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是改變內在壓力方向的管道工,一個缺乏自我意識,一個對自我缺乏認知的人,也不可能形成完整獨立的人格,只能同流於群體的無意識,心理問題也會更多,弗洛伊德認為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就開始出現了自我意識。在他們的語言體系當中,我這個詞的頻率會慢慢地增加。自我的是為了抑制本我進入現實,在意識療法自我心理療愈體系當中也稱之為小我(Ego)再將它理解之為思維中的我,情緒中的我欲望中的我。如果被人踩了一腳,那麼情緒會升騰到頭腦跟思維結合的時候,這個時候你感覺如同魔鬼附體一般,做出一些無意識的舉動,比如說還回去。但大部分時候理智佔了上風,而且所謂的理智,就是意識療法提到的意識的回歸自我的出現。
由此可見自我是要結合當下現實的情況作為考量的標準,也就是我經常提到的:人不可能在真空當中實現自我,一定要在當下社會當中實現自我,大部分神經症狀態下人們都是以本我在行事,建立在另一種不現實的事實基礎上的思維邏輯鏈條指向最壞的境地,那麼就會導致一種絕對化的思維,這種絕對化的思維又導致習得性的無助,會將所有好的可能性全部屏蔽掉,讓事情只會朝最惡劣的方向發展!
有前來尋求幫助的案主,跟我分享了他的一個經歷。因為創業的時候借了很多的外債,後來創業失敗,這些外債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每天應付無數的催款電話,他開始就是想著如何逃避不去面對這些問題,但導致嚴重的抑鬱症,他每天最不願意的事情就是從睡夢中醒來,醒來頭腦中無形的壓力,給自己一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在諮詢過程當中。他用自己的頭腦思維分析了當下種情況的種種可能性,結果每一種可能性都是死胡同,指向了更惡劣的境地,人生此刻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這是絕對性思維導致的習得性無助。
我引導他從思維邏輯的反向來論證這個思維的虛幻。讓他看清楚實際上人生還有更多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將不再是頭腦的幻想,更多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當他跟那些債主面對面的溝通的時候,他發現別人並沒有將他逼到死路,而是願意給他更多優惠的條件,提出了讓他以技術以及過去積累的客戶作為股份加入團隊,幫助他走出當下的困境。在困境當中的時候,就會把自己潛意識層面自我的那部分全部給屏蔽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