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青春電影
藍色大門:那扇通往成年的藍色大門
易智言導演的《藍色大門》可謂是青春電影的扛鼎之作。青春電影會讓每個人回憶起自己的青春時光,那朦朧的愛情、少年少女的友情、彼此之間的背叛與傷痛,分開與離別。都是青春那美好的回憶。我曾經聽說過一種理論,任何事情只要你把它變成一種遙遠的回憶,你都會給這個故事塗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記憶的時光機帶你通過電影回到那個曾經屬於每個人特別的青春記憶。《藍色大門》展示了臺灣那一代人的青春夢想,在海峽的此岸,我們與他們也有一樣的青春歲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期。那種膽怯、偏激、懵懂和激動被電影表現的淋漓盡致。電影中的那個女孩對於自己喜歡的男孩的暗戀,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暗戀的記憶,自己刻骨地喜歡著那個女孩或者男孩,但是又不敢對她說,表白,害怕被拒絕。於是有默默地關注他們,有下課跟蹤他們,甚至有的把他們的名字寫到牆上,寫到一個不讓任何人知道的地方。大膽地跑到她們家的樓下遠遠地去看她那盞燈光。有的彼此戀愛,卻也被愛所傷,在校園裡扭打撕扯。就像電影中在那個大禮堂,男孩使勁地去推那個女孩,不讓她離開。當時的彼此忸怩傷害,現在看起來是那麼的珍貴,那麼的美好。我們看電影一點也沒有為裡面的兩個人感到傷心。大陸的青少年,在我們那個年代,也是每個人騎著自行車飛也似地跑回家,有時間下學不回家,騎車三五成群到一個地方玩耍。那時候沒有煩惱,沒有壓力,沒有為生活奔波地苦,只有無拘無束地自由。現在的高中生基本上都騎電動車,速度比我們當時的快了,但沒了揮汗騎車的那種荷爾蒙快感。
易智言的這個電影開啟了青春電影的濫觴。後來的大陸很多青春片都有模仿這個電影的痕跡。但是我要說的是,青春期真的並沒有電影中描繪的那麼讓人留戀。我覺得我的青春期就是很壓抑、很悲憤,在為學業無窮無盡地壓力下,考試下去不斷地學習學習,我的青春似乎只剩下學習。而且學的都是我們不喜歡的東西。所以電影我一直認為他就是在做夢,做一個曾經想那樣,而多少人不敢去那樣做的時候,只能用電影來為我們沒有實現的夢想去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