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心理學專著,巖心與你共讀
每周二、五 21:30 ,準時推送」
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 我們 👆
文稿 / YWhy
設計 / 零度炸冰
主播 / 茉清
排版 / 昭野
前兩期(戳我回顧1,2)小編給大家簡單介紹了什麼是人格,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接著來說說人格與「性」的關係。
很多人可能會好奇,人格與「性」有什麼關係呢?這就要從19世紀末奧地利精神科醫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創立的心理動力學理論講起。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能有4個特徵。
(1)來源:即生理需要;
(2)目的:滿足生理需要時達到的內在平衡;
(3)對象:能滿足生理需要的事物;
(4)原動力:生理需要的迫切性和強度。
例如,人口渴時需要喝水(來源),為解渴(目的)而去尋找水或飲料(對象),尋找水或飲料的迫切性受到口渴程度的影響(原動力)。
人的這些本能構成了人格中的內驅力,人有不斷追求快樂和迴避痛苦的本能。當人們的生理需要得到滿足時,就會感到愉快;反之就會感到痛苦。所以,人類有一種基本的動機,就是去追求穩定的生理需求的滿足。
人的本能又可分為求生本能和死亡本能。一切與維持生命有關的本能,如性慾、飢餓和口渴等稱為求生本能。弗洛伊德把求生本能中所有激發行為的能量稱作「力必多」,人們就是靠力必多在維持生命。
由於死亡將終止人們對生理需要的滿足,因此人們又具有死亡本能,這是以對外界事物發出攻擊來達到自我毀滅需要的一種本能。殘忍、謀殺、虐待和自殺等都是受到死亡本能驅使的行為。
弗洛伊德指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
1.本我:當人剛出生時人格僅由本我組成,其處於無意識中,與外部世界沒有聯繫。人遺傳的各種本能性衝動(如:飢、渴、性)都表現於本我中,遵循著「快樂原則」,要求欲望的及時滿足。但隨著人的成長,本我的衝動會來越被外部事物所約束和限制。
2.自我:自我會隨著新生兒的成長而逐漸形成,其能量來自本我,但已開始與外部事物接觸和聯繫。自我的功能是既要尋求本我的衝動得到滿足的方式,又要考慮到所處的實際情況,從而根據現實的可能性行事,遵循「現實原則」。
3.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成分,代表著社會的道德標準。是在兒童時期我們體驗到的、來自家庭、社會的獎勵或懲罰被自身內化後形成的,追求「完美原則」。超我負責監管本我的衝動,並指導自我。
它具有下列三種功能:
(1)抑制本我的一些不合乎社會規範的衝動,特別是性慾和攻擊行為,因為這兩種行為最受社會譴責。
(2)誘導自我,用合乎社會規範的目標代替較低的現實目標。
(3)使個人向理想努力,達到完善的人格。
對人格的結構給大家舉個慄子:
例如,小白正覺得口很渴,剛好路過一片甘蔗地,本我會驅使他到地裡拔根甘蔗解渴,以求得即時的滿足。自我也會認可這樣的做法。
但在沒有經得主人的同意隨便拔甘蔗解渴是不道德的行為。從小父母不拿別人一針一線的教育在人格中所形成的超我部分是不允許他這樣做的。即使做了,也會感到內疚、後悔和焦慮。
當自我意識到本我與超我產生衝突時,既要滿足需要,又要符合道德行為,自我最後引導小白向主人家買甘蔗來解渴。
不知道大家看完這個慄子有沒有更好的理解人格三結構的關係呢?
弗洛伊德認為,每個人在兒童時期獲得的經驗會影響到成年後的人格特徵。人格的形成都有一個有序的發展過程,每一階段都與兒童期某些軀體上產生快感部位的滿足程度有關。
滿足既不可欠缺也不能過多,因為這會使兒童的人格成長固結在某一階段而遲緩發展,從而引起往後的人格問題或人格障礙。
弗洛伊德把人格的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分別是: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生殖期。
1.口唇期:0-1歲,敏感區域為口、唇和舌。行為特徵:主要通過吸吮、咀嚼、吞咽等活動獲得滿足。若口唇期發展不順利,在行為上表現貪吃、酗酒、吸菸、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觀、依賴、潔癖。
2.肛門期:1-3歲,敏感區域為肛門、直腸和膀胱。行為特徵:主要靠大小便排洩時所生的刺激快感獲得滿足,此時期衛生習慣的訓練,對幼兒言是重要關鍵。若發展受阻,在行為上可能表現冷酷、頑固、剛愎、吝嗇等。
3.性器期:3-6歲,敏感區域為生殖器。行為特徵:愉悅來自於性器官的刺激。幼兒在此時期已能辨識男女性別,並以父母中之異性者為「性愛」的對象,於是出現了男童以父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母親的現象,這現象稱為戀母情結,女童同理。發展受阻可導致成年期的性冷淡或處理人際關係方面的無能為力。
4.潛伏期:6-11歲,性慾休眠。行為特徵:性衝動轉移到學習和遊戲中。此時期的男女童之間,在情感上較前疏遠,團體性活動多呈男女分離趨勢。
5.生殖期:12歲以後,性成熟。行為特徵:青少年學習以社會認可的方式表達性衝動,性心理發展已臻成熟。
小編註:僅供參考,也許通過弗洛伊德人格發展理論你會更了解自己,但如果完全不認同也沒關係噠~
弗洛伊德是心理動力學的鼻祖,他從人的「性本能」和「無意識」出發,引申了一系列關於人格的理論,在當時可以稱之為人類自尊的第三次衝擊。了解這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自我審視,也能明白心理諮詢的心理動力導向理論基礎。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繼承並發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論,進而又發展出了各種流派,形成了後現代心理動力學理論。
最後,小編想說,雖然心理學界對弗洛伊德理論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他為心理學和性學所做的巨大貢獻。
回望歷史,即使人類群星中最閃耀的那幾顆,其思想和理論也不免存在局限性。但也正因為如此,社會不斷前進發展,理論被推翻又重建,思考也永遠不會停下。
看完本期巖讀,你對弗洛伊德人格三結構有什麼想法呢?你認同人格發展五階段論嗎?
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們!(害羞的讀者也可以來後臺留言告訴我們呀,嘻嘻~)
下期再見啦!
參 考 文 獻
陳福國.人格心理--理論與應用[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5,4(2):附7-附12. DOI:10.3969/j.issn.1671-2870.2005.0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