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解析,我們該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傷害

2020-12-14 巴黎夜玫瑰小站

卡倫·霍尼說:只有當我們願意承受打擊時,我們才能有希望成為自己的主人。

之前答應給大家分享一期,關於治癒原生家庭創傷的文章,這就是原生家庭治癒系列的第一期。

但是當我開始準備之後才發現,工作量遠比想像中要大。

因為原生家庭問題,是一個很龐大的命題,創傷的定義也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學習心理學之後我有一個感受,很多人對於自己的認知是不清晰的,是壓抑的,甚至歪曲和扭曲的。因為很多時候,決定人的所思所想和行為準則的是我們的潛意識,而我們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潛意識一無所知。

所以,當你認為自己有原生家庭創傷時,就需要涉及很多方面,比如你怎麼判斷是原生家庭帶來的,而不是人性或人格特質裡人人都有的問題?比如,這單一是你和你的家庭的問題,還是整個時代性的問題?比如,創傷表現在哪裡,創傷的程度怎麼判斷,你解決和治癒路上會遇到的障礙是什麼?困難在哪裡?

當我把所有的一切,零零總總的都羅列出來之後,我才發現,一期根本講不完。

最重要的是,很多人有個誤解,覺得心理學就是我告訴你原因,告訴你辦法,然後一切就迎刃而解了,這是錯誤的認知,心理學有很多個學派,每個學派都對每個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和應對措施。

所以,我自己在不斷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最大的感受是:心理學不生產辦法,方案,不消滅問題,心理學更多的致力於發現問題,認識自己。

宗教聖人魯米曾說過一句話叫做:你的任務不是要尋找愛,而是找到你內心中阻止你靠近愛的所有圍牆。

所以,心理學是讓你看到你的人格特質是什麼?隱藏的真實自我什麼?社會自我是什麼?心理發展的障礙是什麼?你處理不好情緒問題,人際關係,親密關係的障礙在哪?

因為從弗洛伊德開創精神分析以來,就開啟了潛意識研究,提出了人格發展,認為人的人格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而每個階段如果父母在照料中沒有讓孩子充分發展,就會造成壓抑和病變,讓孩子後續產生精神問題,人格障礙。

阿德勒和榮格都延續了這種說法,比如,榮格的性格決定命運。

而阿德勒則通過《自卑與超越》《接受不完美的勇》等,提出了:重要的不是天生擁有什麼,而是如何活用擁有的東西。換言之,一生很短暫,我們需要不斷克服困難,完善自己,去追求生命的終極意義。

包括後來的埃裡克森,他將弗洛伊德的人格學說更加具體化了,提出了心理發展的八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特殊的社會心理任務和矛盾,只有順利解決了每個階段的問題,一個人的人格才會健康發展,而不會遇到後續問題。

他們在自我心理發展方面研究很深,通過閱讀他們的書和理論研究,我們會發現自我存在的人格障礙,自己的人格特質,以及找到如何超越自我的途徑。

但是,每個學派和每個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的見解都是有局限性的,受制於個人,時代,甚至性別,比如弗洛伊德被女性主義者痛批,因為他對女人一無所知。

而我比較喜歡的女性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她就發展和完善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人格發展學說,特別是彌補了他對女性無知而妄下判斷的這一塊。

而霍尼最讓我欣賞的部分是,她反對「幼年經驗決定一生」的理念。

就是說,我們承認有原生家庭創傷的問題,也承認原生家庭會成為你以後人生路上的障礙,但是,這個障礙並非無法清理,甚至於,我們在學習和應對如何清理障礙的同時,自身也在無形中成長和進步了。

霍尼是這樣認為的,理想化的狀態下,人格也好,人的性格也好,是可以朝著更好方向或者完美方向發展的,但是,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父母註定無法給一個人提供完美的生長環境,而且,就算在一個絕佳環境裡長出的完美孩子,來到這個充滿變異的社會也會受到傷害,因為傷害無處不在。

所以,每個人的出生,無論你原生家庭怎麼樣,你都是註定伴隨傷害長大的。因為孩子依賴大人的愛而活著,又缺乏自我照料的能力,所以,傷害在所難免,但人不應該專注於傷口,而應該專注於每次跌倒後的成長。

並且,霍尼認為,人們界定創傷,也受時代環境和生活文化的影響。

比如,在我們的現代文化中,如果一個母親眼見兒子被殺了,估計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創傷,痛不欲生,甚至終生難以走出傷害。但是,在很多原始部落中,在某些文化中,當兒子被別人殺了以後,母親可以通過收養兇手以代替死去的兒子,而獲得心理安慰,減輕創傷。

再比如,在愛斯基摩人的部落文化中,他們就不認為殺人需要受到嚴厲的懲罰,所以,有血親被殺,他們也沒有那麼悲痛。

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但就像我們將日本人捕獵鯨魚視為殘忍,西方人也無法理解我們為何會吃狗肉一樣。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環境,會造就不同的認知。

這就涉及到認知心理學中的概念,不是問題本身傷害你,是你看待問題的方式在傷害你,而不同時代,不同的文化環境,會重塑和定義你看待問題的方式。

這也解釋了,為何原生家庭傷害,這兩年在中國如火如荼,而為何我們的父母們,他們生活在更嚴重的更惡劣的成長環境中,卻不會動不動將原生家庭問題掛在嘴邊。

因為,一方面,他們沒有意識到問題,甚至沒有看到自己的心理傷害,認知決定了他們從不向內看,也沒有向內看的意識。所以,他們不會從心理上去解讀自己的很多行為,更不用說用原生家庭解讀自己的行為了。

另一方面就是,在他們所處的時代,父母的做法是普遍性的做法,即便是拳打腳踢,也是為了棍棒底下出孝子,而他們為人父母后也是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他們沒有認知的斷裂感,而我們有。我們小時候被這樣粗暴對待,然後等我們長大後,現代教育理念告訴我們過去教育方式的存在很多問題,是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所以,我們看到了問題,也有反思問題的能力。

而縱觀這些心理學家,他們關於童年創傷對人格特質的影響研究,最後提出的辦法都是個體的自我治癒,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個體療法」。

也就是,你就是你自己,你從家庭中出來,但你依然是你自己。

個體療法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個人要意識到,無論身體還是心理,你都是完整的你自己,所以,你要專注於自我人格的完善,自我人生的發展,從而真正克服問題,治癒自己,而不是拘泥於家庭和關係。

但是,已故的精神病學家和家庭治療師莫瑞·鮑恩,卻在實戰中發現,很多嚴重的精神疾病的患者,在醫院中明明被他治癒了,或者恢復的很好了,一旦回到家庭或社會中之後,就會再次復發。

這讓他感到很困惑。這種觀察導致鮑恩在以後的研究中,將他的關注點從單一的個體患者的治癒,轉變為對他整個家庭和家族的情感單元的關注,並且,他開始發展和建立家庭系統理論,作為他治癒患者的一種方式。

鮑恩發現,有問題的人源於有問題的環境,而人不可能脫離環境而存在。

而一個人對他的原生家庭越熟悉,認識的越深刻,才越有能力真正脫離家庭和環境,朝著自我分化的方向發展。

所以,和個體療法中強調獨立,出走,割離不同的是,鮑恩認為這一切先建立在回歸之上。

你要先回歸家庭,了解這個大家族的運作模式,習慣性方式,系統是如何工作,以及你處於系統的具體位置,才能做到真正的分化出來。

所以,鮑恩發明了「家庭系統療法」。

「家庭系統療法」,將關注點放在人際關係互動上。它認為,個體只有在互動和家庭系統中才能被呈現、被闡述、被理解。

簡單來說,人是從別人身上,從自己和別人的交往方式中,看到真實的自己的。如果一個人沒有從別人身上彈回來,他就看不到自己的樣子。

也就是說,在家庭系統療法裡,你可以從你父母雙方各往上三代的關係中,你爺爺奶奶對待你爸爸和叔叔大伯的方式,你姥姥姥爺對待你媽媽和舅舅姨媽的方式,你爸爸的兄弟姐妹的相處,和你舅舅姨媽媽媽們的相處,看到未來下一代會是怎樣的。

通過家庭系統療法,你會發現你只是這個大家族運作中的一個螺絲釘,任何處於你這個位置的人都會在這樣的教化中變成你現在這個樣子。

所以,家庭系統療法幹預的重點對象應當是關係和系統,而不是個體本身。

如果說,在處理親密關係中,特別是夫妻關係中,個體療法認為,人應該關注於自我完善,只有你完善了,你才能擁有好的親密關係。

那麼,家庭系統療法則認為,跳探戈需要兩個人,出了問題不止是你的問題,彼此都有問題,大家都是有問題的人,問題不是你個人應該怎麼改變,而是兩個有問題的人,如何建立協作的模式,用合拍的舞步跳完全局。

所以,家庭系統療法不致力於改造個人,而在於改造關係。就是說,在婚姻中,你可以有問題,你老公也可以有問題,兩個有問題的人也可以生活的很好,只要你們意識到彼此都有問題,找到屬於你們的可以共存的模式就好。

所以你看,心理學的學派很多,每個學派都有自己的觀點和方法,但同樣的,每個學派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但也有自己的精華。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更全面直觀的去看待這些學說,更充分的認識和了解自己。

因為我只是心理學愛好者,學習者,所以我奉行的是拿來主義,我不支持誰,捍衛誰,我只將對我有用的東西拿來用。

所以,如果說今天是一個總的概念,那麼之後的每一個視頻分享,將會涉及更加具象的東西,以及如何操作的問題。

比如,我先帶你認識原生家庭是怎麼運作的,怎麼影響我們每個人,以及怎麼造成傷害的;

再帶你做一個心理體檢,就像你要去醫院要做身體檢查一樣,心理體檢是讓你看看你所謂的原生家庭創傷,傷口究竟在哪,問題究竟是什麼?要看病,先要看看自己得了什麼病,對症下藥才能真正痊癒。而心理體檢,就是讓你看看你的問題出在哪裡;

再之後,針對你的創傷告訴你,它是如何改變你的認知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這些創傷,你眼裡看到的,心理感受到的是怎樣的,因為這些創傷,你的眼睛看到的,心理感受到的發生了哪些變形。因為創傷,你可能長期生活在一個變形而不自知的世界,所以需要帶你做一個初步的矯正,讓你下次看待事情時有意識的扭轉。

最後,才是我們如何治癒自己的傷口,並讓每個人受傷的地方,成為自己身體最堅強的地方。

而治癒從總體上,又要分成個體療法和家庭療法,每個療法又有不同的具體操作和實踐性發展 。

所以,先預告未來的課程大的框架,再在每個框架裡勾勒細節和訓練實操。

而我的目的就是,就是通過我的講解和引導,可以讓你站在一個中立的,客觀的,跳出來的視角,去看待所有的方向和框架,而不會在沒有選好路之前,就誤入歧途,或者被某個心理學理論框在裡面。

人只有認清自己,才能解鎖世界,而只有跳出來,才能認清自己,跳進去,才能感受自己。

所以,如果你不擔心枯燥,就讓我們開啟一段真正的認識自我的旅程吧!

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以後每周會做兩到三次的視頻分享,直到我們關於原生家庭系列的分享做完為止。

文 | 巴黎夜玫瑰

圖 | 網絡

相關焦點

  • 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自我療愈,重啟人生!
    文|繼芳翎馨最近看了《心靈奇旅》,感覺與本書《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之妙。很多時候,我們在成年之後感覺到自己一無所成,是因為自己一直都生活在父母安排、控制的人生之中,我們好像沒有辦法改變自己此刻的遭遇,並不斷地為父母加注在我們身上的鎖鏈束縛著前行的軌道。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所以,綜合考量,我決定將我心目中認為比較好的,有實際閱讀價值的,涉及原生家庭的心理學書籍整理出來,讓大家自行去閱讀,感悟,吸收,治癒。因為我個人在處理原生家庭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原生家庭治癒的道路註定漫長,且沒有那麼多捷徑可以走,終其一生你會發現,原生家庭傷害永遠不可避免的伴隨著你,並且除了你自己,無人可以代你承受,也無人可以幫你成長。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愛自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她是不幸的,家庭帶給她的傷害,恐怕要用一生來彌補了。為什麼家會傷人呢?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金尚在《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中提到:因為父母自身的人格不正常,經濟狀況不好,文化程度低,厭惡上癮等原因,父母會把自己的憤怒、厭世、不滿、自我厭棄等,投射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軟弱可欺,不會還手,也無處可逃。
  • 為什麼學了心理學,我還是爬不出原生家庭的火坑?
    「我和孩子爸早就沒了感情,他陪兒子睡,我陪女兒睡,每天除了必須要討論的和孩子有關的話題之外,我們幾乎沒話可說。可以說他現在就是我最討厭的那種男人。但我們不能離婚也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因為我看了很多心理學的文章,都在講離異、吵架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我怎麼樣都行,不能讓孩子受牽連。他們作為我的子女,有這樣的原生家庭,已經夠命苦了。」
  • 《聽見她說》:從楊紫崩潰大哭,看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趙薇導演新題材劇的《聽見她說》一上線就引發熱議,從原生家庭,全職主婦,產後抑鬱,重男輕女等等女性問題進行探討。《聽見她說》是由是8個女性獨白小短篇故事組成,每個20多分鐘。婚姻裡她確實被傷害了,但是她選擇了傷害自己的方式,不是親者痛仇者快,離婚後人生還有這麼多年,她卻沒有放過自己,這樣的方式,沒有一個人得到快樂。人真的無法走出過去的傷痛嗎?未必。01 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 你如何看待過去哲學家阿德勒說過「人人都可以改變,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他認為,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如何看待過去。
  • 薩提亞:原生家庭如何深深地影響我們?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原生原因是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孩子長期目睹父母爭吵,父母間相互敵意、貶低對方,都會使孩子產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懷疑、困惑等消極情緒,以後很可能造成孩子人際關係障礙,難以與別人建立信任關係,影響孩子的一生幸福。  為人父母者要牢記,千萬不要把自己原生家庭中的問題帶到現在的家庭,否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幸福。那麼怎樣的原生家庭會給我們的孩子帶來好的影響呢?
  • 壹點靈:如何正視原生家庭的影響
    當我們說到原生家庭的傷害時,都說要「擺脫原生家庭」。但我們要做的不是擺脫,而是矯正!正面情緒多的家庭也會產生負面影響,負面情緒多的家庭也會產生正面影響,我們不僅要充分認知真正影響我們的是什麼,也要明白,世界並不存在「完美的家庭」,任何一種家庭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都要得到「矯正」才能輕鬆的活成自己。很多人將自己一切的不順利和不幸歸結於原生家庭,可如何只是這樣卻不能讓你變得更好。如果你要與自己和解,就必須全面學習如何剖析原生家庭,並找到方法。
  • 自卑、敏感、膽小……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該如何修補?
    在知乎上搜索原生家庭相關的話題關注量上萬,瀏覽量更是超百萬,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力之大已經不言而喻了,可是如何改變那些不好的影響?又如何去修補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最近在讀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推薦給大家。
  • 原生家庭的傷害,不是父母犯錯的理由
    但無論如何,這樣的心理都是比較扭曲的。2. 孩子會認同加害者如果孩子在充滿家暴、辱罵、心靈控制的原生家庭中長大,那麼孩子往往會認為大聲爭吵和辱罵是正常的溝通方式。在處理原生家庭問題中,有一個理論叫做穩態(Homeostasis),即:我們需要不斷自我調整,來適應家庭中可能出現的矛盾、負面事件等等。如果一個原生家庭是充滿負面氛圍的,那麼這個家庭的孩子也會把自己調節得很負面,來適應環境。
  • 心理學:原生家庭是抑鬱的根源
    孩子人格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要說父母為何對孩子影響之大,我想大家經常看我的文章,有個詞叫「原生家庭」。在心理學中,探討原生家庭最多的學科分支就是精神分析,由於當下心理學開始追求量化以及可證性,所以精神分析在學界的地位有所鬆動。
  • 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終於知道凌霄為什麼說尖尖就是他的「心藥」了
    (文/一隻深沉的獅子)最近在看金尚的《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是一本心理學書籍,有實用的療愈童年創傷的方法,之前沒怎麼看過這方面的書,也不知道其他的書都怎麼樣,但感覺這本書還不錯。這本書的作者叫金尚,本名李紅豔,是一個溫暖而洞見的心理學專家,國家首批認證心理督導師,曾經著有《永遠成長的蘋果樹》《滾蛋吧!抑鬱君》,這本《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是今年4月份出的,目前豆瓣評分8.4分。
  • 在原生家庭受的創傷如何自我療愈?88萬人熱贊的方法是什麼?
    ——《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近幾年特別流行一個說法:原生家庭影響人的一生。也就是說一個人成年後的心理,行為都深受童年經歷的影響。一句話,成年不幸福,是因為童年不幸福。心理學上確實一直認為:原生家庭很重要,因為每個人對世界的初步理解是在原生家庭裡建立的。6歲前與養育者形成的關係互動模式會影響成年後的認知和行為。
  • 分手後如何走出傷痛,再次相信愛情?《分手心理學》告訴你怎麼做
    關於心理學的書籍種類非常多,最近我看到一本關於分手之後要如何走出傷痛的書籍,那就是《分手心理學》。這本書描述了在分手、出軌、家暴、激烈爭吵等發生後,指導傷痛者如何走出人生的脆弱期,進而重建自我。她在這本書中用最恰當的心理諮詢技術教讀者包紮傷口、認識自己、解決原生家庭問題,讓我們在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之後,重新出發,收穫真正的愛情。因此,這是一本讓我們走出傷痛的理性療愈書。那麼,我們分手以後應該如何走出傷痛,再次相信愛情?曹雪敏在《分手心理學》這本書裡都給出了答案。
  • 《重啟人生》:解開原生家庭的枷鎖
    福爾摩斯曾經說過,觀察一個家庭,不需要觀察這對夫妻的狀態,有的時候觀察這個家庭中的小孩反而能夠更快地反應出這個家庭真實的相處模式。我們也有一句古老的名言說:如果想知道這個人最真實的樣子,就要去看他家庭的樣子。隨著心理學的普及,我們越來越能夠知道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
  •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解析《尋夢環遊記》:家庭和夢想要如何取得平衡
    《尋夢環遊記》——夢想與家庭是影片的主題電影的名字叫"尋夢環遊記","夢",即"夢想",是該影片的核心主題之一。電影中的夢想,主要是指米格的音樂夢想,具有一定的象徵性意義。通過米格的音樂夢想,我們也可以把夢想引申到每個人其他的不同的夢想。
  •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吵架?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看到這裡,我想聰明的讀者應該一下子就能明白了: 我們在關係中的處理方式,經常會跟父母驚人地相似。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在3歲以前就形成了穩定的「內在關係模式」,並且這個模式很可能持續一生,而且會經由養育傳遞給下一代。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文/沐恩佳音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根,我們是成長為參天大樹還是路邊的野草,要看我們生長在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吸收了什麼養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如同在孩子心裡輸入了一連串的密碼,或許一生都無法改變,而且還會像基因一樣,傳遞到下代人、下下代人的身上。
  • 從心理學角度解析《伴你高飛》:論「創傷型家庭」要如何自我治癒
    然而,根據政府規定,家庭不能馴養野雁。為了讓這些大雁回歸自然,讓艾米從失去母親的悲痛中解脫出來,父親賣掉了他心愛的登月艙,他建造了一架像大雁一樣的飛機,並教艾米飛行。艾米駕駛飛機飛向藍天,在她身後,有一長列秩序有佳的大雁與她一同飛翔……《伴你高飛》作為一部心理賞析電影,在治療方面有太多的亮點。
  • 蘇珊·福沃德心理學經典作品: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傷,你可以自己去治癒
    性格不好,自卑或者自負,是因為原生家庭。在婚姻裡愛情中卑微或者過度執迷是因為原生家庭。處理不好親密關係,脾氣暴躁控制欲強也是因為原生家庭。"原生家庭"這四個字,似乎一下子變成了放之四海皆準,可以解釋所有的問題的萬能詞彙。但是卻沒有人告訴我們,到底原生家庭是如果影響我們的,到底如何打破原生家庭留給我們的性格烙印,重新獲得愛與被愛的能力,擁有健康的情感關係。
  • 《分手心理學》:療愈受傷的心靈,帶你走出情感沼澤,重建自我
    如何才能走出感情的沼澤,重建內心秩序,活出內在安寧,找回那個曾經朝氣蓬勃的自己呢?復旦大學心理學博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曹雪敏女士,用自己豐富的心理學知識,以及數十年來面對數千位來訪者的親身經歷,深入淺出地分析了面對分手帶來的創傷,引導讀者療愈自己,重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