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將人的心理活動統稱為情志,它是人在接觸和認識食物時人體的綜合反應。情志養生是我國醫學養生保健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形生神而寓神,神能駕馭形體,形神統一,才能使身心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七情指:喜、怒、憂、思、悲、驚、恐;五志指:喜、怒、悲、憂、恐。任何食物變化都具有兩重性,即有利也有害。同樣,人的情緒、情感變化也是有利又有弊。但是在正常的情況下,七情活動能夠協調機體的生理功能,不會引起疾病。人都有七情六慾,情志活動是人類正常的生理現象,是人對體內刺激和外界刺激的保護反應,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
《黃帝內經》認為人有喜、思、悲、怒等精神情志活動,這是五臟功能的提現。情志與五臟的關係: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脾主思,腎主恐。然而五志的活動一定要在心神的統攝下才可以正常的進行。由於心臟在臟腑功能中是「君主之官」,並起到主導作用,「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如果心神發生錯亂,就會出現喜怒無常、悲思太過、驚恐等。
喜、怒、悲、憂、恐等情態反應本是一種正常的情志活動,如果宣洩太過,也會引發疾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情緒的調節。要做到能夠自我控制精神,擺脫或抵制不良情緒的幹擾。
1.喜則氣緩:過喜會導致心氣渙散,神不守舍,甚至會表現出精神不集中、心神恍惚、嬉笑癲狂等症。
2.怒則氣上:暴怒會激發肝氣,使之鬱氣上衝,並引起氣血奔迫於上,出現眩暈頭疼、面赤耳鳴、昏厥等症狀。
3.悲則氣消:過度的悲傷會傷肺氣,導致形體憔悴、毛髮枯萎、精神不振、等病態症狀。
4.恐則氣下:過度恐懼會使腎氣失固,氣洩於下,如果不能自制,則會因人而異出現兩便失禁、精滑遺洩等症狀。
5.驚則氣亂:猝然驚嚇而引起的氣機逆亂,與膽氣不撞有關。嚴重的可影響肝腎,出現驚厥等症狀。
6.思則氣結:嘗常常由於思慮過度而傷及心脾,引起氣機鬱結,可能會出現心悸,失眠,食慾下降,腹脹等心脾兩傷的症狀。
情志還與自然環境有一定的關係
古人認為:春在志為怒,夏在志為喜,長夏在志為思,秋在志為恐。由此可見,季節不同,情志也不同。這些情志的變化都能通過調節神的方法進行調節,調節神可以調節陰陽,調節內臟的功能從而到達調節情志的功能。
除此之外,氣候對情志也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劇烈的氣候變化,更容易對人產生較大的影響。比如,在陰雨連綿的天氣,人會感覺悶悶不樂、鬱悶等,在陽光明媚的天氣就會感覺心情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