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先需要澄清一個觀念「當某個人喜歡你,但只要你表現出喜歡她,她就會討厭你」,這樣的特徵,我們應該把對方定性為性單戀群體,而非迴避型依戀。
在心理學中,性單戀是迴避型依戀的一種,但兩者也有著一定的區別。在我看來,迴避型依戀會比性單戀來的更容易引導出積極的效果。
一般來說,迴避型依戀的治癒原則是:在穩定當下依戀模式的基礎上,努力朝著安全型的方向發展。
也就是說想要「治癒」迴避型依戀,我們無須想方設法改變對方的依戀模式,而是應該尊重對方是迴避型的基礎上,盡力把他們的行為模式往安全型上面偏向,讓他們多模仿配合後形成習慣,進而達到改變的效果。
迴避型依戀指的是對別人過於靠近的關心和親密會迴避。比如所有的迴避型依戀者一定會本能的抗拒親密關係(愛情),但並非他們就一定會抗拒親情和友情。
這是因為愛情給他們帶來的聯結是最為緊密的,而友情和親情相對寬鬆。我也遇到過一部分諮詢者,他們的迴避僅僅針對於戀人,但和家人還有朋友間,卻能混的「如魚得水」。
迴避型依戀著迴避的是他人對自己的索取。我曾經在「迴避型原生家庭剖析」一文中提到過,大部分迴避型都有著一個創傷性的原生家庭,要麼是父母沒辦法給與他們想要的關愛,要麼是父母有著強勢的控制欲,關愛是有,但沒辦法滿足他們內心真正的需求。
他們極度缺乏安全感,不信任親密關係,也不相信自己能擁有穩定的關係。他們不相信別人,只相信自己。
所以他們要強烈的從別人身上索取來證明別人對自己是安全可靠的。而當你對他們產生親近,他們就會發現你在對他索取,此時他們會感覺到自己的領地被入侵了,然後就會拉開自己和他人的距離。
迴避型依戀是一種貧窮的人格。他們內心並不是富足的,僅僅為了保護自己那丁點「財富」,就斷送了一段本可以正常發展的關係,在常人眼裡,都是無法理解的。
但如果你能夠做好打長期戰的準備,和他們的關係是慢慢升溫的,讓他們相信你不會傷害他,依舊是有機會打開他們的心門,促成一段穩定關係的發展的。
性單戀則特指愛情關係方面,會討厭所有喜歡(伴侶之情)他們的人。它是無浪漫傾向譜系(aromantic spectrum)中的一種。指的是對某人產生愛戀,卻不希望獲得來自對方的情感回應。
這類人的戀愛情節可能會因為對方的情感回應而消失。一旦有人對他們表達愛慕之情,不管他們之前對你是什麼感覺,馬上會生理上開始厭惡對方,想要逃離。
性單戀者的戀愛情節會因為對方的情感回應而消失。
我們之所以分不清迴避型依戀和性單戀,是因為他們都表現出一個共同點:當你感覺可以和對方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時,他們都是採取了一致的迴避行為。
有經驗的人,或者看過我足夠多文章的讀者朋友們,應該可以知道和迴避型依戀者談戀愛,我時常說那是一種像坐過山車般的體驗感。你可以明顯察覺到他們對你「情感上的親近,和行為上的疏離」這種糾結。並且他們的迴避行為多半是在確立戀人關係後才會開啟。
而性單戀群體,他們對你的熱情和積極,不是隨著親密關係形式上的確立而撤退的。是只要他們接收到來自你情感上的回應,不管你們有沒有確立戀愛關係,他們就會開始後撤和反感。
那是因為對於性單戀群體來講,一開始當他們遇上喜歡的人,希望能夠從對方那邊獲得正面的反饋,從而得到積極的自我感。這個時候,對方對他們而言有存在的價值。
當別人也喜歡自己時,就無法繼續獲得從對方身上產生的積極的自我滿足感。這就等於你已經買下了那個名牌包包,失去了興趣,就會覺得自己開始不那麼喜歡了。
當性單戀單方面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會充滿活力,感覺整個世界都是美好的。就像打遊戲闖關那樣,充滿幹勁。但等到真的有一天把關全部闖過了,這盤遊戲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
而迴避型依戀者則是低依賴性,高需求性。也就是說他們的自我滿足感並不需要從對方身上獲得。
/
如何「徵服」性單戀?
當事人和伴侶都需要做一些努力。
當事人需要勇敢的坦白自己。把自己是性單戀的取向告訴你喜歡的人,通過產生原因、行為表現等方面來讓對方更好的懂你,以免造成戀愛中產生的不理解和誤會,導致關係的惡化,
伴侶則需要把你和性單戀者的關係保持在一個合理的距離區間,既不讓自己難堪也不讓對方難受。控制好接觸的頻率、聊天的尺度。感情的話不需要高調表達,相反,你可以刻意進行一些冷處理,和對方進行關係的推拉。
這有點像是用「欲擒故縱」的手段去提高自身的價值,就好比把遊戲的關卡設立的更多,難度變得更高,這才能激發起對方的佔有欲,讓他在你身上投入的越多,擴大對方的沉沒成本,才能讓他得到後產生珍惜的感覺。
最最重要的是,無論是性單戀,還是迴避型依戀,引導都是需要大把的時間和耐力的。三十六計,求師為上上計。找到一個你認可的諮詢師輔助指導,效果會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