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月正能量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這個話題近日在網絡上討論十分熱烈。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什麼心情容易抑鬱、焦慮,對人沒有足夠的信任感,在社交、職場、親密關係中屢受挫折。其實,大多數人都有類似的困惑,區別在於程度的深淺。
由陌川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社交,讓情緒不再敏感》一書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原來這類人屬於「社交敏感者」,表現為對外界反饋高度敏感,質疑人際關係,沒有安全感,容易自卑,總是充滿緊張和不安。
一切都要回到原生家庭尋找原因:孩子小時候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安全感、信任感和愛。
一、了解社交敏感者的成因及其應對方式
情形1.社交敏感者在幼時經常被冷落、缺乏父母的關愛與陪伴
孩子在幼年期大多以自我為中心的,只在乎自己的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他們會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更好地適應環境。因自身各方面發育不成熟,難免採取錯誤的應對方式,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就會在日復一日的潛移默化中,固定下來,影響以後的人生走向。
父母為生計奔波自顧不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只有先解決了生存問題,才談得上精神富足。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養孩子意味著一筆不菲的開支。為了養家餬口供養孩子老人,父母不得不起早貪黑努力工作,一天下來精疲力竭,對於需要付出很多時間、精力、耐心的育兒工作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這種情況常見於雙職工家庭、外出務工家庭。
當父母無法及時響應需求時,大多數孩子會用哭鬧的方式引起大人的關注。如果需求得到滿足,久而久之,潛意識裡會認同這種有點「作」的行為。長大以後,他們會沿用過去「成功的經驗」,刷存在感,博取他人的關注和關愛,甚至為達目的做出不合時宜的舉動。
有一類控制欲很強的人,通過佔用對方的時間精力,讓其無法做其它事,促使對方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比如隨時給對方打電話發消息,直到對方有回應為止。有些人不惜傷害自己的身體換得對方的憐惜。有些人善於情感綁架,經常把「我為你付出那麼多」掛在嘴邊。
最後弄得自己和對方都很難受,當對方實在承受不了選擇離開後,他們又會告訴自己,「看吧,他們原本就不在乎我。」
這是「作」人格的形成過程,本質上是用了錯誤的方式尋求安全感、愛等需求的滿足。
再舉一個父母不在身邊的例子,不同人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很多父母因工作忙碌,把孩子留在老家。孩子天然地想要親近父母,十分思念父母,承受著分離焦慮。有些孩子明白和父母團聚的時光很短暫,十分珍惜,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他們變的異常懂事聽話,以至於長大後什麼都聽父母的,違抗父母的意願會有強烈的內疚感,為了緩解這種內疚不得不把內心的需求塵封起來。
他們大多具有討好型人格,家庭中付出最多犧牲最多,職場上唯唯諾諾,懼怕領導權威,害怕得罪同事,成為處處吃虧的「老好人」。
這是「受」人格的形成過程,本質上是需求得不到滿足,自我價值感低,在他人身上尋找自己的價值。
還有些孩子會因長期被冷落感到絕望,覺得世上和我最親的父母都沒有意願了解我的感受,更何況是其他人呢?久而久之,對人越發沒有信任感,心門關閉不再溝通,習慣把難過、悲傷、恐懼埋在心裡一個人默默承受。
這樣做的後果首先是負面情緒無法宣洩,易誘發疾病,再是會無法發揮社交優勢,白白錯過了很多機會。
這是「逃」人格的形成過程,本質上是需求滿足受挫,自我防禦過度,關閉對外交流。
情形2.社交敏感者在幼時承受了很多父母的負能量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長期受到訓斥、甚至打罵,無論如何都無法改善,就會習得無助和絕望。
有些父母因夫妻不和、生活不順等原因無法很好地控制情緒,在管教的過程中宣洩自己的負能量。即便為了孩子好,但方式方法用錯了,孩子不但不會領情,還會感到情感受了莫大的傷害。
很多父母錯把生活的艱辛歸咎在孩子身上,孩子不懂事不聽話就是給自己添麻煩。父母貧乏難以給予孩子富足。
由楊紫出演趙薇執導的短劇《許願》裡,小雨在許下生日願望前向母親哭訴,「你的愛讓人好窒息」!
小時候父母離異,小雨由母親獨自撫養,被母親寄予了極大期望,然而她發現自己居然是母親的安全感。
母親有很強的控制欲,希望小雨處處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小雨從小到大隻要做錯一點事情,就會招來母親的斥責。孩子雖然不明白為什麼,卻分明感到母親情緒裡的悲傷,十分愧疚,於是抱著母親哭,「別再罵我了,我很害怕,求你原諒我」。而母親每次都會抱著她說,罵她是為她好,以後不再會了,可是第二天依舊如此。
後來小雨慢慢長大了,學會了隱藏情緒。她發現母親讓同學監視她的一舉一動,這讓本就對人缺乏信任感的她更加敏感。她很努力地滿足母親的各種需要,她加倍努力學習,卻沒有朋友,根本不快樂。為了逃離母親的控制,她選擇了離家最遠的大學。
可母親的影響一直都在,她所做的任何決定都要考慮母親的感受,否則就會遭到幹涉。她渴望愛與自由,羨慕那些無拘無束的人,但她總感到自卑,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愛,於是不敢愛,不會愛。
她分明感到來自母親折磨的痛苦,不但不敢憤怒,反而感到愧疚。發生什麼事總覺得是自己的錯,一個人默默舔舐傷口,從不奢望內心的需求得到滿足。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如此大。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最長,情感聯結最緊密。孩子越小越容易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我們身上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果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願意著手改善就不算晚。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麼去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
是對過去的傷痛念念不忘,還是與自己和解放下執念?
假如你能坐著時空飛船穿梭回過去,你會對自己說些什麼?
即使過去的傷痛不堪回首,即使它的影響猶在,但只要能正視它,從中學到很多,這一遭就不算白來。
重要的是療愈自我,成長自我,更好地面向未來。
二、重新審視過往經歷,正確認知「愛」
前面提到的「討好型人格」,是為了獲得愛陷入取悅、奉獻的誤區。短劇裡的母親則是以愛的名義,瘋狂控制,時刻想操控幹涉,付出很多卻讓人想要逃離。
問題出在哪裡呢?他們都對如何獲得「愛」的問題感到焦慮、迷茫、無所適從,將來也無法給予子女愛的教育。
每個人都有愛與被愛的需求。無條件地忍讓妥協、委屈求全,無法換來愛,也不是真正愛對方的表現。
真正的愛從來不剝奪人的正常需求,諸如安全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接納的需求,表達的需求等。如果你感受到的不到愛而是傷害,就要大聲地說出來,表露你真實的感受。
偽愛是我說了算聽我的,真愛是允許不同的聲音;偽愛是壓抑需求,真愛是平等、關注對方感受,力求達成共識。
儘管造成原生家庭問題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從結果來看,吵架逃避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如何消除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
1.自我尊重、自我認同、自我善待
父母或者身邊人否定你,並不代表你真的不行。自尊自愛是建立在自我認同的基礎上,客觀看待自己優勢與不足,接納真實的自己,肯定自身的價值與潛能。社交敏感者往往具備很強的情感洞察力,心思較為細膩等優點。
2.消除過度的愧疚感
過多的愧疚感往往是因為內在的「超我」過強。你不欠父母什麼,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父母也不例外。儘管父母為我們付出很多,理當感恩,但並不意味著你要承受本不該承受的負面情緒,你有拒絕的權利,無須內疚。
3.積極拓展社交
人際關係具有互幫互助的屬性,每個人都有從人際交往中獲得支持的需求,好的人際關係具有治癒的功效。在父母那得不要的溫暖,並不代表在好友那得不到,別再獨自療傷,打開心扉,會發現有人願意傾聽你、關心你。
4.體諒父母的不易,與自己和解
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說的是女人生孩子所帶來的一系列後遺症,有一個網友評論道:「告訴你們吧,養孩子教育孩子更難」。作為過來人我認為,她說對了部分事實,養孩子教育孩子的確要付出太多,不只有金錢時間,還有耐煩心和毅力。
孩子不聽勸、不守規矩的確讓人頭疼,如果沒有育兒知識的指導,父母很難控制好情緒。不養娃不知父母恩,長大以後回過頭來看,我們未必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有句話說得好,「理解萬歲」。理解父母的局限,就能放下心中的怨念,也是與自己和解,重新回到和諧的親子關係上來。父母會感受到子女的愛,漸漸地放下錯誤的執念,學會正確的表達愛的方式。
5、增強自我意識,找到真實的自我
社交敏感者對外界十分敏感,時刻監察著外界,他們容易莫名地焦慮、糾結、懷疑,這些都源於自我意識的喪失。原生家庭沒能給到無條件的愛,導致他們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總擔心失去、受傷,變得敏感而脆弱。
愛的源頭從來不在外而在內,它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自我意識的增強能帶來自我價值感和存在感,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法:
①向內覺察感受身體、情緒的變化
比如藉助運動真切地感受身體的張弛有度;藉助冥想讓心平靜、思緒平穩。
②每天做一件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先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人
比如給植物澆水、餵魚、看畫展、閒逛、烹飪、收納、化妝等。
③勤於思考,享受獨處
了解真實情況,當遇到困惑或需要做決定時,避免採用潛意識情感裡的第一反應,多用理性思考,藉助網絡、書籍等尋找答案。
④樹立平等意識,成長意識
不因外在的標籤貶低自己,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和過去的自己比,看見自己的成長與進步。
⑤用正向信念抵禦負面信念
警惕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多做自我鼓勵,遠離消耗你的人,結交認同你的人。
-END-
討論話題:你遇到過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問題,感受如何,怎樣解決的?歡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