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究處於青春期階段的女孩子內在的心理變化以及叛逆心理的種種表現,看了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洛麗塔》,相比於電影版,原著書籍在心理等方面的描寫更加細膩,留給讀作的想像和判斷空間也更大。
故事講述的是由法國移民至美國的中年男子亨·亨伯特因為年少時愛戀14歲的美麗少女安娜貝兒,但是一場意外的傷寒過早地奪走了少女安娜貝兒的生命,帶著心中的無限惋惜和遺憾亨伯特患上了戀童癖。在他的定義中,只有9—14歲的美麗女孩才能稱得上是性感少女。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婦拋棄,後來又迷戀上女房東的12歲女兒洛麗塔,稱呼她為小妖精。
由於兒時的陰影,亨伯特對洛麗塔無法自拔,為了親近這名早熟、熱情的小女孩,亨伯特娶女房東為妻,成為洛麗塔的繼父。同在一個屋簷下相處的日子裡亨伯特總是想方設法躲避著妻子而不斷地接近洛麗塔。後來妻子在丈夫的日記中發現自己的丈夫對女兒的不良企圖和對自己的不忠,十分生氣,於是寫了三封信,在寄信的途中被車子撞死。
亨伯特將洛麗塔從夏令營接出來以父女的身份沿著美國旅遊,他利用零用錢、美麗的衣飾和美味的食物等小女孩會喜歡的東西來控制洛麗塔,以及繼續滿足自己對她的欲望。洛麗塔長大後,開始討厭繼父,她意識到「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這種亂倫狀況好」。於是她開始跟年紀相當的男孩子交往,並借著一次旅行的機會脫離繼父的掌握,一開始亨伯特瘋狂的尋找,但是最終還是放棄了。
三年過去,某天亨伯特收到洛麗塔的來信,信上說她已經結婚並懷孕了,需要繼父的金錢援助。亨伯特給了她400美元現金和3600美元的支票還有把屋子賣了買家先付的10000美元跟房子的契約。他要求洛麗塔說出當時拐走她的人。洛麗塔告訴他那人正是奎迪,並告訴他,她和奎迪出走後,因為拒絕了奎迪要她和其他男孩子拍攝色情影片的要求,而被奎迪趕了出來。亨伯特請求洛麗塔離開她的丈夫和他走,但是她拒絕了這個要求,亨伯特傷心欲絕。他追蹤並槍殺了奎迪。最終, 亨伯特因血栓病死於獄中,而17歲的洛麗塔則因難產死於1950年聖誕。
故事情節很簡單,但是從這部書中我們能得到很多啟示。尤其是正處於洛麗塔這樣一個青春期年紀的女孩,她們的種種行為乍看讓人難以理解,但深思以後會發現,這也正是這個年紀女孩對自我意識的最初探索,以及伴隨著的各種迷茫和不確定性。本文將通過書中對洛麗塔一些行為的分析來一同探索青春期女孩自我意識追尋的變化過程。
一.出生、成長於美國這樣一個頗具自由基因的地理人文環境中,以及成長的家庭環境又是單親,洛麗塔的性格中天然帶有叛逆和躁動因子。
洛麗塔是典型的出生於美國又成長於美國的「時尚」女孩,他的父親過早去世,留下她與母親單獨生活在一起。加之與母親的相處並不是那麼和諧,兩人日常的互動少、摩擦多,這些都在她的性格形成中日復一日的起到不小的影響,無論是母親眼中的洛麗塔,或是那個特定的年齡洛麗塔對自己的定位,都是自由自在又充滿叛逆。
1. 當用十個詞來形容自己的女兒,母親夏洛特·黑茲甚至沒能給出一個好詞。
在對洛麗塔的性格調查表格中,母親給出的詞分別是:「尋釁生事的、吵吵鬧鬧的、愛找岔子的、多疑的、不耐煩的、動輒生氣的、愛打聽閒事的、無精打採的、不聽話的和固執的」,一方面這正是在向讀者印證這對母女的關係並不是大家以為的那樣和諧,另一方面,通過來自最親近又最了解洛麗塔的母親的評述,也恰恰說明洛麗塔性格並非是文靜的,相反她有很多的壞習慣,也容易容易憤怒,無時無刻不在反對來自外界的約束和管教。
據書中說洛麗塔的智商有141,但是她的行為反而有很多地方是與高智商不相符的。無論是在和母親一起在家中的時候,還是後來長久的環繞美國的旅行途中,洛麗塔最喜愛的讀物都是一些最最淺顯又無趣的時尚雜誌,她拒絕那些看起來枯燥但實際上獲取是真正有幫助的書籍。在原著中,亨伯特這樣描寫:「我的洛麗塔身上混合了溫柔的愛幻想的稚氣和一種怪誕的粗俗;這種粗俗來自廣告和雜誌圖片上那些忸怩作態的塌鼻子女郎。來自故國(含有踏碎了的雛菊與汗水的氣味)的那些脂粉狼藉的青年女傭,也來自外地妓院裡那些裝扮成小姑娘的非常年輕的妓女。而後所有這一切又跟通過麝香與泥土、通過汙垢與死亡身處的那種純潔美妙的溫柔混合在一起,天哪,天哪。最特別的就是他,這個洛麗塔,我的洛麗塔」。
不能說這一切到底是代表了哪種品質,但這一切正是這個年齡段女孩自我意識的顯露,她們願意接觸一些東西和排斥一些事務不是出自於理性,而是對自我不確定後的盲目堅持和試探。
2. 無論是在夏令營時和女友之間不可描述的性經歷,還是在和亨伯特的第一次發生關係,洛其實都是一個性早熟的女孩子。
亨伯特說自己甚至不是洛的第一人,他說的「是她誘惑了我」,其實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就是這樣,「亂倫」這個詞最先是從洛麗塔嘴裡說出來的,包括那所謂「親吻的把戲」,亨伯特要對她做的事情她都很清楚,甚至有時候亨伯特比她還矜持。洛麗塔自己也曾說:「我很節儉,思想和行為都很骯髒」,明明是出於一個正好的年紀,但是洛麗塔過早地對性好奇,也並不認為那是一件對她而言不合時宜的事,這又是她性格叛逆的另一種體現。
和女友之間的性經歷,學習手淫……這些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洛的「思想骯髒」。家庭環境、時代背景,加上洛麗塔自身的性格,一切的組合都註定這將是一個悲劇,也是洛麗塔在走出青春期時付出的沉重代價。
二、隨著年齡的增長,原生家庭帶來的性格中的隱形因素會逐漸顯現,我們很多時候對待事物的態度,恰恰是潛意識中最逃避的。
在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以及這一系列的書中,曾經很具象化地討論過兒時、甚至是俄狄浦斯時期的一些經歷對今後性格產生的巨大影響,而放在洛麗塔身上就是典型的缺愛。因為從小缺乏愛和呵護,她會用一些出格的行為來引起周圍人的關注。
1. 父親的過早缺席,母親的不夠關懷,幼年時缺乏全面呵護導致洛麗塔的矛盾型人格。
在母親面的意識裡,洛麗塔是非常任性而令人不放心的,甚至有些野蠻不近情理。但是當亨伯特第一次見到洛麗塔,她卻是「討好型」的。面對這個母親之外的外來者,她希望自己能快速吸引他,引起他的注意。在與亨伯特的這段不正常關係中,洛麗塔不像我們想像的是完全被欺騙或者強迫,因為不能從母親和父親那裡得到足夠的愛,使得她對於對他有「不正當企圖」的亨伯特不能夠警惕地保持距離,這也釀成了最後的悲劇。
同樣的,亨伯特的這種戀童癖其實也是自幼時就在內心缺乏足夠的愛和安全感。母親角色的缺失/青春時戀人的意外離世,都是造成他性格畸形的原因。
2. 亨伯特並不是洛麗塔的理想戀人,過了青春期這個特殊的時段,新覺醒的意識和對自由的渴望最終導致了洛的逃離以及亨伯特的犯罪。
很多人在看這部電影或原著時會有種感覺,認為洛麗塔和亨伯特是有過一段幸福時光的,但我想說那並不是真相。隨著一起相處時間的增長,亨伯特對洛的控制變得更加上癮,那些物質上的激勵已經不足以得到洛麗塔的心。自由和逃離成了洛最渴望的。她可以動各種腦筋來擺脫亨伯特的控制,偷偷地藏零花錢、通過表演話劇來暗暗計劃…這些都不是一天兩天的衝動。
可以說,無論是洛麗塔還是亨伯特的最終結局其實都是一早就註定好的。亨伯特說他最後見到的那個長大了的洛麗塔像枯柴一樣喪失了光芒。亨伯特對洛麗塔的迷戀裡有一種光,這是一種病態的柔情與痴心。而洛麗塔從她失去母親的那一刻內心早已沒了真正信任的人。她拼了命地擺脫亨伯特又在遇到困難時主動去求得亨伯特的幫助,這恰恰說明她已不再是青春時期那個肆意又無知的少女了。
洛麗塔完成了她的蛻變,亨伯特也為自己最終的結局提前埋下了伏筆。
總結
關於這本書,很多人有著各種看法,也有人將它跟《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放在一起,但其實這二者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洛麗塔作為這個特殊年齡段的少女,她的很多行為是非常具有這個年齡段特徵的,加上她從小生長的環境,與母親的相處模式,這一切造就了我們所看到的《洛麗塔》。
以上是我對這本書所折射的青春期女孩在自我意識和性格養成方面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同見解,歡迎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