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玉米期貨價格創下6年新高,而距離歷史高點也僅差100元/噸。玉米價格還要走多遠?在這種市場背景下,「2020年玉米產業大會」格外引人關注。
目前,國內玉米去庫存已經完成歷史任務,曾經4年前玉米臨儲庫存一度高達2.3億噸,如今臨存玉米幾乎拍賣一空。而預測機構更是給出4000萬噸—5000萬噸的供需缺口。
面對6年來的高點,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糧油監測處處長李喜貴坦言,「玉米供需關係仍將偏緊」,總體方向是上漲的,保持高位運行也是正常的,但2020年價格上漲潛力被透支不少,後期上漲不一定能給出很大空間,玉米牛市不會一帆風順,而且價格波動幅度比較大。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國內外玉米價格差已經非常高,中國玉米進口利潤處於近幾年歷史高位水平,每噸進口玉米的利潤在100美元左右。全球最大糧商之一的路易達孚(中國)有關負責人更是提醒,全球玉米供大於求,嚴重過剩。如果中國放開進口,全球玉米供給完全可以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也可以滿足全球市場的保障。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雲近日表示,玉米價格漲幅明顯,屬於恢復性上漲,仍處於合理區間。
玉米價格創下6年新高,市場量價齊升成交火爆
今年以來,玉米期現貨均出現持續上漲局面。市場成交火爆。統計顯示,從今年4月起至8月,玉米現貨價格持續上漲,漲幅達200—400元/噸。而期貨價格則從今年年初開始,一路上漲,從1900元附近上漲到了2300元/噸以上。
統計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玉米期貨交易量7440萬手,同比增長40%,玉米期權交易量591萬手,同比增長129%。玉米期貨期權參與交易客戶數約24萬戶,期貨法人客戶數量同比增長21%,期權法人客戶數量同比增長47%,都出現顯著增長。從交割的情況來看,玉米期貨單月交割量創出歷史最大值,玉米2005合約交割量56.39萬噸。
與此同時,在玉米場外市場建設也在不斷深化,今年以來進行有關商品互換業務133筆,累計成交名義本金15.17億元,佔大商所商品互換業務的一半以上。
5月底開始每周一次的國家臨儲庫存玉米拍賣一片火熱,前13次拍賣皆100%成交,且出現大幅溢價,最高達370元/噸。儘管隨後兩次拍賣成交率下滑,仍然居高不下,而近五年來臨儲玉米拍賣年均成交率均不足60%。
東北此時正是玉米作物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原以為今年玉米長勢較好,豐收在望,但颱風頻頻光臨東北,玉米上市前經歷劫難。初步預估此次黑龍江、吉林農作物受災情況嚴重,颱風造成玉米、水稻、大豆等農作物不同程度的倒伏,玉米是受災最大的品種。
在這種背景下,玉米期貨價格已經創下了6年新高,而距離歷史高點也僅差100元/噸。玉米價格還要走多遠?
據了解,為了進一步服務產業企業,大商所計劃從9月開始嘗試逐步推出貿易商廠庫制度,擴大港口庫容,打通產區和港口的聯繫,提高買方交割的便利性;同時,對玉米倉庫的布局進行優化和調整。
為解決交割地、交割質量的個性化需求,玉米場外市場將會進一步重點發展。下一步,計劃建設玉米場外市場生態圈,包括較大的貿易商、下遊飼料與養殖企業和部分金融機構,例如根據玉米現貨交易中對基差交易的快速增長需求,在交易所搭建的基差交易平臺上根據現貨習慣定製企業個性化合約,更大範圍服務於玉米現貨貿易。
供需缺口達到4000萬噸?玉米牛市不會一帆風順
隨著臨儲玉米存量的下降,市場部分機構預測「玉米供需缺口達到4000萬噸」,更引起了國內玉米產業鏈的高度關注,一些市場主體的心理預期發生變化,積極參與拍賣囤糧待售,無形放大產需缺口。
針對這一情況,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糧油監測處處長李喜貴在10日「2020中國玉米產業大會」上表示,這種按臨儲玉米消化數量推斷產需缺口的想法是不科學,比如,企業多存一個月玉米,就感覺是擴大了2000萬噸左右的缺口,實際是糧食庫存「搬家」。2018年和2020 年都屬於企業增庫存周期。實際上,5月28日以來國家組織14次拍賣,共成交玉米5550萬噸,估計已經銷售的玉米結轉到10月份之後消費的數量大約3000~3500萬噸,反過來看,結轉對下年度的玉米供應是有利的。
李喜貴強調,要從全局的、理性的、動態的角度正確認識當前和今後我國玉米產需缺口。過去連續3年,玉米年均消化5000萬噸左右,導致供需關係偏緊。必須要認識到,現在玉米缺口是我國主動調整優化種植結構,鼓勵消費需求增長,玉米由產大於需向產需緊平衡轉變,為加快消化不合理庫存騰出了市場空間,糧食去庫存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了5年去庫存的目標。儘管年份間有差異,年均消化5000萬噸左右。應該看到,糧食去庫存應該是分梯度漸進的,玉米先去庫存才能讓稻穀和小麥去庫存,因為稻穀產業鏈短,消化渠道少。玉米消化庫存不會引發糧價整體上漲。
「當然,玉米供需關係仍將偏緊。」李喜貴預計,受供求偏緊影響玉米價格總體方向是上漲的,保持高位運行也是正常的,但2020年價格上漲潛力被透支不少,後期上漲不一定能給出很大空間,玉米牛市不會一帆風順,而且價格波動幅度比較大。
象嶼集團金象生化副總經理侯國利表示,現在市場普遍有較高的價格預期。但是從平衡角度看,今年糧價格高起,也會拉動2021自然年的種植面積的增加,特別有一些土地面積會轉回到種植玉米作物上來。在2016年初時,國內玉米庫存一度達到2.3億噸玉米,說明潛力還是巨大的。
進口玉米積極性高漲,一噸利潤100美元
「目前,國內進口玉米的積極性非常高。」 全球最大糧商之一的路易達孚(中國)貿易有限責任公司北亞區穀物部總經理杲修春介紹,現在中國玉米進口利潤處於近幾年歷史高位水平,已經接近2015年、2016年中國實行臨儲託市時期的利潤水平,目前進口利潤在100美元每噸左右。
杲修春表示,今年以來國內玉米的臨儲庫存由高峰期的2.3億噸不斷下降,今年臨儲玉米拍賣幾乎都拍賣完畢。所以,總體上看,國內玉米去庫存已經完成歷史任務。下一步需要關注玉米進行恢復性產量的增加和通過進口的大量替代來補充國內庫存的市場格局。
具體到今年,杲修春認為,這兩年全球玉米需求增量僅為200萬噸左右。除了中國和歐洲市場之外,全球其它國家市場的需求增量基本上達到相對飽和的趨勢。而在供給端上,全球玉米主要供給地,巴西市場過去幾年玉米播種面積連續大幅度增加,產量也出現大幅度增產的局面,今年的產量將會達到1.1億噸左右。阿根廷玉米播種面積和過去五年相比增加了13%左右,烏克蘭的種植面積估計會創歷史記錄,達到545萬公頃,同比增加9%。
作為全球最大的玉米供給地——美國的玉米產量也不斷增加。目前的市場調研數據來看,預計比美國農業部已經公布的數據多96.5萬英畝,而玉米單產可能會達到179.7蒲式耳的高位水平。總體上看,美國玉米產量比之前的記錄還要多2億蒲式耳左右,處於嚴重供過於求的格局。
「從全球玉米整體供需情況來看,今年世界玉米供需處於嚴重供過於求的格局。」杲修春說道,如果中國放開進口,全球玉米供給完全可以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也可以滿足全球市場的保障。所以也並不會存在網上所炒作的糧食危機的現象。
杲修春認為,未來國內玉米市場的不確定因素主要是中國的進口規模以及進口量的多少,這取決於國家政策以及中美貿易協定談判的具體進展情況。整體來看,國內玉米市場相對可以比較確定的情況就是未來國內玉米的供需可能將會依靠大量的進口以及部分小麥、水稻的替代。所以,國內玉米的供需情況雖然處於相對緊張的局面,但並不意味著國內玉米的價格還會繼續大幅度暴漲。
來源:券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