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後疫情時代下,中國資本市場所面臨的風險、機遇與展望。日前,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陳欣教授受邀撰文,分享觀點。展望未來,他認為,在不確定性風險加強的後疫情時代,我國經濟結構升級必須從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轉向依賴資本市場對資源的再分配。
疫情期間,全球主要經濟體均出臺了重大的救市和刺激政策,為市場注入流動性,幫助市場從恐慌性情緒中得到恢復。儘管政府的積極救市能避免短期流動性擴散為系統性金融危機,但此次疫情導致金融市場的動蕩通過負財富效應、信貸收縮等渠道,對全球經濟帶來的長期負面影響不亞於一次經濟危機。長期來看,疫情對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產生的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引發世界範圍內的經濟衰退。後疫情時代,中國資本市場面臨消費萎縮和投資不足、進出口供應鏈受阻、中美博弈擴大化、高估值股票估值分化、大宗商品缺乏定價權導致價格波動、全球債務進一步失衡等重大風險的衝擊;同時也迎來了提升人民幣國際化地位、吸引跨國資本配置境內資產、優化對海外投資配置、推動價值投資、改善市場效率等發展機遇。我國已渡過本輪疫情流行高峰,相對於仍受疫情嚴重影響的其他國家。一方面,我國在控制好境外輸入疫情的同時,努力恢復正常的生產秩序,保障國際供應鏈的正常運轉,滿足國際抗疫物資需求;另一方面,全球疫情蔓延從某種意義上為改善中國的國際環境和對抗逆全球化提供了機會。
全球疫情蔓延不僅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較大風險,同樣也提供了發展機遇。隨著全球經濟金融進入動蕩期,系統性風險無法消除。此外,由於油價和全球股市的暴跌,金融機構一度面臨流動性枯竭和信用緊縮等困境,全球經濟處於金融危機的邊緣。我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如何化解,取決於我們應對的手段。防範化解風險的治本之法在於切實提高我國實體經濟效率,提升經濟潛在增長率,而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就是提高實體經濟效率各項措施的「牛鼻子」。
第一,中國將面臨長期低息時代。2019年,較高的美元利率吸引著大量國際套利資金流入美國,而中美間的貿易戰加劇等因素使得我國面臨人民幣貶值的壓力,進而導致央行降息空間不大。疫情發生後,油價的下降和美國利率歸零等因素意味著我國仍存在較大幅度的降息空間。未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將步入中低速增長的長期軌道,國有部門的高槓桿具有較強剛性。在此情況下,為緩解國有部門巨額債務利息的兌付壓力,長期來看我國的利率會處於較低水平。這將為我國改善國有部門經營效率,化解巨額住房資產的估值風險爭取時間。
第二,低估值上市公司具有效率提升空間。當前,以國有控股企業為主的大量藍籌股處於估值較低的歷史底部區域,具有較大效率提升空間。不少企業現金流充裕,盈利情況良好,只是由於制度原因,其價值和效率未能得到充分發揮。推動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混改,將為低估值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提升效率,並釋放潛在價值。
第三,財政逐步從「土地財政」向「科技財政」轉變。2019年,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產業的GDP為3.3萬億元,增速為18.7%,是我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部門。國家對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基建」的投入,有助於推動我國未來信息技術行業的迅速發展,在培育期過後能為國家財政貢獻力量。我國財政將逐步從「土地財政」向「科技財政」轉變。
展望未來,在不確定性風險加強的後疫情時代,我國經濟結構升級必須從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轉向依賴資本市場對資源的再分配。學術研究表明,改善投資者保護將帶來資本市場風險的降低。後疫情時代,我國能否通過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化解重大風險,將取決於我國對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決心與力度。
內容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