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對身體的影響(一)

2021-02-12 慈聖堂

人們常說人有「七情六慾」,那麼什麼是「七情」呢?

七情,就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中醫認為它是人體對外界環境的生理反應,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直接致人於病的。但是,倘若情志活動劇烈、過度,超越人體能夠承受的限度,並持久不得平靜,那就必然影響臟腑氣血功能,導致全身氣血紊亂。

了解七情對身體的作用,特別是過度的情緒對身體的傷害,可以起到起到防病治病的功能。

早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就有:「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的說法。五臟分別對應五種情,分別是喜對應心,怒對應肝,憂對應肺,思對應脾,恐對應腎,是為五情。因五臟對應五行,故五情也因之對應五行有相生相剋的關係,喜屬於金,怒屬於木,憂屬於金,思屬於土、恐屬於水。到了宋代,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一書在五情的基礎上增加悲、驚二情,即為七情。

七情是人體臟腑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與五臟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對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發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如果突然的、劇烈的或長期的精神刺激,情緒反應過度強烈或持久,則七情過度,就會影響內臟功能,氣血調節功能紊亂而致病。

如《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又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都說明了七情的過度偏激對人體的氣血、臟腑均有一定的損害。

以下,我們就談談七情對身體的影響,講一講相關有趣的故事。

中醫認為心主神志,與人們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有密切關係,喜為心之志。喜在正常情況下能緩和一下緊張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中醫有「喜則氣緩」之說。民間也有「人逢喜事精神爽」,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但是,喜樂過極則損傷心神,就可導致心的病變,出現乏力、出汗、胸悶、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重則神志錯亂,語無倫次,哭笑無常,舉止異常等。這種情況,中國有句古話形容的很好,叫「樂極生悲」。

中學課本中有一篇文章叫《範進中舉》,講述範進從年青考到老,不知考了多少次,一直沒有考中舉人。他一家生活貧困潦倒,被人瞧不起,尤其是他的嶽父對他非常之狠,非打即罵,範進十分懼怕他。範進中年終於中了舉人,但「大喜傷心」,精神失常,一場歡喜反成悲。後有人告之以恐勝喜法,提出要他平日所怕之人施以恐嚇,才能解除。他的嶽父狠狠地罵道:「該死的畜牲,你中了什麼?那報錄的話是哄騙你的。」一個耳光打去,才把範進打醒,瘋病也就好了。

範進喜極而瘋

雖然這個故事來源於小說,但是藝術往往是來源於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清代名醫徐靈胎在其《徊溪醫書》書中記載:一位新科狀元因為狂喜,在衣錦還鄉的路上生病了,僕人延請名醫醫治。醫生診斷後,故意跟他說:「你的病沒法治了,七天之後必死。」那狀元受了驚嚇,冷靜下來,過喜之情得到中和緩解,只七天病就好了。 

以上兩則故事,不僅說明了過喜對於人身體的傷害,也說明了恐對喜的抑制作用。按照中醫理論,心主喜,心又屬於火,五行中水能克火,而腎屬於水,腎主恐,可以用恐懼來抑制喜。

但用恐制喜之法,除非碰到名醫可以採用,一般人還是應保持良好心態,提高精神境界,努力達到「寵辱不驚「的境界。

人生在世,往往覺得苦多樂少。大部分人感到「喜」的情況不會太多。人們很少說「開心死了」。相反由於生活、工作的壓力,很多人都脾氣不好,發怒的情況比較多,「氣死我了」是很多人常放在嘴邊的話。

怒為肝之志,與喜相反,中醫認為:肝主疏洩,調節人體精神情志;喜條達而惡抑鬱。肝又為剛髒,易於發怒,發怒是人們欲望和需求受到遏抑,鬱怒之火向外發洩的一種表現。

在某種的情況下,小怒可有某種快感,有利於肝膽之氣舒暢條達,則人體就能較好地協調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動,氣血和平。這也是人們往往習慣於發怒的原因。

暴怒太過,則「怒則氣上」而導致頭暈頭痛,面赤耳鳴,甚至暈倒、吐血等症。

說到暴怒對人的傷害,大家印象最深的恐怕是「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一氣周瑜:赤壁大戰後,周瑜想去奪取荊州,卻被諸葛亮搶先奪去; 二氣周瑜:周瑜本想借把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把劉備扣下,逼諸葛亮交出荊州,不料諸葛亮用計使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三氣周瑜:周瑜向劉備討還荊州不成,又率兵攻打失敗,周瑜怒嘆:「既生亮,何生瑜」後吐血而亡。諸葛亮深知周瑜氣量短小會妨害孫劉兩家的聯盟,故施激將法以除掉他。結果三次刺激,導致周瑜暴怒、積怒,進而傷肝,肝氣上逆噴血而亡。

周瑜吐血而亡

三國中還有一位重要人物也是被氣死的,那就是孫權的哥哥「小霸王」孫策。孫策外出打獵時中了埋伏,被人用毒箭射中了臉部。醫生告訴他,說這傷可以治,但應好好養護,一百天不能有劇烈活動,也不能動怒。但是孫策巴不得早點好,心情非常急躁。一天自照鏡子,發現臉上不僅有很明顯的傷口,嚴重毀容,而且形容憔悴,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於是對左右說:「臉成了這個樣子,怎麼還能建功立業!」(建功立業靠臉嗎?)說完一躍而起,掀翻桌子,仰天怒吼,當即傷口迸裂。當天晚上就死了。

孫策大怒而亡

孫策、周瑜兩人是好朋友,而且都算上是當時的高帥富,又都同時有胸懷天下的大志,可謂英雄惺惺相惜。兩人更因為分別娶了大喬、小喬兩姐妹,被天下人羨豔,傳為美談。可惜兩人的結局也竟然一模一樣,都是被氣死的。英年早逝,留下孤兒寡母,讓後人嘆息不已,都是怒給害的。

其實《三國演義》中,很多人都是被氣死的。光被諸葛亮就氣死了三個:周瑜、王朗、曹真。激怒對方可謂諸葛亮慣用的殺人秘技,看來真是英雄「氣短」啊。

但也有人不上當,那就是司馬懿。諸葛亮第七次出兵北伐,遠離蜀國,糧草運輸不便,非常急於速戰速決。但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糧草困難,不能持久,因此兩軍對壘上百天,就是拖延不戰,故意消耗蜀軍糧草。諸葛亮故技重施,送女人衣服給他,意在辱罵司馬懿像女人一樣膽小。手下將領都被激怒,衝昏頭腦,要與諸葛亮決一死戰。司馬懿深知這是諸葛亮的激將法,就是不決戰,終於拖死了諸葛亮,讓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這個故事也說明,大怒也會影響人的思維和判斷力。

怒不僅能傷身體、殺人,中醫認為合理運用也可以收到治病的奇效。被後人尊為「神醫」的華佗就這麼做過。《華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郡守(相當於現在的省長)得了重病,郡守請華佗為他診治。華佗診斷後卻遲遲不予醫治,反而索要了很多財物。過了幾天,華佗不僅不辭而別,而且留下一封書信大罵郡守。郡守大怒之下,吐出黑血一升,並且命令手下追殺華佗。郡守的兒子私底下制止了手下人。原來,華佗之前已將治療方案告知郡守的兒子,他父親必須大怒才能痊癒,因此才演出這一幕戲。過了不久,郡守果然病好了。

神醫華佗

因為人們經常容易發怒,故而古代因怒而影響理智,甚至生病死亡的情況非常之多。又由於發怒的人往往身份尊貴、地位高,旁人難以直接勸解,中醫有時採用非常巧妙的方法,那就是「以悲制怒」。

中醫認為悲可以制怒。因為根據五行理論,肝屬於木,肺屬於金,金克木。而悲是肺的專主情志,故而悲可以抑制怒。關於這一點,有一則非常有趣的故事:

漢武帝對法律執行非常嚴格,不少大臣和貴族一旦犯法,往往被殺頭。甚至他的親外甥犯法,他都果斷的判處死刑。一次他的乳母在宮外犯了法,武帝盛怒之下想處置他,乳母向東方朔求助。東方朔說: 「皇上殘忍而且固執,別人幫你說好話,只會讓你早點死。如果你想得到赦免,就在請罪告退之後,不斷地回頭望他,千萬不可說什麼。我再給你幫幫忙。」不久,乳母來向漢武帝請罪,漢武帝一言不發。乳母在告退時,頻頻回顧。於是東方朔就對乳母說:「你真是痴心妄想,皇帝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了,哪裡還會靠你的乳汁養活呢?」漢武帝聽了,面露悽然之色,憐憫之情蓋過了憤怒,當即赦免了乳母的罪過。這是個以悲制怒的故事,不然漢武帝的乳母必死無疑。

漢武帝

因此,金朝名醫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一書有:「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 的內容,講的就是碰到家中長輩盛怒難消時,可以對他說一些令他感到傷感、憐憫的話,這樣長輩的怒氣就容易消了。

明代名醫張景嶽的醫案中也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兩個女孩子吵架,其中一個女孩子大怒之下,給氣病了,家人請名醫張景嶽為其診治。張景嶽在了解病因之後,便聲言其病情非常嚴重,必須大量的使用灸法(艾灸)才能治好。這個女孩在床上聽說灸法不僅會引起疼痛,而且會損毀面容或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隨即嚇得哭起來。悲則氣消,胸中的鬱怒之氣隨即排解,病就好了。這也是合理運用七情之間相生相剋的原理治病的一個典型案例。

從以上案例中可見過度的怒則會導致人生理和心理產生諸多嚴重問題。而現實生活中發怒還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造成矛盾,甚至殺身之禍,很多刑事案件都是發怒後一時衝動造成的。所以為了自己和他人,我們要儘量少發怒。努力提高涵養,擴大心量,就能夠容忍他人,這樣自然會少怒、不怒,從而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和良好的人際關係。

「憂」,指憂愁而沉鬱。表現為憂心忡忡,愁眉苦臉而整日長籲短嘆,垂頭喪氣。

憂為肺之志,憂傷肺,憂則氣鬱。中醫認為:肺主氣,憂愁過度會影起肺氣鬱滯不暢。臨床上出現:少氣,音低,息微,咳嗽,胸滿,氣粗等症狀。然而,它又會往往會傷及於脾,造成食欲不振。過度悲哀,耗傷肺氣。情緒低落使人意志消沉,心神沮喪,又可出現面色慘澹,籲嘆飲泣,精神萎靡不振之症。

諺語說:「愁一愁,少白頭」。傳說伍子胥過文昭關,一夜之間鬚髮全白,就是因為心中有事,過分憂愁所致的。

伍子胥一夜憂白頭

「杯弓蛇影」的典故,也非常說明憂愁對身體的傷害。

史書上記載:晉朝的有個大臣叫樂廣。一天,他宴請賓客,大廳中觥籌交錯,異常熱鬧。大家猜拳行令,飲酒作樂。一位客人正舉杯痛飲,無意中瞥見杯中似有一遊動的小蛇,但礙於眾多客人的情面,他硬著頭皮把酒喝下。此後,他憂心忡忡,老是覺得有蛇在腹中蠢蠢欲動,整天疑慮重重,噁心欲吐,最後竟臥床不起。後來,樂廣得知他的病因,告訴他這是牆上掛著的弓在酒中的影子。客人的病就好了。

在古代,長期憂愁造成身心疾病而過早去世的人非常多,如屈原、賈誼、杜甫等。李白雖然看似浪漫灑脫,但他的詩中經常有「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舉杯澆愁愁更愁」之類的內容,說明他是長期處於憂愁的狀態的。這也是古代詩人很少有高壽的原因。

宋代名臣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說他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長期憂心國家大事,也讓他身體也不太好,最後死在就任途中,不得壽終正寢。

五行相生相剋,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憂傷肺、喜勝憂。憂則氣結,喜則百脈舒和,也就是說適當喜慶可以制約過憂所致的病變。

中國民間有「衝喜」的說法,就是哪家有長期憂心的事情,就讓家裡子女儘早結個婚,用喜慶來衝淡家人的憂愁。

曹操《短歌行》中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之語, 說的就是舉辦宴會,大家一起喝喝酒、高興高興,從而以緩解憂愁。但是人生苦短,苦多樂少,哪裡能經常找到喜樂去化解憂愁呢?

其實,解除憂愁最好的辦法,就是調整心態。心態一好,自然萬事不放在心頭,就是俗話說的「少操那份閒心」。同樣是大詩人,白居易的一生和結局,比李白和杜甫要好得多。

白居易晚年與朋友們談佛論道

白居易二十幾歲就中了進士,中年儘管有些坎坷,但他都能坦然面對,為官任上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晚年退休後,住在洛陽香山別墅,拿著豐厚的俸祿過著安逸的生活。他活了75歲,在唐朝詩人中可謂高壽。他的一生雖然也起起落落,但在同時代詩人中算是善始善終的。這源於他非常看得開,他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他的處世原則,不該他操的心他不操,沒有那麼多憂愁牢騷,生活態度很好。晚年更是學佛,修心養性,樂善好施,經常和一些高僧談論佛法。他的詩中,很少有「憂愁」二字,說明了他平時的心態,而心態也決定他的命運。(待續未完)

  

----

更多精彩內容,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慈聖堂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倪海廈:七情對臟腑的影響及致病特點
    七情還與機體本身的耐受、調節能力有關。七情致病不同於六淫,六淫(風、寒、暑、溼、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主要從口鼻或皮毛侵入人體,而七情則直接影響有關臟腑而發病。七情不僅可以引起多種疾病的發生,而且對疾病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它可促進病情的好轉與惡化。
  • 【七情與五臟】喜傷心,怒傷肝...七情過激傷五臟!可知七情致病亦治病?
    七情是人們對於外在各種刺激所引起的不同心理狀態。外界不同的刺激因素可引起相應的情志活動。一般而言,七情是人體對外界的正常反應,不會令人致病。但如果外來的精神刺激突然而持久,使情志太過,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種過度的七情,是內傷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 「七情」與臟腑攸關靠譜嗎?
    在傳統中醫裡面認為人的情緒與臟腑功能有關;比如說:「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對應於五臟;七情太過則傷臟腑之氣;喜傷心,怒傷肝,憂思傷脾,悲傷肺,驚恐傷腎,這種說法靠譜嗎?我們從能量變化的角度來分析,這種說法還是有道理的;「氣」是什麼?
  • 七情的致病特點
    1.與精神刺激有關:七情屬於精神性致病因素,其發病必與明顯的精神刺激有關。在整個病程中,情緒的改變可使病情發生明顯的變化。2.直接傷及臟腑:七情過激可影響臟腑之活動而產生病理變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如喜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七情過激雖可傷及五臟,但與心肝的關係尤為密切。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集中的表現,又必須接受心的統一主宰,心神受損必涉及其他臟腑。
  • 中醫說:七情在人體中的表現與危害
    七情是指精神活動在情志方面的七種表現,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
  • 七情與五臟的關係
    七情指:喜、怒、憂、思、悲、驚、恐;五志指:喜、怒、悲、憂、恐。任何食物變化都具有兩重性,即有利也有害。同樣,人的情緒、情感變化也是有利又有弊。但是在正常的情況下,七情活動能夠協調機體的生理功能,不會引起疾病。人都有七情六慾,情志活動是人類正常的生理現象,是人對體內刺激和外界刺激的保護反應,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
  • 喜怒哀樂會對身體產生怎樣的影響?
    喜怒哀樂也是中醫常見的內傷致病因索,它與「悲、恐、驚」合稱為中醫「七情」。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正常的情志活動,是人的精神意識對外界事物的反應。七情與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有密切的關係。七情分屬於五臟,以喜、怒、思、悲、恐為代表,合稱為五志。七情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動範圍內,一般不會使人致病。
  • 子宮健康書:控制「七情」,聰明女人的養宮心經
    點擊上方藍字「博採雅集」關注我們文 | 夏夢摘自《子宮健康書》人的「七情」指的是喜、怒、悲、驚、憂、恐、思七種情緒。人不可能沒有「七情」,因為七情屬於人的正常情緒反應,人的所有情緒都與五臟六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 「七情六慾」是哪七情、哪六欲?
    先看看什麼是七情:「七情」最早見於《禮記·禮運》中,原文記載為:「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在《三字經》中也有記載:「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 對比兩者所記載的內容不難發現,七情是人與生俱來的心理反應,最明顯的不過是「喜、怒、哀、樂」四種情愫。當然「憂、懼、愛、憎、欲」也是人每天都會有的心理反應,只是人們一貫喜歡說「喜、怒、哀、樂」罷了。 說到七情必須得提一提佛教的「七情」。
  • 中藥七情配伍
    中藥七情中藥的七情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其云:「藥有陰陽配合……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後人據此把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和相反七個面,稱為「七情」。1、單行:即單味藥即能發揮預期效果,不需其他藥輔助的稱為單行。如獨參湯,只用一味人參治療元氣大脫證即效。2、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其原有療效。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強清熱瀉火的功效。
  • 佛教中「七情」指的什麼?
    要知道七情是修道的絆腳石,有了七情的妄想,那就不能專心修道,整天妄想紛飛,見到境界就動心。經不起考驗,將所修來的一點定力,都丟光了,而不起作用,這豈不是白費參禪打坐的功夫?無論是男人,或是女人,都要把七情斷盡。什麼是七情?就是喜、怒、哀、懼、愛、惡、欲。簡單介紹如下:喜:不應該喜的,你要喜,這是動了情啦!怒:不應該怒的,你要怒,這是動了情啦!
  • 「七情六慾」是哪七情 、哪六欲?
    那麼,所謂的「七情六慾」到底指的是哪七情、哪六欲,這一說法又是怎麼流傳開的呢?      凡人都有情感,也都有欲望,情感和欲望是兩種基本的心理需求,就其種類而言,可以概括為「七情」和「六欲」。      「七情」包括人們最基本的七種情感,最早的記載見於《禮記·禮運》中:      「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 「七情六慾」是哪七情、哪六欲?
    可凡人存活於世間的的意義少不了七情六慾,可我們常說的「七情六慾」是哪七情、哪六欲? 有情有欲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心理和生理反應,但為什麼是七情六慾?先看看什麼是七情? 說到七情必須得提一提佛教的「七情」。其實佛教的「七情」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
  • 鬥羅大陸漫畫更新:七情七傷防不勝防,唐三竟甘願墮入其中
    鬥羅大陸漫畫更新:七情七傷防不勝防,唐三竟甘願墮入其中上一話說到,唐三在九星七曜影響下,那彩虹天的色彩越加鮮豔,也意味著唐三越加陷入險境之中。只見九天玄階之上,唐三獨自一人穿梭彩虹光環之中,那美麗的色彩並不像看上去那麼友好,每到彩虹經過唐三都會對他的身體進行侵蝕,留下一道道血痕。其實這每一種顏色都是唐三心中的一種極端情緒,憤怒,恐懼,焦慮等等,每種都能給他的精神力和肉體帶來極大的負荷,倘若一不小心墮落其中,那都會對整體造成重創。
  • 感受神秘塔羅牌 鬥羅大陸邀你通關七情考驗
    活動時間:2020年10月16日 00:00——2020年10月18日 23:59 一、七情考驗 在七情考驗中,各位魂師需要依次通過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個關卡,每關各有3組怪物,每組怪物的屬性不同,戰勝任意一組怪物即可通關,大家可以自行選擇挑戰。
  • 五志太過對人的影響
    除了五志外,中醫學另有七情之說,也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清代高士宗曾指出:「七情太過則傷五臟,七情內傷則有所虧損,療之不易也。」【五志太過對人體的影響】     五志太過致病有兩種情況:一是情緒波動太大,過於激烈,會很快致病傷人;另一種情況是某種情緒持續時間太長、過久,也會傷人致病。
  • 六淫七情和五臟間內在聯繫
    中醫學常常把人放在兩個圈裡,第一圈就是自然的圈,《黃帝內經》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比如說春夏秋冬,我們中醫經常講,當風、寒、暑、溼、燥、火太過或不及時,稱為「六淫」或「六邪」,就是當人和自然界之間不能協調的時候,就會產生疾病,這是疾病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圈是社會,這個圈講的是什麼?
  • 一屋兩人三餐四季五味六欲七情百年
    ●  一屋兩人三餐四季五味六欲七情百年(安小羽)●  有個德國作家這麼解釋中年夫妻的兩性關係:「同一間房間裡,他想做愛,她也想做愛,但他們都不想跟彼此做愛。」(黑眼圈的造夢師)●  有限的目標,能讓人生變得簡潔。(隨便丸丸)●  有些人覺得時間是有匯率的吧。自己的時間比較貴,別人的時間比較便宜。
  • 上宣肺氣,下溫腎寒,通理上下諸氣,解七情鬱結,行氣定痛、溫腎
    話題還是回到「心靜、氣順」四個字,心態需要自己努力調整,而順氣之法在中醫文化自古有之,比如有一種可養生的植物,其葉似魚,能理順元氣,上則宣發肺氣,下則溫腎散寒,通理上下諸氣,解七情之鬱結,可用「行氣定痛、溫腎散寒」這八個字來形容它。
  • 提個醒:一味藥:上宣肺氣,下溫腎寒,通理上下諸氣,解七情鬱結,行氣定痛、溫腎
    話題還是回到「心靜、氣順」四個字,心態需要自己努力調整,而順氣之法在中醫文化自古有之,比如有一種可養生的植物,其葉似魚,能理順元氣,上則宣發肺氣,下則溫腎散寒,通理上下諸氣,解七情之鬱結,可用「行氣定痛、溫腎散寒」這八個字來形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