出來確實有點不太好意思,沒想到他一把接過去,縮在角落狼吞虎咽的嗑了起來。

他把他的另一個同伴叫進來,分給他一些,兩個人操著阿拉伯語咯咯咯的笑了。

過一會兒,他還給我小半袋,他說,真是太不好意思了,吃了這麼多。

我說,沒事,這些都給你。正要入帳篷的時候衣角又被他一把拉住。

他巴巴的問,你還有吃的嗎,類似於餅乾之類的。

 

我想起包裡還有一塊在瓦爾扎扎特買的巧克力餅乾,但下意識搖頭拒絕了他。一來是餅乾被長途顛簸碾得稀碎,這樣總歸有點顯得他不被尊重。二來,我並不想搞得像撒哈拉的救世主,普度眾生顯然不是兩個小女孩應該做的事,也自然免去了接下來可能提出的更多糾纏。

 他有些失望的朝他的夥伴搖頭,又轉身對我說「蘇克蘭」。

同伴用下巴努了努地上的被褥,示意我們早一些睡。

他就睡在我們的帳篷外,地上時不時有蟻蟲爬過。

 

 05  //

我被他這麼一攪卻攪得睡不大著,拉著朋友光腳爬上不遠處的沙丘,想調參數拍頭頂的星空。

沒想到沙丘頂有人坐著,他是白天為我們牽引駱駝的人。

 

看到有人上來,他高興的很,用衣服擦了擦臉,再擦了擦手,怯生生的問了句「Chinese?」我說是的,問他怎麼還沒有去睡覺呢,他指了指底下排成一排的駱駝說,你看,我和它們都在等你呢。

我這才看到底下的駱駝,不禁小聲的「哇」了一聲。

他更高興了,湊近說,你知道嗎,每個來沙漠裡的人都是被上天牽引過來的,你和你坐的那隻駱駝總有些必然的聯繫,比如說眼睛,每一隻駱駝的眼睛都是撒哈拉乾涸的水源。


他的話讓我想起最愛的電影,裡面說每一雙眼睛都是一個人的前世今生,因為每個人的虹膜都是獨一無二的。哪怕日月耗盡,愛人走失,眼睛卻是輪迴幾世也不會發生改變。

沙丘頂風大,朋友在身後催促我快進帳篷,我說我得走了。

他有些捨不得,央我道,你走之前能給我的駱駝拍張照嗎。


我很無奈,參數根本調不對。

我說天太黑了,拍不了你的駱駝。


他更捨不得我走了。說那你再坐著等等,等天亮了一些我們就能拍駱駝了,不用多少時間的,你看星星越來越亮,馬上就天亮了。

朋友依然在身後催促我,我不得不對他的乞求選擇漠視,小聲對他說了聲晚安,再倉皇的跑下沙丘。

那一刻,我真像逃兵,一個在大自然面前推牆棄胄的逃兵。

 

第二天沒見到他,我也分不清我坐的駱駝是不是昨晚見到的那些了。

 

 06   //

說來,露營最開心的時刻還是每天晚餐後的篝火晚會。土著們會拿出他們的非洲鼓,而我們,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種,會拉起手唱歌跳舞,圍著火堆轉圈。

六個挪威人去哪裡都要喝大酒,篝火邊每人腳下放著一瓶威士忌。

看來北歐人愛喝酒果真是名不虛傳的。


有個女孩子拉著我的手一定要教我跳舞,她說,我們挪威有一種舞叫摘星星,接著拉我們跳了起來,大家都拍手,一遍又一遍的喊China。那對墨西哥夫婦在篝火邊手拉手躺著。有人喝大酒,有人抽大麻,有人笑有人哭,還有人縱情高喊。盡興之後,我光腳跑到不遠處的沙丘頂躺下,喘著大氣往上跑,冰冰涼的沙子溫度從腳底心一直往上竄。


身後有歌聲不斷,我呼吸著銀河的碎屑,極目之處皆是黑夜的光亮。

就這麼四仰八叉的躺了十分鐘後,朋友側頭問我,你在想什麼呢現在,我說,我什麼都沒在想。

 

就好像我知道我正在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中心躺著,以沙為床,以草為褥,沙漠和月亮全是我的。這裡沒有英雄末路,沒有長河孤煙,我卻像被定格在了一部老電影的黃金分割點,閉眼是萬丈黑夜,睜眼是星光滿天。

 

那個時候,再去想其他東西好像是太奢侈太浪費的事。


 07   //

不一會兒,又有幾個人上來。是西班牙的三姐妹和兩個挪威人,她們在我們身旁圍坐成了一個圈,我也坐起來同他們聊天。我們談起了摩洛哥的文化。挪威人天生有股子中產階級傲氣,調侃起馬拉喀什時說這邊像極了20年前的歐洲,像一座始終在爭取自由但身陷囹囫的城市。末了她癟癟嘴,「你看,這邊總有一個超帥的Instagram boy身邊摟著相貌一點兒也不與他相稱的女孩子」

 

幾個西班牙人開始哈哈大笑,說這就是culture shock。


這東西像大麻,容易讓人上癮。

不一會兒,又有個土著小孩兒光腳爬上來,約莫十三四歲的樣子。說英語也說不利索,從兜裡掏出一個指甲蓋那麼小的蠟燭,插在我們中間的沙丘裡。

火光微弱得很,一不留神就會被風困住。

 

他說,嘿!快看,這是撒哈拉之光!


(給大家分享篝火晚會的一部分,後來就被拉去跳舞了😢)


相關焦點

  • 撒哈拉沙漠鮮為人知的一面
    努比亞沙漠位於撒哈拉沙漠東部的尼羅河隨風而起,沙子開始吹來,我敬畏地注視著意想不到的場景,這些場景描繪了我想像在塞倫蓋蒂繁茂的草原和蜿蜒的水道中看到的景象,但在乾燥如初的努比亞沙漠中卻看不到撒哈拉沙漠的東側
  • 撒哈拉的故事
    最早知道撒哈拉沙漠是初中學地理課時;再後來,是看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裡面除了「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這樣的名句,還有吸引我的她和荷西沙漠生活的日常,她筆下的撒哈拉生活,完全就像是另外一個世界。
  • 相約《撒哈拉的故事》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處處可見的是荷西與三毛之間的溫馨和那快要溢出來的柔情。荷西對三毛很是順從,當三毛想做什麼事的時候,無論是什麼事,他想的是如何幫助她協助她,而不是想去阻止她。當三毛決定去撒哈拉的時候,荷西正準備帶著三毛和朋友去航海,當他聽到三毛的計劃時,他沒有去強迫三毛留下來,而是以自己一個人先去了撒哈拉,找了工作、房子,打理好了一切,等著三毛的到來。
  • 撒哈拉,誰的前世今生?
    當她從阿雍機場出來,第一次站在撒哈拉面前,「我的心跳得很快,我很難控制自己內心的激蕩,半生的鄉愁,一旦回歸這片土地,感觸不能自己。撒哈拉沙漠,在我內心的深處,多年來是我夢裡的情人啊!」 我想,中國人的撒哈拉情懷,大概都是被這個奇女子渲染的吧。
  • 去撒哈拉沙漠結婚,是我做過zui瘋狂的事~
    三毛說,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沫沫曾無數次憧憬,在荒無人煙的沙漠裡像三毛那樣勇敢,追逐屬於自己的柔情與浪漫~
  • 回望撒哈拉
    初聞撒哈拉,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讀臺灣作家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一書中。書中生動的描寫了在茫茫沙海大漠中,三毛與西班牙男友荷西充滿詩意的曠世之戀、熱情四溢地異域風情、以及她在撒哈拉與當地住民朝夕相處的一段生活經歷。每想你一次,天上便落下一粒沙,從此便有了沙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
  • 《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式生活」影響一代人
    1991年1月4日在醫院去世,年僅四十八歲。閱讀提示:三毛最大的魅力就是她的生活方式,可以說,她的生活方式對上世紀60、70年代的女性影響最大。因為一本地理雜誌的吸引,三毛背著行囊獨自走進了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尋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種種奇遇引出了一個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充溢著一種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在書中,她以一個流浪者的口吻,輕鬆地講述著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細節和生活經歷:沙漠的新奇、生活的樂趣,千瘡百孔的大帳篷、鐵皮做的小屋、單峰駱駝和成群的山羊。
  • 撒哈拉的故事,也是三毛的故事——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撒哈拉的故事,也是三毛的故事——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文:李楊星(學生)手捧作家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心中如黃色的書封一樣,有一種蒼茫與寧靜,那是大地的顏色,遼遠空闊,又沉穩深邃。也從未想過,有那樣一個女子,在最美的年紀,遠行撒哈拉,說這兒是自己前世的夢幻、第二個家。但三毛這個簡單的名字,卻像童話一樣,把我帶進第二個世界,看灰姑娘如何穿上水晶鞋,看醜小鴨是如何「笑傲江湖」,看三毛如何在沙漠中做夢。  故事情節不像長篇小說,有著一波三折,它是一個個小小的生活片段,為我們描繪了真實的撒哈拉,真實的撒哈拉威。
  • 西撒哈拉,宣戰!
    11月13日,為驅逐和打擊西撒哈拉地區的武裝組織「西撒人陣」(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摩洛哥宣布在該區域的蓋爾蓋拉特緩衝區發動軍事行動。摩洛哥(左)與「西撒人陣」(右)▼那麼,「西撒人陣」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有何底氣向一個國家宣戰?摩洛哥為何對西撒哈拉「情有獨鍾」?
  • 【讀一本好書】三毛:撒哈拉的沙漠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相信不少小紙條都讀過來自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的這句話,這是她寫給丈夫荷西為數不多的情話,蘊藏著他們在撒哈拉沙漠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戀。
  • 沙漠與星空編織的神話世界——撒哈拉之旅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的這句話很早就成了愛情金句。
  • 《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三毛的沙漠情
    她是無數青年學生眼中的奇女子,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最鍾情與撒哈拉沙漠,本書是三毛最受歡迎的作品,徵服了無數讀者。他寫書完全是為了父母開心,跟父親關係不是很好。有一天她逃課在一個書館裡看書,看到了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她覺得好像看到了前世今生,有一種特別熟悉,找到歸宿的感覺。於是決定搬去住,去那邊生活。
  • 渭讀 | 《撒哈拉的故事》
    本期渭讀,讓我們一起走進作家三毛,走進她的《撒哈拉的故事》。早晨的沙漠,像被水洗過了似的乾淨,天空是碧藍的,沒有一絲雲彩。溫柔的沙丘不斷地鋪展到視線所能及的極限。在這種時候的沙地,總使我聯想起一個巨大的沉睡女人的胴體。好似還帶著輕微的呼吸在起伏著,那麼安詳沉靜而深厚的美麗真是令人近乎疼痛地感動著。
  • 繞開聯合國,川普突然發文:美國承認摩洛哥對西撒哈拉主權
    12月11日據海外媒體消息,就在過去24小時內,美國現任總統川普在網絡社交平臺上發文「宣布」:以色列與摩洛哥友好決定實現兩國關係正常化,美國政府將會承認摩洛哥對西撒哈拉地區的主權。而針對美國總統的表態,聯合國可謂「炸鍋了」。
  • 我把撒哈拉沙漠給睡了
    【新朋友】點擊↑上方
  • 《撒哈拉沙漠》讀後感
    (通訊員:有維)《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字裡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濃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細膩而風致的文字裡,一種情愫在縈繞,一種愛意在流淌,一種震撼心靈的人性美開始浸潤…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她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
  • 世界最大的沙質荒漠——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大約是在250萬年前形成的,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也有人說是860萬平方千米,這裡我以百度百科為準),位於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西從大西洋沿岸開始,北部以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為界,東部直抵紅海,南部到達蘇丹和尼日河河谷交界的薩赫勒。
  • 三毛的撒哈拉沙漠,遇見荷西的愛情海
    就像三毛因這個英俊的男子跌入了那個令她神往的撒哈拉沙漠一樣。《紅樓夢》裡賈寶玉說:「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如果真的要這樣比喻,三毛就像那一望無際的撒哈拉沙漠,飄渺卻又實在,讓人看不透卻又忍不住去窺探她的美。而荷西,那個有著憂鬱的眼睛的美麗男孩,就像愛情海裡的水,透明清澈,讓人踏實又安穩。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撒哈拉,我的夢中情人
    三毛去撒哈拉,源於她在美國的一本《國家地理雜誌》上看到撒哈拉沙漠。三毛看了一遍,覺得那是屬於她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她說要去,沒有人相信她真的會去。只有荷西不笑話,不阻止,一個人跑去沙漠的磷礦工作,等著三毛的到來。三毛看到荷西為了愛情去沙漠裡受苦,她決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輩子流浪下去。她去了那個地方。
  •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 三毛因為一本地理雜誌的吸引,禁不住撒哈拉沙漠的誘惑,在1973年背著行囊與深愛著她的西班牙青年荷西來到這片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結婚,白手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