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共性:都具備強烈的自我意識

2021-02-14 大腦幫

編者按: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身心狀態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意識。據心理學家Nick Wignall稱,要想獲得幸福與成功,就離不開認識並提高自我意識。這篇文章,原標題是5 Habits of Highly Self-Aware People,Nick在文章中分享了高自我意識人士的5種常見的行為習慣,希望它們能助你成功。

今年2月,著有《每周工作4小時》(The 4-Hour Workweek)一書的作者蒂姆·費裡斯(Tim Ferris)在他的播客節目中採訪了著名暢銷書作者、TED演講者布琳·布朗(Brene Brown)。

布朗在節目中說道這樣一句話:世間之所以存在許多憎惡與不幸,主要原因在於人們沒有自我意識。

這個觀點非常大膽,但的確不是憑空捏造的:

在兒童時期,我們都經歷過各種這樣或那樣的痛苦,使得我們變得更加脆弱和膽小。

為了保護自己,我們就逐漸形成了一種「情感盔甲(emotional armor)」,並且以心理上的防衛機制為主要表現形式。例如,我們會通過諷刺的方法,來迴避各種脆弱時刻。

雖然這些防衛機制在小時候存在一定的用處,但當我們成年過後,其副作用就開始逐漸顯露,並且嚴重地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對我們的各種人際關係造成破壞,同時還可能會讓我們形成上癮、自戀甚至暴力等行為習慣。

由於我們沒有及時識別它們,所以這些不良行為習慣一直存在,而且還在不停地發展。因此,在不清不楚之下,我們一直任由它給我們以及身邊人士帶來了更多的痛苦。

即便你小時候沒有遭受太多的精神創傷或痛苦,但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脆弱的一面,都存在不安全感以及情感盲點。在某個時段,如果這些問題遲遲無法解決的話,那我們也不可能獲得更多的幸福和成功。

正如費裡斯在播客節目中對布朗說道,你總是會通過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經歷各種痛苦。唯一的問題在於,你願意在背地裡承受它,還是在陽光下直視它。

雖然直面自我意識並不簡單,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畢竟,從根本上來說,自我意識並不是與生俱來的特性,它是可以通過後天學習來培養的習慣。

在我作為心理學家的職業生涯中,我能夠清楚地看到關於自我意識的方方面面。根據我的觀察發現,那些自我意識能力非常強的人士,都具有一些普遍的習慣和行為方式。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與大家分享他們的5種行為習慣,也希望你在日常生活中慢慢養成這些習慣。無論你的目的是變得更加快樂,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具體表現,自我意識的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1. 他們多聽少說

就自我意識而言,很多人可能就會簡單地把它理解為自己對自己的認識。

當然,刻意的自我反思完全沒有任何問題。事實上,在某種程度上,自我反思還能夠促進自我意識的提高。但如果想要提高自我意識,僅靠自我反思,是完全不夠的。畢竟,我們人類是主要通過互相學習而成長的社交動物。

從牙牙學語時期到大學畢業這個階段,我們所經歷的大多數學習過程,實際上都是在社交背景下完成的——學步幼兒會通過模仿父母的方式學習,學生也會通過老師的教育來學習。

即便是喜歡獨來獨往的智者,雖然他們選擇讓自己沉浸在書籍的知識海洋中,但追根到底,書籍也只是他人知識結晶的永久表現形式。

對自我意識的追求,說到底仍然是一種社會行為。

然而,如果僅僅是與他人聚集在一起,並不能真正讓你提高自我意識。真正的自我意識,源自於與他人的真誠交流與對話。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你要學會傾聽。然而,要真正地傾聽他人,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要想通過傾聽來真正提高自我意識的話,最關鍵的因素在於,在對話中學會管理自己的思想。

當你在組織自己的思考內容並且可能對他人的言語三心二意的時候,你可能就很難做到真正的傾聽。這即意味著,要養成傾聽他人的好習慣,你首先要改掉不好的習慣。

對此,你可以嘗試練習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潛意識,同時培養自己的好奇心。

對大多數人而言,他們傾聽他人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理解他人,而是為了去回應他人。

——美國《時代》周刊「25位最有影響力的美國人之一」史蒂芬·科維(Stephen R. Covey)

2. 他們對自身頭腦保持好奇心

自我意識強烈的人士,習慣於思考自己的思維模式。

卓越的科學家總是對這個世界保持著好奇心,並且跟隨其自然好奇心和觀察力去指導其隨後的理論和實驗過程。同樣地,自我意識強烈的人士,也會對其個人頭腦和內心世界保持著好奇心。例如:

當他們在高速公路被其他人趕下車過後,他們的第一情感反應是內疚,而不是憤怒或者恐懼。對此,他們保持非常好奇。

他們好奇地發現,對於一部分事物或領域,他們保持著悲觀的思維,而在其他事物或領域保持著樂觀思維心態。

他們有其堅信的信念與價值觀,並以此來指導和鼓動其自身行為。對此,他們也保持著極度的好奇心。

如果你立馬認定,也許一部分人本來就更加有好奇心、更善於反思,而其他人則更關注於外部與實用領域,那我就有必要跟你分享一下,我作為心理治療師的一些日常工作。

就我的工作而言,我主要幫助人們進一步保持對其內心世界的好奇心。當你學會保持好奇心過後,你會從萬事萬物中發現一定的模式,從而你還會慢慢學會理解它們。而當你真正學會理解過後,你才有可能做出永恆的改變。

當然,就我的客戶而言,他們的好奇心水準也不盡相同。不過,大多數客戶的好奇心並不高。幸運的是,好奇心仍然是可以培養的。只要通過一定的時間,加之正確的練習,我們還是可以培養和提高自身好奇心的。

而培養自我好奇心的秘訣在於,要善於發現我們天生就保持著好奇心這個事實。只不過,對大多數人而言,他們的這種天生好奇心,通常都會被自我批判這種具有競爭意味的習慣所抑制。

如果你總是批判自己,那你就很難保持自我好奇心。

要想減緩這種自我批判的態度,「解放」自身天生的好奇心,那你就需要練習對自己好一點。關注日常自我對話,並嘗試把內心的你想像為其他人,同時語氣一定要更加溫柔和富有同情心。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你一定要保持毫無理性的正能量或者天真。你只需要保持純真和現實感,同時友好對待自己就行了。簡言之,就是要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對待自己,既要友善,又要誠實。

展開更加溫柔的自我對話,你就可以為自身天生的好奇心騰出空間。這樣一來,很快就能形成更強烈的自我意識了。

頭腦不是等待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撮準備點燃的火苗。

——古希臘文學家普魯塔克(Plutarch)

圖片來源:Pexels.com

3. 他們善於尋找情感盲點

人人都有情感盲點。這即是說,由於我們的部分情感生活總是會讓人痛苦,於是我們傾向於忽略它們。通常,由於我們長時間的忽略,以至於我們根本都沒有意識到,原來這些是我們的情感盲點。

例如,我曾經有一位客戶,暫且稱他為詹姆斯(James)。詹姆斯來找我的原因,是因為他總是在職場中經歷各種衝突,但他卻並不知道衝突原因。

他清楚的是,他與同事之間的工作氣氛比較緊張,而其他同事似乎不太樂意跟他一起共事。除此之外,他並沒有發現其它的異常,也不了解其它明顯的原因。

在初次會診過程中,詹姆斯(帶著一絲諷刺的口吻)告訴我說,他的上司曾經說他屬於被動攻擊型人格。對此,我問他作何評論。他只是簡單地聳了聳肩,沒有任何實質回應。

在隨後的幾次會診中,我愈加清楚地認識到,詹姆斯實際上在職場中經歷了大量的憤怒和沮喪情緒。但有意思的是,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些情緒。

他只是承認,他會時不時地感到「煩躁」,但他從來沒有用「憤怒」這個詞來描述他在職場中的經歷與感受,即便他所描述的情景,是幾乎人人都能理解為憤怒情緒的情況。

此外,我還發現,在詹姆斯的成長經歷中,他的父親一直保持著酗酒的嗜好。每次一喝完酒,他的父親都會變得狂躁,甚至有時候還會出現暴力行為。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艱難溝通過後,詹姆斯開始意識到,由於自己非常害怕最終成為父親那樣,所以他不得不養成了掩蓋憤怒情緒的習慣,有時候他會通過諷刺和幽默的形式,或者以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掩蓋憤怒情緒。但通常,他都會用「壓力」「煩躁」等詞彙來簡單地掩蓋其真實情緒。

在詹姆斯開始意識到其中的關聯性過後,即他總是迴避憤怒情緒的這種傾向,實際上是受小時候的經歷所影響的,並且對他現在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了嚴重的幹擾,他就決心要去改變。

更重要的是,他能夠意識並且承認,憤怒是他的情感盲點,並且還開始主動地去尋找這個情感盲點。

比如,每次當他發現自己覺得自己非常「煩躁」或者「有壓力」的時候,他都會以此來提醒自己,其背後到底是不是一種強烈的憤怒情緒。

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讓詹姆斯解決了許多職場上遇到的問題,他還告訴我,這還幫助他在除職場外的方方面面保持著更高的自信和熱情。

他還特別提到,通過這種主動尋找情感盲點的習慣,還讓他意識到,少許時候他還會迴避他與妻子之間的焦慮情緒。

他說,就夫妻關係而言,每當他感到焦慮的時候,他都會習慣性地躲避,長時間下來對他的婚姻質量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好在,通過尋找情感盲點的方式,讓他能夠快速準確地找到問題所在,最後夫妻之間的親密度和婚姻滿足感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實際上,要承認自己存在情感盲點的情況,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而要拾起勇氣去面對它並且主動出擊,則是難上加難的事情。不過,這種自我意識,以及通過這種方式而獲得的自由,則能夠產生重大的人生意義。

向外看的人,有夢;向裡看的人,醒了。

——瑞士著名精神分析專家、分析心理學創始人卡爾·榮格(Carl Jung)

4. 他們善於主動尋求反饋意見(並樂意接受)

自我意識非常強烈的人士,都能夠謙卑地意識到,自己無法總是客觀公正地看待自己。而通常情況下,讓自己保持更加客觀公正的方法就是,通過他人的視角來審視自己。

至於這背後的秘訣?實際上根本不存在秘訣可言。如果你希望通過他人視角來審視自己,那你就必須主動向他人提問,尋求有關反饋意見。

你是否經常在職場中與他人產生矛盾與衝突?如果是的話,最好找一位你比較尊敬的同事,然後主動尋求他們的坦率看法。

你的配偶是否經常告訴你,你是不太願意傾聽對方的人?如果是的話,最好找一位與你關係密切的人士(比如父母、摯友或者導師等),詢問他們自己是不是經常不善於傾聽他人。

當然,你可能遇到的情況也更加普遍:也許你自己對生活有一點點不滿意,並且質疑自己是不是在哪方面做得不夠好,但你卻又說不出個具體。同樣地,你也可以找一個了解你、同時你也非常尊敬的人士,詢問他們是否能夠從哪些方面找到一些模式或者傾向,從而發現問題的根源。

對大多數人而言,他們不敢或者不善於主動尋求他人的反饋意見,其原因在於他們害怕那些可能會令人不適的信息:比如,我們可能無法接受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不合格的銷售員(或者伴侶)。

雖然主動向他人尋求反饋意見不是難做的事情,但的確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恐懼。

而要擺脫這種恐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面問自己:我更容易接受現在短而快的批判意見,還是以後幾年甚至幾十年都可能會因為如今選擇迴避這些內容,而一直會糾纏不休的自我懷疑甚至自我批評?

然而,即便你逼迫自己並決定主動向他人尋求坦率反饋,你也需要認真準備。向他人尋求反饋,也可以理解為,管理自身的防衛心理。

無論你認為自我意識多麼強烈,或者自以為在情感方面多麼成熟,在面對他人的批評聲音時,總是很容易受傷。

每次當我們受傷時,無論是身體受傷害,還是情感受傷害,我們總是傾向於做這兩種事情:戰鬥或逃跑。

然而,無論是那種哪種選擇,最終都會增加我們自身的痛苦。畢竟,如果你選擇戰鬥,可能會讓你覺得對方很糟糕,而如果你選擇逃跑,我們則會立即忽略對方的反饋意見,並且認為那是無效的說法。

無論是哪種選擇,都是對我們自身的雙重傷害:

你沒有真正地聽取和接受對方的反饋意見。如果你不這樣做的話,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了。

當你保持防衛心理時,你就是在告訴對方,你無法接受對方的批判。這即意味著,如果你以後真正地需要對方的反饋意見,那他們可能就不會完全對你敞開心扉,或者甚至可能會對你撒謊,說一些讓你覺得好聽的假話,畢竟,他們也害怕因為其言語而讓你開啟防衛心理。

總之,要真正地了解自己,提高自我意識,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從他人身上獲取客觀公正的反饋意見。為此,你必須忍受接受批評而導致的不適,同時還需要不遺餘力地避免自己的防衛心理。

如果你害怕接受他人意見的話,那你就無法成就卓越。

——詹娜·卡丘拉(Janna Cachola)

5. 他們會反思個人重視的事情

自我意識能力較強的人士,他們會習慣於定期反思總結,並思考其個人重視的事情。雖然他們希望能夠時常意識到自己潛意識下迴避的事情,但他們同時也在努力地讓自己保持清晰認識,時刻將自身的目標銘記於心。不過,要做到這樣,也是極度困難的。

我們很容易更加青睞於那些看起來或者讓我們感覺重要或有價值的事情,但實際上它們可能並不是非常重要或者有價值,或者其需要付出的代價也非常大:

你非常渴望在職場中獲得晉升,或者實現加薪的願望,哪怕這需要以減少與家人和朋友的相處時間為代價,你也更願意在工作中加倍付出。

你非常希望讀研(即便這可能需要另外申請8萬美元的助學貸款),畢竟,除此之外,你也找不到其它更適合的事情了。此外,由於繼續讀書就代表更高的學歷和文化,你的父母也肯定會全力支持你的。

你希望花一大筆錢購置最新款iPhone,畢竟你覺得這款手機外觀十分炫酷,而且它肯定能夠進一步提高你的效率。但問題是,這筆錢本來是用來存入養老金計劃的。

我想表達的是,真正的價值和虛假的價值之間的差距,小得連你自己都無法估摸。即便你了解其差距,但在你眼中,相比於長期價值和期望,即時享樂和當下的欲望也總是把你「俘虜」。

說到底,我們還是非常有必要定期澄清一個問題,即我們活在世上,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我曾經有一位客戶,她為了確保自己的婚姻關係保持健康狀態,同時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她與丈夫還制定了一系列小日常習慣:

每年結婚紀念日,他們都會外出就餐,彼此袒露心扉,互相坦誠地回顧過去這段時間他們認為其婚姻關係中最健康的方面和需要改進的方面,同時確認他們的共同夢想與目標是什麼。

他們的這種習慣做法,是一種簡短但非常有力的行為習慣,能夠促進其提高關於價值的自我意識,並且還能對其生活質量產生真正的顯著影響。

如果你覺得關於價值思考的討論過於麻煩和複雜,甚至還會在一定程度上令人膽怯,那你可以嘗試羅列自己的人生清單。

找個周末的早晨,花半個小時時間,倒一杯咖啡,同時準備紙和筆,找個地方坐下來。然後你可以寫下你希望完成或者嘗試去學習的事情,也可以羅列自己夢想去做的事情。

這個練習,可以幫助你明確你所重視的事情,讓你進一步思考人生中對你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事實上,即便是保持對你所重視事情的思考與意識,並且時不時地定期回顧與思考,都能夠對實現這些目標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對大多數人而言,比好高騖遠、瞠乎後已更危險的是胸無大志、唾手可得。

——文藝復興時期偉大雕塑家、詩人米開朗琪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

譯者:俊一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研究:成功人士在童年階段,一般都具備5個共同點
    哈佛大學研究:成功人士在童年階段,一般具備5個共同點:美國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研究,主題為「一個人的成功與他的童年是否有聯繫」。這個研究共抽取了1000名25歲到45歲的創業成功的人士。對他們進行了走訪與長期調查,最終發現這些成功人士不僅家庭環境相對要更幸福,而且他們的童年階段,一般都具備五個共同點。
  • 成功人士的幾大特點,你都具備了嗎?
    善於反思,不沉溺於自我感動作家於宙曾寫過這樣一段話:「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萬不要自己感動自己。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過是愚蠢導致的。成功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為什麼我們會發現,同樣的事情,有些人經歷之後不會有半點成長,這便是因為他們沒有自我反思的習慣。而真正聰明的人,他們會從中抓取閃光點,努力完善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再有著相似事件的發生時,就會顯得遊刃有餘。
  • 成功人士具備的十個好習慣
    當一個人有思想意識開始,周而復始的每天重複做的一件事就是習慣,各種習慣的積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們的性格。
  • 成功人士所具備的基本特點
    成功人士所具備的特點 1.保持積極態度 實際上,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正是這種微妙的差異常常導致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區別在於:人們面對事物時會持積極態度。仍然是負面的,這種心態造成的巨大差異是您未來的成功和失敗。
  • 自我意識強烈的人,個人意志力是最強烈的,生命能量也就越旺盛
    在前邊的章節我們提到的只有當意識跟潛意識達成統一的時候,自我才會出現,一個自我意識強烈人個人意志力是也是最強烈的,生命能量也就越旺盛,意志力在心靈世界的指導作用對世界上每個人產生的價值將會無法估量!強烈的自我意識可以在你的生活當中會讓你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能量,會為你提供源源不斷的創造才能,但是在某些層面它會成為你心裡的障礙,因為你的意識跟潛意識不會總是同步,換句話說你不能夠總是處在自我的狀態。
  • 成功人士的2大特點,不管你上班還是創業都要看看
    失敗有千百種死法,然而成功人士身上,就那麼幾點共性。不管你上班還是創業,只要你守住成功特質,看盡人間失敗,就一定會飛黃騰達。成功人士的2點共性過去成功學滿天飛,現在雖然收斂了一些,但很多人還是迷戀成功學。
  • 《紅樓夢》裡王熙鳳為何有那麼強烈的自我意識?
    (一)鳳姐和夏金桂憑什麼強勢,因為有錢不過具體到各自的小家裡,這兩個有錢的女人,都一樣的強勢,一樣的姿態,而且這門當戶對的婚事裡,雙方都是親戚,而且,是女方也選中了男方,這才肯結親。可這樣兩情相悅的婚姻,到最後都過成了一地雞毛,和女方的強勢有關,鳳姐的強勢,壓了賈璉一頭,在府中的管理上,都是鳳姐說一不二,賈璉的心腹,倒怕鳳姐的心腹,可知賈璉的弱勢。夏金桂也一樣,婚後沒半年,就弄得全家不安,薛蟠都躲了不回家,這夏金桂的素質,到底差了些,有些放縱和任性,連婆婆也頂撞。
  • 不同業務做用戶裂變有哪些共性邏輯
    編輯導語:不同的業務做用戶裂變的方式都是不一樣的,但又有一些共性;本篇文章筆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將不同行業做用戶裂變的共性部分提煉出來,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思路。凡是流行的,都是短暫的;一個流行的概念,有兩種歸宿:熱度過去後,被人們忘記;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由於經常使用而意識不到它的存在,就像空氣、水。
  • 社交焦慮與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和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覺察 (self-awareness) 是不一樣的概念。後者是一種具有反思性的、健康、積極的狀態。而自我意識則是「十分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存在」的一種狀態,是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在下意識的假想中,自己好像始終被「注視」著; 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一舉一動;在人群中覺得「所有的人好像都在看我」——都是「自我意識」的表現。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成功人士在童年時期,一般具備這5個特點
    每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都有所不同,有的家長選擇接受孩子的平凡,當個快快樂樂的普通人足矣;有的家長則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有所成就。雖不及馬雲、王健林、董明珠那般優秀,但也是孩子努力的方向。 這些成功人士的經歷雖然是沒辦法複製的,但他們在童年時期卻有很多共同點。
  • 哈佛研究發現:成功人士大多具備這6個特徵,小時候就能看出來
    哈佛大學曾做過這樣的一個研究,其主題為「一個人的成功是否與童年有關係」,在這項研究中,共選取了1000名25-45歲的創業成功人士,並對其父母進行走訪,了解其童年時的經歷,結果發現其中80%以上的成功人士,從小就具備這6個特徵,建議家長收藏。
  • 哈佛大學研究:成功人士在童年的表現有共性,4個方面很明顯
    問及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期許是什麼,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回答:「想要孩子將來長大收穫成功。」而關於孩子的成功,哈佛大學曾經抽取過一萬人做跟蹤調查和相關的走訪,最終發現,收穫成功的人士往往和他們的童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最終收穫成功的人士也擁有著一定的特性。
  • 如何幫寶寶度過自我意識的敏感期
    其實這是孩子的自我意識在萌芽,孩子已經進入了自我意識敏感期。敏感期是蒙特梭利最偉大的貢獻之一,她通過對幼兒自然行為的細緻、耐心、系統地觀察,指出: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對其他事物則置若罔聞,蒙氏將其稱為敏感期。
  • 職場中具備成長性的員工都普遍存在這五種共性特質
    共性二 做事前先搞定老闆員工做事推諉,有些人認為是制度的問題,缺乏獎懲機制,制度應該明確規定責任和權利,做到責任到人,對推諉扯皮的員工應該有相應的懲罰,這樣員工工作才會有積極性。這是一種非常膚淺的認知,中國人的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大多數推諉都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最後老闆只好出面做娘舅,從中做好人和稀泥。
  • 科普| 成功人士的重要特質之一——自我效能感
    心理學家稱之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這是一些人具備的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相信自己具備取得成功的要素。相比之下,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能夠堅持,不會輕易放棄。  那麼,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呢?  01  通過熟練掌握與成功體驗來提高自我效能  俗話說「熟能生巧」,信心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礎上的,提高自我效能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完成某項任務的過程中,反覆體驗成功。有許多方法可以讓員工有熟練掌握的能力體驗,並讓他們的信心隨時間增強。
  • 成功人士具備的3個要素,真有那麼厲害?做到兩個算你牛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成功人士具備的三個主要因素。儘管小編我現在還不算成功,但是我看到太多的成功人士,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也可以說是他們的閃光點。成功的第一個要素就是欲望。欲望來自於一個人的記憶和認知。如果你渴望擁有一套別墅,那你肯定見過別墅的模樣才會產生這樣的想法。
  • 原生家庭最大傷害是自我意識缺失,讓自我意識復甦,做真正的自己
    原生家庭最大的傷害就是導致自我意識的缺失,在原生家庭裡面感知到的東西會植根於你的潛意識。會在日後的生活當中以不同的形式爆發出來,成為各種障礙,成為各種負累,成為各種羈絆,讓你沒有辦法成為自己,所以活出自我是終極的療愈方向,否則就會以抑鬱症焦慮症等等心理問題的形式前來困擾你,這些症狀實際上都是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向你發出的信號。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成功的人士的童年時期,大多數具備這5個特徵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多數家長教育的宗旨,所以家長和孩子都會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最終的目的無非就是希望孩子將來能有所成就,可能會沒有馬雲、巴菲特、比爾蓋茨那樣成功,但是也是值得孩子努力的方向。成功人士的經歷都是無法複製的,有且僅有的,但是經過多項研究發現,成功人士在童年時期都有著相似的地方。
  • 女友自我保護意識太強怎麼辦
    有男孩子問,自己女友自我保護意識太強烈了怎麼辦?覺得好苦惱。你說要是女友過於隨便吧,就覺得女友不可靠,對女友的「忠貞」度在心裡會大大折扣。可遇到了一個自我保護意識強烈的女友,又覺得她過於「矯情」,遇到事情太敏感,平日裡哪怕自己表示一下親熱的行為,都會讓女友下意識的躲避。
  • 成功人士的八大特徵,你具備幾個呢?
    但很快他們就能重振旗鼓,找到新的成功方式,再次登上人生巔峰。這類人應該是大家最羨慕的,成功似乎就寫在他們的DNA中,那麼你會不會也剛好是註定就會成為成功人士的那一個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註定就會成為成功人士的八大特徵: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成功人士都看重「本錢」,也就是自己的身體,沒有一個好身體,一切都是枉然。因此,都會勞逸結合,如健身、打球、遊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