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舞飛墨,花箋摺扇,秋風裡有溫熱的讀書心

2020-12-14 澎湃新聞

原創 凌仕江 文學報

文學報

花箋、宣紙、摺扇,輕靈與堅韌是歷代文人在創作苦旅中磨礪出的性情,同樣可以用來指代文人的風骨。然而,當今文人,別說互贈花箋,年輕一點的,何謂花箋也有所不知,致贈著作的禮節也慢慢省略了。似乎同行都不願彼此讀懂自己太多。

今天,進入作家筆下的飛墨日常,「在皴、擦、揉、搓之間觀潮觀海觀人生,每次駐筆與飛墨,都能夠遇到敲擊鍵盤所不能賦予的快感。」

花箋冷

鋪開泛黃的宣紙,抹一抹被蟲蛀的皺紋,將墨汁滴入白瓷小荷碟,手握狼毫的手,蘸一綹墨汁,停在空中,六神無主地發呆,這神情有點像一隻蟬爬到樹梢回頭時的木愣。忽然聞到墨香,想起了古人。失去的時間,失去的人,失去的風景,最後都將以點和線的痕跡連接面的相遇。

於是,遲遲下不了手,不願將自己的心經,隨便念給蒼白的紙聽,怕生了病的風,透過雕花木格的消息,偷走太多表達的渴望。其實,內心的畫卷早已隨風浸入雨夜,鳥落民間,辛夷枝頭,滿樹狂放,粉紫凋零,往事成灰。

放下筆,腦海裡圖騰的景象已打碎一地。像是突然想起了什麼要緊事,光腳丫站起身,木地板上疾步移動書架前,慌慌張張地翻箱倒櫃,舊信、牛皮紙、特種紙,瘦長的、寬窄的、方鬥的,綠格子稿紙,冊頁和手帳,一本又一本,打開又合上,終於找到那個學生春天相贈的浣花箋。

紙,柔和的白與藍,如同一張質地溫順的手帕。它的聲望來自遙遠的唐代,指向本身誕生的蜀地。

而藍只是蜀箋紙上的花鳥一種。除了藍,還有淺綠的草物,你可以在上面題箋留痕,也可在某個角落擱一枚名章或閒章,古今相遇的風景就此證明。舊時文人雅士有自製箋紙,題詩互贈高雅同行,拒絕流俗的性情。比如暮年常居浣花溪的女校書薛濤,年輕時曾以芙蓉為煮料,自製十色彩箋相贈「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詩人元稹。收箋的元稹喜形於色,索性題詩後從巫山霧中遙寄錦江邊的薛濤手上,兩地詩書,亦愛亦慕,想必薛濤的滿足感一定勝過花箋之美。同樣,李商隱在《送崔珏往西川》的詩中,也可以找到此物的蹤跡:「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不難看出,薛濤箋在當時詩人之間廣為流傳,所謂桃花色,指的當是錦江邊的木芙蓉。

當今文人,別說互贈花箋,年輕一點的,何謂花箋也有所不知,致贈著作的禮節也慢慢省略了。似乎同行都不願彼此讀懂自己太多。而那位贈我花箋的學生,一定懂得薛濤性情,因為她少女時代入少城,事業起於浣花溪,閒情偶遇薛濤、杜甫、花蕊夫人等人留下的遺蹟都很正常,她當然受過不少詩書雅趣的影響。

宋代花箋

這應景適時出現的花箋,是一個時代的風月,對一個望月嘆風之人的呼喚:你好,我是來自望江樓的浣花箋。

我驚喜地回答,你好,浣花箋。想了又想,還少了點什麼?我又開始搗挪抽屜。不久前,在上海觀摩中國藝術節文創博覽交易會,曾流連徘徊於甘肅博物館的展廳。那一頁甘圖珍藏信紙,那一個仕女條屏信封,看上去少年巴掌大,無花,純白色,只有紅線框,信封和信紙採用的都是特種紙,尤其是信封的質感,承載有大漠沙粒與絲綢的屬性,有些別致。同時,我還找出了那次上海順路去杭州,當過警衛標兵的戰友曉長陪我去西湖邊的西泠印社,遇見《北平箋譜花卉》,由魯迅、鄭振鐸合著。

《北平箋譜·花卉箋》

我想在浣花箋後面加一句,你好,你看它們與你同在。

植物花草的靈魂投射紙上,美麗蹤影令人著迷。多彩的墨汁,花有紅也有黑,葉有綠也有藍,總之,它們在紙上的相遇從來都是一體的審美,是一種生命的極端之美。你若喜好,自會對其用心觀察,像一個考古專家,愛不釋手,你若不喜歡,就不會有了解渠道。它們呈現的不是人們的喜好,而是歲月積攢如絲如縷的情懷。

再精美的花箋到我手上,都成了冷藏品,不忍在上面多一筆註解。有時,喜歡反反覆覆再看它幾眼,仿佛就獲得了靈感的加持。植物花朵之美,能夠美到花箋上,我想它們的慈悲與智慧一定勝過了世間美人。不知古人遙寄花箋的對象,其德行能否與花箋上的花朵或草葉匹配?

手持箋譜臨帖之人,最難揣度畫者心,只可惜畫出了衣袂,畫不出當年情的魂魄,好在人間遺忘的事,他的筆力總試圖滲入藝術的堅韌與生命的侷促!萬物生,愛到深處,皆有兩面,像人們對待一件被時光折舊的衣服,穿衣者體內儲備的熱能總是可以勝過世間萬物。

舊斑點

鄉下的少年以為宣紙就是用於文化宣傳的廣告紙,真正用上宣紙才發現那是一個笑話,所幸沒有自以為是地擴散誤導他人。如今在別人的城市混跡久了,想起小時候閉塞於外界的猜想,就讓它作為一個折舊的念頭,存在於遙遠的過去吧。

輕靈與堅韌是歷代文人在創作苦旅中磨礪出的性情,對宣紙的記載最早可以從《歷代名畫記》《新唐書》中找到蹤跡,文人太多的性情特點,可以從宣紙的性能中找到答案。常聽專業的畫者講安徽宣紙有名,原來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發達的造紙業已逐漸轉移集中於涇縣。當時這些地區均屬宣州府管轄,所以人們把當地生產的紙稱為「宣紙」,也有人稱涇縣紙。這板上釘釘的文字史跡,顛覆了四川夾江是宣紙故鄉的傳言。

韌而能潤,光而不滑,久不變色,折而不傷,耐腐難蛀,同樣可以用來指代文人的風骨。正因諸多優良的屬性特點,宣紙亦被譽稱為「紙中之王、千年壽紙」。其實不然,我的書櫃裡存放了一刀沉年的宣紙,已經微微泛黃,上面可以找到不少蟲蛀的斑點。但這並沒有成為壞事,相反那些斑點在反覆潤色之間,顯現出悲智的滄桑紋理,稍加以滲墨,就變成了似像非像的參照物,如鏽跡斑駁的雲朵或寺院裡的落葉。該紙的表情可謂薄者能堅,對著燈光透視,那些斑點已經給了想像力大致的脈胳支撐,只需你加以色彩點染,即可形成自然的風物圖景。

這樣的發現,著實讓我啞口無言了幾天。如此奇觀,想必許多畫者或許一生也不曾遇見。他們通常用纖塵不染的白宣紙,遇到被蟲蛀的宣紙,順手就往廢紙簍裡揉了。

於是著了魔地把淡的、較淡的、濃的、較濃的多種墨痕與色彩不斷地駐筆在同一張宣紙的構圖上,想發現它受墨的時間點及不同表現,每每看到心儀的效果呈現,就找回一點被現實搪塞的自信。

我並不是突然心血來潮才在宣紙上舞蹈,因小時候想畫卻弄不到宣紙,當有了宣紙時卻沒了研墨提筆的心境,可總想著有一天要將逝去的重新拾起來。

突然從電腦上轉場宣紙,在皴、擦、揉、搓之間觀潮觀海觀人生,每次駐筆與飛墨,都能夠遇到敲擊鍵盤所不能賦予的快感,如此靜默的興致,很快讓我切換了寫作之外的休閒方式。電腦是碼字客的戰場,宣紙則是水墨指點的江山,仿佛是背對那些排山倒海的石頭伸一個懶腰,在文字之間作一次深呼吸的運動。電腦是高科技時代的產物,宣紙則是傳統造紙技術的發明,兩者存有共同的包容性,它們都有彌補過錯的強大功能。電腦可以隨時反覆修改文字,而宣紙則能夠在濃淡乾濕之間自由收縮與調度擴散。

一個好的寫作者,常常可以忘乎所以地將沏好的茶涼了半天也沒來得及啜一口。而手握大大小小的狼毫面對宣紙作畫,最好備有茶點相伴,水墨丹青如雲般紙上遊走,妙境如同高山流水的倒流香。等待淨皮紙上事物成長的過程,無需更多人在場,一個人自然會端起茶杯,品嘗一小塊茶點,靜觀萬物其變。看似是畫者在品茶點,其實也是觀畫者在供養畫上的生命。當一幅期待的作品展露出豐饒的筆痕與層次,你定會感覺被萬物擁入懷中的體貼溫暖,簡直無聲勝有聲。

就在上個月,我幹過一件傻事,匆匆把一幅作品畫好後,焦急地等待宣紙由溼變幹。可是直到出門,睡在木地板上的畫紙也沒有幹到畫質的成色,於是決定轉身坐高架線去單位坐坐。可依然坐立不安,想著宣紙上的風雲變幻,究竟會以怎樣的結局收場待我?於是又趕緊原路返回,來來回回接近兩小時。當瓦片上的白雪和天上飄落的黃葉膠著在一起,我終於放心地舉起手機,為畫上的世界拍了一幀漂亮的倩影。

畫了一陣帶舊斑點的宣紙,我開始去送仙橋選厚者能賦,色白如霜的宣紙,期待不同的嘗試,找到不同的墨色效果。

安徽省涇縣宣紙廠,新華社圖

不料,女老闆除了推薦四川夾江縣馬村鄉石堰村大千作坊的宣紙外,還推薦了安徽涇縣宣紙。在這個裝裱技術精湛的女老闆眼裡,四川與安徽的宣紙是畫家們的首選。前者為手工四平尺宣,後者為三平尺宣。價格差異甚大,出乎想像的是比前者便宜一半多的安徽涇縣宣紙潤墨性能好於前者。雖然前者密布著雲彩般的絲狀物,看上去精細雅致,且有去偽辨真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招牌,可這紙跑墨速度讓我駕馭不好它的脾氣而暴露不少問題。這些絲狀物不是舊斑點那種可以化過而功、錦上添花的老紙,而是檀皮纖維與燎草的筋絲宣。

摺扇記

立秋之後,時光重現的事物,如蟬聲密集於生活縫隙。每次與他相見,回憶就在走走停停的對談中,閃開一條退路。

站在高處的蟬,竊聽了那些遺失之物的秘密。

常常發現他的與眾不同。不是他的言語,而是他隨身的配件與擺弄。讚賞他帽子的個性:淺灰乳色,棉麻質地,針腳密度,漏洞藝術,帽簷寬窄不勻,似卷非卷,透氣良好。誰知離別時,他忽一轉身將帽子扣入我掌心,說是修築紅軍長徵紀念碑所得,家中還有一頂藍色的。儘管覺得戴帽子尚早,不如裝飾一片紀念。

再次相會,我們緊挨坐。他袖口突然飄出一把摺扇,在飯桌上秘密傳遞。有資深書畫家見了,對扇面字畫,十分陶醉地評頭論足。他聲稱十年前,秋日正午,獨自信步草堂,遇畫扇者與書法家同擺攤位。畫家在扇面,握筆橫走一襲杜甫的苟且,書家蘸墨在扇背豎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恰好珠聯璧合,可無人問津。畫扇者苦不開價,默笑隨喜就好。他丟下八十元,歡喜領走摺扇。除兩方名章,在詩聖杜甫面前顯眼,見篆刻閒章一枚,「隨緣」二字,在茅屋旁,落落大方。

十年呀十年,草堂蔥鬱,書家及畫扇者,早無覓處。

世界之大,並不代表一個人的世面有多大。天下文人,再熟悉不過詩聖杜甫那張清瘦落寞的臉。畫中人神定氣閒,靜坐山水間,陪雲煙寂寞。雖是清水淡墨,仍有皎潔如霜雪的清冷撲面而來,長江濁水,腐蝕荒野之力,擋不住。折面之字,如枯禪稻草,一行行披在竹林隱掩的茅屋之上,一筆一畫,有如刀鋒削落木頭的碎屑,都在深吟唐代的風骨與雅盛。

古時摺扇隨處有,詩詞歌賦,民間傳說,字畫扇面,代代相傳,驚才豔羨。今日摺扇人,名士風流。說書人,田連元;相聲者,郭德綱;棋士,馬曉春、古力;書畫家,執扇並不執念,數不勝數。之於他們,摺扇許是時代的輕重緩和,是楚河漢界的真我風採,是人生的起起落落,是某種聽也聽不見,看也看不清的時間象徵。他們表面扇風,卻被文化風流雲散。

摺扇啊摺扇,如同一陣久違的秋風,闖入我的偶然生活。

站在不見摺扇的冷街上,熱烈地搖動扇面,兩片樹葉,有如大地飄零的信使,風蕭蕭兮,墨在滴,紙在飛,舞臺或街巷,不過是幻影重重?彼此碰了幾杯酒,拒絕他獨自回家。地鐵上,隨他一路輕搖緩擺,風的速度一去不返,懷舊一如既往,燥熱的蒼涼在返璞歸真中,拾得一錦心安。

除卻燙花、繪畫,想起作坊裡折來折去的摺扇人,看似簡單卻必須八步耐煩,比月令複雜:折面,串面,糊面,沿條,嵌釘,打磨,搖釘,檢驗,可謂步步驚心,步步為營。

狹小天地間,來來回回,踱步。月,在天邊徘徊;字,在墨色中零亂;人在摺扇間掩隱。低頭看了又看,摺扇本無力,原來年少看到武林中人的神奇,僅僅來自摺扇的氛圍,仿佛老杜那一撮金色的鬍鬚,如不老的歲月,漫雲天地間。

索性將扇子折回本來面目,在筆架與念珠之間束之高閣,像存放邊塞詩中一具不鏽的兵器。原來,摺扇不過只是摺扇,在一盞冷卻的茶湯中,不如就當歷史擺放看看。

稿件編輯:張瀅瑩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攝圖網

原標題:《紙舞飛墨,花箋摺扇,秋風裡有溫熱的讀書心 | 此刻夜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案頭書畫:廖偉夫書手繪花箋作品專題
    作品名:行書 徐凝「芭蕉」材質:老玉扣紙,綠堂手繪花箋畫芯尺寸:16.5X24.5cm鏡框尺寸:28X33.5cm價格:580元備註:此款花箋為《東一畫箋》第一輯其中一種的手繪原作,此件作品曾於《青少年書法報》頭版發表。
  • 把胭脂水粉點染在花箋上,眉間柔情似水,有相思在流淌
    八月,桂花芬芳在醞釀,用優雅的文字書寫夢想,有鴿子在雲中翱翔,讓快樂與幸福比翼,洋溢愛情的蜜糖,羌笛飛旋,情歌蕩漾,柳絲依依把風鈴輕綁。八月,吟一闕霓裳在水榭飛飛揚揚,推開朱閣的雲窗,看那蝴蝶兒飛雙雙,輕嗅一朵朵荷花的細蕊泛黃,沐浴著一縷暖陽,重溫浪漫的時光,暖風吹拂陣陣暗香,是誰在唱那一曲地老天荒,把胭脂水粉點染在花箋上,眉間柔情似水,有相思在流淌。
  • 葉夢||站在秋風裡想你
    獨白:紅塵中想你, 塵埃中念你,於淡淡的秋風中流露出一次次無盡的纏綿,素色的流年中我興然融入在溫情多變的文字氣息裡,在秋風輕浮的季節裡想你!秋的季節、靜靜的、默默的,滿滿都是愛,只有天邊的相思排成雲朵,站在無盡的相思渡口為你祝福,秋的氣息、淺淺的,有些悽涼,它沒有春的綠意,沒有夏的嬉鬧。依著涼爽的秋風,唯有思念扣動著我的心弦。
  • 聽書《書房一世界》-17-萬寶龍筆·日記·手抄本·花箋·龍山玉
    比如我寫《漩渦裡》,要弄清近二十年文化遺產搶救密集、紛紜、糾纏一起的事件與頭緒時,日記給我提供極其清晰與準確的依據。如果有日記,過去的每一天都不會丟掉;如果沒有日記,過往的日子就是朦朧一團。這裡所說的抄本,非我所藏古書的抄本,而是別人對我所著書籍或文章的抄本。曾有一位南京和一位北京的讀者,都熱心手抄了我多部散文與小說,使我感動,卻無以報答。
  • 炎炎夏日,執一把摺扇,感受古詩詞中的襲襲涼風
    如果給你一把摺扇握在手中扇動風生,那結果就截然不同了。頓時便有了一種玉樹臨風、謙謙君子、溫文儒雅的翩翩風度。扇子最初的用途是遮日擋風,後來經過演變,不同時期的人們用葦草、羽毛、絲織品、紙等不同的材料,製作成方形、圓形、六角形等不同形狀的扇子,其功能和用途也不一而足。
  • 摺扇,身上的輕奢品
    王后榮也希望摺扇吸引時尚圈的關注,然而有一種神韻,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於時尚的摺扇是什麼樣子,我們暫時也形容不出來,但是米蘭達·可兒開了個好頭。哥哥們籌劃著全國的珠寶連鎖店計劃,王后榮一聲不吭,把玩著一柄老摺扇。摺扇是他從北京老胡同裡收來的,扇面已不知所終,扇骨也爬滿了歲月傷痕。「如果我還在安徽老家做篾匠,不知現在我做出的竹器,會是什麼模樣!」有一次回到安徽老家,在老家的竹林中,王后榮把收來的寶貝和哥哥們分享。
  • 文玩摺扇的常見肩形有哪些?
    扇肩所在位置 摺扇的扇肩是在摺扇上板和下板分界的位置,起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如上圖標記所示) 扇肩的造型在摺扇中頗有講究,平者剛健,斜者溫婉,它往往與扇頭相呼應,構造成摺扇整體的形與意。它的位置決定摺扇上板和下板的比例(如四六開、五五開等)。因此,扇肩的造型和位置的把握,也是衡量制扇師傅及其作品是否完美的一個重要因素。
  • 【每周一湯】秋風裡的一碗「板慄排骨湯」
    小時候,每一個寒涼的秋夜裡,睡一覺醒來,聽到窗外秋風吹動樹梢時發出的刷啦啦啦啦啦啦啦啦的聲音,忍不住就會感覺特別開心和幸福:明天,終於又可以去撿板慄了。我們老房子的後山上,有很多超大的板慄樹,秋風一刮,成熟的板慄便噼裡啪啦的掉落下來。天才剛剛蒙蒙亮,第一聲鳥鳴聲剛剛傳來,我們一群小孩就已經起床了,比賽似的看誰起的更早,簡單洗把臉跨上籃子、鐮刀和火鉗,直奔後山。
  • 「做精美摺扇,品文化之美」手工摺扇興趣活動
    摺扇,一種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韌紙或綾絹做扇面的能摺疊的扇子,一把小小的摺扇,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集實用價值與美學價值於一體的精美工藝品,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加深小朋友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對小朋友的引導作用,促進小朋友的全面發展,重慶巴南企航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駐雲陽縣泥溪鎮泥溪小學社工開展了「做精美摺扇,品文化之美」手工摺扇興趣活動,本次活動共有41名小朋友參加。活動開始,社工首先向小朋友們講解了傳統摺扇文化,向組員展示了摺扇起源、種類、發展,並通過知識競答,讓小朋友們加深對摺扇文化的認識。
  • 愛維米格 ▏用一顆溫柔的心,給你一個柔軟的世界.
    秋日裡的陽光,總讓人有種被恩賜的錯覺,寒意之中夾雜著令人微醺的暖意緩步襲來,如同溫柔的時光繾綣著心底那份期待許久的柔軟。
  • 一柄摺扇,滿面清風——且看王來文的扇裡風雅
    愛扇,不單是愛扇子給人帶來的那一絲涼意,更是愛其幾絲涼意裡帶著的那份溫雅。愛畫扇,不單是愛其頗有其表的靚形,也是愛其扇小天地寬。扇子雖小,但對善畫者而言,咫尺的扇面上既可「指點江山」,寥寥數筆近水遠山,也可「拈花一笑」,疏枝清影,花香鳥語。當然也可「書畫同源」,亦書亦畫,可謂一筆一畫乾坤起,一塗一抹宇宙生。
  • 紫檀摺扇、大紅酸枝牙籤盒以及按摩器具適合紅木新手入門把玩嗎?
    小葉紫檀宣紙摺扇一扇,清風徐來,春去秋來。古時文人雅士互贈題詩詞字摺扇,表喻友情別意。手持摺扇,成為當時生活中高雅的象徵並頗為流行,久盛不衰。此摺扇精選印度小葉紫檀野生林老料作為扇骨,蘇精工細作,配以高檔宣紙。用時須撒開,成半規形,聚頭散尾,文雅之器,可擺之珍藏,又可作為驅暑器具。
  • 《陰陽師》海浪紋路的摺扇雲遊委派怎麼玩 海浪紋路的摺扇雲遊委派...
    導 讀 【海浪紋路的摺扇】 雲遊委派海浪紋路的摺扇需要什麼式神呢?
  • 文玩摺扇中的玉竹與梅鹿
    之前介紹了文玩摺扇如何把玩等問題,其實,能製作摺扇的竹子也有很多種,不知各位剛接觸竹質摺扇的玩友都知道哪些?由於種類比較多,這篇文章就來簡單聊聊其中兩類。一、玉竹摺扇首先,玉竹並不是一個竹子的品種名稱,而是毛竹楠竹。這種竹子在我國南方大多數地區都有,是我國最常見的竹子之一。用來製作扇子的原材料需要先去除表皮,經過打磨拋光後使竹子表面溫潤細膩,摸上去手感順滑如玉石一般,所以稱之為玉竹。
  • 如夢如幻白雲山如痴如醉秋風裡
    季節翻開了一頁又一頁,如歌隨行,讓人醉在秋風裡。捻一指秋風入懷 摘一片紅葉細雨拾一抹雨絲觸動心靈讓清靈的空氣凝滯住腳步讓心剝落掉所有的浮華與喧鬧感受白雲山這方天地帶給我們的快樂和溫暖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 秋風裡寫下春天
    -這是個有毒的季節九月  我在西域秋風吹起的溫暖>情不知所起在一座城的花開裡寂寂燦燦的懷想我要寫盡在動蕩的煙火中還未被風塵沾染的靈魂的清瘦和豐美給你---      ~秋風裡寫下春天這首詩讀後讓人心裡暖暖的,九月的風,在西域裡吹過,暖的只是思念吧!
  • 傳統摺扇木製扇子品鑑
    一把摺扇主要由扇骨、扇頁和扇面三部分構成。摺扇的附屬裝飾品,叫做扇墜。至於近代人所用的摺扇,又叫「撒扇」,「紙扇」、「繖扇」、「掐扇」、「摺迭扇」、「摺疊扇」、「聚頭扇」、「聚骨扇」、「棹子扇」、「旋風扇」。根據製作材料和方法的不同,這些摺扇命名也不一樣。扇骨多而輕細的,叫春扇或者秋扇。以香料塗沫扇面的,叫香扇。可以藏在靴子中,以備行旅途中使用的,叫靴扇。更有一種以各色漏地紗為扇面,可以隔扇窺人的,叫瞧郎扇。
  • 摺扇「有毒」,毒性大過很多菩提
    放眼望去,雖然帶花紋的,帶雕刻的竹製摺扇比比皆是,卻真心不知道該挑哪一款比較好。選一把能玩得久,能升值,又具有收藏價值的摺扇,自然是當務之急的事情啦。今天文玩大莽哥就跟您聊聊文玩圈當中三款「最豪」摺扇,話說這摺扇當中還蘊藏著三大「黑科技」。您~又了解嗎?
  • 陰陽師雲遊委派海浪紋路的摺扇攻略
    18183首頁 陰陽師 陰陽師雲遊委派海浪紋路的摺扇攻略 陰陽師雲遊委派海浪紋路的摺扇攻略 來源:網絡
  • 如夢如幻白雲山 如痴如醉秋風裡
    季節翻開了一頁又一頁,如歌隨行,讓人醉在秋風裡。捻一指秋風入懷 摘一片紅葉細雨拾一抹雨絲觸動心靈讓清靈的空氣凝滯住腳步讓心剝落掉所有的浮華與喧鬧感受白雲山這方天地帶給我們的快樂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