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亞:原生家庭如何深深地影響我們?

2021-02-19 中國心理學家大會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成長的家庭,而新生家庭是指進入婚姻生活後所建立的家庭。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如同遺傳密碼一般,刻進我們的人格、行為模式中

  許多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早期生活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個人的生活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個人的一生幸福。

  原生家庭在早期生活經歷中佔主要位置。原生家庭指個人出生、成長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組成,通常父母(尤其是父母關係)對個人的影響最大、最長久。下面我舉2個事例具體說明原生家庭是如何對個人產生影響的。

  例一

  父親是個商人,勤快、節儉、善良、寬容,凡事讓著母親,父親常說母親給自己生了3個兒子,力了大功。母親比父親小十歲,母親愛整潔、細心、精幹。他們的兒子常記得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和周圍人相處融洽,對家人很尊重,特別是對妻子體貼入微。對孩子有耐心,不會亂發脾氣及打罵孩子,凡事願意自己悄悄地做,不願指派別人幹,人際關係好。

  例二

  父親是舊軍隊的軍醫,母親是家庭婦女。父親是個大男子主義,對老婆、孩子經常訓斥甚至打罵,大家都很怕他。他們的大女兒在家裡也常訓斥、打罵弟弟妹妹,成年後對孩子常發脾氣,經常命令孩子做事;家裡的事必須按她的意思辦,聽到反對的話就大動肝火,刻意樹立自己在家中的權威。不尊重別人,辦事武斷,與家人關係較緊張。

  從上面的例子中,不難看出孩子的身上都受到了父母的重大影響,並給他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為人們在未成年前,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必須依賴別人,認知發展也不完善,處於生存的本能,都會主動適應周圍的環境,熟悉和模仿父母的生活和認知模式,久而久之就把早期父母的生活模式無意識到帶到了自己成年後的生活中,並且自己還覺得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沒有深入的發掘,大多數人尚不能意識原生家庭對自己產生哪些好的影響和不良影響。

  家庭中父母的關係會對個人產生巨大的影響。最近的一項研究也證明了這個觀點,根據調查研究的結果顯示:父母經常吵架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大於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比例分別是33%、31%。原因是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孩子長期目睹父母爭吵,父母間相互敵意、貶低對方,都會使孩子產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懷疑、困惑等消極情緒,以後很可能造成孩子人際關係障礙,難以與別人建立信任關係,影響孩子的一生幸福。

  為人父母者要牢記,千萬不要把自己原生家庭中的問題帶到現在的家庭,否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幸福。那麼怎樣的原生家庭會給我們的孩子帶來好的影響呢?我認為,原生家庭應該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

  一、尊重和信任。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夫妻之間、與孩子之間)是互相尊重、信任的關係。家庭中不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大家都有發言權,大家都尊重和認同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任何人無權決定別人應該做什麼,大家要彼此信任,有問題當面提出,不要互相猜疑。家庭中不刻意樹立某個人的權威,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尊嚴,也會自覺維護別人的自尊。

  二、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其中有兩個含義:一是個人要為自己做的事負責,不推卸、逃避責任,敢於自己承擔責任。二是不為別人做的事情承擔責任,尤其是為配偶和子女。這樣做表面上看似不通人情,實際上對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大有益處,會促進配偶和子女的獨立成長和自我完善。

  三、寬容的心態。寬容是種美德。世間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得到不同的觀念,更何況是在家庭中,家裡是情多理少的地方,所以說如果不是什麼原則性、大是大非的問題(這些問題並非太多),就沒有必要非要掙出孰是孰非。聽說,有的夫妻為擠牙膏是從上面擠還是從下面擠吵得不亦樂乎。聽者可笑吧,可您想過沒有,有多少夫妻吵架不是因為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呢!日積月累,許多小事就逐步發展成為夫妻關係緊張的死結,嚴重影響到婚姻的質量。

  四、論事不論人。就算您再寬容也會與別人發生矛盾,除非您是泥人可以隨便捏。怎麼辦?原則有二,一是不怕,不逃避,勇敢面對;二是就事論事。比如和家人在某事上有意見,那好咱們就在此時、此地解決,不要帶著個人情緒和成見,別老想以前他(她)犯過什麼錯,現在又如何如何……,因為那樣只會是激化矛盾,使衝突加劇,不利於解決問題。我認為應本著開放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才會對別人的看法不固守僵化,才能做到論事不論人。

  五、真心讚賞別人。每個人的內心都渴望被人欣賞、接納,善於稱讚、表揚別人的人,是受歡迎的人。尤其是發自真心的讚賞,在給別人帶去快樂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融洽的人際氛圍。

  六、善於表達自己。要學會清楚明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不要讓別人去猜測、揣摩你的意思。只有清晰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別人才有可能理解你、支持你。在家庭裡,要注重培養大家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不僅有利於家庭的人際溝通,更有助於培養家人的社會交往能力。

  七、真實的自我。其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二是從內心深處接納真實的、現實中的我。接受自我的人,是自信的人。不要為迎合別人而改變自己,因為那樣做的結果會壓抑自己的本性,長久下去會感到迷失自我,勢必影響心理健康。順便說一句,也不要刻意去改變別人,那是勞而無功的,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別人。

  八、每個家庭成員要樹立自我完善的觀念。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不存在完美無缺的孩子。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儘可能地、不斷地完善自我,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熟、壯大。

  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它值得我們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認真思考自己的原生家庭到底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影響,特別是如何避免我們的孩子繼續受到不良影響的侵蝕。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孩子的一生幸福,如果我們的原生家庭曾經給我們帶來了傷痛,那麼請為我們的未來—孩子們創造一個快樂、健康的原生家庭吧。

本文來源:網絡

中國心理學家大會暨應用心理學高峰論壇

——應用心理學界最具影響力的年度專業盛會


第八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暨應用心理學高峰論壇即將在北京開幕!

時間:2014年8月17日至19日

主題:「多元與融合:深化改革中的心理學產業創新與發展」


本屆大會除例行的大會主題演講外,同樣結合大會主題安排了豐富的系列活動,包括:各類型主題論壇、工作坊、論文報告與海報展示,EAP高峰論壇、成果交流會專場等,同時還將繼續舉辦第五屆心理學圖書與器材展。以期給各位參會代表搭建專業、實用、開放平等的學習和交流平臺。

詳細日程如下(持續更新中):

2014年8月17日

時間

項目

8:30-9:00

第八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開幕式

9:00-12:00

主講人:孫時進(教授,上海復旦大學心理系主任)

題 目:待定

12:00-14:00

午餐 休息

14:00-17:00

主講人:郭曉潔(國家薩提亞認證諮詢師、培訓師)

題 目:薩提亞家庭治療在離婚諮詢中的運用

介 紹:待定

主講人:陸雅青(教授、博士、藝術治療師)

題 目:從【藝術治療的多重面向】反思華人社會藝術治療的發展─以臺灣為例

介 紹:講者將先播放Dr. Judith Rubin 所製作的2004年美國藝術治療學會的獲獎影片─【藝術治療的多重面向】,在參與者對藝術治療的概況有初步的了解後,再對藝術治療的定義、特質和臺灣藝術治療的發展現況…等以ppt形式講解,其間穿插10分鐘的小體驗。最後,再針對藝術治療在華人社會的發展提出反思。

主講人:高尚仁(香港大學心理系前主任,書法治療創始人)

題 目:中國書法人:傳統文化,心理科技, 書法夢

介 紹: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書法的心理科學研究已有四十年的歷史。結合書法、心理和文化的精髓,我們發展出一套創新的理論、基礎研究及臨床應用的書法心理行為體系: 長期的書法實踐具有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及人格優化的整體效應,這就是書法人的面貌及特性,並能提升人類 和、樂、健、智、美的幸福文化。本文對此景提出報告:(1)漢字的心理特徵及書寫的心理幾何理論。(2)書法書寫的視覺、認知、生理、情緒與動作的效果。(3)<循証>書法治療的臨床及應用:涉及多種心身、情緒、精神、感知及生理病症。(4)保健、 智能與行為矯正的書法幹預。(5)書法心理治療的技術開發。(6)建構書法人的文化、社會與普及意義 - 書法夢。

主講人:蕭文(心理諮商博士、教授,臺灣輔導學會前會長)

題 目:心理諮詢產業的未來發展

介 紹:待定

主講人:姜愛玲(舞蹈治療師、培訓師,暢銷書作家)

題 目:舞蹈治療於身心障礙者的運用

介 紹:舞蹈/動作治療(Dance / Movement Therapy)是以身體動作做為主要的溝通、表達媒介。舞動是身體與心理相遇的歷程,它會讓我們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身、心是緊緊相繫的一體兩面,透過自由的舞動可以釋放緊張壓力、疏通情緒,促進身心靈的健康與成長。身體動作的互動不但可促進個人的自我覺察、理解、表達和現實感,也能幫助我們調整與外界溝通的方式。舞蹈治療相信負面情緒的經驗,會以身體的緊繃和疼痛彰顯出來,因此必須以「動」來鬆綁這樣的束縛。本演講將以實際的舞蹈治療團體歷程,說明舞蹈治療可如何幫助身心障礙者,包括維持及提升他們的身體及心智功能,建立身體形象及身體界線,同時在身體動作的交流、互動中促進人際互動能力及發展人際關係。

17:00-19:00

晚餐 休息

19:00-21:00

第八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歡迎晚宴暨假面舞會

2014年8月18日

時間

項目

9:00-12:00

主講人:馬春樹(中科院大學MBA導師,催眠治療專家)

題 目:分化——用催眠幫助來訪者建立成熟的思維模式

介 紹:當細胞未分化或低分化卻又在持續增多時,醫學上稱之為「腫瘤細胞」。當思維沒有細分或過分籠統時,心理學稱之為全球性思維(global thinking),它是概括性的思維,是對於事物籠統的反應,諮詢師無法在這種思維模式下解決問題。

很多人的問題都是由於思維沒有完全分化而造成:當下這個情況有什麼不同,現在發生的事情和以前發生的事情有什麼不同?他是否有這個區分的能力,他是如何能夠獲得這種能力的。

細胞從不成熟變成熟的過程叫做「分化」,如何促進思維進一步「分化」呢?

講座目標:

1、討論概括性思維和心理問題的關係

2、如何用催眠調整來訪者的思維模式促進「分化」

3、如何幫助來訪者建立成熟的思維模式,而不是糾纏在問題本身,促進來訪者個人的成長。

4、在促進思維「分化」過程中,催眠運用方式。

9:00-12:00

主講人:汪衛東(廣安門中醫院副院長,中醫心理學專家)

題 目:待定

9:00-12:00

主講人:鄔佩麗(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臺灣EMDR協會創會理事長)

題 目:EMDR(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在創傷治療中的應用

介 紹:本演講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EMDR療法在創傷治療中的應用:

u EMDR的理論假說

u 創傷壓力症候群

u EMDR治療創傷人群的實施步驟

u EMDR的治療理念

主講人:黎建球(臺灣輔仁大學教授,臺灣哲學諮商協會理事長)

題 目:哲學諮商中的價值引領

介 紹:如果哲學諮商是一項助人的哲學,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哲學都是在幫助人尋求人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對哲學諮商而言,哲學不是問題,問題是會哲學就一定會助人?蘇格拉底的諷刺法不就是為他招來殺身之禍?尼採的超人之說不也是為他自己的人生奠定了絕望之路?因此,哲學家的哲學不一定都能有效的助人,祗有對當事人有益的哲學才能助人,也就是說一種哲學可以運用在千萬人身上,反過來說,在一個人身上也可以運用千萬種哲學,以面對其人生中不同的階段及不同的需求。因此本報告將就哲學諮商中的價值引領問題做詳細討論。

12:00-14:00

午餐 休息

14:00-17:00

主講人:傑羅姆.布迪諾(法國巴黎第五大學教授、分析性心理劇專家)

題 目:從精神分析的設置來理解《調解》的設置:以分析性心理劇為引

介 紹:待定

主講人:鍾灼輝(香港大學博士,認知心理學家)

題 目:打開潛意識自愈功能

介 紹:演講將以鍾博士的墜機瀕死經驗為開場,再敘述他的不治傷患以及奇蹟自愈過程,當中會提及如何運用催眠進入潛意識,把意念力轉化為自愈能力。過程中鍾博士將重點透過吸引力法則建構念力金字塔,將意念力轉化提升為自愈異能。解構夢境與身體的交互影響,建立夢境的療愈意象,並分析性格是如何決定你所罹患的疾病類型的。最終使自己成為自己唯一且最好的醫生!

主講人:周志建(臺灣輔仁大學博士,敘事療愈專家)

題 目:擁抱不完美—敘事治療對創傷經驗的柔性療愈與運用

介 紹:敘事治療是一種後現代的柔性療愈。它擺脫了傳統上、將人視為問題的治療觀,透過故事「聆聽」,進入當事人的主觀世界,進行深度的生命同理與理解。過程中,治療師緊緊地「跟隨」(follow)當事人的情緒,進行敘事「問話」,透過「外化」、「解構」等歷程讓當事人得以從過去的創傷經驗裡逐漸走出來,得到復原與療愈。

敘事治療師的特色:敘事治療師不是以「專家」姿態自居,不試圖給人忠告或分析他人,而是站在「不知道」(not knowing)的立場(不是從「我已經了解」的專家立場)去問話。因此,敘事治療所強調的,是建立一個了解、合作的治療關係。

諮商師的責任是去塑造尊重、透明與好奇的環境。敘事治療師不再只專注於個案的改變與否,而是在於對個案生命的了解、欣賞與感動。在充滿人性與溫暖地陪伴下,展現了令人驚奇的柔性療愈。

主講人:韋志中(著名心理學者,體驗式團體教育模式創始人)

題 目:體驗式團體教育模式—心理學在學校研究與應用的本土化探索

介 紹:1.心理學在學校研究與應用的六個層次;2.學校心理學研究和應用的四大維度教師心理資本建設的三種核心形式;3.心理動力和心理技術對課堂教學改革的積極助推;4.學校心理輔導師(學校心理學家)的成長與督導。5.學校心理幫助計劃的實施步驟與內容

主講人:朱彩(東西方心理系博士,澳門城市大學博士生導師)

題 目:禪修與心理學整合療法在心理諮詢中的應用

介 紹:在哈佛大學讀研的朱彩方老師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在讀研期間偶然的機會接觸到禪宗與心理學的整合之路,在諮詢和生活中見證了無數需要整合的案例。整合是當今國際心理諮詢和治療界的大勢所趨,也是靈修和心理諮詢不可拖延的議題與實務。該演講朱彩方博士將就禪修與心理學整合療法如何在心理諮詢中應用,闡述自己的精彩觀點。

17:00-19:00

晚餐 休息

19:00-21:00

高峰論壇:海峽兩岸EAP行業實踐與應用

2014年8月19日

時間

項目

9:00-10:30

主講人:張學新(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題 目:感受性是心身的共同基礎

介 紹:待定

主講人:劉鋒(教授,全息心理學踐行者)

題 目:幸福的起點—心理畫像在青少年早期矯正中的應用

介 紹:孩子的健康成長,關係到家庭的幸福指數,而父母的結合,決定了孩子的遺傳方式,而遺傳決定了孩子的個性。

如何早期發現孩子的不足,及早介入,可以彌補孩子因為遺傳基因而引起的某些不足。這裡主要是針對青少年的早期矯正。

個性決定與環境的適應關係,調整環境非常重要。

在孩子沒有出生之前,我們要注意的是空間物理環境,地球物理環境和生物生化環境。孩子出生以後,需要注意的同樣也有空間物理環境,地球物理環境,還有孩子體內的內環境。

環境調整,包括色彩調整,結構調整,早期教育,包括與人交流環境,鼓勵與人交往,在開放的環境,公眾(公開場合)教育。

可以多語言交流,形體交流,情感交流,鼓勵與年紀相當的人多交流,減少

對父母的依賴。特別是單親家庭的孩子,留守兒童,更要多關心,給孩子一個情感宣洩渠道,如培養一個興趣愛好,對某件事情的關注。

孩子體內內環境矯正,主要是指孩子經絡疏通,氣血通暢,身體健康。

主講人:朱淑玲(北京景山學校高級教師,6S學習策略踐行者)

題 目:心理技術在6S學習策略中的應用

主講人:王健(回龍觀醫院主任醫師,認知行為療法專家)

題 目:抑鬱症的認知行為治療(CBT)

介 紹:抑鬱症是目前患病率最高的精神心理疾病。有足夠多的臨床研究表明認知行為治療CBT治療抑鬱症的療效與抗抑鬱劑SSRI療效相同,在輕中度的抑鬱症的治療中CBT甚至好過SSRI,而且CBT可以有效地預防復發;講述ICD-10及最新版DSM-5抑鬱症診斷標準中有關抑鬱症狀的描述;關於抑鬱症的認知模型;Young關於早期功能失調的圖式理論:分離和拒絕你,自主性和能力不足,限制缺乏,他人導向,過分的警覺和壓抑;

認知行為治療的過程包括:症狀減少階段使用的認知技術包括:發現自動性思維,驗證自動想法;行為技術包括:活動計劃表的使用,認知排練,自我訓練,角色扮演,轉移技術;預防復發階段使用圖式治療,涉及七個基本步驟。

主講人:童玉娟(學者,藝術療癒專家)

題 目:繪畫、故事、遊戲創新與融合治療的應用

介 紹:

一、治療的意義:

1.在教育上融合應用的意義

2.在心理諮詢的融合應用的意義

二、技術的應用

1.融合技術使用的塬則和方法

2.融合技術使用應注意的事項

3.融合技術的應用與介紹

三、案例分析與詮釋

四、結論

10:40-12:10

主講人:王文忠(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動力溝通模式創始人)

題 目:動力溝通—打造金剛美人

介 紹:作為關係中的人,認識自己和他人是每個人永恆的命題。動力溝通以自我金剛結構和美人系列技術為基礎,通過覺察與呈現、擾動與植入、語言拆解等互動技術,提高人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現場的覺察和感受,從而實現「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成為一個隨時能夠躬身入局的局外人,從而能夠與自己、他人和諧相處、合作共贏。

主講人:杜慶春(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題 目:待定

12:10-13:30

午餐 休息

13:30-15:30

主講人:樂國安(南開大學教授、中國心理學會現任理事長)

題 目:待定

15:30-15:50

第八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閉幕式

申請參會諮詢:010-51653135/36

來電諮詢請說明從大會官方微信得知此消息,謝謝!

相關焦點

  • 火熱報名中:薩提亞模式「原生家庭業力清理」工作坊(4月)
    ……這些都是「原生家庭業力」!事實上,成年人遇到的心理困擾和痛苦,有超過90%的原因都來自於「原生家庭業力」,即我們自幼從原生家庭學到的各種負面模式或習慣,它們深藏於我們的潛意識中,具有強迫性,會不受意識控制地自動運作,並且每一天都在影響我們的內在和人際關係,如果沒有學會去覺察並做出改變,它們會影響我們的一生。
  • 原生家庭4大影響,每種創傷都會影響你的一生!
    其中第一個家就是我們的原生家庭,而當我們有了孩子,我們又變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著名的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曾經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對他影響最早、最大、最久的就是原生家庭。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受到系統成員的影響。或許我們看不見,但那些父母的思想觀念、性格特點、行為方式、夫妻關係等又確確實實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從某種角度上說,原生家庭確實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命運。
  • 薩提亞模式專業證書課程
    薩提亞女士(Virginia Satir)是全球知名的家庭治療創始人,被美國《人類行為雜誌》譽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致力探索人與人之間及人類最深層、最本質的問題,特別是探索人在家庭中學習到的溝通模式是如何深遠地影響他一生的命運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
    通常意義上,長大 後所組建的家庭被稱為新生家庭,而自己從小成長的那個家庭就被 稱為原生家庭。 比如,婚戀生活中,人們常常會出現一些矛盾,冷靜 思索後就不難發現這些矛盾在我們的原生家庭中也曾出現過。 雖 然時過境遷,但它們卻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對愛人的態度以及 與他的相處方式。
  • 【強強聯合】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專業訓練工作坊
    被美國著名的「人類行為雜誌」譽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模式即為薩提亞女士所創建的理論體系。薩提亞模式,又叫聯合家庭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新方法,從家庭、社會等系統方面著手,更全面地處理個人身上所背負的問題。
  • 原生家庭對你一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生命的綻放程度與個人的原生家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影響我們的一生。」「父母沒有被療愈的創傷和問題,都會複製和傳承到孩子身上。」     ——全球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每個人尋找配偶的動力大多源自孩提時代未被滿足的歸屬感和重要性的需求。」
  • 修復愛情的第一步: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可能影響他的一生。而我想補充的是,成年後的親密關係能不能幸福,也要追溯到原生家庭來說。在原生家庭中,經常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關注,用打壓式的教育不停地壓迫你,並且在相處中,很少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成長過程中,讓孩子不得不學會"自我獨處",父母在不在身邊,都對孩子沒有什麼大的影響。
  • "原生家庭" 影響你的人格和親密關係
  • 薩提亞模式諮詢師認證項目level 1
    我們正以榮耀的職業自豪感張開雙臂與你一起看見遠方一起踐行:帶著愛與智慧,為人民服務。維吉尼亞•薩提亞女士(Virginia Satir 1916-1988)世界知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模式是她所發展的一套獨特的成長模式和家庭治療方法,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心靈內在過程、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對他們的影響,並做出改變。從而達到個人成長和改善人際關係。
  • 原生家庭是什麼意思 都挺好原生家庭對蘇明玉有哪些影響
    【原生家庭是什麼意思 都挺好原生家庭對蘇明玉有哪些影響】近日《都挺好》熱播,很多人都在討論一個詞,就是原生家庭。有的網友並不知道原生家庭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個概念在《奇葩大會》中有過涉及,不過大家也是懵懵懂懂。其實原生家庭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其實很大的。  原生家庭說的其實就是我們和父母在一起的家庭,沒有兒媳婦,沒有女婿的家庭。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原生家庭第一個社會學概念,指的是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這說明,一個人在成長初期一直到進入社會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原生家庭在一起,或者是在原生家庭影響很大的狀態下生活。在這一段時間裡面,一個人的價值觀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確立起來的。
  • 壹點靈:如何正視原生家庭的影響
    當我們說到原生家庭的傷害時,都說要「擺脫原生家庭」。但我們要做的不是擺脫,而是矯正!正面情緒多的家庭也會產生負面影響,負面情緒多的家庭也會產生正面影響,我們不僅要充分認知真正影響我們的是什麼,也要明白,世界並不存在「完美的家庭」,任何一種家庭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都要得到「矯正」才能輕鬆的活成自己。很多人將自己一切的不順利和不幸歸結於原生家庭,可如何只是這樣卻不能讓你變得更好。如果你要與自己和解,就必須全面學習如何剖析原生家庭,並找到方法。
  •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當下生活的影響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但,若你想改變的話,一定可以。那麼該如何療愈自己呢?畢竟過去的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無法像最近《復仇者聯盟4》一樣回歸過去修補問題,這個時候我們如何利用當下來療愈自己呢?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之前答應大家會出關於治癒原生家庭傷害的文章,但後期的準備過程中發現工作量很大,前人諸多論述,諸多本書,我就算取其精華,也不是十幾二十篇公號文章可以講清楚的,並且就算我把精華理出來了,知識點太硬,乾貨太枯燥,會不會讓大家沒有閱讀興趣?會不會影響實際的治療效果?
  •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吵架?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02 過去的創傷塑造了如今的你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童年陰影,它是所有傷害中最難被察覺、影響最大和難以癒合的一種。 時間久了,它們被我們遺忘,甚至我們都不知道這原來也是一種傷害,但我們終其一生在為它的影響買單。
  • 性格影響命運,原生家庭對孩子性格的養成不可忽視,家長應知曉
    而原生家庭其實就是我們結婚前的家,指我們從小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當我們還是小孩的時候開始到慢慢成長的家,這個就叫做原生家庭。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 《金鎖記》:人能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嗎?看張愛玲怎麼說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長安一輩子被釘在原生家庭的十字架上,每次決心逃離,便會扯開新的創口,決心被流血嚇退,虛弱地倒回一片血汙之中,繼續苟且生活。
  • 應用薩提亞模式改善親子關係的3個方法
    根據薩提爾的理論,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一個人和他的經歷有著難以割斷的聯繫,我們不快樂的根源可能是因為兒時未被滿足的期待。Satir以她獨到的眼光,在助人工作的過程,有了很多獨特的見解,她發現自我價值感、溝通、家庭規則、系統…。這些一直影響著一個人的存在的樣貌。Satir以各種活潑生動的方式來促進個人成長與家庭合諧。
  • 薩提亞模式個人成長及家庭治療工作坊
    薩提爾模式是系統轉化治療模式,是當代極負盛名的家庭治療和心理治療流派,在國際心理治療界具有廣泛深遠的影響。它的創始人維吉尼亞·薩提爾女士 (Virginia Satir, 1916-1988年)是美國家庭治療 (Family Therapy)的先驅,被譽為「家庭治療的哥倫布」、 「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在世界這100年裡對人類最大貢獻的心理治療大師排名中,躋身前五名。
  • 原生家庭什麼意思? 原生家庭對子女婚姻的影響有多大?
    原生家庭什麼意思? 原生家庭對子女婚姻的影響有多大?時間:2020-04-02 17:05   來源:美一下女性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原生家庭什麼意思? 原生家庭對子女婚姻的影響有多大? 我們會聽到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兩種術語,分別代表的家庭情況是不一樣的,其中原生家庭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