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指南適用對象:7-24月齡嬰幼兒(出生180天後-24月齡內)
該階段寶寶的生理特點:處於1000日機遇窗口期的第三階段,隨著寶寶的逐漸成長,單純的母乳餵養已經不能滿足其對營養及能量的需求了,消化器官和感知行為能力的發展,需要寶寶更多的對外部世界進行接觸和嘗試,是從被動餵養到主動進食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餵養行為,將對寶寶產生長期而深遠的影響。
營養專家針對我國7-24個月齡嬰幼兒可能出現的問題,經過科學的論證,提出了以下6條核心的餵養指南:
繼續母乳餵養,滿6月齡起添加輔食。從富含鐵的泥糊狀食物開始,逐步添加達到食物多樣。提倡順應餵養,鼓勵但不強迫進食。輔食不加調味品,儘量減少糖和鹽的攝入。注重飲食衛生和安全。定期監測體格指標,追求健康生長。繼續母乳餵養,滿6月齡起添加輔食。
這一階段的母乳仍然能為寶寶提供部分能量,優質蛋白質、鈣等營養素,以及各種免疫保護因子等。作為母子間的親密連接,母乳餵養能促進嬰幼兒發育。因此7-24月齡嬰幼兒應繼續母乳餵養。特殊情況無法繼續母乳餵養時,優先選擇配方奶粉。
滿6月齡的嬰兒,胃腸道等消化器官已相對發育完善,可消化母乳以外的多樣化食物。寶寶也已經為接受新的食物做好了準備好,此時開始添加輔食,不僅能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也能滿足其心理需求,並促進其感知覺、心理及認知和行為能力的發展。
核心推薦總結:
嬰兒滿6月齡後仍需繼續母乳餵養,並逐漸引入各種食物。輔食是指除母乳和/或配方奶以外的其他各種的食物。有特殊需要時須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輔食添加時間。不能母乳養或母乳不足的嬰幼兒,應選擇配方奶作為母乳的補充。從富含鐵的泥糊狀食物開始,逐步添加達到食物多樣。
我國7-24月齡嬰幼兒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仍處於較高的水平,並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由於母乳中鐵的含量較低,6月齡內嬰兒主要依靠胎兒期肝臟儲存鐵,維持體內鐵需要,而滿6月齡後,由於生長越快,血容量擴張也越快,對鐵的需要量也越高。需從輔食中獲得鐵。據估算,7-12月齡嬰兒鐵的需要量高達8-10mgd,極易因鐵攝入不足而造成缺鐵和缺鐵性貧血。
7-12月齡嬰兒所需能量約1/3-1/2來自輔食。13-24月齡幼兒約1/2-2/3的能量來自輔食,而嬰幼兒來自輔食的鐵更高達99%。
因而嬰兒最先添加的輔食應該是富鐵的高能量食物,如強化鐵的嬰兒米粉、肉泥等,
在此基礎上逐漸引入其他不同種類的食物以提供不同的營養素。
核心推薦總結:
隨母乳量減少,逐漸增加輔食量。首先添加強化鐵的嬰兒米粉、肉泥等富鐵的泥糊狀食物。每次只引入一種新的食物,逐步達到食物多樣化。從泥糊狀食物開始,逐淅過渡到固體食物。輔食應適量添加植物油。提倡順應餵養,鼓勵但不強迫進食。
通過順應餵養,增強嬰幼兒對餵養的注意與興趣,增進嬰幼兒對飢餓或飽足的內在感受的體會和關注,激發嬰幼兒以獨特和有意義的信號與父母溝通交流,並促進嬰幼兒逐步學會獨立進食。嬰幼兒有天然的感知饑飽,調節能量攝入的能力,但這種能力會受到父母不良餵養習慣等環境因素的影響。長期過量餵養或餵養不足可導致嬰幼兒對饑飽感知能力的下降,並進而造成超重肥胖或體重不足。
據研究,嬰幼兒需要多次才能接受新的食物。當嬰幼兒拒絕某種新的食物時,父母或餵養者要有充分的耐心,反覆嘗試。鼓勵嬰幼兒嘗試各種不同口味和質地的蔬菜和水果,並逐步的增加攝入量。
核心推薦總結:
耐心餵養,鼓勵進食,但決不強迫餵養。鼓勵並協助嬰幼兒自己進食,培養進餐興趣。進餐時不看電視、玩玩具,每次進餐時間不超過20分鐘。進餐時餵養者與嬰幼兒應有充分的交流,不以食物作為獎勵或懲罰。父母應保持自身良好的進食習慣,成為嬰幼兒的榜樣。輔食不加調味品,儘量減少糖和鹽的攝入。
7~24月齡嬰幼兒的腎臟、肝臟等各種器官還未發育成熟,過量攝入鈉可能會增加腎臟負擔。有研究觀察到,配方奶餵養的出生早期嬰兒比母乳餵養嬰兒的腎臟稍大,推測與嬰兒從配方奶中攝入較多的鈉,造成腎負荷過高有關。國外研究提示,1歲以上幼兒過多的食用加工的肉製品、方便食品等。會導致鈉攝入過多的風險。
糖的過量攝入不僅增加嬰幼兒齲齒的風險,而且額外的空能量攝入,增加兒童期、成年期肥胖的風險,並相應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核心推薦總結:
嬰幼兒輔食應單獨製作保持食物原味,不要額外添加糖、鹽及各種調味品。1歲以後逐漸嘗試淡口味的家庭膳食。注重飲食衛生和安全。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食品安全五大要點:①保持清潔;②生熟分開;③做熟;④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⑤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研究表明:因輔食被微生物汙染而導致的嬰幼兒腹瀉,是添加輔食後,腹瀉風險大大增加的重要原因。一些簡單的防範措施如:將食物充分煮熟、冷藏保存、不能冷藏時在2小時內吃完等,可預防食物被汙染並減少嬰幼兒腹瀉。做好餐具的清潔,以及勤洗手也是減少食源性感染的重要方法。
此外對於進食過程中出現的意外傷害,也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核心推薦總結:
選擇安全、優質、新鮮的食材。製作過程始終保持清潔衛生,生熟分開。不吃剩飯,妥善保存和處理剩餘食物,飯前洗手,進食應有成人看護,並注意進食環境安全。定期監測體格指標,追求健康生長。
2歲以下嬰幼兒的生長與遺傳、種族、地域等因素無關,正常出生的足月嬰幼兒生長主要受營養的影響。因此,通過追蹤嬰幼兒體格生長指標,如年齡、身長、體重等數據之間的關係,可以比較客觀地反映嬰幼兒的營養狀況。
核心推薦總結:
體重、身長是反映嬰幼兒營養狀況的直觀指標。每3個月一次,定期測量身長、體重、頭圍等體格生長指標平穩生長是最佳的生長模式。中國營養學會的專家針對7~24月齡嬰幼兒,提出6條核心的科學餵養指南,希望能幫助寶媽們,在寶寶營養和餵養方面提供參考,正確對待和解決在添加輔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寶寶長期的健康打好堅實的基礎。
(你有什麼關於寶寶餵養的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大家一起討論,感謝閱讀,期待你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