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脫胎於哲學,區別於神經醫學,1879年,馮特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這標誌著心理學的誕生,跟任何學科一樣心理學的發展也是一部不斷的驗證實踐,再驗證實踐的歷史,在弗洛伊德之前人們對待精神類或者心理類疾病是簡單粗暴的,科學家只願意承認那些被解剖的器官或者被驗證的事實。如研究人類大腦前額顳葉是負責什麼功能的,在中世紀的醫生通常通過開顱手術,切除顳葉來抑制精神分裂症以及癔症。動物們在經歷幾次電擊懲罰以後會徹底放棄努力,巴甫洛夫用狗來研究神經的條件反射機制,以及臭名昭著的小艾伯特實驗,為了研究人類對恐懼產生的心理機制,將9個月的研究對象小艾伯特置身恐懼的環境當中,導致心身飽受摧殘!
隨著弗洛伊德將潛意識,夢境,精神分析等等帶入了人們的視野,為心理學打開了全新的視野,讓我們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漂浮的冰山,在意識的層面我們只是冰山一角。所以你必須要弄清楚什麼是意識,什麼是無意識,什麼是潛意識。在睡夢中是無意識的狀態。但睡夢又是在潛意識層面運行。我們經常把植物人稱作是無意識狀態,那麼他的生理機能都跟正常人差不多,可以呼吸,可以進食,可以新陳代謝。在睡夢狀態,甚至在重度的抑鬱狀態,就是類似植物人的狀態。
弗洛伊德提到了夢的分析,因為夢會傳達潛意識層面的真實。人們經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那些植根在你潛意識層面的東西。才是造成你當下這種無意識無覺知狀態的元兇。覺知就是讓自己看到這些從潛意識層面上浮的東西,在意識療法裡面當然是透過情緒看到下面的思維模式跟限制性信念,弗洛伊德更是直截了當的指出:那潛伏在冰面以下的是巨大的不為人知的潛意識。過去的並沒有真正過去,而是被抑制了的記憶。確切地說心理問題來源於成長過程中對衝突跟痛苦的壓抑,所以意識療法認為將這些壓抑的情感帶到意識的層面,即為療愈。
那麼是誰在主導這一切呢?現代心理學普遍認為這一切繞不過頭腦。人類頭腦的特性:總是為已經發生過的事情而痛苦,人們也只會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是為了解決過往殘留的沒有解決的問題,意識療法更為精確的認為痛苦就是未曾滿足的欲望以及積壓在潛意識層面的負面情緒。無論這種痛苦的表現形式有多麼花樣百出,其實質卻是不變的,在痛苦形成之前就有跡可循了,我們生活中也經常體驗到:我們總是為本應該得到卻沒能得到的東西而憤怒,同時又會受到道德法律規則的約束,下意識地壓制住這股怒氣,成為日後痛苦的基石!
這些被抑制的東西會通過情緒欲望的形式時不時浮現上來,跟我們當下頭腦結合。扭曲了我們的感官,給我們造成障礙,所以那些看似習以為常的表象跟症狀下掩蓋了令人驚訝的真相。這些都是有跡可循的,你要清楚的意識到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你不能對事情的本身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變,唯一能改變的就是你的心態,你的思維模式以及看待這個問題的認知方式。意識療法認為這個改變也不會發生在你的頭腦層面,發生在頭腦層面的不過是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就像是阿Q被趙太爺打了一個耳光,於是在心頭自我解嘲:兒子又打老子了,這樣思維為了取悅頭腦會模糊了事情的本質,逐漸催生出畸形扭曲的不健全人格!
人格是內在心理的外在體現,人格不是問題,人格障礙才是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質,有的固執有的偏激有的控制欲強烈只要所有的這些人格特質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那就是沒有問題的,如果其中某一個人格變得格外突出,比如格外偏執。那就是偏執型人格。如果這種偏執性人格給你的工作生活學習帶來了障礙,那就是人格障礙,必須要引起重視的了!所以意識療法的觀點就是一個人要學會整合心身的能力。
這也是整合自己人格的能力。如果你不正視自己的人格,不尊重自己的人格,不去整合自己的人格,有可能會分裂,人格就可能會給你帶來障礙,比如沒有同理心,不良人際交往。顯得格外的嫉妒偏激固執,反過來人格也可能會催生出新的心理問題,所以儒家思想的修身齊家,實際上也是人格的修養,人們在面對心理問題的時候莫衷一是,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就會出現眉毛鬍子一把抓,或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狀況!意識療法認為從人格入手解決心理問題可以起到逐本索源的效果。
人格的形成在意識療法裡面歸納為情緒思維跟欲望三個因素,這三者之間又是相互關聯,相互交織糾纏形成我們的人格特質,在有的地方也稱之為小我(Ego),即頭腦中的我,情緒中的我,以及欲望中的我,所有有句話說:情緒中的自己,才是真實的自己,情緒引導我們看到最真實的自己,同樣意識療法認為情緒是深入潛意識自我療愈的門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