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上交所官網顯示,科創板上市委員會將於12月16日召開2020年第122次上市委員會審議會議,審議江西悅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悅安新材」)的首發事項。
但是在翻閱了悅安新材招股書後,小編發現公司還存在如下問題需要作出進一步解答。
除去「豐厚」的政府補助,公司經歷「仰臥起坐」式利潤波動
公司在招股書中交了一份看起來「光鮮亮麗」的成績單:2017年公司淨利潤1914萬元,到了2018年淨利潤直升至4336.42萬元,增長率高達161.67%,可以說是質的飛躍。2019年公司淨利保持了緩慢的上升,今年1-9月份相比去年同期也算持平。
但是細看利潤構成,小編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報告期內,公司取得的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分別為 144.85 萬元、84.24 萬元、1,928.61萬元、520.54 萬元,佔當期利潤總額比例分別為 7.57%、1.67%、 31.58%、22.95%。也就是說,公司經營利潤只在2018年「短暫的拉升了一下」,2019年便呈斷崖式下跌!除去近2000萬元的政府補助,2019年公司淨利只剩3368萬元,較2018年下降了22%。同時除了享受政府補助以外,公司還享受高新技術企業以及西部大開發企業等各種稅收優惠。
公司也在招股書中坦言:2019年政府補助較高是源於一筆高額上市獎勵款,不具備可持續性。那麼以此經營現狀,公司未來盈利可持續性何在?
股份轉讓價格存疑,受讓股東在任期間還曾設立同業競爭企業?
招股書中,公司披露了這樣一起股權轉讓:2017年7月15日,悅安有限召開股東會,同意嶽龍科技、嶽龍投資、嶽龍生物分別與總經理王兵和市場部部長劉曉雲進行股權轉讓,其他股東放棄優先認購權。此次轉讓價格為1.80 元/股。一年以後,公司向員工持股平臺宏悅合夥、嶽龍合夥分別增資75 萬元和275 萬元,定價6.00 元/股。此次增資價格已經是一年前股轉價格的三倍以上!17年公司針對王兵和劉曉雲的股權轉讓價格是否公允實在讓人懷疑。
除此之外,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贛州藍海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稱藍海新材)於2012年由王兵和劉曉雲創立,且藍海新材經營內容與公司相同。2018年,為了解除同業競爭,公司收購了藍海新材全部股權。
公司如何能默許在任董事及市場部部長在外開設同業公司,還以極低價格向其二人轉讓股份,若不解釋清楚,恐怕很難讓人打消疑慮。
公司董事人均百萬年薪,核心技術人員年薪卻不到10萬
2019年,公司董高監及核心技術人員領取薪酬總額為544.45萬元,佔當期利潤總額8.91%。其中董事長李上奎,董事王兵及李博年薪分別為105.6萬元、108.71萬元和119.43萬元。而公司核心技術人員李顯信19年年薪16萬元,另一位核心技術人員羅永弟19年年薪甚至連10萬都不到僅為6.12萬元。公司核心技術人員薪酬差距如此之大是否合理?
主要客戶銷售金額和其披露數據不符,究竟誰在說謊?
根據公司招股書披露,2018年至報告期末公司第一大客戶為江蘇精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精研科技),公司對其銷售金額分別為4521萬元、6211.82萬元和2086.4萬元。但是根據精研科技披露的2019年年報顯示,其19年針對第一大供應商的採購金額為5594.12萬元,與公司招股書中數據相差600萬有餘!究竟是何原因讓兩份數據差額如此之大?
關於以上疑問,截至發稿,我們未收到任何回復和反饋。
嚴正聲明:本文為《三稜財經》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寫明出處。
本文的信息或所述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內容摘取企業公開披露信息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