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與五臟的關係

2020-12-21 小龍養身日記

《黃帝內經》中將人的心理活動統稱為情志,它是人在接觸和認識食物時人體的綜合反應。情志養生是我國醫學養生保健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形生神而寓神,神能駕馭形體,形神統一,才能使身心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七情指:喜、怒、憂、思、悲、驚、恐;五志指:喜、怒、悲、憂、恐。任何食物變化都具有兩重性,即有利也有害。同樣,人的情緒、情感變化也是有利又有弊。但是在正常的情況下,七情活動能夠協調機體的生理功能,不會引起疾病。人都有七情六慾,情志活動是人類正常的生理現象,是人對體內刺激和外界刺激的保護反應,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

《黃帝內經》認為人有喜、思、悲、怒等精神情志活動,這是五臟功能的提現。情志與五臟的關係: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脾主思,腎主恐。然而五志的活動一定要在心神的統攝下才可以正常的進行。由於心臟在臟腑功能中是「君主之官」,並起到主導作用,「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如果心神發生錯亂,就會出現喜怒無常、悲思太過、驚恐等。

喜、怒、悲、憂、恐等情態反應本是一種正常的情志活動,如果宣洩太過,也會引發疾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情緒的調節。要做到能夠自我控制精神,擺脫或抵制不良情緒的幹擾。

1.喜則氣緩:過喜會導致心氣渙散,神不守舍,甚至會表現出精神不集中、心神恍惚、嬉笑癲狂等症。

2.怒則氣上:暴怒會激發肝氣,使之鬱氣上衝,並引起氣血奔迫於上,出現眩暈頭疼、面赤耳鳴、昏厥等症狀。

3.悲則氣消:過度的悲傷會傷肺氣,導致形體憔悴、毛髮枯萎、精神不振、等病態症狀。

4.恐則氣下:過度恐懼會使腎氣失固,氣洩於下,如果不能自制,則會因人而異出現兩便失禁、精滑遺洩等症狀。

5.驚則氣亂:猝然驚嚇而引起的氣機逆亂,與膽氣不撞有關。嚴重的可影響肝腎,出現驚厥等症狀。

6.思則氣結:嘗常常由於思慮過度而傷及心脾,引起氣機鬱結,可能會出現心悸,失眠,食慾下降,腹脹等心脾兩傷的症狀。

情志還與自然環境有一定的關係

古人認為:春在志為怒,夏在志為喜,長夏在志為思,秋在志為恐。由此可見,季節不同,情志也不同。這些情志的變化都能通過調節神的方法進行調節,調節神可以調節陰陽,調節內臟的功能從而到達調節情志的功能。

除此之外,氣候對情志也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劇烈的氣候變化,更容易對人產生較大的影響。比如,在陰雨連綿的天氣,人會感覺悶悶不樂、鬱悶等,在陽光明媚的天氣就會感覺心情舒暢。

相關焦點

  • 【七情與五臟】喜傷心,怒傷肝...七情過激傷五臟!可知七情致病亦治病?
    七情是人們對於外在各種刺激所引起的不同心理狀態。外界不同的刺激因素可引起相應的情志活動。一般而言,七情是人體對外界的正常反應,不會令人致病。但如果外來的精神刺激突然而持久,使情志太過,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種過度的七情,是內傷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 七情的致病特點
    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與內臟有著密切的關係。
  • 六淫七情和五臟間內在聯繫
  • 中醫情志病與五臟的關係
    情志,即七情五志。《黃帝內經》首論情志,創立「五志概念」,包括喜、怒、思、憂、恐。
  • 「七情」與臟腑攸關靠譜嗎?
    在傳統中醫裡面認為人的情緒與臟腑功能有關;比如說:「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對應於五臟;七情太過則傷臟腑之氣;喜傷心,怒傷肝,憂思傷脾,悲傷肺,驚恐傷腎,這種說法靠譜嗎?我們從能量變化的角度來分析,這種說法還是有道理的;「氣」是什麼?
  • 倪海廈:七情對臟腑的影響及致病特點
    七情與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有密切的關係。七情分屬於五臟,以喜、怒、思、悲、恐為代表,常稱為五志。七情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動範圍內,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 「七情」對身體的影響(一)
    人們常說人有「七情六慾」,那麼什麼是「七情」呢?七情,就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中醫認為它是人體對外界環境的生理反應,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直接致人於病的。但是,倘若情志活動劇烈、過度,超越人體能夠承受的限度,並持久不得平靜,那就必然影響臟腑氣血功能,導致全身氣血紊亂。
  • 【科普】情志與五臟
    當大腦處在高負荷、高壓力的狀態,那麼脾氣總會變得暴躁、易怒、焦慮、失眠、抑鬱、驚恐或者常常陷入悲觀情緒的旋渦中,這種情緒就會轉化成有害因素,傷及你的五臟。下面了解一下七情及五臟的知識:七情: 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五臟: 即心、肝、脾、肺、腎。五臟精氣是情志活動的基礎,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悲恐驚。
  •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的關係
    這種五臟相互滋生的關係,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的。 用五行相剋說明五臟間的相互制約關係:如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能制約心火,如腎水上濟於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約肺金,如心火之陽熱,可抑制肺氣清肅之太過。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約肝木,如肺氣清肅太過,可抑制肝陽的上亢。
  • 五臟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
    按照五行相生的關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換言之五臟之間就是,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就好,肺好腎就好,腎好肝就好! 按照五行相剋的關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換成五臟就是肺抑制肝陽上亢,肝疏洩脾的鬱滯,脾避免腎水泛濫,腎防止心火亢烈,心可以制約肺清肅的太過!
  • 中藥七情配伍
    中藥七情中藥的七情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其云:「藥有陰陽配合……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後人據此把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和相反七個面,稱為「七情」。1、單行:即單味藥即能發揮預期效果,不需其他藥輔助的稱為單行。如獨參湯,只用一味人參治療元氣大脫證即效。2、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其原有療效。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強清熱瀉火的功效。
  • 淺談五臟五行,相生相剋關係
    中醫五臟對五行大家都知道吧,心,肝,脾,肺,腎對應火,木,土金,水。首先說一下五相生的邏輯,肝藏血可以濟心,即木生火,;心的陽熱又可以溫暖脾氣即火生土;脾呢又通過通過運化功能產生的精微可以滋養肺部即土生金;肺氣的下行又助於腎水即金生水;腎精又可以補肝即水生木。
  • 子宮健康書:控制「七情」,聰明女人的養宮心經
    點擊上方藍字「博採雅集」關注我們文 | 夏夢摘自《子宮健康書》人的「七情」指的是喜、怒、悲、驚、憂、恐、思七種情緒。人不可能沒有「七情」,因為七情屬於人的正常情緒反應,人的所有情緒都與五臟六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 中醫基礎理論——情志與五臟的關係
    五神五神是神、魂、魄、意、志的統稱,是五種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五神分屬五臟,與五臟的關係為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五志也分別對應五臟,分別是: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心在志為喜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適當的喜樂情緒,可以使營衛之氣運行通暢,但過度喜樂會使心氣渙散,損傷心神。反過來心氣過盛,也會出現喜笑不休的症狀,所以有「喜傷心」之說。
  • 五色、五味、五臟、五官與五行對應關係
    相生相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係。只有保持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二、五行與五臟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複雜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絡,聯繫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
  • 五臟與五行的關係
    (選自:醫學普及中心)【小編絮語】讀者需注意,本文為了更形象的表達,把中醫的五臟用西醫的五個臟器的圖片一起展示,其實二者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中醫的五臟更偏重一個功能系統的概念,其中尤其西醫解剖學的「脾臟」和血液系統及免疫系統關係密切
  • 人體五臟和陰陽五行的關係
    大家都知道中醫有一個學說叫做五行理論,就是把人體的一些臟器和五行金木水火土一一對應,從而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來調節我們一些疾病,但是有些朋友,大家知道我的五臟分別針對的是心,肝,脾,肺,腎,這五臟中哪個屬水,哪個屬金,哪個又屬木,哪個又屬土大家不一定清楚。
  • 中醫基礎理論——五臟的關係(一)
    髒與腑是表裡關係,髒與髒之間也存在著相互和制約的關係。五臟分屬五行,而五臟的關係不僅僅是五行之間的生克乘侮,還表現在各髒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影響。本文主要從生理功能方面來說明臟腑之間的關係。心與肺心主血,肺主氣;氣為血帥,氣行推動血行,血為氣母,血是氣的物質基礎,氣和血的關係就能代表心與肺的關係。「
  • 中醫說:七情在人體中的表現與危害
    七情是指精神活動在情志方面的七種表現,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
  • 中醫基礎知識·五臟關係(2)
    飽讀四書五經不如利他不二做百事空談古今萬卷不如千裡之行始足下(這張圖,五行對應的範圍更廣了,還涉及到了天幹地支,有需要的朋友同樣可以收藏以備時時查看~)昨天分享了一部分五臟之間的聯繫中醫基礎知識·五臟關係(1),今天接著上面的,繼續分享剩下的五臟之間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