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人有「七情六慾」,那麼什麼是「七情」呢?
七情,就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中醫認為它是人體對外界環境的生理反應,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直接致人於病的。但是,倘若情志活動劇烈、過度,超越人體能夠承受的限度,並持久不得平靜,那就必然影響臟腑氣血功能,導致全身氣血紊亂。
了解七情對身體的作用,特別是過度的情緒對身體的傷害,可以起到起到防病治病的功能。
早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就有:「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的說法。五臟分別對應五種情,分別是喜對應心,怒對應肝,憂對應肺,思對應脾,恐對應腎,是為五情。因五臟對應五行,故五情也因之對應五行有相生相剋的關係,喜屬於金,怒屬於木,憂屬於金,思屬於土、恐屬於水。到了宋代,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一書在五情的基礎上增加悲、驚二情,即為七情。
七情是人體臟腑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與五臟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對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發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如果突然的、劇烈的或長期的精神刺激,情緒反應過度強烈或持久,則七情過度,就會影響內臟功能,氣血調節功能紊亂而致病。
如《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又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都說明了七情的過度偏激對人體的氣血、臟腑均有一定的損害。
以下,我們就談談七情對身體的影響,講一講相關有趣的故事。
中醫認為心主神志,與人們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有密切關係,喜為心之志。喜在正常情況下能緩和一下緊張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中醫有「喜則氣緩」之說。民間也有「人逢喜事精神爽」,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但是,喜樂過極則損傷心神,就可導致心的病變,出現乏力、出汗、胸悶、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重則神志錯亂,語無倫次,哭笑無常,舉止異常等。這種情況,中國有句古話形容的很好,叫「樂極生悲」。
中學課本中有一篇文章叫《範進中舉》,講述範進從年青考到老,不知考了多少次,一直沒有考中舉人。他一家生活貧困潦倒,被人瞧不起,尤其是他的嶽父對他非常之狠,非打即罵,範進十分懼怕他。範進中年終於中了舉人,但「大喜傷心」,精神失常,一場歡喜反成悲。後有人告之以恐勝喜法,提出要他平日所怕之人施以恐嚇,才能解除。他的嶽父狠狠地罵道:「該死的畜牲,你中了什麼?那報錄的話是哄騙你的。」一個耳光打去,才把範進打醒,瘋病也就好了。
範進喜極而瘋
雖然這個故事來源於小說,但是藝術往往是來源於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清代名醫徐靈胎在其《徊溪醫書》書中記載:一位新科狀元因為狂喜,在衣錦還鄉的路上生病了,僕人延請名醫醫治。醫生診斷後,故意跟他說:「你的病沒法治了,七天之後必死。」那狀元受了驚嚇,冷靜下來,過喜之情得到中和緩解,只七天病就好了。
以上兩則故事,不僅說明了過喜對於人身體的傷害,也說明了恐對喜的抑制作用。按照中醫理論,心主喜,心又屬於火,五行中水能克火,而腎屬於水,腎主恐,可以用恐懼來抑制喜。
但用恐制喜之法,除非碰到名醫可以採用,一般人還是應保持良好心態,提高精神境界,努力達到「寵辱不驚「的境界。
人生在世,往往覺得苦多樂少。大部分人感到「喜」的情況不會太多。人們很少說「開心死了」。相反由於生活、工作的壓力,很多人都脾氣不好,發怒的情況比較多,「氣死我了」是很多人常放在嘴邊的話。
怒為肝之志,與喜相反,中醫認為:肝主疏洩,調節人體精神情志;喜條達而惡抑鬱。肝又為剛髒,易於發怒,發怒是人們欲望和需求受到遏抑,鬱怒之火向外發洩的一種表現。
在某種的情況下,小怒可有某種快感,有利於肝膽之氣舒暢條達,則人體就能較好地協調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動,氣血和平。這也是人們往往習慣於發怒的原因。
暴怒太過,則「怒則氣上」而導致頭暈頭痛,面赤耳鳴,甚至暈倒、吐血等症。
說到暴怒對人的傷害,大家印象最深的恐怕是「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一氣周瑜:赤壁大戰後,周瑜想去奪取荊州,卻被諸葛亮搶先奪去; 二氣周瑜:周瑜本想借把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把劉備扣下,逼諸葛亮交出荊州,不料諸葛亮用計使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三氣周瑜:周瑜向劉備討還荊州不成,又率兵攻打失敗,周瑜怒嘆:「既生亮,何生瑜」後吐血而亡。諸葛亮深知周瑜氣量短小會妨害孫劉兩家的聯盟,故施激將法以除掉他。結果三次刺激,導致周瑜暴怒、積怒,進而傷肝,肝氣上逆噴血而亡。
周瑜吐血而亡
三國中還有一位重要人物也是被氣死的,那就是孫權的哥哥「小霸王」孫策。孫策外出打獵時中了埋伏,被人用毒箭射中了臉部。醫生告訴他,說這傷可以治,但應好好養護,一百天不能有劇烈活動,也不能動怒。但是孫策巴不得早點好,心情非常急躁。一天自照鏡子,發現臉上不僅有很明顯的傷口,嚴重毀容,而且形容憔悴,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於是對左右說:「臉成了這個樣子,怎麼還能建功立業!」(建功立業靠臉嗎?)說完一躍而起,掀翻桌子,仰天怒吼,當即傷口迸裂。當天晚上就死了。
孫策大怒而亡
孫策、周瑜兩人是好朋友,而且都算上是當時的高帥富,又都同時有胸懷天下的大志,可謂英雄惺惺相惜。兩人更因為分別娶了大喬、小喬兩姐妹,被天下人羨豔,傳為美談。可惜兩人的結局也竟然一模一樣,都是被氣死的。英年早逝,留下孤兒寡母,讓後人嘆息不已,都是怒給害的。
其實《三國演義》中,很多人都是被氣死的。光被諸葛亮就氣死了三個:周瑜、王朗、曹真。激怒對方可謂諸葛亮慣用的殺人秘技,看來真是英雄「氣短」啊。
但也有人不上當,那就是司馬懿。諸葛亮第七次出兵北伐,遠離蜀國,糧草運輸不便,非常急於速戰速決。但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糧草困難,不能持久,因此兩軍對壘上百天,就是拖延不戰,故意消耗蜀軍糧草。諸葛亮故技重施,送女人衣服給他,意在辱罵司馬懿像女人一樣膽小。手下將領都被激怒,衝昏頭腦,要與諸葛亮決一死戰。司馬懿深知這是諸葛亮的激將法,就是不決戰,終於拖死了諸葛亮,讓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這個故事也說明,大怒也會影響人的思維和判斷力。
怒不僅能傷身體、殺人,中醫認為合理運用也可以收到治病的奇效。被後人尊為「神醫」的華佗就這麼做過。《華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郡守(相當於現在的省長)得了重病,郡守請華佗為他診治。華佗診斷後卻遲遲不予醫治,反而索要了很多財物。過了幾天,華佗不僅不辭而別,而且留下一封書信大罵郡守。郡守大怒之下,吐出黑血一升,並且命令手下追殺華佗。郡守的兒子私底下制止了手下人。原來,華佗之前已將治療方案告知郡守的兒子,他父親必須大怒才能痊癒,因此才演出這一幕戲。過了不久,郡守果然病好了。
神醫華佗
因為人們經常容易發怒,故而古代因怒而影響理智,甚至生病死亡的情況非常之多。又由於發怒的人往往身份尊貴、地位高,旁人難以直接勸解,中醫有時採用非常巧妙的方法,那就是「以悲制怒」。
中醫認為悲可以制怒。因為根據五行理論,肝屬於木,肺屬於金,金克木。而悲是肺的專主情志,故而悲可以抑制怒。關於這一點,有一則非常有趣的故事:
漢武帝對法律執行非常嚴格,不少大臣和貴族一旦犯法,往往被殺頭。甚至他的親外甥犯法,他都果斷的判處死刑。一次他的乳母在宮外犯了法,武帝盛怒之下想處置他,乳母向東方朔求助。東方朔說: 「皇上殘忍而且固執,別人幫你說好話,只會讓你早點死。如果你想得到赦免,就在請罪告退之後,不斷地回頭望他,千萬不可說什麼。我再給你幫幫忙。」不久,乳母來向漢武帝請罪,漢武帝一言不發。乳母在告退時,頻頻回顧。於是東方朔就對乳母說:「你真是痴心妄想,皇帝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了,哪裡還會靠你的乳汁養活呢?」漢武帝聽了,面露悽然之色,憐憫之情蓋過了憤怒,當即赦免了乳母的罪過。這是個以悲制怒的故事,不然漢武帝的乳母必死無疑。
漢武帝
因此,金朝名醫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一書有:「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 的內容,講的就是碰到家中長輩盛怒難消時,可以對他說一些令他感到傷感、憐憫的話,這樣長輩的怒氣就容易消了。
明代名醫張景嶽的醫案中也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兩個女孩子吵架,其中一個女孩子大怒之下,給氣病了,家人請名醫張景嶽為其診治。張景嶽在了解病因之後,便聲言其病情非常嚴重,必須大量的使用灸法(艾灸)才能治好。這個女孩在床上聽說灸法不僅會引起疼痛,而且會損毀面容或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隨即嚇得哭起來。悲則氣消,胸中的鬱怒之氣隨即排解,病就好了。這也是合理運用七情之間相生相剋的原理治病的一個典型案例。
從以上案例中可見過度的怒則會導致人生理和心理產生諸多嚴重問題。而現實生活中發怒還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造成矛盾,甚至殺身之禍,很多刑事案件都是發怒後一時衝動造成的。所以為了自己和他人,我們要儘量少發怒。努力提高涵養,擴大心量,就能夠容忍他人,這樣自然會少怒、不怒,從而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和良好的人際關係。
「憂」,指憂愁而沉鬱。表現為憂心忡忡,愁眉苦臉而整日長籲短嘆,垂頭喪氣。
憂為肺之志,憂傷肺,憂則氣鬱。中醫認為:肺主氣,憂愁過度會影起肺氣鬱滯不暢。臨床上出現:少氣,音低,息微,咳嗽,胸滿,氣粗等症狀。然而,它又會往往會傷及於脾,造成食欲不振。過度悲哀,耗傷肺氣。情緒低落使人意志消沉,心神沮喪,又可出現面色慘澹,籲嘆飲泣,精神萎靡不振之症。
諺語說:「愁一愁,少白頭」。傳說伍子胥過文昭關,一夜之間鬚髮全白,就是因為心中有事,過分憂愁所致的。
伍子胥一夜憂白頭
「杯弓蛇影」的典故,也非常說明憂愁對身體的傷害。
史書上記載:晉朝的有個大臣叫樂廣。一天,他宴請賓客,大廳中觥籌交錯,異常熱鬧。大家猜拳行令,飲酒作樂。一位客人正舉杯痛飲,無意中瞥見杯中似有一遊動的小蛇,但礙於眾多客人的情面,他硬著頭皮把酒喝下。此後,他憂心忡忡,老是覺得有蛇在腹中蠢蠢欲動,整天疑慮重重,噁心欲吐,最後竟臥床不起。後來,樂廣得知他的病因,告訴他這是牆上掛著的弓在酒中的影子。客人的病就好了。
在古代,長期憂愁造成身心疾病而過早去世的人非常多,如屈原、賈誼、杜甫等。李白雖然看似浪漫灑脫,但他的詩中經常有「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舉杯澆愁愁更愁」之類的內容,說明他是長期處於憂愁的狀態的。這也是古代詩人很少有高壽的原因。
宋代名臣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說他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長期憂心國家大事,也讓他身體也不太好,最後死在就任途中,不得壽終正寢。
五行相生相剋,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憂傷肺、喜勝憂。憂則氣結,喜則百脈舒和,也就是說適當喜慶可以制約過憂所致的病變。
中國民間有「衝喜」的說法,就是哪家有長期憂心的事情,就讓家裡子女儘早結個婚,用喜慶來衝淡家人的憂愁。
曹操《短歌行》中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之語, 說的就是舉辦宴會,大家一起喝喝酒、高興高興,從而以緩解憂愁。但是人生苦短,苦多樂少,哪裡能經常找到喜樂去化解憂愁呢?
其實,解除憂愁最好的辦法,就是調整心態。心態一好,自然萬事不放在心頭,就是俗話說的「少操那份閒心」。同樣是大詩人,白居易的一生和結局,比李白和杜甫要好得多。
白居易晚年與朋友們談佛論道
白居易二十幾歲就中了進士,中年儘管有些坎坷,但他都能坦然面對,為官任上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晚年退休後,住在洛陽香山別墅,拿著豐厚的俸祿過著安逸的生活。他活了75歲,在唐朝詩人中可謂高壽。他的一生雖然也起起落落,但在同時代詩人中算是善始善終的。這源於他非常看得開,他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他的處世原則,不該他操的心他不操,沒有那麼多憂愁牢騷,生活態度很好。晚年更是學佛,修心養性,樂善好施,經常和一些高僧談論佛法。他的詩中,很少有「憂愁」二字,說明了他平時的心態,而心態也決定他的命運。(待續未完)
----
更多精彩內容,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慈聖堂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