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倫·霍尼說:只有當我們願意承受打擊時,我們才能有希望成為自己的主人。
之前答應給大家分享一期,關於治癒原生家庭創傷的文章,這就是原生家庭治癒系列的第一期。
但是當我開始準備之後才發現,工作量遠比想像中要大。
因為原生家庭問題,是一個很龐大的命題,創傷的定義也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學習心理學之後我有一個感受,很多人對於自己的認知是不清晰的,是壓抑的,甚至歪曲和扭曲的。因為很多時候,決定人的所思所想和行為準則的是我們的潛意識,而我們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潛意識一無所知。
所以,當你認為自己有原生家庭創傷時,就需要涉及很多方面,比如你怎麼判斷是原生家庭帶來的,而不是人性或人格特質裡人人都有的問題?比如,這單一是你和你的家庭的問題,還是整個時代性的問題?比如,創傷表現在哪裡,創傷的程度怎麼判斷,你解決和治癒路上會遇到的障礙是什麼?困難在哪裡?
當我把所有的一切,零零總總的都羅列出來之後,我才發現,一期根本講不完。
最重要的是,很多人有個誤解,覺得心理學就是我告訴你原因,告訴你辦法,然後一切就迎刃而解了,這是錯誤的認知,心理學有很多個學派,每個學派都對每個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和應對措施。
所以,我自己在不斷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最大的感受是:心理學不生產辦法,方案,不消滅問題,心理學更多的致力於發現問題,認識自己。
宗教聖人魯米曾說過一句話叫做:你的任務不是要尋找愛,而是找到你內心中阻止你靠近愛的所有圍牆。
所以,心理學是讓你看到你的人格特質是什麼?隱藏的真實自我什麼?社會自我是什麼?心理發展的障礙是什麼?你處理不好情緒問題,人際關係,親密關係的障礙在哪?
因為從弗洛伊德開創精神分析以來,就開啟了潛意識研究,提出了人格發展,認為人的人格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而每個階段如果父母在照料中沒有讓孩子充分發展,就會造成壓抑和病變,讓孩子後續產生精神問題,人格障礙。
阿德勒和榮格都延續了這種說法,比如,榮格的性格決定命運。
而阿德勒則通過《自卑與超越》《接受不完美的勇》等,提出了:重要的不是天生擁有什麼,而是如何活用擁有的東西。換言之,一生很短暫,我們需要不斷克服困難,完善自己,去追求生命的終極意義。
包括後來的埃裡克森,他將弗洛伊德的人格學說更加具體化了,提出了心理發展的八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特殊的社會心理任務和矛盾,只有順利解決了每個階段的問題,一個人的人格才會健康發展,而不會遇到後續問題。
他們在自我心理發展方面研究很深,通過閱讀他們的書和理論研究,我們會發現自我存在的人格障礙,自己的人格特質,以及找到如何超越自我的途徑。
但是,每個學派和每個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的見解都是有局限性的,受制於個人,時代,甚至性別,比如弗洛伊德被女性主義者痛批,因為他對女人一無所知。
而我比較喜歡的女性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她就發展和完善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人格發展學說,特別是彌補了他對女性無知而妄下判斷的這一塊。
而霍尼最讓我欣賞的部分是,她反對「幼年經驗決定一生」的理念。
就是說,我們承認有原生家庭創傷的問題,也承認原生家庭會成為你以後人生路上的障礙,但是,這個障礙並非無法清理,甚至於,我們在學習和應對如何清理障礙的同時,自身也在無形中成長和進步了。
霍尼是這樣認為的,理想化的狀態下,人格也好,人的性格也好,是可以朝著更好方向或者完美方向發展的,但是,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父母註定無法給一個人提供完美的生長環境,而且,就算在一個絕佳環境裡長出的完美孩子,來到這個充滿變異的社會也會受到傷害,因為傷害無處不在。
所以,每個人的出生,無論你原生家庭怎麼樣,你都是註定伴隨傷害長大的。因為孩子依賴大人的愛而活著,又缺乏自我照料的能力,所以,傷害在所難免,但人不應該專注於傷口,而應該專注於每次跌倒後的成長。
並且,霍尼認為,人們界定創傷,也受時代環境和生活文化的影響。
比如,在我們的現代文化中,如果一個母親眼見兒子被殺了,估計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創傷,痛不欲生,甚至終生難以走出傷害。但是,在很多原始部落中,在某些文化中,當兒子被別人殺了以後,母親可以通過收養兇手以代替死去的兒子,而獲得心理安慰,減輕創傷。
再比如,在愛斯基摩人的部落文化中,他們就不認為殺人需要受到嚴厲的懲罰,所以,有血親被殺,他們也沒有那麼悲痛。
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但就像我們將日本人捕獵鯨魚視為殘忍,西方人也無法理解我們為何會吃狗肉一樣。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環境,會造就不同的認知。
這就涉及到認知心理學中的概念,不是問題本身傷害你,是你看待問題的方式在傷害你,而不同時代,不同的文化環境,會重塑和定義你看待問題的方式。
這也解釋了,為何原生家庭傷害,這兩年在中國如火如荼,而為何我們的父母們,他們生活在更嚴重的更惡劣的成長環境中,卻不會動不動將原生家庭問題掛在嘴邊。
因為,一方面,他們沒有意識到問題,甚至沒有看到自己的心理傷害,認知決定了他們從不向內看,也沒有向內看的意識。所以,他們不會從心理上去解讀自己的很多行為,更不用說用原生家庭解讀自己的行為了。
另一方面就是,在他們所處的時代,父母的做法是普遍性的做法,即便是拳打腳踢,也是為了棍棒底下出孝子,而他們為人父母后也是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他們沒有認知的斷裂感,而我們有。我們小時候被這樣粗暴對待,然後等我們長大後,現代教育理念告訴我們過去教育方式的存在很多問題,是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所以,我們看到了問題,也有反思問題的能力。
而縱觀這些心理學家,他們關於童年創傷對人格特質的影響研究,最後提出的辦法都是個體的自我治癒,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個體療法」。
也就是,你就是你自己,你從家庭中出來,但你依然是你自己。
個體療法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個人要意識到,無論身體還是心理,你都是完整的你自己,所以,你要專注於自我人格的完善,自我人生的發展,從而真正克服問題,治癒自己,而不是拘泥於家庭和關係。
但是,已故的精神病學家和家庭治療師莫瑞·鮑恩,卻在實戰中發現,很多嚴重的精神疾病的患者,在醫院中明明被他治癒了,或者恢復的很好了,一旦回到家庭或社會中之後,就會再次復發。
這讓他感到很困惑。這種觀察導致鮑恩在以後的研究中,將他的關注點從單一的個體患者的治癒,轉變為對他整個家庭和家族的情感單元的關注,並且,他開始發展和建立家庭系統理論,作為他治癒患者的一種方式。
鮑恩發現,有問題的人源於有問題的環境,而人不可能脫離環境而存在。
而一個人對他的原生家庭越熟悉,認識的越深刻,才越有能力真正脫離家庭和環境,朝著自我分化的方向發展。
所以,和個體療法中強調獨立,出走,割離不同的是,鮑恩認為這一切先建立在回歸之上。
你要先回歸家庭,了解這個大家族的運作模式,習慣性方式,系統是如何工作,以及你處於系統的具體位置,才能做到真正的分化出來。
所以,鮑恩發明了「家庭系統療法」。
「家庭系統療法」,將關注點放在人際關係互動上。它認為,個體只有在互動和家庭系統中才能被呈現、被闡述、被理解。
簡單來說,人是從別人身上,從自己和別人的交往方式中,看到真實的自己的。如果一個人沒有從別人身上彈回來,他就看不到自己的樣子。
也就是說,在家庭系統療法裡,你可以從你父母雙方各往上三代的關係中,你爺爺奶奶對待你爸爸和叔叔大伯的方式,你姥姥姥爺對待你媽媽和舅舅姨媽的方式,你爸爸的兄弟姐妹的相處,和你舅舅姨媽媽媽們的相處,看到未來下一代會是怎樣的。
通過家庭系統療法,你會發現你只是這個大家族運作中的一個螺絲釘,任何處於你這個位置的人都會在這樣的教化中變成你現在這個樣子。
所以,家庭系統療法幹預的重點對象應當是關係和系統,而不是個體本身。
如果說,在處理親密關係中,特別是夫妻關係中,個體療法認為,人應該關注於自我完善,只有你完善了,你才能擁有好的親密關係。
那麼,家庭系統療法則認為,跳探戈需要兩個人,出了問題不止是你的問題,彼此都有問題,大家都是有問題的人,問題不是你個人應該怎麼改變,而是兩個有問題的人,如何建立協作的模式,用合拍的舞步跳完全局。
所以,家庭系統療法不致力於改造個人,而在於改造關係。就是說,在婚姻中,你可以有問題,你老公也可以有問題,兩個有問題的人也可以生活的很好,只要你們意識到彼此都有問題,找到屬於你們的可以共存的模式就好。
所以你看,心理學的學派很多,每個學派都有自己的觀點和方法,但同樣的,每個學派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但也有自己的精華。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更全面直觀的去看待這些學說,更充分的認識和了解自己。
因為我只是心理學愛好者,學習者,所以我奉行的是拿來主義,我不支持誰,捍衛誰,我只將對我有用的東西拿來用。
所以,如果說今天是一個總的概念,那麼之後的每一個視頻分享,將會涉及更加具象的東西,以及如何操作的問題。
比如,我先帶你認識原生家庭是怎麼運作的,怎麼影響我們每個人,以及怎麼造成傷害的;
再帶你做一個心理體檢,就像你要去醫院要做身體檢查一樣,心理體檢是讓你看看你所謂的原生家庭創傷,傷口究竟在哪,問題究竟是什麼?要看病,先要看看自己得了什麼病,對症下藥才能真正痊癒。而心理體檢,就是讓你看看你的問題出在哪裡;
再之後,針對你的創傷告訴你,它是如何改變你的認知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這些創傷,你眼裡看到的,心理感受到的是怎樣的,因為這些創傷,你的眼睛看到的,心理感受到的發生了哪些變形。因為創傷,你可能長期生活在一個變形而不自知的世界,所以需要帶你做一個初步的矯正,讓你下次看待事情時有意識的扭轉。
最後,才是我們如何治癒自己的傷口,並讓每個人受傷的地方,成為自己身體最堅強的地方。
而治癒從總體上,又要分成個體療法和家庭療法,每個療法又有不同的具體操作和實踐性發展 。
所以,先預告未來的課程大的框架,再在每個框架裡勾勒細節和訓練實操。
而我的目的就是,就是通過我的講解和引導,可以讓你站在一個中立的,客觀的,跳出來的視角,去看待所有的方向和框架,而不會在沒有選好路之前,就誤入歧途,或者被某個心理學理論框在裡面。
人只有認清自己,才能解鎖世界,而只有跳出來,才能認清自己,跳進去,才能感受自己。
所以,如果你不擔心枯燥,就讓我們開啟一段真正的認識自我的旅程吧!
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以後每周會做兩到三次的視頻分享,直到我們關於原生家庭系列的分享做完為止。
文 | 巴黎夜玫瑰
圖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