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調酒師的第一步,分清類型、作法與術語

2021-02-12 晚安魯道夫

調酒的類型、作法與術語

這一篇將介紹調酒常見的類型及其作法,也將對一些調酒中常見的術語進行說明。

 

調酒的分類

調酒的分類方式有很多,最常見的二分法有兩種,第一種是分為有酒精性與無酒精性,第二種是分為長飲型與短飲型

 

(1)有酒精與無酒精的分類法

第一種分類法將有酒精的調製飲料稱為『雞尾酒』(Cocktail),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各種調酒,而無酒精的調製飲料,名稱會加上「virgin」或使用「mocktail」來代替,舉例來說VIRGIN MARY就是指沒有伏特加的血腥瑪莉,中文有些翻譯為『處女』或『純真』瑪莉。

mocktail通常給司機、孕婦或不喝酒的人飲用,有趣的是,mocktail在字典中是查不到的,因為它正確的名詞是mock coktail,mock指的是「仿的」,意指仿製雞尾酒的作法但不使用酒精性飲料,除了仿雞尾酒的調製,也有創作初始即為無酒精性的雞尾酒,例如經典的『灰姑娘』(Cinderella)與『雪莉登波』(Shirley Temple)。

 

(2)長飲型與短飲型的分類法

第二種分類法將調酒分為長飲型與短飲型雞尾酒,長短飲的定義有很多向度,如果以維基百科的定義,長飲是『大於120ml、通常在160ml到400ml、或介於5到9盎司之間』。

依此定義,長短飲就不能以是否有加冰塊來看,像黑色俄羅斯或教父一類的調酒,雖然有加冰塊但總容量在100ml以內,其實也只有此類調酒較難判斷,因為它們酒精濃度高可是容量不多,但加了冰塊又可以喝很久,除此之外大多能輕易判斷:以高腳杯裝盛、不加冰塊飲用的大多為短飲;含有大量無酒精材料(如果汁或碳酸飲料)、加冰塊飲用的大多為長飲。

短飲型調酒以10~15分鐘內喝完最好喝,但它們酒精濃度通常很高,不善飲酒者喝起來會很吃力,因此像柯夢波丹這種果汁含量稍高的短飲型雞尾酒就很受歡迎,在外面喝到的柯夢波丹蔓越莓汁都放很多,整體濃度大約在15%上下,與紅白酒已差不多。

長飲型調酒以30~45分鐘內喝為佳,因為冰塊融化後會讓飲料變稀,而且融化的水浮在上層喝起來很靠杯,所以喝比較慢的建議附上攪拌棒或吸管,可以邊喝邊攪。

 

調酒的類型與作法


探討雞尾酒的起源,往往可以追溯到一些經典的作法,它們通常是雞尾酒的『原型』,衍生出的調酒即以這些原型稍加變化而成。此外,在調酒中也有一些專業的用語,以下將一併說明。

 

(1)on the rocks & straight up


On the rocks即加冰塊飲用,因為冰塊狀似巖石而得名。一般來說專業的店家在人客點選威士忌時會問要不要加冰,也會提供大塊不易融化的冰塊,對於看似不太會喝酒的人,也會問調酒要不要加冰塊(即使是短飲型調酒)。On the rocks是傳統的說法,Bartender聽不懂的話只好說with ice cube...在國內,大家還是說中文就好了...

straight up即純飲,不加其他東西。純飲烈酒通常使用shot杯,所以它又稱為straight glass(純飲杯),其實shot杯才是原始的威士忌杯,一般印象中的威士忌杯真正的名字是old fashioned glass(傳統杯),通常在加冰飲用威士忌時使用。

(註:一個容易與straight搞混的詞是strain,這是指搖合後濾掉冰塊的意思)

  

點選時用『酒名+On the rocks』或『酒名+straight up』即可,可以是品牌(例如absolute on the rocks)或基酒(例如whisky straight up),『調酒+ On the rocks』通常用在短飲型調酒(例如Martini on the rocks),像螺絲起子一類本來就會加冰塊喝的調酒,就不用再特別交待。點酒時有些人會直接點雙份,所謂一份是指30ml(約1盎司),雙份即60ml,點雙份的說法有double與two finger(因為雙份大約是食指與中指相疊的高度)。

 

(2)『酒名+碳酸飲料』


這是最常見的作法之一,例如whisky soda或vodka tonic。這種調酒通常以高球杯或可林杯裝盛,基酒的份量約30ml~45ml,加入八分滿冰塊後填滿碳酸飲料。『酒名+果汁』的喝法雖然常見,但此類調酒大都有特定名稱,如果不是常見喝法只好自行指定,例如有些奇人喜歡喝CAMPARI orange...

 

 

(註:有些人統稱『烈酒+冰塊+碳酸飲料』的喝法為『高球』(high ball),最著名的即為whisky soda)

(3)Frozen & Frappe


Frozen即冰沙的作法,點法是『frozen+調酒名』,會調製成霜凍形式的調酒,以短飲型、帶酸甜味的調酒為主,例如瑪格麗特、黛克瑞等等。

Frappe中文為芙萊蓓...說穿了其實就是香甜酒剉冰。作法是先打出碎冰(不是冰沙),然後將碎冰倒入高腳杯中,再將香甜酒淋上去,最著名的是淋上薄荷香甜酒的薄荷芙萊蓓(Mint Frappe),但我覺得它喝起來相當靠杯,建議改淋百利甜奶酒,再加上少許煉乳。

芙萊蓓是一種相當冷門的作法,一般的酒吧酒單很少見,但它卻是高級調酒師執照的考題之一,這種考題能不改嗎能不改嗎?調酒師養成聖典還提到另一種更冷門的作法:『煙霧』(Mist),與芙萊蓓的差異只有改用傳統杯裝盛...

 

(4)sour

Sour中文翻譯很多,例如酸味、沙瓦或騷兒(靠杯這是什麼翻譯),作法簡單,口感更是受歡迎,所有基酒都很適合調製成sour的形式,一些口感優異的香甜酒也很適合,最著名的應為威士忌沙瓦(whisky sour),還有大受歡迎的杏仁酸酒(Amaretto sour)。

Sour用的杯具為下圖的酸味酒杯(Sour glass),原始作法飲用時沒有冰塊,但沙瓦常被不太能喝酒的人點來喝,所以很常見用傳統杯且加冰塊的喝法,有些還會加透明系的碳酸飲料。

 

 Sour的酒譜是基酒:檸檬汁=2:1,加入糖漿以搖盪法調製,此酒譜適合高度嗜酸者,我還是比較偏好3:1或4:1的比例,弄到最後還是很像在喝三合一調酒...

(5)punch


Punch中文譯為旁治或賓治,根據維基百科的記載,punch由印度語的「Panch」而來,意指混合五種材料的飲料,包括:基酒、糖、檸檬、水與茶(或香料),原名「paantsch」來自於祆教的「panj」,這個詞是波斯語『五』的意思...最原始可追溯到梵語的「panchan-s」...讓我每次弄Punch都會想到張無忌跟小昭,喝醉了跟少林寺的賊禿互毆這樣...

Punch由東印度公司的水手及僱員帶回英國,開始在歐洲流傳為酒宴及家庭聚會的用途,最早以紅酒或白蘭地為基酒,近代逐漸演變成用伏特加或蘭姆酒為基酒。

 

常有人問家庭聚會或轟趴要調什麼酒,不講究的話punch是個很好的選擇,即使沒有遵循古法用到五種材料,只要是用缸調出來的酒都可以稱為Punch,自由度高可展現個人風格,以下是一些建議:

1.不一定要執著用伏特加,搭配水果或果汁用蘭姆酒更適合、苦味也較低。

2.不要用固體糖類,在低溫狀態下攪到手斷可能都還不會溶解,用糖漿或果糖比較好溶解。

3.碳酸飲料(如果有的話)不要與其他材料一起攪拌,讓飲用者撈起後視喜好酌量加入。

4.如果成員屬於淺酌團,建議購買大型冰塊來冰鎮,避免喝到最後都在喝冰水;如果成員屬於醉漢團,這種濃度還會喝到冰塊融化乾脆叫他們自盡吧...

5.基酒:副材料的比例最好能在1:4以內,這樣的濃度進可攻退可守,醉漢比較不會怒,不太會喝的人再加點碳酸飲料調整即可。

 

(6)Sangria


略懂調酒的人應該都對Sangria不陌生,維基百科認為它是一種西班牙、葡萄牙或義大利式的葡萄酒punch,材料包括:紅酒、水果切片、糖漿、烈酒與蘇打水;若是使用白酒,則稱為Sangria Blanca。

跟Punch的作法一樣,只要把所有材料加進缸中,再放入冰塊攪拌即可。市面上有販售下圖這種罐裝Sangria,它是以葡萄酒添加果汁與香料再製,喝起來通常很甜,香味也很差,建議滴少許檸檬汁降低甜度。

 

Sangria因為加入各種副材料,紅酒原始的特性已經喝不太出來,因此拿來處理一些不太好喝的紅酒很好用...我的Sangria酒譜之後會專文介紹。

 

(7)Collins & FIZZ


 Collins中文譯為可林,最著名的是以琴酒為基酒的Tom Collins,常見的酒譜在比例上大概是琴酒:檸檬汁:糖漿=2:1:1,搖盪後倒入已有冰塊的可林杯,最後填滿蘇打水即可。

與可林相當接近的作法為FIZZ,中文譯為費士,指的是蘇打水冒出的氣泡聲。同為以琴酒為基酒的Tom Collins與Gin Fizz,兩者的材料與調製方式都一樣,那麼兩杯有什麼不同呢?我看過的說法包括:

(1)前者使用可林杯;後者使用高球杯(圖片可參考上篇)

(2)前者使用糖漿;後者使用砂糖

(3)前者檸檬汁與糖的比例較高;後者較少

(4)前者使用的是老湯姆琴酒(Old Tom Gin),相對於目前主流的London Dry Gin顯得較甜。

 

另一個容易令人混淆的是John Collins與Tom Collins,在丙級執照考試中,兩者的差異僅在於前者改用波本威士忌當基酒,但若去Goo John Collins這杯調酒,會發現使用琴酒或波本威士忌為基酒的酒譜大約各半,換句話說,某些說法認為這兩杯其實是相同的調酒,會有這樣的狀況牽涉到Tom Collins發源地爭議,之後提Tom Collins時會再詳述。

 

(8)Buck


Buck中文譯為霸克,是一種使用直調法混合基酒、檸檬汁,最後加滿薑汁汽水的喝法。薑汁汽水和檸檬汁都是刺激性很高的材料,加上基酒喝起來自我感覺相當良好...Buck還有公鹿的意思,有點像藥酒『大鵰』那種意境...(有人喝過嗎?)

 

(9)Float


Float中文譯為漂浮,它是一種調酒的作法,意指用漸層的方式加入材料,讓後加入的材料漂浮在前面的材料上。調製這種調酒要能夠判斷材料的比重(即糖份,通常糖漿>香甜酒>果汁>基酒),先加入的材料比重一定要比後加入的材料重,才能成功形成漂浮的效果,最著名的應該就是加入Kahlúa、奶酒與Grand Marnier的B-52.

 

(註:如果Float僅指某材料,例如float the dark rum,意思是調製完成後加入少許深色蘭姆酒漂浮在成品上層。)

 

(10)其他

Egg Nog(蛋酒)

Cooler(酷樂)

Cobbler(可伯樂)

Grogs(烈酒)

Julep(茱莉普)

Sling(司令)

Toddy(託地)

Daisy(戴茲)

Fix(菲克斯)

Flip(蛋蜜酒)

Rickey(裡奇)


內容部分整理於《酒吧聖經》《癮型人的調酒世界》《好奇的調酒師》系列《上田和男的調酒全書》《威士忌學》Advanced Mixology Simple Cocktails Proof Cocktails The Straight Up等調酒書籍和網絡資源。


用一杯酒,講一個故事 

掃描二維碼關注更多國內外酒類諮詢

相關焦點

  • 調酒師修煉秘籍1——分清類型、作法與術語
    調酒的類型、作法與術語這一篇將介紹調酒常見的類型及其作法,也將對一些調酒中常見的術語進行說明。
  • 調酒的類型、作法與術語
  • 威士忌+調酒知識] 威士忌水割Mizuwari- 讓調酒師攪到手酸的調酒?
    曾幾何時,水割竟然從最簡單的威士忌調酒變身成「讓調酒師崩潰的調酒」?這是發生什麼事?您累了嗎?先聽首水歌好嗎?
  • 威士忌水割 Mizuwari- 讓調酒師攪到手酸的調酒?
    今天的主題是「水割 Mizuwari」,最近突然很多人在傳抖音上的奇妙水割作法,讓人看了百思不得其解。水割一出,嚇死調酒師??竟有這回事??自從Ramos Gin Fizz在抖音上面紅了之後,抖音上開始出現很多影片尋找更多讓調酒師崩潰的方法,而他們的新目標就是水割。
  • 成為一名調酒師需要具備哪些調酒知識?
    調酒師是在酒吧或餐廳專門從事配製酒水、銷售酒水,並讓客人領略酒的文化和風情的人員。調酒師英語稱為bartender或barman。調酒行業作為熱門的新興行業,雖然技術門檻不高,但是自學不太可靠,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它涉及到豐富實踐操作、大量練習、藝術表演等各個方面內容,自學很容易走彎路。所以跟著小歐一起來看看成為一名調酒師需要具備哪些調酒知識吧。
  • 《調酒師》帶你成為調酒大師 調出你想要的味道
    《調酒師》帶你成為調酒大師 調出你想要的味道 2017-05-11 來源:VR樂趣網整理 編輯:柚子
  • 學調酒師是「不務正業」嗎?調酒師的發展好嗎?
    調酒師前景怎麼樣?隨著國人的經濟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也走上了一個更高的平臺。對於娛樂等方面的需求是越來越多了,酒吧的興起使得一種職業應運而生,那就是——調酒師,那麼學習調酒師以後有好的發展嗎?下面是小歐給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 成為調酒師的第二步,杯具的選擇與清潔
    ,馬丁尼杯幾乎可以運用於各種短飲型調酒;果汁杯用於長島冰茶、螺絲起子或新加坡司令等有大量果汁的長飲型調酒;可林杯則用來調製含碳酸飲料的調酒。飛碟杯是調製霜凍類調酒最好用的杯型,杯口大比較容易擺放小湯匙;香檳杯可以用於氣泡酒調酒,因為杯身狹長可以看著氣泡自我感覺良好~
  • 成為調酒師的第四步——副材料的購買
    很多老外喝酒時會拿著一片檸檬皮在杯緣抹來抹去,要的就是皮油的香氣,有些調酒在製作完成時也會拿檸檬皮往杯內噴灑,也是為了這個香氣。檸檬是調酒最常用到的副材料,花點時間挑選絕對是值得的,即使用相同比例的材料與搖合方式去調某一杯酒,成品還是會因檸檬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 不要輕易成為調酒師,在此之前先搞清楚7件事情!!
    調酒君saying越來越多的年輕朋友在後臺留言,諮詢如何成為調酒師。
  • 調酒師筆記進階——酸甜汁的使用
    但家庭調酒可以預先自製糖漿備用,調酒時再使用現榨檸檬汁(或其他現榨果汁)即可調製出屬於自己的酸甜汁,新鮮又好喝。 自製糖漿的作法很簡單,我推薦下圖這兩種超好買也很便宜的砂糖,糖與水的體積以1:1的比例下去煮即可(1:0.7也可以),我自己的作法是用刻度調酒杯量取200ml的水和300ml的糖,甜度和稠度會比較高。
  • 資深調酒師告訴你如何去找一份調酒師工作~
    調酒師工作很搶手,所以在你應聘之前,確保你有基本的技能,還要記住當下流行的酒。調酒器有內置的過濾器,你能用它將冰塊從液體中過濾出來。開始儲存關於各種類型的酒的知識,學習怎麼調配幾種最流行的酒。在一定程度上,你需要知道的酒的類型取決於你在哪工作。一個高端的都市酒吧主要賣專業的馬丁尼,但是一個大學裡面的酒吧會供應愛爾蘭汽車炸彈。但是,無論你在哪工作,你都需要學會調配最流行的幾種酒。基本的混合飲品。比如威士忌蘇打,灰狗,橘汁,伏特加,傑克丹尼,杜松子酒等等。
  • 杭州調酒師培訓哪個好?杭州調酒師培訓費用多少錢?
    杭州港焙國際西點學院說如果想要接受專業的調酒培訓就要去調酒培訓學校。比較好的調酒培訓學校肯定有比較久的辦學年限,其中佛山就有一間調酒培訓學校有著10年的辦學經驗。一般來說,調酒師培訓費用大致在四千到八千元不等,區別很大,因為培訓內容、時間是不一樣的。
  • 20位調酒師的獨家訪談:還原一個真實的調酒師世界
    很少有人了解這群人的真正生活,但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他們的職業稱謂——調酒師,一群用雙手調配出沉醉夜色的人。接下來《烈酒志》將會用跟拍和採訪的形式揭秘調酒師們的工作,有關他們每天究竟工作多久,業餘時間會做些什麼,等等等等,都將會呈現在各位面前。篇幅較長,圖略多,請耐心看完。
  • 調酒師的100條原則
    那麼,是不是有了這些就能保證成為高水平的調酒師了呢?我看未必。如果您對酒類生產及餐飲服務毫無興趣,或者說您根本不喜歡調製雞尾酒,不歡迎顧客光臨,甚至說,您乾脆不喜歡和顧客打交道!那麼,我可以斷言:調酒師這個職業不適合您!相反,您雖然已經工作了很久,有點累了,但是還能夠認真工作,動作穩健而又敏捷,自始至終保持愉快的心情對待您的客人,同時還不失風趣與幽默。
  • 世界級調酒師:「我被白酒圈粉了」
    說起調酒師,大家都不陌生,印象中的調酒師就是吧檯裡面製作雞尾酒的服務人員,通常都是以朗姆酒、金酒、龍舌蘭、伏特加、威士忌、白蘭地等洋酒或葡萄酒作為基酒,再配其他輔料,加以攪拌或搖晃而成的一種混合飲品。但是大家可能不了解的是調酒師在酒類消費文化、品牌打造以及產品研發中的特殊作用。
  • 調酒師可以自學嗎?
    調酒師是在酒吧或餐廳專門從事配製酒水、銷售酒水,並讓客人領略酒的文化和風情的人員。調酒師英語稱為bartender或barman。酒吧調酒師的工作任務包括:酒吧清潔、酒吧擺設、調製酒水、酒水補充、應酬客人和日常管理等。
  • 也許是全上海最會玩的調酒師 | Tour調酒師Mack Ross專訪
    有時其他調酒師看到他做的東西非常糟糕,會問他為什麼要做這杯酒,Mack回答:「我也不知道,但這正是我要去做的原因。我不知道這杯酒好不好喝,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從中學會很多東西。你犯的錯誤越多,你可以學到的東西也就越多。」看來所有好喝的酒,都是調酒師們犯過無數錯誤後才能創作出來的結晶。
  • 十五分鐘成為調酒師1:雞尾酒基礎知識
    課程名稱調酒師的職責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雞尾酒的調製,雞尾酒的發展歷程也是調酒師的發展歷程。學會調製雞尾酒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下雞尾酒的發展歷程。同時有部分調酒師因為美國政策跑到歐洲,在歐洲傳道,自此歐洲人名入了雞尾酒的坑。其後兩次雞尾酒爆發都和戰爭有關,一次是1945年二戰結束,垮掉的一代寄情酒吧,創造大量聞名於世的雞尾酒。另一次是越南戰爭結束,美國旅遊熱興起,大家旅行途中喜歡喝兩杯,於是雞尾酒迎來了又一次爆發。接下來我們談一談雞尾酒的組成和名稱。一般來說雞尾酒由基酒、輔料、裝飾物組成。
  • 調酒師哪裡可以學?調酒師培訓一般要多少錢?
    調酒師培訓學校學費價格近兩年,調酒市場發展紅火,市面上也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調酒師培訓機構,培訓價格也是相差甚遠,幾百到幾萬塊都有。那什麼樣的價格才是合理的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一般的調酒師價格在6000元左右,一般不會低到幾百塊,大家千萬要擦亮眼睛不要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