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年留意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某些用人單位反饋,市場上優秀的陳列師太少。某些陳列師也很困惑,說自己也想成為優秀的陳列師,卻不知道怎樣才算優秀,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每個人對優秀的定義是不同的。陳列師作為服裝行業的勞動者,為用人單位(服裝企業)創造價值(利潤)從而獲取勞動報酬(工資),是他們的權利和義務。服裝企業普遍認為「創造價值較大」的員工比較優秀。無論你認同還是不認同,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優秀的陳列師一定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
我們前面說過,陳列工作創造利潤的三個點分別是:
1. 銷售業績——通過陳列使銷售量實現最大化,重點是主力銷售區、點掛和模特。
2. 售罄率——把控陳列面積與陳列位置,平衡銷量與庫存,做到庫存最小化。
3. 平均折扣——把握店鋪和產品的價值感,保證客流質量,提昇平均銷售折扣。
這三個點都是通過頻繁的店鋪陳列調整來實現的,然而陳列師的數量、精力、工作效率等客觀情況決定了這三點實現起來有較高的難度,如何才能在所有店鋪當中實現這三個利潤點呢?這就要靠陳列師的工作效率了,也就是單店陳列調整的時間與結果。
時間和結果,兩者往往是矛盾的,要想結果好,就要投入更多的時間,時間花得少,結果往往不理想。比如說,某些陳列師遠程指揮店長調陳列,就很難在銷售業績、售罄率和平均折扣方面有較好的結果。
那麼這兩者之間有沒有一個平衡點呢?如何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效果?這就不得不說陳列師的陳列流程了,要保證結果,必然少不了數據分析這一步。不管是男裝、女裝、兒童裝、休閒裝還是運動裝,其陳列流程都可以是這樣的,如圖 1。(備註:部分品牌店鋪的「流水臺」可變更為「中場」。)
第 1~3 步確保店鋪陳列的大方向沒有問題,第 4~7 步則是參考店鋪陳列手冊或樣版店鋪的陳列照片,照著做即可,而第 8 步是檢查與驗收,確保員工的重點陳列(如點掛)不走樣。
再說陳列時間,要想高效,就必須在把握好大方向的基礎上,將重複性的基礎工作分配給店鋪員工,也就是減少整個陳列流程中自己的工作量。那麼,哪些工作是可分配給店員來做的呢?如圖 2。
陳列師或店長需要花的時間,主要在數據分析、陳列規劃和貨品整合上,100 平方米左右的店鋪,第 1~3 步工作 1 小時足夠了,後面的陳列審核工作就變得很簡單,可以當場檢查,也可以照片跟進。這樣,一家 100 平方米店鋪的陳列時間,約用 2 小時。每天工作 8 小時的陳列師,從理論上講,一天可以調整 4~8 家店鋪的陳列。考慮到店與店之間的交通時間,陳列師一天的平均陳列調整數量在 2~4 家。
在數據導向的基礎上,用半小時到 1 小時做好陳列面積、陳列位置的規劃與整合,再確保點掛模特不出錯,陳列師的核心工作就完成了。不同的店鋪,又會有不同的規劃與整合,久而久之,陳列師的經驗就會越來越豐富,創造的價值就會越來越大。
俗話說,將軍是打出來的,駿馬是跑出來的,經驗和能力也是在經年累月的實戰中積累出來的。陳列師的戰場不在辦公室,而在終端店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