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最大傷害是自我意識缺失,讓自我意識復甦,做真正的自己

2020-12-16 了凡心療愈

原生家庭最大的傷害就是導致自我意識的缺失,在原生家庭裡面感知到的東西會植根於你的潛意識。會在日後的生活當中以不同的形式爆發出來,成為各種障礙,成為各種負累,成為各種羈絆,讓你沒有辦法成為自己,所以活出自我是終極的療愈方向,否則就會以抑鬱症焦慮症等等心理問題的形式前來困擾你,這些症狀實際上都是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向你發出的信號。

比如每個家長在潛意識層面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但是現實跟理想的差距實在有點大,我們大部分人終將一生平凡碌碌無為地度過這一生。但是父母不可遏制的驅使孩子踏上一條不可能到達終點的道路。因為我們都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我們會不斷的孩子施加壓力,去實現那個自己曾經沒有實現的願望,去達成自己曾經沒有達成的目標,去彌補自己未曾被滿足的缺憾。

那麼我們讓孩子讀書並不是口口聲聲為了孩子好,是在我們內在焦慮感驅使下的必然行為,會將小概率事件通過頭腦思維的加工變成絕對化真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於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理將讀書曲解為出人頭地的唯一通道,成為日後被迫謀生的手段。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現實社會裡,有多少人藉助讀書之名作為拒絕融入現實生活的藉口,讀書成了他們逃避現實的最後一個堡壘,讀書當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如何讀書卻成了一個更重要的事情,如果是為了完成父母的使命而讀書,那麼它必將成為一個負擔,他們多數都是被動的帶有沉重感地去讀書,就成了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的讀死書!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在的欲望,當自己的能力不能支撐起自己的欲望,痛苦就產生了。讀書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認知,不再囿於父母給自己劃定的圈子過著祖輩一樣的生活,去經歷見識更廣闊的世界。讀書是為了讓自己的生命有更多的選擇。不是要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人生而不是被迫謀生!當孩子對讀書有了這樣認知轉變,就會帶有極大主觀能動性地去讀書,他們可不是為了父母而讀書,是為了自己而讀書,也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為了提升能力,為了提升認知,為了擁有更多人生選擇而讀書!表現出來極大的自我意識。

控制欲強烈的原生家庭導致孩子往往沒有自我意識,沒有自我意識人格也不會完整,遇到事情沒有自我選擇的能力也沒有擔當的勇氣。內在的心理標準都是父母指定的,他們只是父母的影子。脫離這些標準他們舉步維艱,但是潛在的自我意識與這些標準會發生強烈的碰撞跟衝突,所以痛苦也就如影隨形了。在青春期表現出來的就是叛逆。意識療法(TOC)認為每個人都會經歷叛逆期,叛逆是自我整合心身的過程,有的人很幸運他能夠走得出來。有的人可能會發展為心理疾病或者人格障礙,所以契合的阿德勒的那句名言:不幸的人要用一生去療愈童年,幸福的人被童年療愈一生!

一個人的自我意識缺失的時候,只能同流於群體意識,像是海底的裙帶菜一樣隨波逐流。在家裡依附於父母的意識,步入社會要依附於他人的意識,發展為討好型人格,當我們的意識落在別人那裡,我們就會不斷地去發現自己身上的種種不足,進而不斷想著如何想方設法去改造自己,試圖讓自己變得跟別人一樣優秀,而實際所謂的優秀,只不過是你頭腦的評判標準,別人所展現出來的恰好是想讓你看到的那一面!但是人際交往之間的衝突也恰恰來自於這裡,當你不符合我的標準,我就想要改造你,於是就產生所謂的意識形態。

相關焦點

  • 自我意識覺醒的一刻,才是真正的重生
    04自我意識覺醒的一刻,才是真正的重生塔拉的覺醒,終歸還是在走出那個閉塞環境之後。自私、傲慢、自我感覺良好、偏執,真的是躁鬱症患者的真實表症。其實,對於父母患有躁鬱症的子女,並不需要和自己為難,你需要做的只有認識它、接納它、與它合解。無疑,作者塔拉做到了。
  • 原生家庭原因造成的情緒敏感,如何療愈自我?
    文|水月正能量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這個話題近日在網絡上討論十分熱烈。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什麼心情容易抑鬱、焦慮,對人沒有足夠的信任感,在社交、職場、親密關係中屢受挫折。其實,大多數人都有類似的困惑,區別在於程度的深淺。
  • 心理學:當一個人沒有自我意識,要麼會隨波逐流,要麼會憤世嫉俗
    比如在焦慮狀態下的虛張聲勢是害怕受到傷害的自我防禦機制,就像是刺蝟一樣讓人不敢靠近,這並非自我,真正的自我意識帶有極強的主觀能動性,因為這個主觀能動性,那麼生命就變成了並非單純的一個發現的過程,而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你並不是在發現你自己,而是要重新創造你自己,所以不僅要弄清楚你是誰,更要去給自己定位想要成為誰。
  • 你真正的自我意識覺醒是在什麼時候?
    什麼是自我意識覺醒,我個人認為是明白了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有了自己的主意和看法,或者是明白了自己與他人是一樣的,不過不需要依附於他人,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一個人的自我覺醒,可能是因為一本書,一件事,一段經歷,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下的啟發,對人生,對自我有了一個清楚的認知,這無關對錯,它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智慧,別人可能不明白,同時也不適合別人。我想講一個故事,這樣能更好地理解自我意識覺醒是什麼。(以我作為人稱代詞)我是學電影的。
  • 社交焦慮與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和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覺察 (self-awareness) 是不一樣的概念。後者是一種具有反思性的、健康、積極的狀態。而自我意識則是「十分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存在」的一種狀態,是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在下意識的假想中,自己好像始終被「注視」著; 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一舉一動;在人群中覺得「所有的人好像都在看我」——都是「自我意識」的表現。
  • 原生家庭可能束縛孩子成長?家庭教育很重要,首先要培養自主意識
    樊勝美、蘇明玉、房似錦,她們三個人都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女人,她們本應該憑藉自己的能力過著更好的生活,但卻都因為原生家庭的拖累而過得疲憊不堪。原生家庭,屬於心理學中的概念,用來解釋一個人的身心發展過程中受以父母為主體形成的家庭氛圍、教養方式的影響因素。
  • 《神秘巨星》: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才是抵達平等橋梁的根本
    正是因為對夢想的追逐讓她的自我意識覺醒,她開始對女性權力吶喊,這也是她突破父權制阻力的力量。也是夢想給了她勇氣,讓她在飛機上敢於和男人爭取本屬於自己的座位,讓她敢於和自己的伯樂夏克提爭論唱法,她的思想意識屬於她自己,不屬於任何人。
  • 女友自我保護意識太強怎麼辦
    有男孩子問,自己女友自我保護意識太強烈了怎麼辦?覺得好苦惱。你說要是女友過於隨便吧,就覺得女友不可靠,對女友的「忠貞」度在心裡會大大折扣。可遇到了一個自我保護意識強烈的女友,又覺得她過於「矯情」,遇到事情太敏感,平日裡哪怕自己表示一下親熱的行為,都會讓女友下意識的躲避。
  • 從心理學角度解析,我們該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傷害
    因為,一方面,他們沒有意識到問題,甚至沒有看到自己的心理傷害,認知決定了他們從不向內看,也沒有向內看的意識。所以,他們不會從心理上去解讀自己的很多行為,更不用說用原生家庭解讀自己的行為了。個體療法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個人要意識到,無論身體還是心理,你都是完整的你自己,所以,你要專注於自我人格的完善,自我人生的發展,從而真正克服問題,治癒自己,而不是拘泥於家庭和關係。
  • 《重啟人生》: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日後的影響,意義是巨大的。很多上了熱搜的案例,追蹤溯源,幾乎都是關於親生父母和原生家庭,童年治癒和親情之痛。已經成年,仍突圍不了原生家庭的孩子;已經衰老,卻無法靠近親生孩子的父母。為何最愛的人,相愛相殺?這種問題,如何破?《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這本書,可以為我們答疑解惑。
  • 《天才槍手》:跨國舞弊大案折射出原生家庭之殤和自我成長的真理
    03:從琳和班克最後的選擇來分析:如何突破原生家庭,有正確的自我認知和進行自我成長小琳,經歷了這一系列作弊,看到班克被抓,她最後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體驗到一切選擇都在自己的真諦,選擇主動坦白,並願意留在國內上像父親那樣做教育事業。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文/沐恩佳音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根,我們是成長為參天大樹還是路邊的野草,要看我們生長在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吸收了什麼養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如同在孩子心裡輸入了一連串的密碼,或許一生都無法改變,而且還會像基因一樣,傳遞到下代人、下下代人的身上。
  • 抑鬱焦慮狀態存在自我缺失,通過3步驟統一潛意識,形成自我意識
    人總要為自己的行為跟選擇找一個心安理得的理由,但是我們似乎從來沒有考慮過,每一個選擇每一個行為背後,有一股未知的力量在影響著我們掣肘我們!這種力量它源自於你的潛意識層面。你需要依靠這種力量來幫助你做決定,有時候你的行為有可能會跟這種力量產生對抗。
  • 成功人士的共性:都具備強烈的自我意識
    無論你的目的是變得更加快樂,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具體表現,自我意識的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1. 他們多聽少說就自我意識而言,很多人可能就會簡單地把它理解為自己對自己的認識。當然,刻意的自我反思完全沒有任何問題。事實上,在某種程度上,自我反思還能夠促進自我意識的提高。但如果想要提高自我意識,僅靠自我反思,是完全不夠的。畢竟,我們人類是主要通過互相學習而成長的社交動物。
  • 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自我療愈,重啟人生!
    就像心靈奇旅裡的男主人,他喜歡爵士,但母親一直覺得他爵士是不妥的,是不穩定,無法給他更好生活的,因此,很長一段時間,他提不起對生活的樂趣,直到二十二來到了他的生命中,他能感知到那種來自生活的樂趣,敢與母親說心裡話,從而真正地走了出來。《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其實是一本自我救贖、自我療愈的書籍。
  •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健全人格是療愈之道,前提要讓自我意識復甦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是改變內在壓力方向的管道工,一個缺乏自我意識,一個對自我缺乏認知的人,也不可能形成完整獨立的人格,只能同流於群體的無意識,心理問題也會更多,弗洛伊德認為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就開始出現了自我意識。在他們的語言體系當中,我這個詞的頻率會慢慢地增加。
  • 意識進化的方向:去自我中心
    意識進化最主要的功能,是幫助我們擺脫從意識開始形成的自我中心主義。自我中心,是當我們形成獨立的主體意識時就伴隨著我們的最大的限制,意識進化的目標就是逐漸從自我中心擴展來到以血緣、地緣連接為根本的種族中心,最後來到以文化連接為根本的世界中心。
  • 《洛麗塔》:甜美和叛逆,都是青春期女孩自我意識的追尋
    後來妻子在丈夫的日記中發現自己的丈夫對女兒的不良企圖和對自己的不忠,十分生氣,於是寫了三封信,在寄信的途中被車子撞死。亨伯特將洛麗塔從夏令營接出來以父女的身份沿著美國旅遊,他利用零用錢、美麗的衣飾和美味的食物等小女孩會喜歡的東西來控制洛麗塔,以及繼續滿足自己對她的欲望。洛麗塔長大後,開始討厭繼父,她意識到「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這種亂倫狀況好」。
  • 在原生家庭受的創傷如何自我療愈?88萬人熱贊的方法是什麼?
    ——《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近幾年特別流行一個說法:原生家庭影響人的一生。也就是說一個人成年後的心理,行為都深受童年經歷的影響。一句話,成年不幸福,是因為童年不幸福。心理學上確實一直認為:原生家庭很重要,因為每個人對世界的初步理解是在原生家庭裡建立的。6歲前與養育者形成的關係互動模式會影響成年後的認知和行為。
  • 《自我的詛咒》解讀2-第1章-自我意識的動物
    誠然,大多數動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思考能力,即處理關於自己和環境的信息的能力,但很少有動物能夠有意識地思考自己在想什麼、在做什麼,以及自己的過去和未來。事實上,只有我們人類才能將注意力聚焦於自身並深思熟慮地思考自己、評價自己,並透過某些有意識的目標,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行為。然而,我們人類的這種「自我意識」並不完全是一種福祉,有時候是一種詛咒,給我們人類的生活許多的問題和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