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這個名字,早已銘刻在我的內心深處。
1991年12月,當坐上西去的列車奔赴軍營時,隔著車窗,我望見了嘉峪關的城樓。給人的印象是:高大雄偉,滄桑厚重,令人嚮往。屹立在河西走廊,讓人感受到歷史,也感受到時空在這裡交錯,以及人文歷史延續。
2019年10月,時隔近28年,我終於踏上了嘉峪關這塊厚重的土地,前來尋覓歷史,瞻仰嘉峪關的雄偉英姿。
從烏魯木齊坐火車,不管乘坐哪列火車,只要向東,亦可到達嘉峪關。為避免深夜抵達,我計劃好時間,最好能在天亮左右到嘉峪關。只要不是旅遊旺季,臥鋪票很充足,火車上有好多鋪位都空著。
大概在清晨六點左右,Z294列車到了嘉峪關。此時天還黑著,火車站人少,只看見不少計程車接送乘客,車站附近一些早餐店陸續營業。置身於甘肅,早餐除了稀飯包子,還有不少牛肉麵,這是甘肅的特色。
吃過牛肉麵,在車站對面乘坐公交車,就可以到嘉峪關。清晨的嘉峪關市,太陽慢慢從東方露出紅紅的臉蛋,照在這座充滿古韻的城市,街道上還算整潔,上班的人流開始融入新的一天。
下了公交車左拐,往右走不遠,就到了嘉峪關售票處。真沒想到,這個季節來這裡旅行的人還非常多,談不上人山人海,卻也是人頭攢動。前來訪古的遊客,大都是對這座「天下第一雄關」嚮往已久。
排隊買好票進入檢票口,走進嘉峪關景區,迎面是一座將軍騎馬的雕像,人物栩栩如生,他左手指向前方,右手緊握寶劍,背後的披風迎風招展。不用懷疑,這就是明朝大將馮勝,也許跟嘉峪關最初的建設有關。
順著水泥路面往右拐,左邊就是九眼泉湖。有了這片水域,才有了嘉峪關的存在。水源是生命之源,當初選址在這裡,一是因為此處扼河西走廊最狹窄地域,南依祁連山,北靠黑山,又有豐富的水源,必是內地到西域的交通要地。
來到東閘門,就進入了嘉峪關的古城範圍。東閘門上面掛著一個黑色的牌匾,上寫「天下雄關」。兩邊是城牆,上面的城垛均勻分布。穿過大門往裡走是上坡,就像一個渠口,兩邊的牆壁上有浮雕,大山大川,顯得磅礴且大氣。
不遠就到了立有遊覽指示圖的地方,看完清晰的指示圖,就對嘉峪關有了大概的認識。嘉峪關簡介: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建在嘉峪關山西麓而得名,比山海關早建九年。這裡地勢險要,南依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憑連綿起伏的黑山,兩山之間,只有30華裡,是河西走廊的最狹窄處,被稱作「河西第一隘口」。關西為古戰場,關東有九眼泉湖,冬夏澄清,終年不竭。
明徵西大將軍馮勝收復河西後,在此選址建關,經歷了一百六十八年的時間,一座規模宏大的關城,矗立在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上。關城布局合理,建築得法,適合戰爭防禦需要。關城有三重城廓,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固若金湯,牢不可破。
可以看出,如果有足夠的兵力,嘉峪關真是易守難攻。但在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滿速兒汗入寇肅州,遊擊將軍芮寧陣亡,全軍陷沒,嘉峪關失守。這也是建關以來,經歷144年之後,嘉峪關遭受的最大不幸,雖然當時戰鬥殘酷,雙方兵力懸殊太大,明軍彈盡糧絕,外無援軍,才最終導致了失敗。
緊挨遊覽圖,路右邊就是碑廊。矗立的一座亭子下面立著一塊碑,上面寫著「天下雄關」,是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嘉峪關時,看見這裡南有祁連雪山,北有黑山,關勢雄偉,便寫下了「天下雄關」四個字並勒石為碑。
碑廊裡,豎立著從明朝到清代的碑文,字體有的剛勁有力,有的行雲流水,每塊碑文書法功底深厚,不愧是古代的文人墨客。無論是什麼字體,還是什麼內容,都體現了那個時代的背景,古今往來,有多少名人志士曾來到這裡,抒發胸懷,感嘆歲月,其間不乏有往來內地和西域的僧侶、客商和將士。
通往內城的林蔭道,兩邊是垂柳,其實這裡已是關城之內,應該生活著軍民,布局有生活區和軍需物資區。往左就到了東甕城的外面,迎面是兩層建築的文昌閣,明清時期,這裡是文人墨客會友、吟詩作畫、讀書的場所,到了清代末期成為文官辦公的地方。
文昌閣後面是關帝廟,是軍民駐守在這裡的信仰之地,關公代表著英明神武,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左後面,就是關帝廟正對面,有一座高高的戲臺,是清乾隆時期修建,為當時守城官兵、城內居民及過往商旅的娛樂場所,其形制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古典戲臺。屏風為「八仙」人物圖,頂部為「八卦圖」,還有一組風情壁畫。戲臺兩側有對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概括了古往今來人間世事的演義變化,以及戲曲演出場所的功能作用。
嘉峪關內城有東西兩座大門,分別為東門光化門、西門柔遠門,門內有馬道,門外有東西甕城,城牆四角有角樓,南北城牆中間各有南敵樓和北敵樓。內城分布有:坐北朝南的遊擊將軍府、演武場、擊石燕鳴、燈龕等。
西甕城外,有嘉峪關樓,兩邊事南箭樓和北箭樓,連接外城的城牆及長城,對外起著至關重要的防禦作用。西門外套一道凸形城牆,構成一個羅城,這就是外城。外城比內城高2.7米。如今,外城經過歲月的磨礪,已沒有內城顯得高大,再說內城後期也曾多次修繕。
西門外城正中大門額刻「嘉峪關」三個大字。門頂原有城樓,與東西二樓形制相同,三樓東西成一線。西面羅城磚砌,增強防禦功能,東、北、南面是土築圍牆,連接長城。形成了城外有城,迭門重城,成並守之勢。
內城西門叫柔遠門,顧名思義,就是明王朝對邊陲(關外)各遊牧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安撫邊遠地區,以實現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而內城東門叫光化門,意思是面向東方,表示旭日東升,瑞氣普照大地,也是通向京城的方向。三座門洞由黑山開採的石條鋪成。
屈指算來,從嘉峪關建立至今已有648年的歷史,經歷了明朝16任皇帝,清朝自入關10任皇帝。可以想像,這裡曾經又發生過多少次戰役,埋葬在這裡的將士屍骨又有多少呢?他們為了國家的安危,駐守在嘉峪關,一代又一代的將士用自己的熱血維護了和平與統一。
這座「天下第一雄關」,它的建造,模仿了中原王朝的長安城、北京城等建造模式,在當時具有很強的抵禦外敵、防禦守城等功能。今天,雖然看不到完整的嘉峪關隘,但從內城和外城及外圍的防禦系統,就能看出這座關隘的堅固程度。
縱觀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並守之勢,壁壘森嚴。它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裡一燧,十裡一墩,三十裡一堡,一百裡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由此可見,嘉峪關在當時的巨大作用。
撫摸著西關外面古戰場,一塊刻著「好漢石」的巨大石頭,思緒穿越時光隧道,耳邊傳來一陣陣猛烈的炮聲、槍聲、殺喊聲、哀嚎聲、以及戰馬的嘶鳴聲,一場場戰役在這裡打響,守城的將士和居民,他們為了關內的安危,不顧犧牲自己的生命,有的倒在了城下,有的倒在了城頭,他們用鮮血染紅了這片古老的土地,捍衛了祖國的統一。
他們的名字,雖然沒有刻在紀念碑上,但這塊土地,卻見證了他們廝殺疆場的場面。這裡的一草一木,也見證了歷代將士死守邊關的歷史,他們遠離故土,馳騁在邊關大地上,為後世子孫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如今,因這座河西走廊上的關隘,經過六個多世紀的發展與變遷,最終有了嘉峪關市。隨著歲月匆匆的腳步,這裡已是高樓大廈,成為一個繁華的現代城市,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經濟快速發展。高鐵、高速公路、飛機現代化工具,早已代替了過去的馬匹,赤腳奔走在絲綢之路的歷史。
撫今追昔,懷想時光。曾經的明朝徵西大將軍馮勝,他也不會想到,今天的嘉峪關,在他建造這座關隘之時,這裡會變成一座現代化城市。他的功績,不僅延續了數百年,還帶給了後人和平與懷念,讓後世永遠銘記這一段段歷史。
而今天,我和所有的人一樣,追尋著歷史的足跡來到嘉峪關。在這裡,我看見了歷史遺留的痕跡,看到了古人狙擊外敵的拼殺身影,聽見了那一聲聲廝殺與抗敵的號角,聽到了悲戚的風聲和雨聲……
嘉峪關,生生不息,萬世永存。成就了一座城,鑄就了一部輝煌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