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辦學,最可貴的是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卸任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一職40天的俞立中,昨日走進上海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第二期「學苑·畫出同心圓」學習會講壇,與近百名來自教育界、科技界、醫衛界的委員交流他「首任上紐大校長」的心路歷程。市政協副主席方惠萍、張恩迪出席學習會。「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教育工作者得做好準備:讓學生走出校門後從事目前不存在的工作,使用至今還未發明出來的技術,以解決我們現在從未想到的問題。」以「中外合作辦學初心何在」開場,俞立中描繪了未來教育藍圖:身處全球化時代、信息化時代、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最主要功能不是傳授過去的知識,而是給予學生觀全球的視野與終身學習的能力,「願意並善於開展多元文化溝通,理解並能展開國際合作」。為此,上海紐約大學開設的課程從名稱開始就區別於本土高校的課程。一堂「當城市遇到海洋」課,涉及經濟、人文、地理等多種學科,學生還會在其中思考人與自然的聯繫。「學生擁有跨文化的理解、溝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這也是一種特質。」俞立中說,從上紐大走出去的學生都有比較積極的價值判斷和人生態度。在普遍恪守利己的社會環境中,無論面對什麼困難,他們常常抱有一種積極的態度。「搭建多元文化平臺,也是合作辦學的意義之一。」俞立中說,通過跨文化平臺,各國學生在溝通、交流、碰撞中實現融合;而不同文化視角的碰撞也會激發出更多的創新意念,這也是教育國際合作的價值和意義。拓展視野,理解多元文化,提升跨文化溝通、交流、合作的能力,也會使學生更關心全球問題,參與全球問題的解決,以更開放的心態、寬廣的胸懷去承擔人類社會進步的責任。同時,中外合作辦學不僅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化創新人才,還通過這個平臺吸引了很多優秀的國際學生。他們在中國的學習經歷,使他們更了解真實的中國,成為連接世界和中國的新生代橋梁和紐帶。8年摸著石頭過河探索合作辦學的生動故事和心得體會,深深吸引與會委員們。「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如何更好銜接?」「在本土教育體制中如何借鑑合作辦學經驗培養國際視野?」「在一個共同搭建的教育平臺,東西方辦學者怎樣合作?」多位委員踴躍提問,俞立中一一作答。「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學習不只是發生在課堂裡,大學不是學習的終點,專業未必是終身職業。」學習會尾聲,俞立中以這4句話概括他的教育理念,並以「教育,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與委員們共勉。「國際視野、終身學習,這對委員履職也很有啟發。」「大呼過癮」的市政協常委方奇鍾,希望未來「學苑·畫出同心圓」平臺能繼續帶給委員啟迪與思考。