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麗塔》:甜美和叛逆,都是青春期女孩自我意識的追尋

2020-12-07 汝之尾巴草

最近在研究處於青春期階段的女孩子內在的心理變化以及叛逆心理的種種表現,看了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洛麗塔》,相比於電影版,原著書籍在心理等方面的描寫更加細膩,留給讀作的想像和判斷空間也更大。

故事講述的是由法國移民至美國的中年男子亨·亨伯特因為年少時愛戀14歲的美麗少女安娜貝兒,但是一場意外的傷寒過早地奪走了少女安娜貝兒的生命,帶著心中的無限惋惜和遺憾亨伯特患上了戀童癖。在他的定義中,只有9—14歲的美麗女孩才能稱得上是性感少女。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婦拋棄,後來又迷戀上女房東的12歲女兒洛麗塔,稱呼她為小妖精。

由於兒時的陰影,亨伯特對洛麗塔無法自拔,為了親近這名早熟、熱情的小女孩,亨伯特娶女房東為妻,成為洛麗塔的繼父。同在一個屋簷下相處的日子裡亨伯特總是想方設法躲避著妻子而不斷地接近洛麗塔。後來妻子在丈夫的日記中發現自己的丈夫對女兒的不良企圖和對自己的不忠,十分生氣,於是寫了三封信,在寄信的途中被車子撞死。

亨伯特將洛麗塔從夏令營接出來以父女的身份沿著美國旅遊,他利用零用錢、美麗的衣飾和美味的食物等小女孩會喜歡的東西來控制洛麗塔,以及繼續滿足自己對她的欲望。洛麗塔長大後,開始討厭繼父,她意識到「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這種亂倫狀況好」。於是她開始跟年紀相當的男孩子交往,並借著一次旅行的機會脫離繼父的掌握,一開始亨伯特瘋狂的尋找,但是最終還是放棄了。

三年過去,某天亨伯特收到洛麗塔的來信,信上說她已經結婚並懷孕了,需要繼父的金錢援助。亨伯特給了她400美元現金和3600美元的支票還有把屋子賣了買家先付的10000美元跟房子的契約。他要求洛麗塔說出當時拐走她的人。洛麗塔告訴他那人正是奎迪,並告訴他,她和奎迪出走後,因為拒絕了奎迪要她和其他男孩子拍攝色情影片的要求,而被奎迪趕了出來。亨伯特請求洛麗塔離開她的丈夫和他走,但是她拒絕了這個要求,亨伯特傷心欲絕。他追蹤並槍殺了奎迪。最終, 亨伯特因血栓病死於獄中,而17歲的洛麗塔則因難產死於1950年聖誕。

故事情節很簡單,但是從這部書中我們能得到很多啟示。尤其是正處於洛麗塔這樣一個青春期年紀的女孩,她們的種種行為乍看讓人難以理解,但深思以後會發現,這也正是這個年紀女孩對自我意識的最初探索,以及伴隨著的各種迷茫和不確定性。本文將通過書中對洛麗塔一些行為的分析來一同探索青春期女孩自我意識追尋的變化過程。

一.出生、成長於美國這樣一個頗具自由基因的地理人文環境中,以及成長的家庭環境又是單親,洛麗塔的性格中天然帶有叛逆和躁動因子。

洛麗塔是典型的出生於美國又成長於美國的「時尚」女孩,他的父親過早去世,留下她與母親單獨生活在一起。加之與母親的相處並不是那麼和諧,兩人日常的互動少、摩擦多,這些都在她的性格形成中日復一日的起到不小的影響,無論是母親眼中的洛麗塔,或是那個特定的年齡洛麗塔對自己的定位,都是自由自在又充滿叛逆。

1. 當用十個詞來形容自己的女兒,母親夏洛特·黑茲甚至沒能給出一個好詞。

在對洛麗塔的性格調查表格中,母親給出的詞分別是:「尋釁生事的、吵吵鬧鬧的、愛找岔子的、多疑的、不耐煩的、動輒生氣的、愛打聽閒事的、無精打採的、不聽話的和固執的」,一方面這正是在向讀者印證這對母女的關係並不是大家以為的那樣和諧,另一方面,通過來自最親近又最了解洛麗塔的母親的評述,也恰恰說明洛麗塔性格並非是文靜的,相反她有很多的壞習慣,也容易容易憤怒,無時無刻不在反對來自外界的約束和管教。

據書中說洛麗塔的智商有141,但是她的行為反而有很多地方是與高智商不相符的。無論是在和母親一起在家中的時候,還是後來長久的環繞美國的旅行途中,洛麗塔最喜愛的讀物都是一些最最淺顯又無趣的時尚雜誌,她拒絕那些看起來枯燥但實際上獲取是真正有幫助的書籍。在原著中,亨伯特這樣描寫:「我的洛麗塔身上混合了溫柔的愛幻想的稚氣和一種怪誕的粗俗;這種粗俗來自廣告和雜誌圖片上那些忸怩作態的塌鼻子女郎。來自故國(含有踏碎了的雛菊與汗水的氣味)的那些脂粉狼藉的青年女傭,也來自外地妓院裡那些裝扮成小姑娘的非常年輕的妓女。而後所有這一切又跟通過麝香與泥土、通過汙垢與死亡身處的那種純潔美妙的溫柔混合在一起,天哪,天哪。最特別的就是他,這個洛麗塔,我的洛麗塔」。

不能說這一切到底是代表了哪種品質,但這一切正是這個年齡段女孩自我意識的顯露,她們願意接觸一些東西和排斥一些事務不是出自於理性,而是對自我不確定後的盲目堅持和試探。

2. 無論是在夏令營時和女友之間不可描述的性經歷,還是在和亨伯特的第一次發生關係,洛其實都是一個性早熟的女孩子。

亨伯特說自己甚至不是洛的第一人,他說的「是她誘惑了我」,其實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就是這樣,「亂倫」這個詞最先是從洛麗塔嘴裡說出來的,包括那所謂「親吻的把戲」,亨伯特要對她做的事情她都很清楚,甚至有時候亨伯特比她還矜持。洛麗塔自己也曾說:「我很節儉,思想和行為都很骯髒」,明明是出於一個正好的年紀,但是洛麗塔過早地對性好奇,也並不認為那是一件對她而言不合時宜的事,這又是她性格叛逆的另一種體現。

和女友之間的性經歷,學習手淫……這些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洛的「思想骯髒」。家庭環境、時代背景,加上洛麗塔自身的性格,一切的組合都註定這將是一個悲劇,也是洛麗塔在走出青春期時付出的沉重代價。

二、隨著年齡的增長,原生家庭帶來的性格中的隱形因素會逐漸顯現,我們很多時候對待事物的態度,恰恰是潛意識中最逃避的。

在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以及這一系列的書中,曾經很具象化地討論過兒時、甚至是俄狄浦斯時期的一些經歷對今後性格產生的巨大影響,而放在洛麗塔身上就是典型的缺愛。因為從小缺乏愛和呵護,她會用一些出格的行為來引起周圍人的關注。

1. 父親的過早缺席,母親的不夠關懷,幼年時缺乏全面呵護導致洛麗塔的矛盾型人格。

在母親面的意識裡,洛麗塔是非常任性而令人不放心的,甚至有些野蠻不近情理。但是當亨伯特第一次見到洛麗塔,她卻是「討好型」的。面對這個母親之外的外來者,她希望自己能快速吸引他,引起他的注意。在與亨伯特的這段不正常關係中,洛麗塔不像我們想像的是完全被欺騙或者強迫,因為不能從母親和父親那裡得到足夠的愛,使得她對於對他有「不正當企圖」的亨伯特不能夠警惕地保持距離,這也釀成了最後的悲劇。

同樣的,亨伯特的這種戀童癖其實也是自幼時就在內心缺乏足夠的愛和安全感。母親角色的缺失/青春時戀人的意外離世,都是造成他性格畸形的原因。

2. 亨伯特並不是洛麗塔的理想戀人,過了青春期這個特殊的時段,新覺醒的意識和對自由的渴望最終導致了洛的逃離以及亨伯特的犯罪。

很多人在看這部電影或原著時會有種感覺,認為洛麗塔和亨伯特是有過一段幸福時光的,但我想說那並不是真相。隨著一起相處時間的增長,亨伯特對洛的控制變得更加上癮,那些物質上的激勵已經不足以得到洛麗塔的心。自由和逃離成了洛最渴望的。她可以動各種腦筋來擺脫亨伯特的控制,偷偷地藏零花錢、通過表演話劇來暗暗計劃…這些都不是一天兩天的衝動。

可以說,無論是洛麗塔還是亨伯特的最終結局其實都是一早就註定好的。亨伯特說他最後見到的那個長大了的洛麗塔像枯柴一樣喪失了光芒。亨伯特對洛麗塔的迷戀裡有一種光,這是一種病態的柔情與痴心。而洛麗塔從她失去母親的那一刻內心早已沒了真正信任的人。她拼了命地擺脫亨伯特又在遇到困難時主動去求得亨伯特的幫助,這恰恰說明她已不再是青春時期那個肆意又無知的少女了。

洛麗塔完成了她的蛻變,亨伯特也為自己最終的結局提前埋下了伏筆。

總結

關於這本書,很多人有著各種看法,也有人將它跟《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放在一起,但其實這二者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洛麗塔作為這個特殊年齡段的少女,她的很多行為是非常具有這個年齡段特徵的,加上她從小生長的環境,與母親的相處模式,這一切造就了我們所看到的《洛麗塔》。

以上是我對這本書所折射的青春期女孩在自我意識和性格養成方面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同見解,歡迎探討。

相關焦點

  • 第一次叛逆:2-3歲,自我意識萌發期
    說起叛逆期,我們不自覺的會跟青春期劃等號,確是如此,但在孩子成人之前,會經歷三次叛逆,2-3歲自我意識萌發期,7-8歲準大人期跟13-14歲青春期,每一次的叛逆,都是孩子們長大的表現,所以媽媽們不必苦惱,我們的孩子正一天天長大~~哈哈的小夥伴們大都處在自我意識萌發這個階段,媽媽們會發現我們眼中那個百依百順的小屁孩再也不受控了
  • 青春期孩子叛逆、不好管,怎麼辦?家長一起來看看這些實用建議!
    電影《狗十三》講述的就是處於青春期的13歲女孩李玩,因為一條叫做「愛因斯坦」的狗,從最初的叛逆執拗,到失望妥協,直至最後麻木地成長為大人眼裡的好學生,看似懂事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青春期叛逆的隱痛和折磨。而這樣一個掙紮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人在意李玩的痛苦,甚至沒有一個大人為自己的錯誤道歉,沒有人陪她走過那片荊棘叢。
  • 她是「洛麗塔」鼻祖,穿超短裙的叛逆女孩,卻代言了倫敦的時尚審美
    她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繼Twiggy之後的又一位現象級英國超模,「搖擺倫敦Swinging London」的繆斯女神,還是「洛麗塔」風格的鼻祖。在還以端莊為美的五六十年代,Jean Shrimpton用她纖細的身材和超短裙,打破了傳統觀念中美的定義,將世人的審美趣味從成熟性感引領到甜美、簡約。1965年的一天,Jean Shrimpton前往澳大利亞墨爾本參加一個活動,但Jean並不滿意經紀公司提供的服裝,於是她決定自己設計服裝,卻又發現面料不夠。
  • 《洛麗塔》:戀童癖,別玷汙了愛情
    戀童癖,顧名思義,指的是成年人以未成年人為性對象,對青春期前的孩子表現出性需求。她長相甜美可愛,性格活潑好動。她天真、早熟、叛逆、固執、不聽話、愛打聽閒事,對兩性關係充滿好奇。有天中年男人亨伯特住進了洛的家中。這是悲劇的開端。
  • 青春期女孩的心理特徵和變化
    如果你的孩子將進入或正處於青春期階段,那麼一定要熟知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徵和心理變化,這樣才能幫孩子安然度過這個關鍵階段,讓孩子順利地成長。在青春期,由於性別生理的區別,男孩和女孩又有所不同。這裡主要說說青春期女孩的心理特點和變化。1.
  • 孩子這些「叛逆」的行為,是自我意識強的表現,家長應該感到高興
    在家長看來的一些叛逆行為,可能只是孩子自我意識強的表現。年齡小的孩子出現「叛逆」行為,可能是自我意識萌芽的表現關於「自我意識」,可能很多家長並不太了解它的含義。其實,自我意識,也可被稱為「自我」,指的是個體對自己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願望。
  • Sweet Girl (甜美洛麗塔)
    Sweet Love Lolita(甜美洛麗塔):以粉色為主,再用上大量的Lace,以及造出的皺摺裙,可表現出可愛洋娃娃的形象。蘿莉 (源自美國的洛麗塔原指1955年由俄裔美國作家的小說《洛麗塔》,或指小說中的女主角12歲的洛麗塔,後在日本引申發展成一種次文化,用來表示可愛、萌萌噠的小女孩,或用在與其相關的事物,例如洛麗塔時裝。被世人公認最早的蘿莉角色是1982年推出的《甜甜仙子》中的MOMO公主。
  • 原生家庭最大傷害是自我意識缺失,讓自我意識復甦,做真正的自己
    原生家庭最大的傷害就是導致自我意識的缺失,在原生家庭裡面感知到的東西會植根於你的潛意識。會在日後的生活當中以不同的形式爆發出來,成為各種障礙,成為各種負累,成為各種羈絆,讓你沒有辦法成為自己,所以活出自我是終極的療愈方向,否則就會以抑鬱症焦慮症等等心理問題的形式前來困擾你,這些症狀實際上都是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向你發出的信號。
  • 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洛麗塔文化,十分不值得提倡?
    多年來,Lo圈一直都在探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人對可愛、甜美的Lo娘充滿不屑,甚至心懷惡意?既然要討論小眾文化,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Lolita的歷史吧!洛麗塔這個詞,來源於上個世紀。早在1955年,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就根據囚徒亨伯特的自白書手稿,改編成了一部驚世駭俗的長篇小說《洛麗塔》,書中描繪了一位大叔與12歲叛逆女孩曲折、複雜的忘年戀。後來,這部作品被翻拍成了影視作品並流傳到了日本。在異國他鄉,洛麗塔這個詞彙,被當成了可愛少女的標誌,而五顏六色的宮廷的小洋裙,更是成為無數Lo娘爭相追捧的時尚潮流。
  • 青春期叛逆有很多類,而這一類最可怕!13-18歲孩子家長定要看!
    逆反期的孩子,儘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還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 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常論據不足;喜歡懷疑,卻又缺乏科學依據;喜歡發現見解,但又判斷不準;喜歡批評別人,卻又容易片面。
  • 天蠍座的洛麗塔和處女座的亨伯特
    還有他後來正人君子式的自我反省 正是由於人物的複雜性和小說主題的不確定性 使得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非常困難 然而庫布裡克鏡頭底下的洛麗塔 就是我心目中的洛麗塔 她美的光芒四射,叛逆又嫵媚 既有小女孩童真的一面,又有成年人隱隱的神秘 性格有點像天蠍座
  • 家有「不良少女」,打罵之後變本加厲,青春期女孩如何教育?
    相信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過和L女士相同的經歷,父母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孩子處於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和行為方式都是成長過程中必經的正常現象。一般而言,12-15歲是孩子的青春叛逆期階段,此時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面對很多事情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於是面對父母和自己不一致的觀念就會產生牴觸或反抗心理。
  • 青少年為何叛逆?——兩種類型青春期叛逆行為及產生原因
    青春期是發展變化的時期,處於這一時期的青少年通常會有一些消極、叛逆的感受。那麼什麼因素會更容易誘發青春期的叛逆呢?
  • 青春期孩子的每一次叛逆,都源於父母的無知,父母還不警醒嗎?
    說到青春期的孩子,很多父母都會覺得頭疼,原本聽話、乖巧的孩子,怎麼到了十幾歲時就像變了個人一樣,不但拒絕和父母溝通,還會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為。比如小到跟父母頂嘴、吵架,大道早戀、逃學甚至犯罪,父母的說教和打罵都完全沒有用。
  • 備受年輕女孩喜愛的洛麗塔,精緻又優雅,為何總被家長「反對」?
    近些年,洛麗塔洋裝慢慢的走入大家的視野,獲得了許多女孩的喜愛,尤其是未成年的lo娘數量,更是一路狂飆。這些好看的小裙子在滿足女孩們童年公主夢想的同時,還使她們變得更加自信。可是仍然有許多家長依然是極力反對孩子穿洛麗塔洋裝,甚至威脅要將裙子剪碎等等。
  • 孩子自殘其實並非青春期叛逆
    孩子自殘其實並非青春期叛逆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7.02 星期四     在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醫院,總能見到家長帶著初中或高中的孩子來就診,家長最擔心的是孩子能不能上學
  •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在向父母呼救!
    那一刻,這個小女孩兒覺得和狗狗是同病相憐,李玩接受了它就是「愛因斯坦」。這個片段中,李玩無數次地表達自己的需求,結果發現自己就像被堵在角落裡打的那只可憐狗,想衝出去,但卻無能為力,這場面描繪出了多少家庭的教育問題,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呼救不得。
  • 怎樣和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溝通變得更順暢?
    青春期的孩子就一定叛逆嗎?不!家長要區分大事還是小事,善於運用「我信息」減少「你信息」才有助於親子溝通。這段時期的孩子強烈追尋自我認同、渴望同學接納,因此要逐漸拉開和父母的距離,即便在大事上認同父母,也一定要在小事上和父母對著幹。 換句話說,青春期的孩子即使還愛父母、享受親子關係,但他仍然渴望在心理上跟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你是你,我是我,我不再只是你的小孩,跟前跟後,這很自然。
  • 男孩進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發生極大的變化,家長要重視
    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特徵,男孩子和女孩子的特徵也會是不一樣的。而青春期是很多家長都很頭疼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時期裡孩子的性格會有很大改變。尤其是男孩子的父母,一旦沒有及時發現這種改變很容易就會激發孩子的叛逆心理。這樣就很不利於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而父母想要和孩子平穩和諧的度過這段時期,就要知道孩子在這段時間裡,都會發生哪些變化,才能對症下藥。
  • 青春期溝通系列3:「我的孩子不叛逆,但他卻讓我懊悔終身!」
    【關注「在愛中進行管教」,讀完有禮哦】很多父母都對孩子的叛逆感到頭疼:「怎麼說也不聽,這可怎麼辦呢?」「我家孩子小時候可聽話了,現在越大越叛逆!」當叛逆期遇上了更年期,解決問題的出路在哪裡?所以,叛逆不是孩子故意要傷害你,只是他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2.叛逆是對成就感的爭奪「孩子,媽媽看到你玩遊戲四個小時了,雖然媽媽不好意思說什麼,但是媽媽心裡真的不是特別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