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原因造成的情緒敏感,如何療愈自我?

2020-12-13 水月正能量

文|水月正能量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這個話題近日在網絡上討論十分熱烈。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什麼心情容易抑鬱、焦慮,對人沒有足夠的信任感,在社交、職場、親密關係中屢受挫折。其實,大多數人都有類似的困惑,區別在於程度的深淺。

由陌川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社交,讓情緒不再敏感》一書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原來這類人屬於「社交敏感者」,表現為對外界反饋高度敏感,質疑人際關係,沒有安全感,容易自卑,總是充滿緊張和不安。

一切都要回到原生家庭尋找原因:孩子小時候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安全感、信任感和愛。

一、了解社交敏感者的成因及其應對方式

情形1.社交敏感者在幼時經常被冷落、缺乏父母的關愛與陪伴

孩子在幼年期大多以自我為中心的,只在乎自己的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他們會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更好地適應環境。因自身各方面發育不成熟,難免採取錯誤的應對方式,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就會在日復一日的潛移默化中,固定下來,影響以後的人生走向。

父母為生計奔波自顧不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只有先解決了生存問題,才談得上精神富足。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養孩子意味著一筆不菲的開支。為了養家餬口供養孩子老人,父母不得不起早貪黑努力工作,一天下來精疲力竭,對於需要付出很多時間、精力、耐心的育兒工作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這種情況常見於雙職工家庭、外出務工家庭。

當父母無法及時響應需求時,大多數孩子會用哭鬧的方式引起大人的關注。如果需求得到滿足,久而久之,潛意識裡會認同這種有點「作」的行為。長大以後,他們會沿用過去「成功的經驗」,刷存在感,博取他人的關注和關愛,甚至為達目的做出不合時宜的舉動。

有一類控制欲很強的人,通過佔用對方的時間精力,讓其無法做其它事,促使對方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比如隨時給對方打電話發消息,直到對方有回應為止。有些人不惜傷害自己的身體換得對方的憐惜。有些人善於情感綁架,經常把「我為你付出那麼多」掛在嘴邊。

最後弄得自己和對方都很難受,當對方實在承受不了選擇離開後,他們又會告訴自己,「看吧,他們原本就不在乎我。」

這是「作」人格的形成過程,本質上是用了錯誤的方式尋求安全感、愛等需求的滿足。

再舉一個父母不在身邊的例子,不同人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很多父母因工作忙碌,把孩子留在老家。孩子天然地想要親近父母,十分思念父母,承受著分離焦慮。有些孩子明白和父母團聚的時光很短暫,十分珍惜,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他們變的異常懂事聽話,以至於長大後什麼都聽父母的,違抗父母的意願會有強烈的內疚感,為了緩解這種內疚不得不把內心的需求塵封起來。

他們大多具有討好型人格,家庭中付出最多犧牲最多,職場上唯唯諾諾,懼怕領導權威,害怕得罪同事,成為處處吃虧的「老好人」。

這是「受」人格的形成過程,本質上是需求得不到滿足,自我價值感低,在他人身上尋找自己的價值。

還有些孩子會因長期被冷落感到絕望,覺得世上和我最親的父母都沒有意願了解我的感受,更何況是其他人呢?久而久之,對人越發沒有信任感,心門關閉不再溝通,習慣把難過、悲傷、恐懼埋在心裡一個人默默承受。

這樣做的後果首先是負面情緒無法宣洩,易誘發疾病,再是會無法發揮社交優勢,白白錯過了很多機會。

這是「逃」人格的形成過程,本質上是需求滿足受挫,自我防禦過度,關閉對外交流。

情形2.社交敏感者在幼時承受了很多父母的負能量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長期受到訓斥、甚至打罵,無論如何都無法改善,就會習得無助和絕望。

有些父母因夫妻不和、生活不順等原因無法很好地控制情緒,在管教的過程中宣洩自己的負能量。即便為了孩子好,但方式方法用錯了,孩子不但不會領情,還會感到情感受了莫大的傷害。

很多父母錯把生活的艱辛歸咎在孩子身上,孩子不懂事不聽話就是給自己添麻煩。父母貧乏難以給予孩子富足。

由楊紫出演趙薇執導的短劇《許願》裡,小雨在許下生日願望前向母親哭訴,「你的愛讓人好窒息」!

小時候父母離異,小雨由母親獨自撫養,被母親寄予了極大期望,然而她發現自己居然是母親的安全感。

母親有很強的控制欲,希望小雨處處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小雨從小到大隻要做錯一點事情,就會招來母親的斥責。孩子雖然不明白為什麼,卻分明感到母親情緒裡的悲傷,十分愧疚,於是抱著母親哭,「別再罵我了,我很害怕,求你原諒我」。而母親每次都會抱著她說,罵她是為她好,以後不再會了,可是第二天依舊如此。

後來小雨慢慢長大了,學會了隱藏情緒。她發現母親讓同學監視她的一舉一動,這讓本就對人缺乏信任感的她更加敏感。她很努力地滿足母親的各種需要,她加倍努力學習,卻沒有朋友,根本不快樂。為了逃離母親的控制,她選擇了離家最遠的大學。

可母親的影響一直都在,她所做的任何決定都要考慮母親的感受,否則就會遭到幹涉。她渴望愛與自由,羨慕那些無拘無束的人,但她總感到自卑,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愛,於是不敢愛,不會愛。

她分明感到來自母親折磨的痛苦,不但不敢憤怒,反而感到愧疚。發生什麼事總覺得是自己的錯,一個人默默舔舐傷口,從不奢望內心的需求得到滿足。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如此大。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最長,情感聯結最緊密。孩子越小越容易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我們身上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果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願意著手改善就不算晚。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麼去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

是對過去的傷痛念念不忘,還是與自己和解放下執念?

假如你能坐著時空飛船穿梭回過去,你會對自己說些什麼?

即使過去的傷痛不堪回首,即使它的影響猶在,但只要能正視它,從中學到很多,這一遭就不算白來。

重要的是療愈自我,成長自我,更好地面向未來。

二、重新審視過往經歷,正確認知「愛」

前面提到的「討好型人格」,是為了獲得愛陷入取悅、奉獻的誤區。短劇裡的母親則是以愛的名義,瘋狂控制,時刻想操控幹涉,付出很多卻讓人想要逃離。

問題出在哪裡呢?他們都對如何獲得「愛」的問題感到焦慮、迷茫、無所適從,將來也無法給予子女愛的教育。

每個人都有愛與被愛的需求。無條件地忍讓妥協、委屈求全,無法換來愛,也不是真正愛對方的表現。

真正的愛從來不剝奪人的正常需求,諸如安全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接納的需求,表達的需求等。如果你感受到的不到愛而是傷害,就要大聲地說出來,表露你真實的感受。

偽愛是我說了算聽我的,真愛是允許不同的聲音;偽愛是壓抑需求,真愛是平等、關注對方感受,力求達成共識。

儘管造成原生家庭問題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從結果來看,吵架逃避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如何消除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

1.自我尊重、自我認同、自我善待

父母或者身邊人否定你,並不代表你真的不行。自尊自愛是建立在自我認同的基礎上,客觀看待自己優勢與不足,接納真實的自己,肯定自身的價值與潛能。社交敏感者往往具備很強的情感洞察力,心思較為細膩等優點。

2.消除過度的愧疚感

過多的愧疚感往往是因為內在的「超我」過強。你不欠父母什麼,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父母也不例外。儘管父母為我們付出很多,理當感恩,但並不意味著你要承受本不該承受的負面情緒,你有拒絕的權利,無須內疚。

3.積極拓展社交

人際關係具有互幫互助的屬性,每個人都有從人際交往中獲得支持的需求,好的人際關係具有治癒的功效。在父母那得不要的溫暖,並不代表在好友那得不到,別再獨自療傷,打開心扉,會發現有人願意傾聽你、關心你。

4.體諒父母的不易,與自己和解

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說的是女人生孩子所帶來的一系列後遺症,有一個網友評論道:「告訴你們吧,養孩子教育孩子更難」。作為過來人我認為,她說對了部分事實,養孩子教育孩子的確要付出太多,不只有金錢時間,還有耐煩心和毅力。

孩子不聽勸、不守規矩的確讓人頭疼,如果沒有育兒知識的指導,父母很難控制好情緒。不養娃不知父母恩,長大以後回過頭來看,我們未必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有句話說得好,「理解萬歲」。理解父母的局限,就能放下心中的怨念,也是與自己和解,重新回到和諧的親子關係上來。父母會感受到子女的愛,漸漸地放下錯誤的執念,學會正確的表達愛的方式。

5、增強自我意識,找到真實的自我

社交敏感者對外界十分敏感,時刻監察著外界,他們容易莫名地焦慮、糾結、懷疑,這些都源於自我意識的喪失。原生家庭沒能給到無條件的愛,導致他們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總擔心失去、受傷,變得敏感而脆弱。

愛的源頭從來不在外而在內,它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自我意識的增強能帶來自我價值感和存在感,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法:

①向內覺察感受身體、情緒的變化

比如藉助運動真切地感受身體的張弛有度;藉助冥想讓心平靜、思緒平穩。

②每天做一件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先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人

比如給植物澆水、餵魚、看畫展、閒逛、烹飪、收納、化妝等。

③勤於思考,享受獨處

了解真實情況,當遇到困惑或需要做決定時,避免採用潛意識情感裡的第一反應,多用理性思考,藉助網絡、書籍等尋找答案。

④樹立平等意識,成長意識

不因外在的標籤貶低自己,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和過去的自己比,看見自己的成長與進步。

⑤用正向信念抵禦負面信念

警惕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多做自我鼓勵,遠離消耗你的人,結交認同你的人。

-END-

討論話題:你遇到過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問題,感受如何,怎樣解決的?歡迎留言哦。

相關焦點

  • 在原生家庭受的創傷如何自我療愈?88萬人熱贊的方法是什麼?
    ——《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近幾年特別流行一個說法:原生家庭影響人的一生。也就是說一個人成年後的心理,行為都深受童年經歷的影響。一句話,成年不幸福,是因為童年不幸福。心理學上確實一直認為:原生家庭很重要,因為每個人對世界的初步理解是在原生家庭裡建立的。6歲前與養育者形成的關係互動模式會影響成年後的認知和行為。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文/沐恩佳音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根,我們是成長為參天大樹還是路邊的野草,要看我們生長在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吸收了什麼養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如同在孩子心裡輸入了一連串的密碼,或許一生都無法改變,而且還會像基因一樣,傳遞到下代人、下下代人的身上。
  • 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自我療愈,重啟人生!
    《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其實是一本自我救贖、自我療愈的書籍。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很多人都以此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為長大後的自己無法真正地看到自己喜歡的、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尋找藉口,總覺得童年得不到滿足,長大後就必然有缺陷,需要別人償還這種虧欠,但在看完《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後,我認為人還是需要自我救贖、自我療愈。
  • 《重啟人生》:你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你可以選擇自我療愈之法
    在這樣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圍裡,蕭紅從小就經受著家庭暴力和漠視,身心受到極大的傷害。這些童年的陰影,如影隨形般籠罩在她的身上,讓她變得敏感、孤僻。當她稍微長大一些,逃離家庭後,對於愛情的追求,也沒能讓她真正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她每一段感情都充滿悲劇色彩,愛而不得,讓人很是心痛。
  • 張栢芝:走出原生家庭,自我療愈、重啟人生
    最近在讀《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忍不住就想到了張栢芝。也曾有過灰色的童年,也曾一路跌跌撞撞,卻從未停下追逐幸福的腳步。正如《重啟人生》作者金尚所說:我們不能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 自卑、敏感、膽小……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該如何修補?
    哇~哇~伴隨著響亮的哭聲,一個個小生命呱呱墜地,然而,同樣可愛的小生命卻在十幾年後或者二十幾年後呈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徵,有的人自信、樂觀、開朗,有的人卻自卑、敏感、膽小。在知乎上搜索原生家庭相關的話題關注量上萬,瀏覽量更是超百萬,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力之大已經不言而喻了,可是如何改變那些不好的影響?
  •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當下生活的影響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但,若你想改變的話,一定可以。那麼該如何療愈自己呢?畢竟過去的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無法像最近《復仇者聯盟4》一樣回歸過去修補問題,這個時候我們如何利用當下來療愈自己呢?
  • 遠離無愛原生家庭,自我療愈重塑美好新生
    原因是,孩子太小。可小艾的離婚理由,正是不想給孩子一個沒有愛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這個詞,近幾年被提及的很多。包括最近姚晨主演的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強勢的媽媽,懦弱的爸爸,冷漠的大哥,自私的二哥。那樣的家庭,沒有離婚,維護著表面的和諧,然而,因為父母無愛,家庭中的每一個孩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我支持小艾的決定。離婚,有時候痛在一時,但好過毀人一生。
  • 18歲前心理問題從父母身上找原因,18歲後從自身找原因自我療愈
    ,人生的軌跡還是靠你自己畫出來的,研究原生家庭是為了自我療愈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本期的讀書會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問題。1)我十分痛恨我的原生家庭父母這讓我很痛苦,如何消除這種恨意?2)聽到我媽的聲音就會無明發火,該如何應對改善這樣的心理?3)請問為什麼說18歲前的孩子心理問題要從父母身上找原因呢?4)從骨子裡帶來的自卑困擾了我6年之久,該如何改變呢?
  • 《重啟人生》: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日後的影響,意義是巨大的。很多上了熱搜的案例,追蹤溯源,幾乎都是關於親生父母和原生家庭,童年治癒和親情之痛。已經成年,仍突圍不了原生家庭的孩子;已經衰老,卻無法靠近親生孩子的父母。為何最愛的人,相愛相殺?這種問題,如何破?《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這本書,可以為我們答疑解惑。
  • 薩提亞:原生家庭如何深深地影響我們?
    因為人們在未成年前,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必須依賴別人,認知發展也不完善,處於生存的本能,都會主動適應周圍的環境,熟悉和模仿父母的生活和認知模式,久而久之就把早期父母的生活模式無意識到帶到了自己成年後的生活中,並且自己還覺得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沒有深入的發掘,大多數人尚不能意識原生家庭對自己產生哪些好的影響和不良影響。  家庭中父母的關係會對個人產生巨大的影響。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愛自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金尚在《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中提到:因為父母自身的人格不正常,經濟狀況不好,文化程度低,厭惡上癮等原因,父母會把自己的憤怒、厭世、不滿、自我厭棄等,投射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軟弱可欺,不會還手,也無處可逃。所以,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勢必會受到來自父母的傷害。這樣的家,註定會傷人,傷得最重的就是孩子。
  • 如何正確的自我療愈
    所以我從原因開始分析:我在戀愛的時候特別作,脾氣很壞,我喜歡用威脅的方式來驗證對方愛不愛我。同時我也特別沒安全感,曾經我可以連續發7-80條消息,一直等到對方回復我,才結束。是不是覺得太嚇人了呀!所以一般都會受不了,最後就不了了之。在我接觸到心理學之後,我才意識到原來都是因為我的自我價值感低。
  • 原生家庭對你一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生命的綻放程度與個人的原生家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影響我們的一生。」「父母沒有被療愈的創傷和問題,都會複製和傳承到孩子身上。」     ——全球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每個人尋找配偶的動力大多源自孩提時代未被滿足的歸屬感和重要性的需求。」
  • 原生家庭最大傷害是自我意識缺失,讓自我意識復甦,做真正的自己
    原生家庭最大的傷害就是導致自我意識的缺失,在原生家庭裡面感知到的東西會植根於你的潛意識。會在日後的生活當中以不同的形式爆發出來,成為各種障礙,成為各種負累,成為各種羈絆,讓你沒有辦法成為自己,所以活出自我是終極的療愈方向,否則就會以抑鬱症焦慮症等等心理問題的形式前來困擾你,這些症狀實際上都是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向你發出的信號。
  • 一直被負面的情緒籠罩長達幾年,原來是原生家庭的傷害!
    為什麼我們總會經歷一些灰暗的時刻,為什麼長達很多年都處在悲傷的情緒當中?為什麼一次次的崩潰,無法打破這樣的循環?我們那些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的感受,包括那些根本無法安放的情緒,其實大部分來自我們的原生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想要告別生命陰影麼?
  • 接納與療愈原生家庭中的那些傷害、遺憾、不滿足
    原創 meiyayibu meiya 收錄於話題#原生家庭2個點擊↑ 「meiya」,看看多少好友已經關注當然,也有很多父母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加,心智和情緒獲得改變。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位豆瓣網友和小A,他們的父母都在孩子長大之後試圖彌補曾經缺失的陪伴與關愛。但是遺憾的時,缺失和傷害已經造成,有的時候怎麼補都補不回來。
  • 原生家庭是怎麼傷害人的?|叢非從
    現實中,每個人成長的家庭裡,都傷痕累累。原生家庭之所以傷害人,是因為原生家庭沒有足夠的愛。如果說父母沒有給過一丁點愛的話,對絕大多數父母是不公平的。父母有給愛,只是沒有給足夠的愛,於是造成傷害。什麼是足夠愛的呢?足夠的愛並不是泛濫的愛。足夠的愛是指能支撐起孩子健康成長的愛。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我推薦的這100本書籍,他們有些致力於帶你認識原生家庭,教你如何應對傷害,有些帶你剖析和認清自己,教你如何重塑自己,還有一些,則致力於帶你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為你指引人生真正的價值之所在。最後,如果你真的渴望自我療愈,那你應該明白,我們剖析原生家庭傷害,不是為了推卸責任,而是找到問題的根源,我們認清自己,不是為了自我否定,而是擁抱和接納內心那個受傷的小孩。我們的終極任務是,致力於人生的成長,致力於陪伴那個受傷的小孩,一起茁壯長大,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1.
  • 原生家庭療愈的七大階段,你在哪?
    ,成就自己,成就下一代的更美好的原生家庭。家,其實是一個比較廣的概念,既包括原來自己長大的那個家庭,也包括仍然被原生家庭影響的現在的關係。例如,父母已經過世了,但是和自己的丈夫、妻子、孩子、朋友之間依然延續著原生家庭的互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