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嘉峪關歷史足跡,展現古代遺址昔日雄姿

2020-12-13 新疆人文風物
(嘉峪關景區入口)

嘉峪關,這個名字,早已銘刻在我的內心深處。

1991年12月,當坐上西去的列車奔赴軍營時,隔著車窗,我望見了嘉峪關的城樓。給人的印象是:高大雄偉,滄桑厚重,令人嚮往。屹立在河西走廊,讓人感受到歷史,也感受到時空在這裡交錯,以及人文歷史延續。

2019年10月,時隔近28年,我終於踏上了嘉峪關這塊厚重的土地,前來尋覓歷史,瞻仰嘉峪關的雄偉英姿。

從烏魯木齊坐火車,不管乘坐哪列火車,只要向東,亦可到達嘉峪關。為避免深夜抵達,我計劃好時間,最好能在天亮左右到嘉峪關。只要不是旅遊旺季,臥鋪票很充足,火車上有好多鋪位都空著。

大概在清晨六點左右,Z294列車到了嘉峪關。此時天還黑著,火車站人少,只看見不少計程車接送乘客,車站附近一些早餐店陸續營業。置身於甘肅,早餐除了稀飯包子,還有不少牛肉麵,這是甘肅的特色。

吃過牛肉麵,在車站對面乘坐公交車,就可以到嘉峪關。清晨的嘉峪關市,太陽慢慢從東方露出紅紅的臉蛋,照在這座充滿古韻的城市,街道上還算整潔,上班的人流開始融入新的一天。

下了公交車左拐,往右走不遠,就到了嘉峪關售票處。真沒想到,這個季節來這裡旅行的人還非常多,談不上人山人海,卻也是人頭攢動。前來訪古的遊客,大都是對這座「天下第一雄關」嚮往已久。

(九眼泉湖)
(嘉峪關建造者馮勝雕像前)
(嘉峪關東閘口)

排隊買好票進入檢票口,走進嘉峪關景區,迎面是一座將軍騎馬的雕像,人物栩栩如生,他左手指向前方,右手緊握寶劍,背後的披風迎風招展。不用懷疑,這就是明朝大將馮勝,也許跟嘉峪關最初的建設有關。

順著水泥路面往右拐,左邊就是九眼泉湖。有了這片水域,才有了嘉峪關的存在。水源是生命之源,當初選址在這裡,一是因為此處扼河西走廊最狹窄地域,南依祁連山,北靠黑山,又有豐富的水源,必是內地到西域的交通要地。

來到東閘門,就進入了嘉峪關的古城範圍。東閘門上面掛著一個黑色的牌匾,上寫「天下雄關」。兩邊是城牆,上面的城垛均勻分布。穿過大門往裡走是上坡,就像一個渠口,兩邊的牆壁上有浮雕,大山大川,顯得磅礴且大氣。

不遠就到了立有遊覽指示圖的地方,看完清晰的指示圖,就對嘉峪關有了大概的認識。嘉峪關簡介: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建在嘉峪關山西麓而得名,比山海關早建九年。這裡地勢險要,南依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憑連綿起伏的黑山,兩山之間,只有30華裡,是河西走廊的最狹窄處,被稱作「河西第一隘口」。關西為古戰場,關東有九眼泉湖,冬夏澄清,終年不竭。

(碑廊一角)

明徵西大將軍馮勝收復河西後,在此選址建關,經歷了一百六十八年的時間,一座規模宏大的關城,矗立在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上。關城布局合理,建築得法,適合戰爭防禦需要。關城有三重城廓,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固若金湯,牢不可破。

可以看出,如果有足夠的兵力,嘉峪關真是易守難攻。但在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滿速兒汗入寇肅州,遊擊將軍芮寧陣亡,全軍陷沒,嘉峪關失守。這也是建關以來,經歷144年之後,嘉峪關遭受的最大不幸,雖然當時戰鬥殘酷,雙方兵力懸殊太大,明軍彈盡糧絕,外無援軍,才最終導致了失敗。

緊挨遊覽圖,路右邊就是碑廊。矗立的一座亭子下面立著一塊碑,上面寫著「天下雄關」,是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嘉峪關時,看見這裡南有祁連雪山,北有黑山,關勢雄偉,便寫下了「天下雄關」四個字並勒石為碑。

碑廊裡,豎立著從明朝到清代的碑文,字體有的剛勁有力,有的行雲流水,每塊碑文書法功底深厚,不愧是古代的文人墨客。無論是什麼字體,還是什麼內容,都體現了那個時代的背景,古今往來,有多少名人志士曾來到這裡,抒發胸懷,感嘆歲月,其間不乏有往來內地和西域的僧侶、客商和將士。

(文昌閣)
(關帝廟)
(戲臺)

通往內城的林蔭道,兩邊是垂柳,其實這裡已是關城之內,應該生活著軍民,布局有生活區和軍需物資區。往左就到了東甕城的外面,迎面是兩層建築的文昌閣,明清時期,這裡是文人墨客會友、吟詩作畫、讀書的場所,到了清代末期成為文官辦公的地方。

文昌閣後面是關帝廟,是軍民駐守在這裡的信仰之地,關公代表著英明神武,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左後面,就是關帝廟正對面,有一座高高的戲臺,是清乾隆時期修建,為當時守城官兵、城內居民及過往商旅的娛樂場所,其形制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古典戲臺。屏風為「八仙」人物圖,頂部為「八卦圖」,還有一組風情壁畫。戲臺兩側有對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概括了古往今來人間世事的演義變化,以及戲曲演出場所的功能作用。

嘉峪關內城有東西兩座大門,分別為東門光化門、西門柔遠門,門內有馬道,門外有東西甕城,城牆四角有角樓,南北城牆中間各有南敵樓和北敵樓。內城分布有:坐北朝南的遊擊將軍府、演武場、擊石燕鳴、燈龕等。

西甕城外,有嘉峪關樓,兩邊事南箭樓和北箭樓,連接外城的城牆及長城,對外起著至關重要的防禦作用。西門外套一道凸形城牆,構成一個羅城,這就是外城。外城比內城高2.7米。如今,外城經過歲月的磨礪,已沒有內城顯得高大,再說內城後期也曾多次修繕。

(內城東甕城門)
(光化門)
(內城)
(內城遊擊將軍府)

西門外城正中大門額刻「嘉峪關」三個大字。門頂原有城樓,與東西二樓形制相同,三樓東西成一線。西面羅城磚砌,增強防禦功能,東、北、南面是土築圍牆,連接長城。形成了城外有城,迭門重城,成並守之勢。

內城西門叫柔遠門,顧名思義,就是明王朝對邊陲(關外)各遊牧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安撫邊遠地區,以實現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而內城東門叫光化門,意思是面向東方,表示旭日東升,瑞氣普照大地,也是通向京城的方向。三座門洞由黑山開採的石條鋪成。

屈指算來,從嘉峪關建立至今已有648年的歷史,經歷了明朝16任皇帝,清朝自入關10任皇帝。可以想像,這裡曾經又發生過多少次戰役,埋葬在這裡的將士屍骨又有多少呢?他們為了國家的安危,駐守在嘉峪關,一代又一代的將士用自己的熱血維護了和平與統一。

這座「天下第一雄關」,它的建造,模仿了中原王朝的長安城、北京城等建造模式,在當時具有很強的抵禦外敵、防禦守城等功能。今天,雖然看不到完整的嘉峪關隘,但從內城和外城及外圍的防禦系統,就能看出這座關隘的堅固程度。

(城樓上的磚道)
(內城城牆)
(外城城牆)

縱觀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並守之勢,壁壘森嚴。它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裡一燧,十裡一墩,三十裡一堡,一百裡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由此可見,嘉峪關在當時的巨大作用。

撫摸著西關外面古戰場,一塊刻著「好漢石」的巨大石頭,思緒穿越時光隧道,耳邊傳來一陣陣猛烈的炮聲、槍聲、殺喊聲、哀嚎聲、以及戰馬的嘶鳴聲,一場場戰役在這裡打響,守城的將士和居民,他們為了關內的安危,不顧犧牲自己的生命,有的倒在了城下,有的倒在了城頭,他們用鮮血染紅了這片古老的土地,捍衛了祖國的統一。

他們的名字,雖然沒有刻在紀念碑上,但這塊土地,卻見證了他們廝殺疆場的場面。這裡的一草一木,也見證了歷代將士死守邊關的歷史,他們遠離故土,馳騁在邊關大地上,為後世子孫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西門甕城)
(西門城樓)
(柔遠門門洞)

如今,因這座河西走廊上的關隘,經過六個多世紀的發展與變遷,最終有了嘉峪關市。隨著歲月匆匆的腳步,這裡已是高樓大廈,成為一個繁華的現代城市,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經濟快速發展。高鐵、高速公路、飛機現代化工具,早已代替了過去的馬匹,赤腳奔走在絲綢之路的歷史。

撫今追昔,懷想時光。曾經的明朝徵西大將軍馮勝,他也不會想到,今天的嘉峪關,在他建造這座關隘之時,這裡會變成一座現代化城市。他的功績,不僅延續了數百年,還帶給了後人和平與懷念,讓後世永遠銘記這一段段歷史。

而今天,我和所有的人一樣,追尋著歷史的足跡來到嘉峪關。在這裡,我看見了歷史遺留的痕跡,看到了古人狙擊外敵的拼殺身影,聽見了那一聲聲廝殺與抗敵的號角,聽到了悲戚的風聲和雨聲……

嘉峪關,生生不息,萬世永存。成就了一座城,鑄就了一部輝煌的歷史。

(嘉峪關西門)
(嘉峪關西門留影)
(嘉峪關西門古戰場留影)

相關焦點

  • 小小「考古隊」探尋頂螄山先民足跡
    本報訊(記者陳蕾)古代的南寧人是怎麼生活的?他們和螺螄之間又有哪些趣事?近日,廣西博物館品牌教育活動「跟著博物館遊廣西」研學遊再次起航。由自治區人民醫院醫護人員子女組成的「考古隊」前往頂螄山遺址博物館,「穿越」到一萬年前的南寧,探尋頂螄山先民生活足跡。   「比如一個古代的村莊,毀棄後被泥土掩埋。許多年後有人在這裡燒烤,走後留下燒烤工具和食物殘渣。之後在漫長歲月中又被泥土覆蓋,那麼就會形成兩個地層。」在模擬考古體驗區,頂螄山遺址博物館館長黃強用生動風趣的語言,為孩子們普及了基本的考古知識和考古挖掘小技巧。
  • 美軍解密大量U2偵察機照片,考古學家從中探尋古代遺址
    哈默的團隊3月12日在《考古實踐進展》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該研究利用黑白圖像對伊拉克南部的青銅時代村莊和擁有3000年歷史的灌溉渠道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展望。美軍U-2偵察機拍攝的照片捕捉到了地面上物體的驚人細節,儘管那些相機經常在高達7萬英尺的高空拍攝——這幾乎是商用客機飛行高度的兩倍。
  • 沿著千與千尋的足跡!探尋消逝的日本
    沿著千與千尋的足跡!探尋消逝的日本。春天,已到了深醉時節,春花綻放詠春頌,滿滿春色報人間,撲面襲人賞花悅,陌上花開隨風歡,漫天花蕊舞姿醉,最美櫻花映畫卷……又是一個賞花之月,東瀛櫻花吸引著前往的賞者,相約醉美的櫻花樹下,踏上赴日旅行之路,燃燒心中的不至之情,燃情影力追尋「千與千尋」……。
  • 探訪「宕渠城」遺址:神秘的古代巴國都城呼之欲出?
    記者日前來到川東地區,探尋古代巴國的蹤跡。▲這是7月30日拍攝的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城壩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記者王曦攝全國發現的第一座古津關見證「宕渠城」繁華記者要去的是近年來發現的渠縣城壩遺址。記者登船過江,迎接我們的就是城壩遺址的重要發現之一——古津關。津關在半島的端頭、城壩遺址的東北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研究員、負責川東北地區考古發掘的領隊陳衛東就在這裡等我們。▲這是7月30日拍攝位於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土溪鎮城壩村的城壩遺址重要發現之一古津關。記者王曦攝津關,是古代在水陸要衝地帶設立的關口。
  • 位於甘肅的嘉峪關:是長城景色最美的地方,被譽為天下第一奇關
    嘉峪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是中國長城最雄偉的地方, 另外,這也是古代絲綢之路通過的地方,對古代中國的歷史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文化價值, 另外,這裡也是國家AAA級的旅遊勝地, 在這裡不僅能看到古代勞動人民建築的雄偉,還能看到嘉峪關附近的崎嶇地形和美麗風景,這是很多人來這裡旅行參觀的理由, 我剛來這裡就不後悔了。
  • 探尋華南教育烽火足跡丨雙節期間韶關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迎來...
    韶關坪石、大村的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迎來了珠三角地區的自駕車熱潮,一個個家庭扶老攜幼驅車數百公裡,只為探尋那一段不容忘卻的歷史。據不完全統計,國慶期間韶關樂昌坪石、湞江大村等與華南教育歷史相關的研學地點,每天平均約有千餘名遊客前來造訪,截至記者7日發稿時止已累計迎來了近萬名遊客前來探尋華南教育烽火足跡。
  • 耗時74天 樂高大師拼出蘭州中山橋、嘉峪關城樓
    耗時74天 樂高大師拼出中山橋、嘉峪關城樓嘉峪關城樓3D模型。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通訊員崔琳攝3月21日,由21萬顆樂高顆粒組成的蘭州標誌性建築物中山橋馬賽克畫像亮相蘭州,同時亮相的還有由16.5萬顆樂高顆粒搭建的嘉峪關城樓3D模型,隨著這兩個大型樂高作品的亮相,甘肅首家樂高授權專賣門店也正式落戶蘭州中心。
  • 紅色記憶|冷水灘區巴洲村探尋革命先輩的足跡
    時至今日,當年紅六軍團轉兵的略江渡口早已雜草叢生不復昔日的樣貌,曾經為革命英雄們提供片瓦遮身的八角亭也已老去,只依稀能看到些許殘垣斷壁、牆角遺基。昔日足跡早已淡去,但歷史記憶永存。革命先輩們英勇事跡我們應當牢記,他們不怕犧牲、艱苦奮鬥的精神更需要我們代代相傳。
  • 嘉峪關,不只是一塊磚的傳奇,還包含了很多人的努力!
    嘉峪關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省段重要節點城市、甘肅省域次中心城市、國家重要冶金和先進位造業基地, 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也是明代萬裡長城西端的起點,也是新興工業旅遊現代化區域的中心城市,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邊鎖鑰匙」、「戈壁鋼城」, 獨特的地理優勢、深厚的歷史積澱、
  • 最新研究:韓國發現古老足跡或來自雙足鱷魚而非巨型翼龍
    研究指出,之前發現的曾被認為是雙足行走的巨型翼龍的足跡,實際上可能是古代鱷魚近親所留下。保存完好的足跡。(圖片來自晉州教育大學Kyung Soo Kim) Kyung Soo Kim論文通訊作者為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馬丁·洛克利(Martin G.Lockley),他和同事與論文第一作者、韓國晉州國立教育大學金敬洙(Kyung Soo Kim)等合作,在韓國泗川市附近的泗川自惠裡遺址發掘過程中發現了多組足跡,他們研究認為,這些足跡來自一個鱷形類新種,是現代鱷魚、食魚鱷魚和短吻鱷的祖先
  • 耗時33天,樂高積木「魔法師」拼接出嘉峪關城樓
    3月21日,由21萬顆樂高顆粒組成的蘭州標誌性建築物中山橋馬賽克畫像亮相蘭州,同時亮相的還有由16.5萬顆樂高顆粒搭建的嘉峪關城樓3D模型,隨著這兩個大型樂高作品的亮相,甘肅首家樂高授權專賣門店也正式落戶蘭州中心。
  • 世界上7處古代遺址復原圖,太震撼了
    古代遺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令人著迷的過去之窗:人們的生活方式,居住空間和日常生活。歷史學家,建築師和旅行者都驚嘆於這些過去的時光,但通常很難了解這些壯觀的建築在高峰期的樣子。他們在其原始位置重建一些我們最喜歡的古代遺址。
  • 擁有4000年歷史的城市,是古埃及的首都,毫不遜色金字塔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一直是眾多人文愛好者的嚮往之地,許多人提起埃及就會想到金字塔,也因此忽略了埃及的另一座曠世之城-盧克索,擁有4000年的歷史,曾經是古埃及的首都。
  • 甘肅「最富裕」城市,不是省會蘭州,而是「邊陲鎖鑰」之城嘉峪關
    甘肅省,簡稱甘或隴,中國省級行政單位之一,位於黃河上遊,甘肅歷史跨越八千餘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和黃帝相傳誕生在甘肅。如今的甘肅仍佔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曾經有名的河西走廊,如今也是歐亞大陸必經之地,那麼不知道大家好不好奇,甘肅省哪個地方最富裕呢,其實這個地方不是蘭州市也不是慶陽市,而是嘉峪關。
  • 默涵走進富田古窯址,探尋磁州窯的前世今生
    默涵老師的磁州窯探尋之旅還在繼續!第一站是中國磁州窯博物館,第二站是磁州窯富田遺址。參觀之前,我們還邀請了一位講解員,在他的帶領下,我們一起探尋磁州窯的前世今生。 富田遺址是磁州窯目前保留古窯最多、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中心窯址。
  • 探尋琉球王國的足跡,感受衝繩之美
    公元1406年琉球國開啟了四百多年的王國之旅,下面讓我們從王城首裡城開始,一起探尋琉球國的足跡,感受衝繩之美。現在的首裡城是在1992年按照原有規制被重建的。除了歷史遺蹟,衝繩眾多的美麗海島也是非常出名的。衝繩最受歡迎的地方是石垣島,是八重山諸島的主島,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夏季,都會有超過10匹以上的魚群,穿梭在石垣島附近清澈的海水之中,頗為壯觀。僅次於石垣島的西表島是衝繩的第二大島嶼,被稱為東洋亞馬遜,其中乘坐水牛車遊覽時島上最具特色的項目。
  • 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
    它被命名為井頭山遺址。  井頭山遺址的發現  創造了三個歷史紀錄  井頭山遺址橫空出世,創造了三個「最」:  地下5到10米(即海拔-3到-8米)——這是中國沿海地區目前所見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遺址。  距今8000年左右——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
  • 初夏 嘉峪關最美的地方原來在這裡
    初夏已至嘉峪關迎來最美的季節舒爽的溫度清新的空氣整個城市都被綠植和藍天包裹著來到嘉峪關仿佛置身於天然的氧吧嘉峪關深處西北內陸卻勝似江南戈壁變綠洲荒野變湖泊在一代代嘉峪關人努力下如今都成為現實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氧吧」—嘉峪關一起走進塞外江南No.1東湖生態旅遊景區
  • 一座古代聚落遺址,解秘有味道的廁所文化
    不過有的時候難免會想,古代的廁所長得什麼樣子?想要了解這個,從海子遺址的溷廁開始,說說有味道的廁所文化。海子遺址發掘的條件在現代很多建築建設的時候,往往都會先進行考古發掘。畢竟如果不先把文物挖掘出來,那麼建設過程當中肯定會對這些文物造成最大程度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