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故裡《踏青》

2020-12-13 陽光作文的天空

01踏青

踏青

陽光作文三年級班:蔡芳妍

修改老師:黎奇凡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如果侵權請告知撤除。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剛學了朱熹的一首詩《春日》,黎老師就帶我們陽光作文班同學去詩人朱熹的故鄉去踏青。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如果侵權請告知撤除。

早春三月,天氣格外的晴朗。我們乘著大巴來到了婺源的篁嶺。一下車,瓦藍的天空就吸引了我們。近處的山格外綠,遠處的山特別青。一抹抹白雲像輕紗一樣繚繞一座座山峰;小溪清澈見底,直接能看見水底的石頭和遊魚;田野裡開著大片的油菜花,就像一望無際金色的海。難怪人們說這是「中國第一鄉村」。深深地吸了一口空氣,特別新鮮,清新,還聞得到泥土的清香,花的芳香。 婺源的山水真美呀!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如果侵權請告知撤除。

正是「草長鶯飛二月天」,來婺源踏春的遊客人山人海。好不容易坐上了索道車,鳥瞰著美麗的山野,那感覺特別的爽。

索道車順著山谷,往山頂飛著。我們看到,篁嶺的山坡,也被開成了一片片梯田,也種滿了油菜花。一層層一道道,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頂,把一座座小山裝扮成了一座座鮮豔的金字塔。山坡上還有一棵棵桃樹,梨樹。桃花、梨花開得可著急了,葉子還沒長出來,花就開得滿樹都是,就像一朵朵粉色的、雪白的雲。坐在纜車裡,讓我們覺得自己好像在畫卷中飛翔。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如果侵權請告知撤除。

纜車飛到了山頂的篁嶺天街,我們就像到了「桃花源」。真沒想到山頂居然藏著一個這麼美的小鎮。這裡桃紅柳綠,百花盛開。白牆、黑瓦的房子古色古香。窗子、屋簷、梁柱還雕著傳說的故事。走在天街,嫩綠的柳枝隨風飄舞,各種各樣的鮮花爭奇鬥豔。真像朱熹說的「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活動中,同學們快樂的身影

篁嶺天街依山而建。一條古巷伴著泉水從山頂蜿蜒而下,泉水清澈得晶瑩剔透。街市上有「婺源民俗博物館」、有古代的民居、茶樓、酒家、店鋪。還有婺源的各種特產美食。

活動中,同學們快樂的身影

在篁嶺天街,最吸引我的就是「怪屋」和「玻璃棧道」了。「怪屋」是不動的,但走進去,你會覺得整個房子都在翻轉。許多大人都嚇得不敢進去。我覺得太好玩了,進去了好幾次。「玻璃棧道」更驚險,幾十米高的天橋,橋面是透明的玻璃。踩在上面,就像要從幾十米高的大橋跳蹦極一樣。

活動中,同學們快樂的身影

快樂的時間總顯得特別短,不知不覺就到了說再見的時候。老天爺好像也捨不得我們。開始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我們在如酥的小雨中,依依不捨地踏上了歸程。

活動中,同學們快樂的身影

但這一次美好的經歷將永遠刻在我們的心中。

致同學、家長的話:

為了幫助同學們愛上寫作,

為了讓孩子們的好作品得到長輩們鼓勵的掌聲 ,

為了讓孩子們體會寫作的原創版權的價值,

更為了幫助同學們留下童年最美好的腳印,

我們將把陽光作文同學們投稿的佳作,陸續放在百度百家號《陽光作文的天空》展示。

歡迎同學和家長欣賞、點評,更歡迎大家點讚。

希望大家監督,如果非原創,請通知黎老師,通知我們撤除。

有好作品還沒有投稿的同學,加緊喲!!!

相關焦點

  • 朱熹與嶽麓書院
    南宋大思想家朱熹詩曰:「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當年曾與張拭聯袂,在御書樓寬大的講堂講學,聽者風湧雲集。如今兩張講桌置於正中的《嶽麓書院記》屏風之前,左右兩壁嵌有朱熹手書的「忠孝廉節」四字石碑。說起朱熹,我的思維便活躍起來。朱熹一生沉沉浮浮、坎坎坷坷、對對錯錯。朱熹是把中國書院文化推向頂峰的人。
  • 南哲思享|李承貴:禪宗與朱熹理學的離合——以朱熹對禪宗的理解為...
    摘要:朱熹理學中有無禪宗元素?朱熹對禪宗的理解或許是一個能讓我們有所收穫的視角。朱熹對禪宗語言、義理、倫理和工夫都進行過理解,但其基調是批評的、否定的,而且存在誤讀現象。對於被批評、被否定、被誤讀的禪宗而言,想進入朱熹理學體系是十分困難的。但由於朱熹建構理學體系的需要,亦由於禪宗有滿足朱熹理學所需之內容,因而又選擇性地吸收了禪宗的元素。
  • 曾仕強:曾經有一個人請朱熹看風水,朱熹這樣做?
    宋代朱熹是很有名的儒家代表。 曾經有一個人請朱熹看風水,他就很認真地替對方看了一塊風水寶地。 事後有人跟朱熹說:「老夫子,你這樣做不太對吧,那是個小人,你也替他看那麼好的風水?」
  • 遊記|《「九思故裡」鄉風儒》探訪文化大家柯九思故裡(仙居)
    我的家鄉仙居縣田市鎮柯思岙是江南柯氏族裔聚居地之一,也是元代著名詩畫大家柯九思的故鄉,並因此得名「九思故裡」。柯九思的遠祖漳州刺史柯述與蘇東坡頗有淵源、高祖柯春與朱熹修好、祖父柯採是宋代國學進士,而身為儒學提舉的父親柯謙,剛正不阿、勸導善學,加之其母親姚氏出身名門文賢淑德,這樣的家風濡染使九思公從小就才華顯露。至柯九思八歲時,其父親柯謙為便於照顧年邁母親和其子修學立業,攜全家牽往南宋舊都錢塘定居。
  • 莫礪鋒:論朱熹的散文創作
    朱熹一生不停地在思考,有無數觀念要表達,這就決定了他必然要寫下大量的散文。傳世的朱熹文集多達121卷,其中大多數文字都是散文。當然, 奠定朱熹在文學史上地位的並不是其作品數量,而是他的散文寫作所達到的水準。清人洪亮吉說:「南宋之文,朱仲晦大家也。南宋之詩,陸務觀大家也。」(註:《北江詩話》卷3。 )可見後人對朱熹散文的成就是與陸遊詩歌等量齊觀的。
  • 論朱熹學術的工夫論傾向
    ③在他們看來,朱熹學術立足「日用倫常」,「從身心下功(工)夫」,具有「實踐訴求」,是工夫實踐。這些皆是從工夫實踐的角度對漢宋之爭中清儒駁斥宋儒的一種回應。這些回應是否切合朱熹學術之實際?  與這些回應不同的是,有些學者注意到朱熹乃至程朱理學的本體論、心性論,存在對其工夫論的忽視和遮蔽。
  • 三浦國雄:論朱熹的呼吸觀
    此外,比朱熹早一個世紀的南宋曾慥在可謂內丹文獻一大集成的《道樞》中,也使用了幾乎相同的例子。不過,為什麼是「白」的?不知所據何在,也許可以追溯到《莊子·人間世》中孔子和顏回之間圍繞「心齋」的問答,其中有「虛室生白」一句。但是,朱熹此處所講的「白」和呼吸之氣無關,僅僅指鼻尖的白色部分。
  • 朱子文化|《論語》傳播與朱熹的貢獻
    朱熹首稱孔子為「萬世師表」,並終身以孔子行為為表率。直至明清時代,以朱熹詮釋的、孔子為代表的儒學,基本上一直處於獨尊的地位。歷代統治者都竭力尊崇孔子,為他建廟祭祀,賜給他後裔爵位和特權,並給孔子本人累封「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等頭銜,清康熙皇帝還親為文廟賜「萬世師表」匾等,孔子的名字似乎成了中國古代文明的代名詞。
  • 春遊何處去,跟隨古詩遊:品賞十首春遊踏青詩
    春遊何處去,跟隨古詩遊——品賞春遊踏青詩 作者:田大金「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清明節"前後,春光明媚 ,桃紅柳綠,鶯飛燕舞,雨潤草綠,正是人們春遊踏青的大好時機。春遊何處去?跟隨古詩遊。
  • 嫘祖故裡春風酣 十裏海棠滿城香
    人景和諧踏青遊。通訊員    汪平 攝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成效的關鍵時刻,適逢嫘祖故裡西平縣十裏海棠進入「一樹千花、花團錦簇」的盛花期。河綠樹成蔭,堤岸海棠紅。流經縣城的小洪河、引洪河沿岸,栽植的15萬株成型海棠時下已是一路花開,形成了綿延11公裡的海棠花海長廊。花海長廊裡的海棠與綠地內的連翹、碧桃、榆葉梅等植物共同綻放,繁花似錦。1.2萬畝的生態溼地公園、3600畝的嫘祖海棠園處處繁花似錦、歡聲笑語。
  • 朱熹十句至理名言,金句頻出,睿智深刻
    朱熹十句至理名言,金句頻出,睿智深刻。1. 若本未倒置,則所謂不可矣。——宋·朱熹《答呂伯恭》如果將主要的和次要的次序掉到了,這樣結果也會弄顛倒,這樣是不可以的。2. 為學,正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
  • 媽祖、錢四娘、朱熹、陳俊卿……與木蘭溪的淵源
    白湖是宋宰相陳俊卿故裡。在紹興二十七年(1157),「莆城五裡有水市,諸船所集曰『白湖』。歲三秋,神來相宅於茲。章氏、邵氏二族人共夢神指立廟之地,丞相俊卿陳公聞之,驗其地果吉,因以奉神」。過了十年(乾道三年1167年),莆田發生大瘟疫,在白湖附近掘井救疫,朝廷再次封賜媽祖為「靈惠昭應崇福夫人」。這算第四次賜封。
  • 朱熹是如何從一個愛國者,變化為一名出世的學者的?
    而這兩個旅遊景點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或者說它們都和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朱熹。而福建的南溪書院可以說是朱熹的誕生之處,而後者的考亭書院則是朱熹最後的人生終點。直到現在,據說這兩處和朱熹有關的書院景點,很多時候即便是在天空之上下著雨,也會有不少的遊客前來參觀。
  • 朱熹詩中的哲理:言之有物,更意在言外
    朱熹雕像唐詩重意,宋詩尚理。身為大儒,朱熹善於通過詩來闡述學習的方法。在春日的一天,雨過風和,草木清新可人,朱熹一手持書,一邊觀看鄉村景色,寫下《觀書有感二首》,其一云:「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 朱熹的一首絕句,樸實無華,情真意切,最後7字深蘊哲理
    下面介紹朱熹的一首絕句,樸實無華,情真意切,最後7字深蘊哲理。家題宋代:朱熹蔥湯麥飯兩相宜,蔥暖丹田麥療飢。莫道儒家風味薄,隔鄰猶有未炊時。這首絕句先讚揚蔥湯麥飯的藥用價值,然後勉勵大家要體恤時艱。朱熹是宋代著名學者,黃榦是他的學生,又是他的二女婿,關係十分親密。他追隨朱熹多年,是朱熹在學術研究和書院教學中的得力助手。有一天,朱熹突然發現有個問題要找黃榦商量,那個時代沒有發達的通訊工具,他也不願勞煩別人,估計則這事情還可能比較重要。他只得自己親自跑一趟,因此就急衝衝地趕到女兒家去。
  • 朱熹理學思想給我們的啟示,現代人最好多學多踐行
    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人。他在程顥、程頤的唯心主義理學基礎上,建立了一個龐大、嚴密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相應地,他本人也成為封建社會後期思想影響最為深遠的哲學家,後人為紀念朱熹在思想上的貢獻,諡其為「朱子」;又因朱熹生於福建尤溪,他所建立的理學體系被稱為「閩學」。
  • 讀書有什麼用,朱熹的這首詩可能是最好的答案
    出自南宋理學家朱熹之手。這是朱熹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說到這首詩,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尤其是這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早已成為了千古名句。而這首詩就是朱熹對自己讀書感受的概括總結。它寫於公元1196年,也就是慶元二年,當時朱熹正在一個講堂講學。也就在這個期間朱熹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本文所說的就是其中第一首。
  • 《明日之後》風箏踏青活動上線 雲踏青獲取專屬動作
    四月的春天是萬物復甦的時候,正是出門踏青的好時機。但對於玩家們來說,在遊戲裡「雲踏青」顯然更加愜意:畢竟不需要消耗體能就能觀看美景,而且還會有遊戲中的獎勵能拿,比現實中的出門踏青可快樂多了。沒錯,九妹說的就是《明日之後》的風箏踏青活動。
  • 心學大師王陽明為何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知行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事實上,王陽明雖然接觸過佛家等思想,但他的一生信奉的還是儒家學說,雖然後來他強烈反對程朱理學特別是朱熹的「外心以求理」的哲學,建立了系統的心性一體的一元論體系,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由兩個重要的理論組成,一是致良知,二是知行合一。由於他的文治武功非常突出,也被稱之為聖人。
  • 灰雁踏青(2)
    新華社照片,外代,2020年4月14日 (外代二線)(13)灰雁踏青 4月13日,在德國卡爾斯魯厄附近的瓦格巴赫涅德龍自然保護區,一隻小灰雁在草地上漫步。新華社/歐新新華社照片,外代,2020年4月14日 (外代二線)(14)灰雁踏青 4月13日,在德國卡爾斯魯厄附近的瓦格巴赫涅德龍自然保護區,一群小灰雁在草地上漫步。 新華社/歐新新華社照片,外代,2020年4月14日 (外代二線)(15)灰雁踏青 4月13日,在德國卡爾斯魯厄附近的瓦格巴赫涅德龍自然保護區,一隻小灰雁在草地上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